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个六零后“老炮儿”谈庄园经济

 

导言

六零后是当代中国成就的功勋群体。他们是当代中国从理想社会主义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见证者;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巨龙腾飞的建设者;他们有机会参加高考,在文化断层的时代中迅速成长为引领进步的精英;他们亲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急剧进步;他们体会着计划生育政策对整体社会结构带来的重大变化;他们心系着中国梦的实现,但也将逐步的退隐,正在把时代的船舵交给新一代。


作为六零后代表:老W、老L和老J,聚在一起闲议中国经济的未来。他们从养老问题谈起,剖析了中国当下老龄化及其引发的系列问题。


处理好'老人经济',就能以此疏经通络,解决由于资源错配导致中国经济发展步履沉重的问题。通过发展庄园经济,探索新型养老模式,为破解'中国式养老'困局打开一扇'浪漫之门'。并由此祛除中国经济发展的沉疴痼疾,重新轻装上阵。


人人都会老去,当我们进入迟暮之年,能不能找到一个颐养天年的安身之所,远离城市的喧嚣,融入田园风光之中?面积大小不强求,有无大山无所谓,但至少也该有能聊到一起的'老伙伴儿',共忆往昔岁月。


 

' 银发浪潮'汹涌而来

 


老W:前段时间,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卖房养老的帖子在网上引发社会热议, 钱理群先生卖掉住房,入住昌平区一家养老社区。据报道,钱老入住的房间是100多平方米,每个月房费是2万元。钱老的名人身份和物质条件,能够卖房入住每月住宿费大约要2万元的养老社区,显然,这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做到的。


老L:的确如此,每月2万元,这是普通工薪阶层好几个月的薪酬了。如今在高校内,教授的工资其实不低,即便如此,钱老仍须把原来的房子卖掉。这说明,钱老的养老生活方式,既不是普通人消费得起的,也不是主流的养老方式。

  

老J:现在看来,四个老人、两个青年、一个孩子的家庭模式,使这些老人养老靠子女难以为继,社会化养老成为大势所趋。一方面,选择钱理群教授这种高端养老模式,与钱老为邻,显然是一件仍属奢侈的事情。


另一方面,普惠式的养老资源却依然一床难求,广大农村的养老现状更不容乐观。在很多地方,失能、独居、留守老人活着的目的只剩下了'活着'。即便能够进入价格低廉的养老院,往往也面临着诸多安全隐患,本应该是老人安度晚年的养老院屡屡成为安全黑洞,恶心事件接连发生,令人心惊,更令人心痛!

  

老L:最近看英国《金融时报》的一则报道称,'日本社会老年犯加速上升,三分之一以上的行窃罪罪犯都是60岁以上的人,不少日本老人积蓄微薄,缺乏充分的社保和医保,且独居寂寞,干脆不惜一犯再犯,只为过上包吃、包住、包看病的牢狱生活。'

 


 

老W:的确如此,日本是全世界上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这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人占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而且这样的老龄化速度还在加快。老龄化问题甚至被称为'国难'。同日本相比,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虽不及日本这般严重,但中国两亿多老年人口,遍布中国城乡,银发素裹下的中国,也难逃老龄化危机。

  

老J:我认为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其实更为严重。日本是'先富后老',而中国是'未富先老'。实际上,目前中国的千人出生率为12.2,在世界224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162位,属于倒数1/4。可以预计,中国距离日本的现状也只需20年。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带来的是中国劳动力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口呈断崖式下跌,中国快速进入严重的老龄化社会。


'整体空心化'酿老龄化之殇

  

老L: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加大,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很多村庄出现了'人走房空'现象,并由人口空心化逐渐演化为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整体空心化'。


'整体空心化'具体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医、教、娱、养'等产业消费产能严重不足,农村服务业规模小、服务质量差,假冒伪劣产品到处充斥在农村市场,服务业面临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低等诸多问题。'空心化'问题又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老龄化问题。

 

老W:我想起一个例子,重庆畔园猕猴桃合作社,这是重庆最大的猕猴桃种植基地,这家合作社流转了上千亩土地,雇佣了上百个劳动力,由于村里年轻人都不愿意种地,愿意外出打工,雇佣的劳动力平均年龄都在65岁以上,典型的'高龄农民'。


在这些'高龄农民'中,三分之一的人患有高血压,为此合作社专门买来血压计,下地前要先给农民量血压。即使是这些高龄农民,也不那么容易雇佣,合作社经常性面临用工难问题。看到这个场景,深深地为农村老龄化问题忧虑。

 


 

老J:说到农村'空心化'的问题,也让我想起春节期间网上频频刷爆屏的各种版本的'回乡笔记'中描述的农村场景。比如'以前到处种满了庄家和蔬菜,现在到处都是荒地野草;比如'以前村庄规划有序,中间空地是孩子们的乐园,现在私搭乱建成风,一些村民搬走后房屋倒塌,一片颓废'。还有更为可怕的是,年轻人不是不愿意种地,而是不会种地!



