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放慢脚步,行走在济南平阴贤子峪,踏寒山石径,品儒风雅趣!

行走在贤子峪的时候内心总有一种恍惚之感,仿佛时空交错,那位明代贡生月下把酒当歌将两眼泉池看作夜明珠的画面分明就在眼前,我还看到他和他的文人墨客朋友们正在盛开的桃花树下吟诗作对,此外,耳边似乎也回荡着香火旺盛的庙宇中虔诚的善男信女们吟诵的梵音阵阵,更有窗明几净的函山书院内摇头晃脑的莘莘学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响彻山谷……

历经500年沧桑岁月的熔炼和风吹雨打的洗礼,如今的这里早已繁华不再,人去屋空,断壁残垣,一派苍凉荒芜的气氛和柬埔寨吴哥窟的崩密列遗址倒有几份相像。

还好,儒风犹存,那些抵挡过时光的东西尚在。

穿梭在一条条蜿蜒崎岖的石板路上,走进一座座宅院,抚摸一堵堵石墙,那些一去不复返的旧时光就这样让我轻易地忘记了自己,俨然成了这里的主人,正应了苏东坡所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之意。

当然,这里是有主人的。

位于平阴县城东南5公里处的贤子峪又名函山峪、岱西村,今为平阴县榆山街道办事处东蛮子村的一个自然村,村中石屋、院落仍保持了明代建筑的风格,是北方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古村落之一,列第一批山东省级传统村落榜单。村子地处群山环抱之中,林木茂盛,古木、泉水众多,自然景色幽深秀美,《平阴县志》中有“曲涧潺潺,古木蓊蔚”的记载,被称之为“平阴桃花源”。

据史料记载,贤子峪建村于明代。

先是明正德初年(1506年),茌平县人安德常到此山峪游览,感叹于风景的秀丽,便在此开山凿石,填沟筑堂,在石匠孙忠辇、施主赵富的仗义相助下,耗时一十五载,创建寺庙观音堂。

后至嘉靖庚子年(1540年),所建庙宇逐渐颓败,道人德宽云游至此,不忍美景荒废,始主持重修,并在周边种下桃树数百株,后又在不远处建起关公庙一座。此后四十八年间,众多僧道相继前来做住持,使庙宇香火旺盛,游人不绝。但随时间推移,最终崩损。

在万历戊戌年(1598年),平阴知县徐州牧又主持重修寺庙,并添置门楼、修建钟鼓。

直到明朝末年,贤子峪才迎来了它历史进程中最重要的主人,此人便是县令之子张宗旭。

张宗旭早年考取贡生,步入仕途,因厌倦官场黑暗,加之又赶上战争、瘟疫,遂生隐居之念。当其偶然游至此地,发觉这里幽雅静谧,山清水秀,且三面环山,地理位置独特,便携家眷来此定居,并创建函山书院,培养出一大批文人贤士,据记载,平阴著名的“明代八进士”中就有何海宴等五位先贤曾经在函山书院中读过书。于是函山峪就有了一个新名字“贤子峪”,取众多贤士出于此之意,又因地处泰山以西,周围小山多是泰山余脉,因此书院又名岱西书院。其后人便扎根于此逐渐发展形成了村落,至明代中期,贤子峪达到鼎盛时期。

第一次走进贤子峪村是在深秋时分,细雨轻飏,落叶纷飞,再一次来到贤子峪村是在一个雾气弥漫的隆冬季节,静无一人的古村便越发显得寂寥,那些湿漉漉的记忆也因此令人印象深刻。

贤子峪南边是山,北边是山,东边也是山,只有西边峪口有后来修整的石板路联结着外面的世界。沿蜿蜒山路徒步东行,渐渐走入这连绵起伏的山脉之中,可见山上林木繁多,石屋错落有致,高高低低,房舍院墙一律青石,高大威严,恍若古城堡掩映在密林之中。

进得村来,发现村中的房舍多依北坡而建,几道高高的石墙层层叠叠,有曲折的台阶通往民居大门或是另一条街巷,变化中蕴含着统一。村中道路也均以石板铺成,纯粹自然,透着一种原始和直观的美感。

进村路的尽头有一相对开阔的空地,新立了一块石碑,刻有“山东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贤子峪建筑群”等字样。

