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最美茶帖,茶不醉人,人自醉!


常言道:“酒壮英雄胆,茶助文人思”,茶平中见滋味,淡里有幽香,苦中有甜,涩里有醇,刚好符合文人的气质。听着水开的咕咕声,注茶的滋滋声,喝茶的嘬嘬声,灵感遂起,提笔,行云流水间,一幅好字就应运而生。




自古书法人爱品茶,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人生之情趣。传统的书法艺术,讲究的是在简单的线条中求得丰富的思想内涵,就想像茶与水那样在简明的色调对比中求得五彩缤纷的效果。它不求外表的俏丽,而注重内在的生命感,从朴实中表现出韵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历代书法家与茶有关的作品,感受那些被茶香晕润过的笔墨气息吧!


《苦笋帖》唐·怀素



《苦笋帖》,绢本,长25.1厘米,宽12厘米,字径约3.3厘米,清时曾珍藏于内府, 现藏上海博物馆。


“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


怀素(725—785),字藏真,湖南长沙人,他的俗家姓钱,幼年出家做了和尚。怀素是以书法而闻名的,特别是狂草,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突出的地位。


《苦笋帖》亦被称为怀素“乞茶帖”,大意是:苦笋和茗茶两种物品异常佳美,那就请直接送来吧,怀素敬上。苦笋是一种蔬菜,笋肉色白,一样寻常做法为炒、拌、泡。清喷香微苦,回口爽甜,这种口感与喝茶很相似。


《苦笋帖》两行十四字,字虽不多,但技巧娴熟,精练流逸。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虽变化无常,但法度具备。从《苦笋帖》看亦是多用枯墨瘦笔。尽管笔画粗细变化不多,但有单纯明朗的特色,增强了结体疏放的感觉,与其奔流直下、一气呵成的狂草书势相得益彰。



苦笋


《精茶帖》北宋·蔡襄


《精茶帖》也称《暑热帖》、《致公谨帖》,藏于故宫博物院


“襄启,暑热不及通谒,所苦想已平复。日夕风日酷烦,无处可避。人生缰锁如此,可叹可叹。精茶数片,不一一,襄上。公谨左右……”


蔡襄不仅是书法家,也是茶人,写茶的书法自然很多。


《思咏帖》北宋·蔡襄


《思咏帖》


“襄得足下书,极思咏之怀。在杭留两月,今方得出关,历赏剧醉,不可胜计,亦一春之盛事也。知官下与郡侯情意相通,此固可乐。唐侯言: 王白今岁为游闰所胜,大可怪也。初夏时景清和,愿君侯自寿为佳。襄顿首。通理当世足下。大饼极珍物,青瓯微粗。临行匆匆致意,不周悉。”


宋皇佑二年(1050年)11月,蔡襄自福建仙游出发,应朝廷之召,赴任右正言、同修起居注之职。途经杭州,约逗留两个月后,于1051年初夏,继续北上汴京。临行之际,他给邂逅钱塘的好友冯京(当世)留了一封手札,这就是《思咏帖》。


其中的“大饼”,当指当时的贡茶大龙团;“青瓯”,则当是浙江龙泉青瓷茶碗。在这一茶友间的礼尚往来中,我们还能感觉到,在茶具的使用上,除斗茶所必用的兔毫盏外,日常品茶,恐怕还是多取青瓷的。


《思咏帖》书体属草书,共十行,字字独立而笔意暗连,用笔虚灵生动,精妙雅妍。通篇虽不及“茶”、“茗”一字,但其中蕴含的风流倜傥的人物形象,及其游戏茗事的清韵,则真是呼之欲出,袅袅不绝。



兔毫盏是宋朝建窑最具代表的产品之一,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在黑色釉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筋脉,因形状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柔长而得名,民间称“银兔毫”、“金兔毫”、“蓝兔毫”等。以其中的'银兔毫'最为名贵,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建窑束口碗就是这样一件珍品用兔毫盏沏茶,兔毫花纹在茶水里交相辉映,令人爱不释手。



