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傅抱石《屈原》| 中国画永远的“雨神”

       前面连续盘了两位老外画家,这次聊一位中国画家:现当代著名国画大师——傅抱石。

       傅抱石的名作太多了,咱先了解下他的生平和画风,再着重聊聊他的代表作《屈原》。

傅抱石(1904-1965)

       不太关注国画的小伙伴可能没听说过傅抱石。如果把现当代中国画坛比作金庸《射雕英雄传》江湖,傅抱石怎么样也算“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之一吧。

       傅抱石一生的大部分作品被收藏在南京博物院,成了南京博物院的“名片”之一。

南京博物院

       他最出圈的作品,就是给人民大会堂画的《江山如此多娇》。

《江山如此多娇》,1959年,傅抱石、关山月合作,人民大会堂藏。此画细节很多,只能近看才能看出。

傅抱石(左)与关山月在创作《江山如此多娇》,1959年。关山月是岭南画派大师。

       这副画在人民大会堂的迎宾厅,属于大国门面。左上角的“江山如此多娇”是毛主席他老人家亲自题写的。大家去人民大会堂参观都能见到这副画。

       这副画虽然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但更属于“政治任务”,并不能完全代表傅抱石的个人风格和艺术成就。

      傅抱石祖籍江西新余,出生在南昌,原名傅长生,这个名字寄托了那个动荡年代父亲对儿子最朴素的祝愿。

      有幸造访过新余,它是著名的钢铁工业城市。新余有傅抱石的纪念馆和以他名字命名的公园。

江西新余抱石公园

       和齐白石一样,傅抱石年少时也是手艺人出身,父亲是修伞匠,他自己喜欢字画,就学刻印章,上学的时候没事就在街边摆摊,仿名家印章赚钱。

       为了提升自己卖印章的商业价值,少年傅长生给起了个艺名叫“抱石斋主人”。

       于是,在17岁那年,“抱石”就取代了“长生”,成了他的名字了。

       “抱石”,出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抱石自投汨罗江”。

       可以看出,傅抱石从小就有“屈原情结”。

傅抱石篆刻作品《屈原·离骚》。仅4 cm ×2.8 cm的平面装了2765字。我的个神啊

       傅抱石在1933年至1935年期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美术学院,学美术史。在东京期间已经开办个人展成名。这时他刚刚三十岁。

      可以看出,他属于天才的画家,年少时建立的兴趣和基础很重要。

      1936年,他受徐悲鸿的邀请,开始在南京中央艺术学院任教(相当于现在的央美)。从此,傅抱石逐渐成为“金陵画派”代表人物,一代国画巨匠。

       有时候在博物馆看画,老远就能认出其中一幅画是傅抱石的作品。因为,他的个人风格太鲜明了。

       咱的总结:傅抱石,中国画坛“雨神”

      了解国画的都会秒懂,用毛笔水墨在宣纸上表现风、雨并不容易。

      傅先生是真正的把“雨”玩出花儿来了。

      这样的风格,来源于傅抱石抗战时期在重庆、四川居住的那些年对巴蜀山水的体会。

       古人的画,因为绘画工具的本身的限制,并不能看出天气。

《富春山居图》局部,元·黄公望,1350年。浙江省博物馆藏。

《千里江山图》局部,宋·王希孟。故宫博物院藏。

       从上面这两幅古画里,你能一眼看出阴晴云雨么?


       古人表现“雨”,往往是通过调整画面的“含水量”、以及运用一些特殊的笔法,比如“米点皴”:

《春山瑞松图》,宋·米芾。米芾发明的“米点皴”技法,描绘了春雨后的山峦。

       来看看傅抱石先生笔下的雨、风、云、雾。

大风大雨:

《潇潇暮雨》,傅抱石

《不辨泉声抑雨声》,傅抱石

《雨中雨花台》,傅抱石

《蝶恋花·答李淑一》,傅抱石

微风细雨:

《月落乌啼霜满天》,傅抱石

《万竿烟雨》,傅抱石

云雾:

《峨嵋雾里有歌声》,傅抱石。云雾主要是通过皴法表现,配有少量留白。

云雾,风,霞光:

《毛主席满江红词》,傅抱石

云雾、霞光:

《芙蓉国里尽朝晖》,傅抱石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傅抱石,1958年。

微风:

《二湘图》,傅抱石,通过飘飞的树叶、人物的丝带表现风。

《东坡诗意》,傅抱石,通过水波,树木表现风。

风、雨、云都有:

竖版《云中君和大司命》,傅抱石。描绘的神仙故事,风云变幻,仙气十足。

      看了这么多他的作品,发现了么?不论画面中有没有下雨,他的画好像都加了一层“水雾滤镜”,有一种朦胧飘渺的美感。

       为了更明显地对照,咱们看一下岭南派关山月先生和金陵派傅抱石先生对同一主题“长江三峡”的描绘:

《巴山雾》,关山月,广州关山月美术馆藏。

《巴山烟雨》,傅抱石,南京博物院藏。

        关山月先生的画面,有类似西洋画的透视和明暗关系,山石轮廓清晰,远处有云雾感。

        而傅抱石先生的画面,好像加了“水雾滤镜”,看不出清晰的轮廓和线条,整体十分朦胧。

        傅抱石是中国画坛的“雨神”,目前为止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存在。

       他的秘密武器,就是他自己摸索出来的技法,以他名字命名的:“抱石皴”(皴,音同“村”,中国画里描绘山石脉络纹理的技法)。

       “抱石皴”,可以简单总结成“乱笔散锋皴”(很概括但并不准确),就是把毛笔弄成杂乱的“扫把头”,吸取较少的墨汁,在宣纸上细细擦抹的方法。

中国画皴法演变。近现代的重要革新就是“抱石皴”

       这个技法咋一听感觉没啥难度,但是要用乱笔画出丝毫不乱的层次感,还要兼顾运笔和墨色的变化,需要极深的功夫。

《井冈山》,傅抱石,南京博物院藏。这副画几乎全部都是水墨,没有清晰的线条轮廓,是全靠“抱石皴”画出来的。

       傅抱石对中国画技法层面的革新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力。

       另外,不仅仅是绘画,他在中国美术史和艺术理论上的研究贡献也极大。

       说了这么多,咱聊聊他的代表作品《屈原》。

《屈子行吟图》,傅抱石,1953年。上方的诗文为郭沫若题写,1942年。2021年6月保利拍卖成交价4500万。

       傅抱石早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就开始画屈原,抗战时期为屈原系列的创作高峰。

       生于那个乱世,年轻的画家把自己的满腔爱国情怀、国仇家恨寄托在屈原身上。那种感情,今天的年轻人很难感同身受了。

       上面这幅画算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幅,据说是傅抱石酒后所作。

       画面上方那幅郭沫若的长诗,原来是写在另一幅傅抱石1942年在重庆创作的《屈原》画上的。1953年,傅抱石在南京家中重画屈原像,并对这幅新作更加满意,所以把郭沫若的诗裁下来和这幅画裱在一起。

局部

      这副画描绘了屈原投江前的状态。画中的屈原,身形瘦削,披头散发,脸颊凹陷,望着浩淼的汨罗江水,哀叹国家的命运,生无可恋的眼神中显出“无可挽回”的悲怆与苍凉。

       尤其是眼睛的描绘,非常写意、生动。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富有层次。

       这和我们印象中的屈原投江那种“苦大仇深”又伟岸的形象完全不同。

《屈原》,蒋兆和。这个形象深入人心,常见于人教版语文、历史课本。

      或许,傅抱石笔下的屈原更接近真实。

      这里屈原的人物造型以白描为主,参考了东晋顾恺之和明代陈洪绶。

局部

      典型的“抱石皴”,破锋散笔反复皴擦,画出的汨罗江水更衬托了屈原内心的悲凉。

      为了画面的和谐,左侧用篆书写了简短的落款。

      郭沫若在作品题跋中最后两句写到:“中国决不亡,屈子芳无比”,是这副作品里民族精神最好的注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品赏析】傅抱石山水画欣赏(二十三)
中国画 近现代巨匠 作品欣赏(29)傅抱石
《茅山雄姿》从308万到1.87亿,为什么傅抱石的画价格屡创新高?
傅抱石华山系列之力作《西岳雄姿》
傅抱石的山水画、市场与造假
端午将至,来看看国画大师傅抱石笔下的“屈原情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