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格心理学中的潜意识1
人格心理学中的潜意识研究
【英文标题】A Study of Unconsciousness in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HEN Ji-wen,GUO Yong-yu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079,China)
【作 者】陈继文/郭永玉
【作者简介】陈继文(1977-),女,湖北襄樊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郭永玉(1963-),男,湖北随州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内容提要】潜意识的影响是广泛而多样的,尽管在很多时候这种影响不为我们所察觉。动力潜意识取向强调潜意识具有动力特征,而认知潜意识取向却把潜意识描述为意识的分离。虽然在方法学上证实潜意识很困难,但忽略了潜意识的心理学是不完善的。
【摘 要 题】学术广角
【英文摘要】The influence of unconsciousness is various while we seldom aware of this kind of impact.Dynamic unconsciousness insists that unconsciousness is dynamic,whereas cognitive unconsciousness regards it as a process of dissociation.Though the confirmation of unconsciousness on methodology is very difficult,it will not be a self-contained subject if unconscious psychology is ignored.
【关 键 词】潜意识/动力潜意识/认知潜意识
unconsciousness/dynamic unconsciousness/cognitive unconsciousness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04)01-0121-05
潜意识之于人格,有何意义?弗洛伊德认为,人生而具有性和攻击的本能,这些潜在的影响不仅塑成了人格,还推进人格的发展。他进而认为我们的生活受控于潜意识的力量。社会认知理论家班杜拉则相信,虽然无意识习得的信息加工规则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记忆、知觉、情感以及对他人的态度等,但人们还是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的。显然,这两种观点根本不同。人们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潜意识又是如何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心理学家对此问题已开展了很多研究。
  一、潜意识的界定
提及潜意识,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弗洛伊德。的确,这位天才的心理学家的杰出贡献就在于对潜意识的充分关注与揭示。他认为潜意识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人格的所有方面”[1]。这个界定至今在精神分析领域仍是有效的。而潜意识研究的另一取向,即认知取向的研究者们则认为,计算机是理解认知过程的模型,因此,也是了解潜意识过程的模型。既然计算机上大量的过程可能同时运行而互无“知觉”(perceive),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应该也是类似的。所以认知潜意识包括“所有不能觉知的认知过程”[2]。
两种界定都强调“不被知觉”,因而在研究中有时也将潜意识称为无意识。但上述两种界定并未述及潜意识的机制,故本文采用潜意识研究领域一个领头人的界定:潜意识是指心理结构(认知、情感以及动机)通过操纵对外界现象的觉知,以达到对当前经验、思想与行为的影响[3]。比如,在下文述及Silverman的研究中,由于恋母冲突(心理结构)的存在,简单的句子便有了特殊的意义(对外界现象的觉知),进而激活了恋母冲突,影响了患者的症状。
要注意区分的是,许多生理过程也能通过操纵对外界的觉知从而影响我们的行为。例如,瞳孔的扩张就是受肾上腺皮质与脑干活动的操纵所产生的一种对外部环境的感官适应。但这不是我们所讨论的潜意识。此外,一些成长过程虽不为我们自己所知觉(例如几乎没有人能记起1~2岁时的经历),却十分有力地影响着我们的发展。但这种影响仍不属于潜意识的范畴。潜意识属于心理结构,如记忆、知觉和幻觉等的作用,而上述1~2岁时的经历属于历史事件,不是当下的心理结构。当然,如果一个成人仍存有两岁时对某事件的记忆或者他的心理结构退化到两岁时的状态或水平,这种影响就可能是潜意识的。然而即便如此,影响还是来自当前的心理结构而非历史事件本身。
  二、潜意识机制研究的两种取向
对潜意识的研究目前存在两种取向,即动力潜意识与认知潜意识。弗洛伊德及当今的精神分析学家们强调潜意识具有动力特性,潜意识内容中含有动机的成分,具有动机的功能。根据心理动力理论,性和攻击是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总要寻求机会得以表现;而防御机制则是一种保护屏障,使潜意识的内容不会进入到意识之中,并且这些防御机制本身就是潜意识的。如此一来,一方面潜意识里存在各种各样未实现的愿望和未解决的冲突,对行为具有推动力;另一方面,防御机制又试图压抑这些愿望与冲突。因此,不管是潜意识的内部冲突,还是防御机制的存在,都体现了动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此意义而言,潜意识过程可以被看成是动力性的。
本质上,弗洛伊德把动力潜意识的机制描述为压抑;而Pierre Janet却把这个过程描述为分离(dissociation)。Janet认为各种初级心理功能都是独立的自主系统,能够单独起作用。在正常情况下,所有的心理自主系统都被整合在一起,形成单一的意识流,每个系统都能接受反省,可以随意控制。然而,一旦心理创伤发生,个体就会把一些自主系统从意识的监控中分离开来,形成两个或多个心理功能流。每个功能流虽然都能进行输入和输出,但只有一个能为意识所知觉和控制。就像一台录相机,图像和声音是不同的功能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图像和声音同时出现,并且好像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是,有时音响元件可能被损坏,我们就只能看到图像而听不到声音;或者显像元件损坏,只能听到声音却看不到图像。当然,心理系统远比录相机更为复杂,心理系统不可能把不属于一起的事件的各个方面整合在一起,于是那些未能被整合的“心理流”就构成潜意识[4]。
对潜意识的理解不同,导致两种取向的研究方法也不相同:动力潜意识取向的研究大都采用临床观察法;认知心理学家们则多采取实验的方法。精神分析的理论认为,潜意识冲突是通过早期经验形成的。如果想要直接操纵潜意识,似乎可以这样做:抚养一群婴儿,从他们出生起,就用一些标准的方法让他们产生确定的潜意识冲突。但显然这只能是科学幻想。然而,我们可以假定潜意识处于休眠状态,就像人的紧张系统一样,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相对不活跃;一旦威胁事件发生,紧张系统就会立即做出反应,如心跳加速等,使个体集中能量处理当前的问题。因此,实验者可以用适当的刺激激活休眠中的潜意识冲突,进而观察被试的行为变化。但这样做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冲突必须保持在潜意识水平上。因为精神分析理论假定,意识和潜意识对行为不可能产生同样的效果。一旦潜意识冲突上升到意识水平,症状行为就会消失。Silverman将上述研究思路变为可能,对动力潜意识进行了实验研究。Silverman采用速示器给被试呈现不同的刺激(引起潜意识愿望的刺激会增加潜意识冲突,反之,表明潜意识愿望已经实现的刺激会减少潜意识冲突),成功使被试的潜意识冲突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激活。由于刺激呈现的时间很短(大约4毫秒),一闪而过,被试根本无法有意识地觉察到,故称为阈下心理动力激活实验。Silverman推断,这种阈下知觉可以使被试对潜意识刺激做出反应。Silverman采用的被试是精神病患者。根据精神分析理论,不同的精神病患者有不同的潜意识冲突。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冲突起源于生命的第一年,这时婴儿无意识地期望与母亲合为一体,故这段时期被称为前俄狄浦斯期或婴儿与母亲的共生时期。而源于生命的第二三年时(肛门期)的冲突则产生口吃等症状。因此,当用阈下刺激给患者呈现信息“妈妈走了”时,就会激起被试的潜意识冲突,导致患者症状的加重;当呈现信息“我和妈妈是一体”时,患者症状就减轻。相应地,给一个肛欲期冲突的患者呈现排便信息(如一个人或一条狗在排便的图片)时,患者的口吃症状就加重[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格心理学全部原始笔记
unconscious
人格心理学,了解一下
人格心理学:特质、类型与动力
动力潜意识
人格心理学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