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呔,秃驴,放开你摸琴的那只爪!

禅,在佛教自己解释来,就是静中思虑,其实就是戒定慧中的一环,就是思考问题的一个过程,跟所谓的清静喜乐活泼自然高深智慧并不具备必然联系。因为有思考的过程,不一定有正确的结果。而他们借着国人对所谓的音译词不甚了了,把这么一个思考的过程,肆意发挥出无数的概念,禅琴,禅茶,禅字,禅画,禅诗,禅武,禅医,……是的,禅就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本质上就是任何中国艺道中好的东西,都要抢过去装点他印度阿三祖宗。释迦摩尼摸过琴?喝过茶?握过毛笔?写过汉字?画过山水画?写过汉诗?练过中国武术?学过中医?你们这些佛子佛孙,既然禅是一个静心思虑的过程,你们就好好去禅如何成佛就行了,浮光掠影去禅什么华夏的琴茶字画诗茶武医,从佛的角度说,你们这是乱花迷眼,从华夏的角度说,你们这是污染祖宗文化,从你们自己说,不好好禅佛,去禅华夏的艺道,你们是在附庸风雅呢,还是自己感觉比你们佛祖宗都萌萌哒了?


首先佛的追求,是涅槃寂静,道的追求,是生生不息,长生不死,两者的最终归宿根本不同,修禅者一厢情愿武断假定佛和道是一致的归宿,这从根本上就犯了主观主义的严重错误。华夏艺道的指向,都是道,而不是佛,所以想要以禅的状态,通过华夏的琴茶字画诗茶武医,最后去跳跃到成佛,只能说是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意淫,是把华夏琴茶字画诗茶武医肤浅地掠取一番,拿去附庸风雅地装点自己,最后再跳回到自己早已设好的佛教解释上。通过华夏的艺道,修禅者往往最后已经背离了佛谬,落回了道的范畴之内,却仍然要生拉硬扯地解释为佛义,就是这么矫情和精分。


有个和尚弹琴,写诗如下,大家鉴赏一下:


和尚弹琴不会按,这按按来那按按。

东按按来西按按,按来按去都是禅。


是的,这就是这大和尚弹琴和写诗的水平。虽然我不会弹,乱按,但是我弹的是禅啊,你们快来崇拜我,要慢慢领悟,好好领悟,不可觉得我弹得不好。


一、功能


说起戒定慧呢,这点思虑过程,别说和道家的心斋坐忘比了,就是连儒家的大学功夫都比不上。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看看儒家对于思考的过程,是怎么描述的:首先,知止,知止是什么,就是不淫,不淫,就是不过度,不过分。这个第一步,就不离中庸。儒家不绝人欲,不纵人欲,就比佛教高明不知多少了。佛教只知戒,要么放纵人欲,要么断然绝欲。殊不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了这个道理,人的底层需求满足之后,才能更好地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儒家正是在一层层满足人欲而不放纵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生境界追求。而佛教的断戒,不过是让人在低级基础的欲望上作拉锯战,所以戒什么,饥渴什么。有的地方有谚语说,寺院方圆十里,都是和尚的丈人,又有说,和尚进村狗不叫,说的都是和尚给周围的居民带满了绿帽子的事。


所以儒家的知止,就是人性适度满足的基础上,自觉知止,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知止而获得一个阶段的定,定而内静,静而心安,在这种状态中思虑,才能有所得。然后当人生境界再上一个台阶,就又有这个止定静安虑得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而佛教的戒定慧呢,简单粗暴。戒杀盗淫妄语这些,我不知道为什么在印度这么低级的东西能成为堂而皇之的戒律。在中国,谁没事杀人玩,至于军人杀侵略者法官判杀人犯,该杀就杀了,哪来戒律束手束脚,至于戒盗淫妄语,在中国更是普通的做人要求,实在不至于放成什么高大上的戒律。以戒律去生定,必然是身有戒而心不定,心按止而身欲行,在这种拉锯式的低级状态中,如何能生出真正的慧呢?带着戒的枷锁去求定,这样的人弹琴,就是带着镣铐的人去弹琴,手腕上的锁链声哗啦哗啦的,比琴声都响,如何能达自然之道?


