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暗示、安慰剂与针刺镇痛的关系

一、对痛的语言暗示与针刺镇痛的关系

1.针刺中对痛的语言暗示对针刺镇痛的作用:针刺10分钟,61例痛阈平均数为193.77克,之后在测痛过程中主试者不断地对受试者说:“要注意,就要痛了,就要痛了。”对痛进行语言暗示,61例的痛阈平均数是162.26克,对痛的语言暗示使针刺中的痛阈降低了15.23%,P<0.001,差异极其显著。

2.针刺中对痛的语言暗示下的痛阈与针刺前痛阈的比较:39例针刺前痛阈平均数为125.90克,针刺10分钟后在对痛的语言暗示下痛阈平均数为162.05克,尽管对痛的语言暗示使针刺镇痛效果降低,但仍可使比针前痛阈提高了28.71%,P<0.01,差异极为显著,针刺确有镇痛作用不容否定。

二、安慰剂与痛觉、针刺镇痛和针麻效果的关系

在针刺前和针刺10分钟后主试者分别拿出一个医用的小瓶和棉签,告诉被试者这是“局麻药”。此后,主试者用棉签沾了“局麻药”,涂在测痛部位及其周围,并向被试者解释涂上“局麻药”会加强针刺镇痛的效果,然后再进行测痛。

1.安慰剂与针刺前痛阈的关系:27例痛阈平均数为128.89克,耐痛平均数为404.4克,安慰剂条件下痛阈为134.4克,耐痛阈平均数为397.04克,针前的痛阈和耐痛阈与安慰剂条件下的痛阈和耐痛阈大体相同。

2.安慰剂与针刺镇痛的关系:受试67例针中痛阈平均为206.23克,其后在安慰剂条件下的痛阈平均是205.79克。75例受试者针中耐痛阈平均为442.13克,其后在安慰剂条件下耐痛阈平均为44.53克。针刺诱导中的痛阈和耐痛阈和在安慰剂下痛阈和耐痛阈大体相同。

3.安慰剂与针麻效果的关系:在针刺10分钟后使用安慰剂71例,针麻效果优良率(1、2级)为93%,三级为7%。与同期的1,084例针麻效果比较大体相同。

针灸止痛古已有之,上溯《灵枢》《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下及今人辨证临验之验方验穴。古法今方,汗牛充栋,灵兰探秘,累累结晶。余历四十余载临证施术,秉悬壶济世理念,平素除为百姓疗伤诊病外,并博采众方以解析验案,至今已累积验案逾千。疗痛之时,视行针之提插捻转手法为要旨、迎随补泻手法为准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虚不实以经调之。

颈椎病

颈椎病,是一种以颈椎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西医学认为本病是一种由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导致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症状表现为头、颈、肩、手臂酸痛,颈项僵硬,活动受限,常于晨起、劳累、姿势不正及寒冷刺激后突然加剧。体征可见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或有侧弯畸形,颈椎两侧有压痛,或者摸到条索状、砂粒状的硬块。加压头顶做纵轴压迫试验可使症状加重,臂丛牵拉试验可使酸痛或痛麻加剧。颈椎X线、CT和MRI检查可见椎体前后缘唇样骨质增生;或颈椎侧弯或生理曲度减小或消失;或颈椎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狭小、椎节不稳、颈椎间盘突出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颈部感受风寒,气血闭阻引起;或劳作过度、外伤,损及筋脉,气滞血瘀引起;或年老肝血亏虚、肾精不足,筋骨失养引起。以上皆可使颈部经络气血不利,不通则通。

【中医辨证要点、治则与处方】

(1)风寒湿侵袭。颈项强痛,伴颈肩麻木,颈活动不利;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或伴恶寒无汗,头痛喜温。治则: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处方:主穴,阿是穴、风池;配穴,外关、阴陵泉、颈夹脊、天柱、曲池。