龙泉青瓷茶碗 龙泉青瓷是中国汉族传统制瓷珍品,南北朝时期,浙江龙泉人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制造青瓷。靖舍龙泉青瓷现阶段的杰出代表早在南宋时烧制出晶莹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达到颠峰,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龙泉市烧制青瓷的古代窑址有500多处,龙泉市境内有360多处,史称龙泉窑。


《啜茶帖》北宋·苏轼


《啜茶帖》纸本 纵23.4厘米,横18.1厘米 故宫博物院收藏


“道源无事,只今可能枉顾啜茶否?有少事须至面白。孟坚必已好安也。轼上,恕草草。 ”


1079年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即1080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贬谪黄州,成为苏轼宦海沉浮人生的重要转折。《啜茶帖》,也称《致道源帖》,正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写给道源的一则便札,22字,纵分4行。


苏轼用简单的便条,相邀啜茶,当时心中滋味如何我们虽不能切身体会,但从其《自题金山画像》中:“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几句自嘲口吻便可略知一二。


在黄州,苏轼种茶,煮茶,饮茶,茶真正成为苏轼修身养性、体悟自然、彻悟人生、超越自我的途径。《啜茶帖》用墨丰赡而骨力洞达,所谓“无意于嘉而嘉”于此可见一斑。


东坡煮茶


《新岁展庆帖》北宋·苏轼


纸本,行书 纵34.4厘米,横48.69厘米 故宫博物院收藏


该帖亦称《新岁未获展庆帖》(1081),是苏东坡写给好友陈(季常)的一通手札。共十九行,247字。该帖用笔精良,章法上也多过人之处,正如岳珂所评: “如繁星丽天,照映千古”。据其内容来说,该帖不仅是苏轼书迹中的一件杰作,也是茶文化的一件珍贵资料。


据传,当年苏东坡得知季常家有一副茶臼时,便赶快修书去借来,让工匠依样制造,以饱眼福。《新岁展庆帖》中就记录了这样的一件事:“此中有一铸铜匠,欲借所收建州木茶臼子并椎,试令依样造看。兼适有闽中人便,或令看过,因往彼买一副出。乞暂付去人,专爱护,便纳上……”


《新岁展庆帖》里,东坡欲请铜匠铸茶臼,大概是因为建州茶臼的形状很好,而仿造以便欣赏的,当然,仿造的毕竟不如真的好,所以,苏东坡在信中又说,假使有人到福建去,还是要请人去买一副木质的来。为了借一副茶臼,东坡在大年初二写了这封信,并派专人去取。如此在意,其癖好可见一斑。


《一夜帖》北宋·苏轼


纸本,行书 纵27.6厘米,横45.2厘米 故宫博物院收藏


“一夜寻黄居寀龙不获,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榻,更须一两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细说与,才取得,即纳去也。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轼白,季常。廿三日。”


北宋文人陈慥,字季常,与苏轼友善,两人书信来往甚频,《一夜帖》即为其中之一。《一夜帖》,又名《季常帖》、《致季常尺牍》。此作质朴敦厚,用笔凝重,笔画丰腴多肉,且结字偏斜,前半段的情感平和,逐渐趋于起伏,全作字形大小、笔画粗细、字体型态等也随之改变,颇具变化的趣味。苏轼一生宦海浮沉,谪居于黄州期间,正是他艺术创作顶峰时期,这幅也是他在这段时间所作的行书精品之一。 


《奉同公择尚书咏茶碾煎啜三首》北宋·黄庭坚



《奉同公择尚书咏茶碾煎啜三首》


“要及新香碾一杯,不应传宝到云来。

碎身粉骨方余味,莫压声喧万壑雷。”(写碾茶)

“风炉小鼎不须摧,鱼眼常随蟹眼来。

深注寒泉收第二,亦防枵腹爆干雷。”(写煎茶)