所以我实在看不出,唐人薛易简在《琴诀》中说的古琴音乐跟佛教的禅有何相关之处。(“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说情思,可以静思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佛教出家之人,何必观风教(别瞎操心),修佛不行,还要借华夏琴器来摄心魂?另外,贵教有关于魂的概念么?出家之人无分别心,辨什么喜怒?出家之人四大皆空,说什么情思?修戒不行,还要借华夏琴器来静思虑?华夏之人壮胆勇,可以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可以碧血丹心为国捐躯,你们拿去壮胆勇只是给你抛妻弃子剃发易服无父无母出家念佛的勇气?你们又绝什么尘俗哪,你们不是已经看这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不顺眼很久了吗?何必还要用这五浊恶世里制的琴来绝尘俗呢?不如念佛,不如念佛,若听琴非琴,跟咳唾声无二,即见如来。(这么装是不是很容易?然而很恶俗。)你们又格什么鬼神哪,你们不是自诩无神论吗?综上,佛教主张五蕴皆空,无眼耳鼻舌身意,却想要借华夏的琴来证禅修佛,纯属南辕北辙。


所以,首先从功能上,可以说是佛教的戒不能生定,不能摄心魂,不能静思虑,不能照见五蕴皆空,才会醉心于华夏古琴的雅音,或者是为了附华夏的风雅,才会和尚不好好做,禅佛不好好修,跑来弹什么琴。



二、不可言说性

琴的不可言说性,是主客皆通雅音,心心相印,两心相交之后的此处无声胜有声。

至于禅的不可言说性,所谓佛祖拈花微笑阿难不着一言,这个鸡汤故事到底在原始佛教中有没有,就很难说,到后来发展出各种公案,更可以说是双方各打各的机锋,各装各的X。一个静心思虑的过程“禅”,被阐发美化出各种奇葩的说法,根本不是禅的不可言说,而是你想多了。


此文所说“只有通过自身的“心”去“悟”才能获得生命之美,最终达到禅境。”,我就不知这是哪门子佛理了。又是一个当事人自我感觉良好并想多了的范例。原始佛教什么时候赞美和体悟过生命之美?都是说身体臭皮囊,世界是火宅,五浊恶世,这些修禅的却赞美自然之妙生命之美,修的什么佛。苦集灭道的第一条,苦你就没做到。生命这么美,你还好意思说四苦八苦?没有苦哪有甜,没有丑哪有美。甘蔗没有两头甜,既然你真心赞美生命之美,那你还怎么修佛教四圣谛三法印?苦谛你就入不了。除非你是个精分。所以修禅之人就别装了,你们不就是一群抄完老庄拿去装点禅的假修佛者么?既然这么喜欢道啊琴啊这些华夏文化,就别盯着一张苦瓜脸了,还不赶紧脱了袈裟,回到华夏碗里来!


这文章接着说“道”都是“禅”,即是“心”。这个连等号画得真是无语。道是生生不息的本源,再对照你们自己禅的定义看看,你把一个生生不息的本源,跟一个静中思虑的过程画等号,胡扯呢。你接着又把禅从一个静中思虑的过程跳跃解释为心,那是你佛的事我就不跟你论了,但你凭什么把道跟心划等号,你有问过太上的意思吗?



三、自然观

道法自然,自然这个词,就是从太上的《道德经》里来的。华夏人借由古琴能够通天籁之音,悟自然之道,而禅宗的人,你尊崇自然,对大自然一片深情,纯属搞错对象乱放秋波。自然在你佛眼里不是色即是空的五浊恶世吗?佛教超越生死的企图,也不是通过赞美自然崇拜自然来的。佛教核心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第一个诸行无常,就是在分解万事万物的内部的联系性,包括分解后世大自然概念的这个自然,在无常中一切皆空,进而无我,以此涅槃寂灭,跟道家的热爱自然体悟自然,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得道飞升的路径完全不同。如果说在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上,禅与古琴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热爱自然崇拜自然的禅宗,已然背离了佛祖,背离了佛教,背离了佛法。 用着道的概念,循着道的审美,修着道的法门,却说自己要成佛,你咋这么矫情呢?二姓家奴的感觉是不是很好啊?