(2)气滞血瘀。头、颈、肩、背、手麻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夜间痛甚;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细涩;或有手部大小鱼际肌萎缩;或皮肤干燥,心烦胸闷,面色无华。治则:行气活血,通经止痛。处方:主穴,阿是穴、天柱、外关;配穴,膈俞、血海。

(3)肝肾不足。颈项强痛,掣引肢臂,麻木痛著;舌质暗红,少苔,脉沉细;或因活动而加重,伴腰膝酸软无力,头晕目眩倦怠。治则:补益肝肾,通络止痛。处方:主穴,天柱、昆仑;配穴,太溪、肝俞、气海。

【主穴定位】

(1)天柱。

[标准定位]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

(2)外关。

[标准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接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刺灸法]直刺0.5~1寸。

[特异性]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

(3)昆仑。

[标准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刺灸法]直刺0.5~0.8寸,孕妇不宜刺。

[特异性]足太阳膀胱经经穴。

【病例】张某,男,43岁,警察。初诊:2009年6月7日。主诉:右颈项、右肩臂放射痛2周,加重1天。

病人长期从事计算机工作,使颈项部肌肉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2周前因夜半上网感受风寒,而咳嗽、头痛、流清涕、颈项痛,服用维C银翘片后,咳嗽、流清涕诸症消失,但右项肩部酸楚痛,颈部后伸、右旋、右侧屈时呈电击样疼痛,向右侧肩、上臂外侧、前臂前区、拇指、示指侧放射,自觉右上肢酸软无力,平素经常头晕耳鸣、不寐、腰痛、尿频,在当地医院牵引按摩后稍有好转。但一天前,病人开车时因紧急刹车而使疼痛加重。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颈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颈部活动受限,肌肉触之僵硬,肩胛骨内上部压痛阳性,第5、6颈椎横突间前侧有放射性压痛。右手拇指、示指感觉减退。FPS:4分。X线检查:颈椎正侧位、斜位可见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椎间隙变窄,颈椎生理曲度减小,轻度滑脱,项韧带钙化,椎间孔变小。CT可见颈椎间盘变性,颈椎增生,神经根被压。舌淡紫,苔薄白,脉缓涩尺弱。

[诊治经过]西医诊断:颈椎病(神经根型)。中医诊断:痹证。主症:右颈项、右肩臂疼痛。次症:耳鸣,腰痛,尿频,舌淡紫,苔薄白,脉缓涩尺弱。兼症:右上肢酸软无力,头晕,不寐。证型:肾气不足,风寒客络。治则:补肾益气,祛风散寒。处方:主穴,阿是穴、命门、太溪;配穴,肩外俞透肩井、肩井透巨骨、肩髃透臂臑、肩髎透臑会、曲池、手三里、阳溪、合谷、三间。刺灸法:阿是穴取右侧颈5、6横突旁压痛点处直刺2针,深度以得气为度,并在5、6棘突下及左侧第5、6颈椎横突旁分别针刺2针,共6针,以酸麻胀痛为度,得气后留针。配穴从肩项部依次向手部针刺,使针感达到拇指、示指间,留针45分钟,每15分钟行提插捻转中等刺激手法1次。45分钟后病人告知,颈项部僵硬感明显减轻,但疼痛同前。嘱其回家用气囊式颈椎牵引器,每天自行牵引1~2次,每次20~30分钟。

二诊:2009年6月9日。疼痛明显减轻,FPS:2分。但右侧旋颈或头后伸时放射痛仍同前,FPS:4分。拇指、示指麻木减轻,右上臂仍无力,耳鸣、腰两侧痛。初诊处方加养老、耳门、听宫、听会,行针及留针时间同前。

三诊:2009年6月11日。疼痛、酸楚麻木诸症减轻,放射痛。FPS:2分。治法同前。

四诊:2009年6月13日。腰痛减轻,耳鸣同前,入睡难,寐则多梦,疼痛及麻木诸症减轻,手臂无力消失,但右前臂外侧及拇指和示指痛觉、温觉仍减退。处方加百会、神庭,针尖顺经刺入,留针及行针方法同前。

