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涨姿势:整个大殿一根木头没用就能建成 这可能吗?

原标题:太原永祚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韩静

在通览了太原城北的几座国宝级文物之后,这次我们把目光投向城东,这里的郝庄村,傲然屹立着明代的双塔,当年解放太原的战斗就是在这个位置打响。而永祚寺,因为寺内耸立着两座砖塔,民间又称之为双塔寺,是一处非常有特点的明代寺院,也是太原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之一。

一 凌霄双塔永祚寺

永祚寺,位于山西太原市的东南方向,因为寺内现存有双塔而得名,凌霄双塔也因而成为太原城八景之一。同时,这也是太原市现存古建筑中海拔最高的建筑。

永祚寺的始建年代比较晚,不似很多山西古寺,追溯历史轻易边到北魏、北齐等北朝时期,它最早始建于明朝万历中期。

其修建具体年代不详,目前学界划定的范围为万历二十五年至三十年之间(公元1597年-1602年),距今将近400年。

那么修建永祚寺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呢?

明朝时期,山西物埠民丰,学风也很盛。在当时的众多领军缙绅学士提倡下,太原为“常文风 兴文运”,重启太原城文脉,创建了永祚寺。而“永祚”二字,也具有“永世流传 万代不竭”的深远含义,同时暗含了向宗教祈福、祈愿、赐福的意味。

寺院构局完备,尚存有大雄宝殿、三圣阁、客房、禅堂、配殿和双塔,可说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寺庙建筑群落。

据记载,永祚寺的占地面积达到12万㎡,它依山而建(山势较为缓慢),在方位上一反千百年来汉传寺院喜欢坐北朝南的习惯,因地势而顺应构筑,居高临下,改为坐南朝北。

因为其布局结构特点,所以历来参观永祚寺有两大观赏游线:一条为南北朝向的大殿主建筑群中轴线游览,另一条则为东南、西北朝向的塔院中轴线游览。

二 建筑布局说伽蓝

有的学者认为,永祚寺最初的营建还是照“伽蓝七堂”的格局兴建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或者是财力的不足,最终初期建造只是完成了山门、大雄宝殿、三圣阁、东西配殿和塔院中双塔、过殿。它很有可能是一处并未完全竣工的建筑。

从方位来看,塔院位于整个寺院的东南角,那么这个分布是否是开始就设计好了呢?未必。

唐朝之前,塔院往往是建在山门之内的,那时候在大雄宝殿之前专门开辟一个院落建塔供奉,比较典型的结构是山西洪洞县的广胜寺上寺塔院。

到宋代,建塔的规制就变得模糊,经常是没有定制,随意性特别强,有很多塔建筑在大雄宝殿的后面,塔院也往往随之外移;有的建筑是把塔建在寺院的外围,比如东南角、西南角、西北角等,因地制宜,随山就形,都有可能,而永祚寺就属于这一类。

三 双塔之外说古建

除了最出名的双塔之外,永祚寺尚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古建,比如两塔之间的过殿,是单檐歇山卷棚顶,面阔达到三间,前后都有门,采用穹窿形无梁砖殿仿木结构。同类建筑的精品还有一处就是五台山的显通寺“无梁(量)殿”。

后殿,是一座底层为砖券洞式建筑物,上层为木构楼阁殿宇。它底层采用青砖堆砌,面阔三件,上层为木构单檐歇山顶。这和山西晋西北随处可见的独立窑洞窑上房极为类似,很有地域特色。

刚才提到一个词汇“伽蓝七堂”,现在解释一下。所谓伽蓝,指代的自然是佛寺或者说小型佛寺;而七堂,具体是有所指的七种不同功能的建筑物,不单单指某一座。

这个称谓兴起于唐宋,是经由禅宗提倡而出现并流行,到明朝形成定式。即以南北为中轴线次第展开,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东西方向上,需要具备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这规制的寺庙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北京的法海寺。

永祚寺双塔呈现南北对峙,据测算相距为十六丈,这里面蕴含一个佛学典故。因为“真言密教 以十六数表圆满无尽”。一般的汉传寺院,建设一座单独塔的较多,双塔的较少,三塔的则是凤毛麟角。

大雄宝殿 观音阁 无梁殿

作为木构建筑大省,山西现存辽宋金元之际,包括之前的古建筑能占比全国的75%,这里不乏木结构建筑横跨各时代的经典之作。

而永祚寺由于兴建于万历年间,则更突出了当时的另一项工艺绝活,砖石建筑。

整个寺院的大雄宝殿、观音阁等,均为仿木的砖石结构,甚至包括檐下斗拱、额枋、构件等也均为仿木。据闻,永祚寺全部殿宇未用一木,十分奇特。

大雄宝殿,是这里的主要建筑。它建于明万历三十六至四十年,呈正方形,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大雄宝殿,上层为三圣阁。下层的面阔达到19.35米,进深11.3米。

整个大殿未用梁架,不用一木,全部由青砖砌成。不仅砖雕技艺十分精湛,造型上也独具个性,是明朝无梁殿的典型之作。

五 为什么明代会出现大量砖石殿宇精品?

有的朋友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既不靠前也不滞后,偏偏在明朝出现了无梁砖石仿木结构建筑呢?其实这是时代的技艺缩影展现。

明代中期,手工艺得到大发展,砖陶制窑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由于明朝后期的一些压迫政策,各地流民起义、满族攻取关内也加剧了国内的动荡,许多州县都大量用砖,堆砌城堡,古堡文化,这俨然已经是山西的另一种地域建筑特色。

无梁殿的形式出现于14世纪,盛行于16世纪。那么在元代之前,拱券结构的建筑往往只是用于陵墓建造,唐宋时期也是仅仅使用在砖塔的门窗部位,直到明代中叶才大量运用到居住建筑上来,典型的代表某过于北京的大明门。我们见到的无梁殿往往墙体非常厚实,这也是为了抗衡筒拱所产生的巨大的水平推力的一种方式,可见古人的智慧之高(韩静)。【轻松订阅 深扒文物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原双塔寺,全国砖仿木寺院的绝唱!
谁能代表太原高度?竟然不是266米的......
一座塔没有梁怎么屹立四百年不倒呢?太原双塔寺做到了!
【诗海选粹】 田子小辑
第七批国保--古建筑(9)
山西太原:永祚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