“乳粥琼糜泛满杯,色香味触映根来。

睡魔有耳不及掩,直拂绳床过疾雷。”(写饮茶)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元年(1064)举进士。宋代著名书法家,“宋四家” 之一。该帖为行书,中宫严密,所书内容是其自作诗三首。


《苕溪诗帖》北宋·米芾


《苕溪诗帖》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等。世居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属湖北),后定居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又因嗜古物如命,不拘小节,世有“米颠”之称。


《苕溪诗帖》是米芾的一件代表作。诗中记述了他受到朋友的热情款待,每天酒肴不断,一次,米芾身体不适,便以茶代酒,事后作了这首诗。


《道林帖》北宋·米芾


《苕溪诗帖》


“楼阁明丹垩,杉松振老髯,僧迎方拥帚,茶细旋探檐。”


米芾自书诗帖,诗中描写的是:在郁郁葱葱的松林之中,有一座寺院,僧人一见客人到来,便“拥帚”、置茗相迎接。“拥帚”亦称“拥慧”,扫地之意。


古人迎候尊贵,惟恐尘埃触及客人,常拥帚以示敬意。“茶细旋探檐”,意为从屋檐上挂着的茶笼中取出细美的茶叶。“探檐” 一词,生动地表现了寺院僧人以茶请客的同时,也记录了宋代茶叶贮存的特定方式。


《赐茶帖》北宋·赵令畤



《赐茶帖》


“令畤顿首: 辱惠翰,伏承久雨起居佳胜。蒙饷梨栗,愧荷。比拜上恩赐茶,分一饼可奉尊堂。馀冀为时自爱。不宣。令畤顿首,仲仪兵曹宣教。八月廿七日。”


赵令畤(1051-1134),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太祖次子燕王德昭玄孙。元祐中签书颍州公事。时苏轼为知州,荐其才于朝。后坐元祐党籍,被废十年。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迁宁远军承宣使。四年卒,赠开府仪同三司。


该帖为行书五十七字九行信札。观其用笔结体,平实而不失灵性,颇有东坡风韵,其文辞精练。赐茶一事为宋朝之制度,与贡茶一道,亦属君臣上下之礼。“馀冀为时自爱”一语,则将惜茶宝之情袒露无遗。


《煎茶七类》明·徐渭




“一人品。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要领其人与茶品相得,故其法每传于高流大隐、云霞泉石之辈、鱼虾麋鹿之俦。”




“二品泉。山水为上,江水次之,井水又次之。并贵汲多,又贵旋汲,汲多水活,味倍清新,汲久贮陈,味减鲜冽。”




“三烹点。烹用活火,候汤眼鳞鳞起,沫浡鼓泛,投茗器中,初入汤少许,候汤茗相浃却复满注。顷间,云脚渐开,浮花浮面,味奏全功矣。盖古茶用碾屑团饼,味则易出,今叶茶是尚,骤则味亏,过熟则味昏底滞。”




“四尝茶。先涤漱,既乃徐啜,甘津潮舌,孤清自萦,设杂以他果,香、味俱夺。”




“五茶宜。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呤,清谭把卷。”




“六茶侣。翰卿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然世味也。”




“七、茶勋。除烦雪滞,涤醒破疾,谭渴书倦,此际策勋,不减凌烟。是七类乃卢仝作也,中伙甚疾,余忙书,稍改定之。时壬辰秋仲,青藤道士徐渭书于石帆山下朱氏三宜园。”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初字文清),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杰出的书画家和文学家。徐渭对茶文化作出的贡献也是杰出的,他不仅写了很多茶诗,还依陆羽之范,撰有《茶经》一卷,《文选楼藏书记》载:“《茶经》一卷,《酒史》六卷,明徐渭著,刊本。是二书考经典故及名人的事。”可惜的是,徐渭的《茶经》今天已经很难看到了。


与《茶经》同列于茶书目录的尚有《煎茶七类》。行书《煎茶七类》刻帖的原石,现藏浙江上虞文化馆。《煎茶七类》带有较明显的米芾笔意,笔画挺劲而腴润,布局潇洒而不失严谨,与他的另外一些作品相对照此书多存雅致之气。