五诊:2009年6月15日。疼痛消失,FPS:0分。仍不寐、耳鸣,腰痛消失,检查示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颈椎间孔挤压试验阴性。舌脉同初诊。颈椎病已痊愈,着重治疗耳鸣、不寐。处方:主穴,百会、神庭、神门、四神聪;配穴,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率谷、完骨。得气后留针45分钟,每15分钟行针1次,2周后症状消失。

[诊治思路分析]病人平素经常头晕耳鸣、不寐、腰痛、尿频,可知病人肾虚,长期从事计算机工作而使颈椎过度劳累,又感受风寒,正气不足加之外部因素导致颈部气血阻滞,不通则痛,发为“颈痹”。

阿是穴疏通局部经气,使脉络通畅,通则不痛。命门穴属督脉要穴,可振奋肾阳及一身之阳气,使肾气得化、得固。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原穴,施以补法可使肾水得充、肾阳得化、颈部筋脉得养。肩外俞透肩井、肩井透巨骨、肩髃透臂臑、肩髎透臑会等局部取穴,以疏通局部的经脉,活血化瘀;曲池、手三里、阳溪、合谷、三间等属远端取穴,以疏导阳明经气。诸穴共奏通经止痛之功。颈椎疼痛消失之后又随症加减治疗失眠、耳鸣、腰痛等,而获痊愈。

对于颈椎病,应首先排除脊柱结核和脊髓的肿瘤。明确诊断后施以治疗。其治疗要点: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病期长短、病情轻重、病人健康状况及病人对治疗效果的反应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心绞痛

心绞痛是因心脏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性的急性缺血、缺氧所导致的综合征。

本病属中医学“胸痹”和“心痛”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引起胸阳痹阻,心脉阻滞;虚为气虚、阴伤、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本病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多因实致虚,亦有因虚致实者。

【中医辨证要点、治则与处方】

(1)寒凝心脉。心胸疼痛如绞,有拘急压迫感,阴冷天易发;遇寒加剧,喜热喜暖,舌淡,苔薄白,脉紧;甚则胸痛彻背,肢冷汗出,气短心悸。治则:温阳散寒,宣痹止痛。处方:主穴,通里、支沟、内关;配穴,心俞、命门、神阙、膻中。

(2)痰浊阻络。心胸憋闷疼痛,阵发性加剧,牵及肩背,胸脘痞闷;舌淡紫,苔腻,脉弦滑;纳呆恶心,口中黏腻,间或咳嗽,形体肥胖。治则:通阳泄浊,豁痰宣痹。处方:主穴,内关、通里、阴陵泉、丰隆;配穴,中脘、足三里、脾俞、公孙、三阴交。

(3)心气郁滞。心胸满闷胀痛,牵及两胁、心下及左臂,常因心情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时欲太息,可伴腹胀、嗳气。治则:调心理气,通络止痛。处方:主穴,通里、气海、膻中、内关;配穴,血海、太冲、足临泣、内庭。

(4)心血瘀阻。心胸疼痛如刺如割,痛处不移,入夜尤甚;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或结代;心悸,短气,病程较长。治则:活血化瘀,通脉止痛。处方:主穴,心俞、膈俞、通里;配穴,阴郄、血海、内关。

(5)心阳不足。胸闷痛,遇冷加重,神疲怯寒,悸动不安,时或自汗;舌淡胖嫩,脉弱或结代;溲清便溏。治则:温补心阳,通络止痛。处方:主穴,心俞、肾俞、灵道、命门;配穴,巨阙、足三里、关元。

(6)心阴亏虚。心胸隐痛,时作时休,手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热痛感,心悸怔忡,夜间尤甚,口干盗汗,虚烦少寐,头晕耳鸣。治则:滋阴清热,养心和络。处方:主穴,间使、阴郄;配穴,血海、三阴交、水泉。