石碑西南侧有一大一小两个相邻的泉池映入眼帘,泉水自东南山上下泻,择隙而出,汇聚成池,雨季时水满涌出溢入北侧的小池,水满后从西侧溢入山沟,顺峪向西流,汇入平阴锦水河。

泉池一侧有一方石碑,上书“抱珠泉”。

关于“抱珠泉”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很有文艺范儿的传说。原来,在“抱珠泉”这个名字之前,当地人称此泉为“井泉”。后来,明代贡生张宗旭夜游贤子峪,漫步至此,他发现月光下两个一大一小的泉池在群山环抱之中晶晶然好似两颗闪闪发光的夜明珠,灵感忽来便一挥而就写下“抱珠泉”三个字,这个名字也就沿用至今。

抱珠泉东侧山坡处还有一块刻有“桃花流水”的石碑,据说是因为以前这里漫山遍野尽是桃树,春天时桃花竞相盛开,大泉小瀑齐发并流,山水顺崖流下,春风吹来,桃花花瓣满山飘舞,落英缤纷,如红雨花溪般形成一幅美丽的桃花流水图,故雅称“桃花流水”。

抱珠泉石碑上方的山体上有一层一层的岩石,据说当泉水较盛时,水从石缝中涌出,流经这片岩石,形成层层瀑布,水花四溅,汇聚成“清泉石上流”的极致美景,后来沿峪南山岭一直西行了好远,才在溪边岩石堆中发现了那块刻有“清泉石上”四个字的断碑。

贤子峪村子里现存的还有多处古井。

沿“抱珠泉”东侧石阶而上,有一处敞亮的深宅大院,相对完整,从院落的设计风格和规模,都可以看出主人的修养和地位。院内主道的两旁,有两棵椿树,一棵香椿、一棵臭椿,据说,这一香一臭两棵树,是这里曾经的家长们教育子女的素材,要子孙后代明白人生在世要明事非、懂善恶、知香臭。

宅院内最惹眼的是一棵十几米高的老皂角树,此树枝干苍劲,黢黑的表皮上缠满了岁月的皱纹,被称为镇宅之宝,据说这棵树比村子的历史还早,它见证了小山村的风风雨雨。

皂角是最原始的纯天然的洗涤用品,早些年没有肥皂,更没有洗衣粉,人们都是用皂角来洗衣服的。坐在小河边,把皂角砸开,放进衣服里,衣服放在水前的石板上,再用木棒槌一下一下地槌打。因此,村民们对皂角的需求量也就很大,但由于这棵皂角树年岁已长,早已修炼成为神一般的存在,以至于村民向来只在树下捡拾风吹落地的皂角,从来不敢轻易爬上树去采摘。相传,谁要是随便上树,一不小心惹怒了“树神”,就会遭到报应,降下祸端。而每逢年节,村民也会前来祭拜这棵“树神”,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一般古村都会有古树、庙宇,让人感慨的是贤子峪村内竟有三座庙宇。其中最具规模也最为精美的便是三泉庵,这是因为贤子峪有三处名泉,故得名。

三泉庵建于村东半山腰处,坐北朝南,早年间为村内学校占用。庵内正殿为观音堂,东西总共有三间,平顶硬山,庵前有抱厦,格窗木门。

关于此观音堂,庵内有明正德、嘉靖年间的石碑4通,记载了其渊源:明正德初年(1506年)茌平人安德长云游贤子峪时,被这里的山泉林景所陶醉,遂请石工孙忠辇开山凿石而成。今建筑因年久失修,房顶已塌陷,看起来有些破烂不堪,但堂前的两根八棱石柱上,却非常有考古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有精美的磨光浮雕花卉图案,柱下边的莲花底座图案,也非常精美,显示了一定的艺术功底。

观音堂东侧为伏魔殿,长宽各4米,正方形,石结构,攒尖叠石顶。门楣朝西,上刻“伏魔殿”3字,故名思意,就是降伏妖魔鬼怪的地方。殿顶是方圆交错叠垒在一起的,顶端有涡旋雕刻图案,这种结构既结实又美观。这种结构的石屋,在全国已十分罕见,可以与济南的四门塔相比肩。