老W:不难预测,农村'空心化'趋势会日益突出,乡村凋敝更令人堪忧啊。与农村的'空心化'问题相对应的则是城市'空巢化'。老年人退休后,子女不在身边。以前国家实行福利分房,退休的熟人分在一个小区,有共同的圈子;国家实施房改政策后,邻里街坊互不认识,缺乏经常的沟通和交流。


这些老人一天除了吃饭睡觉,陪伴他们的只有电视,尽管电视剧的内容并不符合他们的口味,他们成为了真正的沙发上的'土豆',被困在房间里,面临养老的'孤独与困顿'。孤独,是老年人除了病恙之外第二害怕的东西。



庄园经济一指落,中国经济满盘活


老L:再进一步讲,除了上面谈的'空巢化'问题外,城市资源错配问题更值得关注。受城乡差别的存在,人们向往大城市,拥挤在大城市。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一直在提速。一方面加速了大城市的繁荣,另一方面则加剧大城市的压力,给大城市造成了一种畸形发展的现象。受这种畸形发展现象和利益的双重驱动,各大城市的房地产疯狂发展,房价高不可攀,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隐患。


此外,'老年人住城里,年轻人住城外'成为普遍现象。老年人退休住在城市,大城市生活节奏快、生活成本高、住房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人满为患,不适宜作为养老圣地。而年轻上班族迫于高房价居住在距离市中心一小时车程以外的郊区,每天处在两地奔波的困境之下。老年人也不满意,年轻人也不满意。经济虽然在发展,但大家都缺乏获得感。



老J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大城市资源的错配,直接导致老年人不能安居、年轻人不能乐业。近年来北京周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睡城',以燕郊为例,每天一早30万燕郊居民排成长龙到北京上班,晚上回到燕郊睡觉,燕郊成了北京的'睡城'。前不久,央视财经频道对各地通勤时间展开调研,北京上班族通勤时间平均97分钟,通勤时间最长,幸福感最低。



老W:人老了,身体机能难免就老化。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了30多年,也难免积累了很多沉疴痼疾。用中医的话讲,是气血淤积,用经济学的话讲,就是资源错配。资源错配导致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步履沉重。


如果能够用庄园经济处理好中国老龄化问题,那么就能疏浚房地产的问题,就能极大地提高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用庄园经济处理好老龄化,中国经济发展就能换上新鲜血液,重新轻装上阵。从这个意义上讲,'庄园经济'一指落,中国经济满盘活。




 

'桃花源'里结伴来养老


老W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养'的问题。如果把农村改造成现代化的极富休闲和科技韵味的庄园,通过新型城镇化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在这些庄园里的生活质量远远好过喧嚣的都市,又能在这些庄园里安度晚年,让'桃花源'里的结伴养老成为事实。这样的养老模式,是不是比住进养老院更能让大部分老年人乐于看到并接受?


老J你刚才提到的'庄园经济'跟普遍意义上所说的'农庄经济'的概念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这里所讲的'庄园经济'应该是狭义的概念,围绕老年人养老安居功能发展起来的,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庄园经济=新型城镇化 新养老经济'。即将高知识、高收入、有着共同兴趣和爱好、年龄相仿、志同道合的一群老年人聚集在一定的地域,以结伴、互助的形式养老。


庄园还可以附加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等功能,通过为老年人养老提供大型健身中心娱乐中心、大型养花园、现代化蔬菜种植园、大型文化学习交流馆等,让老年人在这里种花种菜、钓鱼养鸟,真正实现'桃花源里可养老'。



老L:你们的提法很有创新庄园经济面对的市场正是基于那些向往只属于过去时光中前辈们才拥有的田园生活中老去的50后和60后们。作为在改革开放中度过人生黄金岁月的50后、60后,退休以后不仅有时间、有消费能力,也有更强的消费欲望,这一群体的人生阅历、文化水平、消费理念、能力与30后、40后有很大不同。