【主穴定位】

(1)心俞。

[标准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刺灸法]斜刺0.5~0.8寸。

(2)灵道。

[标准定位]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

[刺灸法]直刺0.3~0.5寸。

[特异性]手少阴心经经穴。

【病例】闫某,女,47岁,工人。初诊:1994年10月17日。主诉:发作性心前区闷痛2天。

2天前,病人因打网球时间过长而劳累,夜晚即觉胸骨下1/3处及左前胸闷痛,压迫感。自我含服速效救心丸10粒后未见缓解,加服到20粒时疼痛缓解。晨起后,疼痛又发作,每次发作不超过5分钟。自我服用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熊宝救心丹、复方丹参滴丸等进行救治。做检查,心电图:Ⅱ、Ⅲ、AVF的ST段下移,T波低平。心脏彩超:左心室肥厚。血压:160/100mmHg。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病2级(高危)。静脉滴注扩张血管药,口服降压药。病人心前区疼痛症状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2 天后,病情稳定。但午夜睡眠中突然心胸憋闷疼痛而醒,速来我院检查。病人告知,由于心痛如绞,已含服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疼痛明显缓解,但又疼痛,现在已疼痛10余分钟,胸骨后疼痛,痛连左后背、左臂内侧。病人表情痛苦、恐惧,不能躺卧,不欲闭眼,有濒死感,头部冷汗出。心电图显示Ⅱ、Ⅲ、AVF、V5、V6 可见ST段下移,T波低平。血压:155/96mmHg,心率:88次/分,节律整齐,各瓣膜听诊未闻及杂音。舌紫暗,苔白,脉沉紧涩。VAS:6~8分。在针刺之前立即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但病人仍心绞痛发作。

[诊治经过]西医诊断:心绞痛。中医诊断:胸痹。主症:发作性心痛如绞。次症:痛连后背、左臂,压迫感,舌紫暗,苔白,脉沉紧涩。兼症:汗出,恐惧,不欲躺卧,不欲闭眼,濒死感。证型:寒凝血瘀,胸阳痹阻。治则:温阳散寒,蠲痹止痛。处方:主穴,双内关;配穴,通里、膻中、百会透前顶、囟会透神庭。刺灸法:双内关逆经刺入,得气后,双手行针,提插捻转强刺激,使针感过肘关节达上臂。约行针20秒钟后,病人自觉胸痛、背痛、左上臂痛诸症消失,恐惧、濒死感消失。通里、膻中逆经刺入,得气后留针。百会透前顶、囟会透神庭,针刺得气时,行常规头针刺激手法后留针。此时血压:148/90mmHg,心率:82次/分。约5分钟后,病人酣然入睡。30分钟后出针,病人仍在酣睡中。

次日,调整西医静脉用药方案,给予每日针灸1次,并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治疗。

10天后,病人出院。复查心电图:Ⅱ、Ⅲ、AVF的ST段仍有下移,T波低平。心率:78次/分,节律整齐。嘱其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及活血化瘀、温经通脉的中药,避免过劳和情绪激动。

[诊治思路分析]病人经查体及辅助检查后诊为胸痹(冠心病心绞痛型)。辨证为寒凝血瘀,胸阳痹阻。故治当温阳散寒,蠲痹止痛。选取手厥阴心包经穴内关。内关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穴为心包经络穴,逆经刺入强刺激,使针感沿前臂内侧上行至肘关节及上臂,可通络止痛,镇静安神。故病人自觉胸痛、背痛及其他诸痛症消失,恐惧、濒死感消失。任脉穴膻中,为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逆经刺入可调畅胸中之气机,使气顺络通而痛止。手少阴心经络穴通里,逆经刺入施泻法,可温心阳、通心脉、安心神。由于病人伴有汗出、恐惧、不欲躺卧、不欲闭眼等兼症,故选用督脉穴百会透前顶、囟门透神庭以安神定志,使病人于针刺过程中酣然入睡。同时配合中药汤剂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以温通胸阳、蠲痹止痛。