《角茶轩》清·吴昌硕



《角茶轩》


“角茶轩”,篆书横披,1905年书,大概是应友人之请所书的。这三字,是典型的吴氏风格,其笔法、气势源自于石鼓文。其落款很长,以行草书之,其中对“角茶”的典故、“茶”字的字形作了记述。


《幼孚斋中试泾县茶》清·汪士慎



《幼孚斋中试泾县茶》


“不知泾邑山之涯,春风茁此香灵芽。

两茎细叶雀舌卷,蒸焙工夫应不浅。

宣州诸茶此绝伦,芳馨那逊龙山春。

一瓯瑟瑟散轻蕊,品题谁比玉川子。

共向幽窗吸白云,令人六腑皆芳芬。

长空霭霭西林晚,疏雨湿烟客忘返。”


汪士慎是杨州八怪中与茶的交情最深的一位。汪士慎(1686-1759),安徽歙县人,名慎,或阿慎,字近人,号巢林、甘泉山人等等。不幸的是,汪士慎在54岁时,从浙江游历归来后,患疾已久的左眼很快地失明了。


《幼孚斋中试泾县茶》条幅,是其隶书中的一件精品。条幅上所押白文“左盲生”一印,说明此书作于他左眼失明以后。这首七言长诗,通篇气韵生动,笔致动静相宜,方圆合度,结构精到,茂密而不失空灵,整饬而暗相呼应。该诗是汪士慎在管希宁(号幼孚)的斋室中品试泾县茶时所作。


汪士慎的新居周边,植有各种花卉,种植最多的是梅花,其次是山茶,他把嗜茶、爱梅及赋诗三者融汇一起,形成笔墨,构成了书画艺术上的淡雅秀逸的风格。所以,在巢林诗中,咏茶的就有20多首。“茶苦”而清,“梅清”则高,由于他排行第六,并嗜茶如癖,他的朋友金农常称之为“汪六”或“茶仙”。


《玉川子嗜茶》清·金农



《玉川子嗜茶帖》,年代不详,纸本,纵 124.5厘米,横50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玉川子嗜茶,见其所赋茶歌,刘松年画此,所谓破屋数间,一婢赤脚举扇向火。竹炉之汤未熟,长须之奴复负大瓢出汲。玉川子方倚案而坐,侧耳松风,以候七碗之入口,而谓妙于画者矣。茶未易烹也,予尝见《茶经》、《水品》,又尝受其法于高人,始知人之烹茶率皆漫浪,而真知其味者不多见也。呜呼,安得如玉川子者与之谈斯事哉! 稽留山民金农。”


金农的爱茶之心从作品中流露无遗,大约是看到刘松年所画的《卢仝煮茶图》有感而发 (金农曾临摹过一幅宋人《玉川先生煎茶图》。从金农所描述的廖廖数语中,破屋数间,玉川子静坐候汤的形象生动地浮现了出来。金农笔锋一转,又谈起烹茶之道来,“茶未易烹也”,的确是一句内行人的话。他不仅研读过《茶经》和《水品》,而且还向烹茶专家学习过此道。因而,对看似容易的烹茶自有深刻的体会,决非附庸风雅,故作清高之词。



金农《玉川先生煎茶图》


《湓江江口是奴家》清·郑燮(郑板桥)


《湓江江口是奴家》


“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


郑板桥卒于干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活了七十三岁“高寿”,有人以为和他喜欢喝茶有关,郑板桥喜将“茶饮”与书画并论,郑板桥一生中也做过许多茶联、茶诗。


责任编辑:青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代茶书法欣赏|历代,茶,书法,欣赏|
历代写茶的经典书法
书铭心,茶禅境。
宋代茶文化与点茶用具2
“从来佳茗似佳人”---苏东坡的咏茶诗书
孙晓云_行书苏轼诗六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