他们作为最特别的一代人,横穿农业、工业和信息化三个时代,养老无法靠子女,大部分都是曾经上山下乡的知青,有耕种的基因和兴趣有浓厚的乡村情结。


通过发展庄园经济,让这个群体的高知老人二次'上山下乡'移居进庄园,回归乡下成为新农村人,满足了他们的乡村情结,同时还可以实现'朋友圈养老',有共同的语言、兴趣和爱好,满足社交化需求。当然,还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城市空巢老人长期缺乏家庭关爱,导致容易产生焦虑、不安、孤独、失落、抑郁等负面情绪,甚至出现空巢老人犯罪,这一点在开头我们就讲到了。



老W其实,发展庄园经济,不光可以解决50后、60后的养老问题,更重要的是破解城市资源错问题城市资源错配问题,就如同中医上所所说的'结节',结节会堵塞全身经脉,造成人体气血和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行,身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经络不通就会有疼痛,通过疏通经脉,城市也会顺畅发展。


城里的老年人把'城里的家'租给郊外的年轻人,一个'圈子'的老年人结伴到郊外养老,'年轻人进城,老年人下乡',一招破解了城市资源错配问题,用中医的语言讲就是'经络疏通'了。经络疏通,老年人满意了,年轻人高兴了。投入不需要太大,但是大家的获得感增强了。


老L: '年轻人进城,老年人下乡',在政策上可以大有所为。国务院通过了确定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措施,深化住房制度改革,鼓励个人依法出租自有住房。国家可以将公租房建设的一部分投入到服务于老年人的郊外庄园建设当中。老年人可以把'城里的家'租赁给国家,租金用于自己入住更适于养老的郊外庄园。国家把租来的这些房作为公租房租赁给正在承担经济建设重任的年轻人。花同样的钱甚至是更少的钱,但是大家的满意度能够得到更大的提升。



老J进一步讲,发展'庄园经济'对破解农村空心化等社会问题,提振农村经济也大有裨益。通过发展庄园经济,为当地农村带来了知识、资本,也为当地年轻人提供了就业岗位和机会,农村年轻人在外通过培训和再教育回到当地,可以围绕老年人休闲娱乐、身心健康、投资理财等需求发展农村服务业,提升农村服务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




 

科技进步使田园养老成为可能


老L:'互联网 '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庄园经济这一新型养老模式提供了有利因素,使远离城市养老不再成为难题。过去老年人死守在城市养老,很大原因在于城市优质医疗资源相对集中,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了便利。


但随着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智能终端技术的发展,可面向老年人开展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将老人与政府、医院、医护人员等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远程在线监控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解决了庄园老年人的看病需求。此外,还可基于互联网开展在线采购、在线娱乐、远程老年教育等。




老W光有'互联网 '等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不够,老年人消费文化、理念的转变也很关键。这个群体的老年人对消费质量要求更高,更加注重舒适美观、更有品味格调的商品消费,这与庄园经济所倡导的中高端养老也是高度契合的。



庄园经济的落实仍需深层思考


老W:'庄园经济'为我们重新定义养老产业打开了视野。应该看到,不冲破空间的牢笼,今天中国的养老产业也很难实现转型升级。发展'庄园经济'的同时,还需要在更深层次上思考一些问题,如老年人都结伴到庄园养老,'城里的家'如何盘活?'城外的家'还需要哪些政策和资源保障?


老J:的确如此。我认为,'城里的家'可以租赁给在城里上班的年轻人,解决了年轻人上班周折的问题,还可以获得租金收入,通过'租金 退休金'来支付庄园养老产生的支出;'城外的家'需要在国家层面加大周围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当然,除了这两个问题以外,发展'庄园经济'还要形成规模集聚效应,只有形成规模化,才能加快相关产业聚合,全面带动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养老产业的转型升级。


老L: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养老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十三五明确规划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多种方式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企业要未雨绸缪、提前布局,从现在开始谋划。


老W:上面大家谈了这么多问题,如果都能提前谋划和系统考虑到位,我相信'庄园经济'这种新型养老模式一定可以真正解决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可以说,'庄园经济'这种新型养老模式是一次深刻的供给侧改革与创新,通过在供给端提供创新型养老产品,促进养老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带动农村周边消费,提振农村经济,解决当下城市、农村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其对策论文
“养老 农业”掘金新模式让“你老有所养,我鼓起钱包”!
一种反常规的养老方式,第一次听说,这种养老方式真的好吗?
开展多种形式居家养老模式的探讨
人老之后想住在儿子家,做错了吗?三位儿媳的回答戳痛两代人的心
民政部新设老龄工作司释放哪些新信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