1、疏风止痛法

风为阳邪,性主疏散、伤人肌表,荣卫失调,以致疼痛,治用疏散风邪、调和荣卫。穴用风池、风府、风市。风池可袪风解表,风府袪风清神,风市袪风通络。此法以治外风为主,疼痛可遍及全身各处,不是固定一点疼痛为特点。有汗、脉缓、头痛、腰痛、四肢痛因外风者都可以应用。

2、散寒止痛法

寒为阴邪,性主收引,伤人皮毛,腠理收缩,经络失畅,以致疼痛,治用散寒通络,行气止痛。穴用:大椎、后溪、昆仑。大椎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能助阳以散寒。后溪是八脉交会穴,能通督脉,昆仑经足太阳膀胱经由上向下夹脊循背,寒邪伤人,首犯太阳。三穴共奏宜散寒邪,行气止痛之效。

3、袪湿止痛法

湿邪粘腻,易阻气机,滞在上常见头晕,头沉,滞在躯干常胸闷、腹胀。湿流四肢则胀痛,治疗均应袪湿消肿止痛。穴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中脘、三阴交可袪湿健脾,足三里升清降浊,消肿袪湿。三穴共奏健脾、行气、袪湿、通络止痛的功效。

4、行气止痛法

气滞则痛,古有形伤肿,气伤痛之说,此处气滞,一指肝气郁结,二指思则气结,治当疏肝行气止痛。穴用:肝俞、期门、阳陵泉。肝俞、期门为肝的俞募配穴,可疏肝理气止痛。阳陵泉是胆经合穴,可舒肝利胆。以上配合可治胸助疼痛、胃气痛、四肢走注疼痛。

5、活血止痛法

跌打损伤、气滞血瘀、瘀血阻络发为疼痛,多为剌痛,其痛有定处,昼轻夜重,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穴用:尺泽、委中、膈俞。上肢及上半身瘀阻,常用尺泽放血,下肢及下半身瘀阻,常用委中放血,膈俞为血之会穴。三穴能活血化瘀,何处瘀阻,再配合局部取穴。

6、温中止痛法

寒邪直中,或从内生,常致脘腹疼痛,治须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如胃脘痛、腹痛、痛经因寒者,均可使用。穴用:中脘、气海、脾俞。灸中脘、气海,可温中下二焦,散寒行气;脾俞针灸并用,温运脾阳,散寒行气止痛。

7、消导止痛法

食滞中焦,或停肠胃,常致便秘、腹胀、脘腹疼痛,嗳腐吞酸,故须消导食积,通肠导滞,腑气通畅,胀痛可止。穴用:中脘、天枢、足三里。中脘调胃,天枢通肠,足三里能升能降,通腑以下行,增胃肠之蠕动,饮食积滞可下行,脘腹疼痛可以消除。

8、养血止痛法

外伤手术出血,或产后失血过多,常致筯脉失养而疼痛,有时疼痛游走无定处,治要养血荣筯止痛。穴用:肝俞、脾俞、阳陵泉。肝藏血,脾统血。肝俞调肝血以养筯,脾俞益脾而增饮食生血。阳陵泉为筯会,可舒筯利节止痛。何部痛甚再局部配合选穴。

9、清热止痛法

诸痛痒疮,皆属心火。火邪热盛,肌肤肿胀,血行不畅,则易疼痛,诸如炎症的红、肿、热、痛。穴用:十宣、大陵、丰隆。十宣宜放血泻脏腑热,丰隆从阳明以泻六腑热。热去肿消,经通止痛。