与观音堂相对的峪南山腰处,还有一处送子观音堂,坐南朝北,木石结构,正六边形平顶建筑。堂前有石质影壁,影壁下方嵌一半截石碑。繁盛时期,贤子峪中各个庙宇前来上香祈福的人络绎不绝,烟雾缭绕在青山绿水间,为整个山峪平添一丝仙气。

三泉庵西临隔壁,就是有名的函山书院旧址。因此处三面环山,地势形象“函”字,故名函山书院。如今虽书院破败,但先贤遗风尚存。

来到函山书院内,发现这个院子与普通的院落不同,一般北方人建房子,都讲究坐北朝南为正屋,而这个院子却没有,仔细观察才看到原来一进院内迎面而来的就是北面的一道石崖,恰是一道天然屏风,另外,由于这里泉水较盛,雨天时水顺崖流下,使此处更像一幅壮丽的动态山水壁画。

村内石板路错综复杂,路边房子、院墙、门楼、小佛龛等全是石头累砌。

当地有个顺口溜:“刮风多,下雨少,房子盖得像碉堡。”如今有些院落虽已坍塌,但大门或墙壁上的精美图案仍依稀可辨。

贤子峪内还有众多摩崖石刻,与岩洞相映成趣。沿曲曲弯弯的小径通往山谷中的幽深处,流水潺潺,花木茂密,置身于此,恍若步入人间仙境,也难怪吸引历代文人墨客聚集,洒下诗韵墨香。

在三泉庵东北石崖上,有“寻花绕寺”摩崖石刻,遥想当年这满山桃花、杏花盛开时的景象,揣摩“寻花绕寺”的意境也只有贤者可以体会了。

抱珠泉西南不远山坡上有巨大的天然石板,宽敞平整,上镌“弄石临溪”四个大字,每个字都有一米见方。“清泉石上”石刻还要继续西行才能找到。

贤子峪北侧连绵群山中,及至谷口处半坡石崖上书有“寒山石径”四个大字,语出杜牧《山行》诗句。

其东,有一处“金牛洞”,因洞口的巨石在太阳照射下宛如金牛而得名。

明崇祯年间有一位名叫杜三策的进士,曾经是明朝皇帝派去琉球国(即今天的冲绳)册封国王的册封正使,这是山东历史上唯一的一位琉球王册封使。他在明崇祯五年(1632年)时路过贤子峪,望见山峪世外桃源美景,看到村内一派安详和乐生活,遂作《函山书院记》:“一切佃户园丁,或若冠,或芒履,或敲棋于树下,或倚仗于田间,或庞眉之叟而弄鸡雏,或方髫之童而伏牛背,更放子瞻种桃法,以泥丸核桃遍山撒之,树成花飞,红雨满天。” 赞咏村子里欣欣向荣的景象。

而村落先人张宗旭同样留下“窈窕寻南涧,溪行石径斜。傍岩无杂树,夹岸尽桃花。”等描摹峪间美景的醉人诗篇。

由于其深处群山之中,交通不便,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逐渐迁出贤子峪村,搬到交通便利的新村居住,村中只留了一户还在坚守。贤子峪古村就此走上了没落之路,开始逐渐的沉寂。

近年来,陆续有一些导演和影视剧组来到这个保存完整的明代古村落,拍摄出了一部又一部的影视作品,如电影《乡恋》、电视连续剧《一个和八个》等。剧组的到来不仅使村内的老房子得到修缮,也提高了古村的知名度。

村民走了,石砌的房子还在,整个村落荒凉中便透着一种精神和坚持。

漫步于空无一人的街巷,远离尘世的喧嚣,体验农耕时代山村的安适,那份原汁原味的古朴幽静带来心情上的放松,让人有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感叹。

儒雅、静谧、古朴、灵秀是贤子峪本色,也是它的风骨。贤子峪的美是要用心去体会的,来到这里,只有放慢脚步,才能体会出这里的境界与味道。

那些遥远的岁月,便如禅意般吸引着我一次又一次地走进自然,走进淳朴,这种馈赠和恩赐也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心存感激。

(摄影/尚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古村落贤子峪
平阴即将消失的古村落,全村只剩两户人家,奇石怪潭令人称奇
乡村记忆——平阴贤子峪村
远上寒山石径斜
济南市平阴县十大旅游景点
春节赏游:平阴狮耳山的三教洞、圆通殿、老君洞、槐底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