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趣读| BiángBiáng 面

biángbiángmiān 

陕西关中一带有一种家喻户晓的传统风味面食,名为“

面”,方言读音为biángbiáng miān。而且因为其名字之奇特已经闻名全国,甚至走向世界了。

这种面食的做法简单而又讲究。我记得小时候经常在街头就能看到卖
面的。
一般都是一块大案板,一口铁锅。和好面后,醒好的面团搓成长条状,揪成大小均匀的小剂子,再搓成圆筒状,把剂子码放在案板上或盘子里,面团上刷一层油,再盖上醒半小时。待有客人买面时,师傅便抓起剂子,擀成长条状,有时会用擀面杖在中间压一下,以便下一步好撕开,一次抻出两条面。

 

抻面时,两手抓住两端一边抻一边在案板上甩,发出清脆的biángbiáng声。抻好后就转身到大锅旁,将抻好的面条下入开水锅中。

面条在大锅中不停地上下翻动,约3分钟左右待到煮熟后,麻利地用长筷子挑到碗里,然后可以油泼,可以加臊子。碗中辣子的红,青菜的绿,内容丰富的臊子,配着白花花的面,煞是好看。一般饭桌上照例有辣子、醋、蒜、盐四种佐料,任客人根据自己的口味习惯调味。调好后便听到食客吃面发出的吸溜声,如风卷残云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在具体做法中以及吃法中,各地甚至各家都不尽相同,却大同小异。

据说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代。秦军连年对外征战,来自于关中地区的秦军兵士喜爱吃面,但行军打仗又不可能带擀面杖、案板等炊具。有一位聪明的伙夫想出一个办法:他先把面和好,然后又随意找了一块板,将和好的面扯住两头,摔打成又长又宽的裤带面。在锅中煮熟后加上佐料,便成了美味面食,大受将士赞赏。因为面与板摔打撞击发出biang、 biang" 的声音,于是便被称作biángbiáng面。而后打完仗,聪明的伙夫回到了家乡咸阳,便以卖biangbiang面为生了。
但“
”字的历史大概不会早于明清。这种面食在民间千百年来都是口口相传叫起来的,为什么早年没有确切的文字记录呢?我认为这与方言读音有关。古代的《说文解字》等工具书中有读音为biang的字,近代收字最多的《中华大字典》及后来的《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收录八万五千多字)等也都没有。因此,在相当长时间内没有找到一个读biáng的字来命名biángbiáng面,于是就留下了一个造字的机会。按“六书”造字方法,表示某种声音的拟声字词多用形声方法造字,以“口”为意符表示发声:以读音相近的简单字作声符确定读音,如:哼、咚、嗷、啪、噗、啾、哟、喳、嚓等。我想古时应该有人按这种方法造出过biáng字,但却没有流行开来。因为这种面食只流行于民间,不登大雅之堂,因此就会有民间的秀才动起了脑筋,于是后来就出现了
”字,并以笔画多、字形怪,且又有口诀琅琅上口而胜出,并在民间广泛流行了起来。 现代字词典中,我仅发现在《关中方言大词典》中收录有“
”字。
至于其名字写法的来源有多种说法。比较合乎情理的一种是:传说古时一位贫困潦倒的秀才赶往咸阳,路过一家面馆时,饥肠辘辘,听见里面“biáng—biáng—”之声不绝,且阵阵香味扑鼻,便不由自主地踱将进去。只见色香味俱全的面条煞是馋人。秀才就要了一碗,一阵狼吞虎咽,吃得酣畅淋漓。到结账时一摸兜,囊中却已空空如也,无以付账。但他注意到面店还没有招牌,于是求店家以书代之。按照店家所言BiangBiang的字音,秀才略加思索,笔走龙蛇,一边写一边吟道: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个车车走咸阳。一个字,写尽了天文地理,民间欢乐。从此,这个“
”字便四处传播起来。

但也有说“
”字是秦始皇首创,还有说是李斯所造,但这可能都是臆说。其实,我倒更倾向于是秀才们兴之所至,你一言我一语凑成的集体创作。
至于“biáng”作为拟声词究竟表示什么声音,也有多种说法。但我觉得还是表示面条甩在案板上发出的声音比较可信。陕西方言口语中用biáng音表示某些发声还挺多,如:妇女洗衣时,在石板上捶打衣物的声音;开枪的声音;打快板的声音;巴掌打在脸上的声音:面积较大的东西摔在地面上的声音等等。北京话说快板书形容打快板声时,也说“biáng里格biáng,biáng里格biáng”,但这时却都没有一个合适的字表示。那么会不会也用“
”字呢?
不仅国人,连外国人也对
字很有兴趣。日本现在仍使用着1850个“当用汉字”。据报导,前不久
在日本青年中也火了起来,复杂的
字便引发了日本网友极大的兴趣。
俄罗斯驻华大使馆2021年曾发布微博称,俄驻华大使杰尼索夫表示:如果用一个汉字形容过去的这一年,我会用
字。据他了解,
字或是汉字中最复杂最难写的字,以它形容过去的一年,反映出了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复杂和困难因素。杰尼索夫还表示,值得庆幸的是,2021年也出现了新的积极态势,希望不久后人们可以用发展的,进步的以及快乐的,来形容自己的生活。但而今眼下,这个希望还很渺茫。

现在“
”字用于招牌,常见于大街小巷的面馆。但毕竟未被收录于字典,而且在电脑上也无法打出。于是,人们一般便用拼音写作“BiangBiang面”,也有写作“奤奤面”或“彪彪面”“邉邉面等,不一而足,这不免让人困惑。当用拼音输入电脑时会显示出“比昂”二字,这倒符合古代的反切注音方法。我想如果用“比”和“卬(ang)”上下组合成字,用以表示“biang”声,是否更简单适用些?但这可能会失去“
”字的神奇和趣味。
有记者从“陕西省仓颉文化研究会2019年年会暨'
’入字典倡议活动”现场获悉,经过走街串巷收集民间资料,拜访众多文字研究专家深入调研后,陕西多位文化学者正式发出了将“
”字录入字典、词典、辞海等工具书的倡议。但我认为从汉字规范化来说,这事难度还挺大。
”字从造字方法上说,并不符合“六书”造字方法,仅是一种戏作而已,只是最后一句“推个车车走咸阳”还与
面的主要发源地有些关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陕的命根子,biangbiang面的做法,会做会吃就是不会写
文化怪字:biáng字,共56画,10句口诀搞懂它,你认识吗?
biangbiang面怎么用电脑打出来?
“biangbiang面”之“biang”
京城好吃的biangbiang面!
【美食视频】陕西八大怪占一半的“biangbiang面”----油泼扯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