10、补肾止痛法

肾主骨,肝主筯。肝肾亏损,则筋骨疼痛。外受寒邪,则疼痛加重。治应补肝肾,强筋骨,肾气充实则筋骨不痛。穴用:肝俞、肾俞、太溪、大杼。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亏损,筋骨失养,常致腰膝疼痛。若兼见头晕、耳鸣、心悸、失眠、脉沉细弦,则可用此法。

中日友好医院原主任医师、特需门诊专家贾海忠运用纬脉理论谈了针刺止痛的原理及其指导原则,现介绍如下。

【运用纬脉理论看针刺止痛原理】

针刺后首先产生疼痛,刺激同一纬上的纬卫脉、纬血脉、纬毗连脉,调动自适应的能力,调节同一纬上气、血、津液、阴阳、脏腑的功能,治疗了同一纬上的病变,从而缓解疼痛。另一方面,针刺产生的疼痛转移了患者对于原来疼痛的注意,消耗了疼痛介质,从而提高了疼痛的阈值。

【运用纬脉理论看针刺止痛指导原则】

选针 针具有形态和材质等差异。针具根据形态可分为毫针、粗针、长针、短针、巨针、三棱针、针刀、钩针等;材质有金针、银针、不锈钢针、骨针、竹针等。有些针具是为了标新立异,但更多的是基于临床操作的实际需要。

留针时间 一般说来,留针时间越长,疼痛刺激持续时间越长,针刺止痛持续时间也越长。但也要根据病情、临床环境、工作安排、病人需求等调整。贾海忠留针时间一般选择在20~30分钟左右。病程长、痛苦持续时间长可予揿针、皮下针或者埋线等治疗。

针刺深度 针刺任何深度都会调节各个层次的状态,但针刺深度与止痛持续效果成正比,所以从皮肤至骨膜,针刺止痛的持续效果呈递增规律。临床也要根据患者对于疼痛的敏感和耐受程度选择针刺深度,也要根据针刺部位选择不同的深度,临床上要灵活操作。

针刺频度 因针刺止痛速度和效果维持时间不同,所以各个情况也不完全一样。针刺止痛有的能立即消失,有的10分钟内消失,有的10分钟以上消失或显著缓解,还有的针刺时无效,起针后疼痛逐渐改善,也有无效的。止痛效果维持上,有的针刺时有效,起针后疼痛立即反复;有的起针半小时后疼痛逐渐复发;还有的起针半天后复发;再有的针起后不再疼痛。所以,临床上需要随机应变,视情况而定。

针刺部位 “感觉”之气流是从任脉走向督脉,所以当出现一般局部感觉异常,如疼、胀、痒、酸、重压、冷热、麻木等,属于虚证时在痛处任脉侧取穴,属于实证时则在痛处督脉侧取穴。对于泛发性感觉异常,虚证则艾灸神阙,实证则中枢穴刺血。如何判断虚实?重要的参考指标是脉象,脉细而弱为虚,大而有力为实。特殊感觉异常如嗅觉过敏、嗅觉减退、畏光、失明、味觉过敏、味觉迟钝、听觉过敏、听觉减退等取穴也要先判断虚实,然后在任脉侧或者督脉侧取穴。“反应”之气流从督脉走向任脉,这是运动障碍的选穴原则。

体表标志

明白了针刺的特异性,临床中就需要牢记体表标志对应的纬脉,才能准确取穴,并较好地运用纬脉理论治疗疼痛。

背部标志 第二颈椎棘突:枕骨下方、颈后第一个骨突。第七颈椎棘突:颈椎之最高棘突。第七胸椎棘突:两肩胛下角连线水平。腰三棘突:平脐水平。腰四棘突:两髂嵴最高点连线水平。