在一系列类似“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或者“鸟鸣山更幽”这类被佛粉认为有禅意的汉诗中,其实依然是道家的自然崇拜,以及道的有无相生。禅只是一个静中思虑的过程,这是任何人都可以有的过程,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思辨明理和体悟自然,在静中思虑,这不是禅师才有的特权,或者修佛才有的特殊现象。佛教这个静中思虑的过程,出发点不是为了体悟自然,最后归宿点也不是赞美自然,可以说禅宗只是走过了一条名为禅的通道,但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已经背离了佛法,是自觉不自觉地在靠近大道,只是那些披着袈裟的还以为自己在修佛而已。


四、仪式表征

所谓诸法皆空的佛教,会如此在意宗教仪式对人心的震撼作用,不可不说是一个有趣的悖论。不过,话说回来,任何宗教都会在意仪式的,佛粉用佛教仪式去对应弹琴的正心作用的这套一厢情愿的话,换做世界上任何一个宗教,都可以把这种论述置换进来以附会风雅。试问哪个宗教还没一套仪式呢?


既然佛粉要说到仪式,我就不得不说了,古琴的大义之中,其一就是丧门(沙门)不传,只因佛粉髡发弃姓,易先王之法服,仪礼不对,不忠不孝,不得抚伏羲所传之正音名器。后世抚琴之僧,不过是不知耻罢了。明代有一个书生过河,书童背的琴被一个僧人摸了一把,书生以为琴被丧门所摸,已大不祥,遂弃诸河中。古人对于华夷之大防,还是很看重的。


就琴之一道来说,我们华夏有自己的完整的心法,有自己思虑的方式,也有最终的指向。我们道法自然,心斋坐忘,止定静安虑得,最后的哲学归旨,也只能是琴道,而不是禅琴,或者佛琴。禅宗这种拿佛教的思虑方式横插一脚裹挟琴道最后去指向禅和佛的做法,很不地道。既侮辱了琴,更歪曲了道,也不是真正的佛。所以,学佛不弹琴,弹琴不学佛。修禅不弹琴,弹琴不修禅。呔,秃驴,你记住了没?


一个乱抄华夏文化、对世人指手画脚、自己做不到还要来说教、结果现场打脸的典型例子:


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


那么,问题来了:大湿,你的头发呢?当你决定唱《孝经》里这句的时候,就没有去想想那一个个字都是什么意思么?你不觉得顶上凉飕飕的么?


附1:古琴十四宜弹:1、遇知音弹,2、逢可人弹,3、对道士弹,4、处高堂弹,5、升楼阁弹,6、在宫观弹,7、坐石上弹,8、登山弹,9、憩幽谷弹,10、游水湄弹,11、居船中弹,12、息林下弹,13、值二气清朗弹,14、对当风明月弹。 

古琴十四不弹:1、风雪阴雨,2、日月交蚀,3、在囹圄,4、在尘市,5、逢俗子,6、对娼妓,7、醉酒后,8、夜事后,9、衣冠不整,10、香案不洁,11、神思不聚,12、腋臭臊气,13、不净手漱口,14、鼓动喧嚷。 


附2:“古琴者,天地之正音。圣人之灵器,丧门乃夷狄之学,悖圣人之道、反天地之常、灭姓毁形之徒,曷足以事之。故程子所谓无父无君,恶乎善乎。朱文公曰:只是废三纲五常一事,已是极大罪名了,其他更不消说。 石守信怪论曰:彼其灭君臣之道,绝父子之亲,弃道德悖礼乐,裂五常移四民毁中国之衣冠绝祖宗之祭祀,髡发左衽,诚以为怪乎?故琴之不传有四,丧门一也;俳优二也;俗夫三也;薄德匪仁者四也。且如古之所谓伶官琴者,因黄帝命伶伦制律以祀上帝,故古以太常为伶官,非俳优也。 呜呼琴之为道,大矣,为物贵矣,凡为人师者,必择慈祥温裕,天姿挺秀,文雅卓然者,方可以雅称圣人之器而授之,不然虽购千金之资,不可一顾也。 --- 『太音大全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琴禅音】巫娜《仰问青莲》
古琴佛曲演奏:《普庵咒》
《仰问青莲》自在清静 巫娜古琴
碧潭古琴-琴与自然的融合悠闲自得
三分钟教你了解古琴构造
國粹命脈:儒、道、佛三家文化妙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