胸腹部标志 胸骨柄上窝:颈4纬。胸骨角:胸2纬。乳头(男性):胸4纬。剑突区:胸6纬。肚脐:胸10纬。耻骨联合上缘:胸12纬。

上肢标志 无名指与中指之间:颈8纬、颈7纬。内关穴区:颈6~8纬和胸1纬交汇处。肢桡侧缘:颈6纬。上肢尺侧缘:颈8纬。上肢手背侧:颈7纬。上肢掌面桡侧:颈5纬。肢掌面尺侧:胸1纬。

下肢标志 腹股沟区:腰1纬。髌骨区:腰4纬。足大趾:腰4纬。足小趾:骶1纬。踝间前区:腰5纬。下肢后外侧:骶1纬。下肢后内侧:骶2纬。

辅助措施

移神话术 移神话术比如“针刺疗效不错” “针刺没有药物不良反应”。移神话术实施时,医者进针前说:“已经扎进去了、疼吗?”患者回答不痛时迅速将针刺入,然后对患者说:“仔细体会一下针感告诉我。”当患者回答有针感时,医者一边操作一边问:“看看你原来的疼痛有改善没。”

配合呼吸 有针感后,吸气时轻提,呼气时轻按。

配合运动 在不影响运动的部位针刺,疼痛缓解后,配合运动让肌肉、骨骼、筋脉功能恢复正常。

疼痛是我们在生活体会和疾病过程中经常可以碰到的症状,临床上我们发现:针灸止痛具有简便、快捷、有效的特点,而又无毒副作用。中医认为,不管是何种疼痛,其实质不外乎“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种,针灸都能起到很好的止痛效果。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取穴呢?


肌肉骨关节疼痛怎么办?

运动系统疼痛的,包括皮、脉、肉、筋、骨,多用手足三阳经。比如痛在身体前面的,多用手足阳明经的穴位,如合谷、三间、手三里、曲池穴、足三里、丰隆、条口、内庭等。痛在身体侧面的,可用手足少阳经上的穴位,如足临泣、悬钟、光明、阳陵泉、风市穴、中渚、外关、支沟、四渎等。痛在身体后面的,可用手足太阳经上的穴位,如申脉、昆仑、委中、合阳穴、后溪、腕骨、养老、小海等。


急性疼痛多用运动针刺法!

对于运动系统的急性疼痛,临床常以远端取穴为主,宜少针少穴,有时一针一穴足够,不行再逐一追加,用泻法。治疗急性痛,可以根据“上病取下,下病取上,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思路,在与疼痛部位相对应的健侧取穴,对应越准,止痛越好。另外在针刺过程中,在得气与行针后,应当要求患者适当活动患部肢体,这样可以取得更好的止痛效果。


五脏六腑疼痛怎么办?

痛在五脏的,用手足三阴经;痛在六腑的,用手足三阳经。比如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腧穴、交会穴等,都具有很好的治疗内脏疼痛的功效。除此之外,背俞穴和夹脊穴也是治疗脏腑疼痛常用的穴位,当脏腑发生病变时,常常能在背俞穴上发现阳性反应点(区),如压痛点、皮下组织异常或皮肤导电量改变等。早在《灵枢·背腧》中就有类似的记载:“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找到这些阳性反应点,多针多穴,甚至一穴用多针(如傍针刺和齐刺),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针灸止痛古已有之,上可溯源于《灵枢》《难经》,下可穷流及今人验方效穴。古法今方,汗牛充栋,灵兰探微,朣朦惑然。总而言之,首先分清表里,在躯壳为表,当参经络辨证思路,明确病在太阳、少阳、阳明之别,而相应取穴;在脏腑为里,则善于应用脊背穴,并注意阳性反应点或反应区的找寻。穴位布阵方面,急性痛症则远道布阵,穴少而精,慢性痛症则近道布阵,穴多而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癌痛的中西医最新疗法16 食管癌痛
癌症疼痛止痛针qi转载
贺普仁:针灸治痛十法
〖手指止痛法〗手指上掐或针刺就止痛
高立山前辈针灸治痛的三则十法
治疗颈椎病,这4个中成药,建议收藏备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