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寻北京寺庙之二

汇通祠座落于积水潭,是纪念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的。其南的大片水域为西海,与后海、前海、北海相通。其实最早汇通祠在什刹海西海西北小岛上,那时那里是一大片水域。

汇通祠原来是什刹海沿湖的古刹之一,为明永乐年间姚广孝与司礼监刚丙奉诏所建,始称“法华寺”,因在主殿供奉观音,僧侣们想借助观音神力起到镇水作用,所以也叫“镇水观音庵”。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改名为汇通祠。乾隆二十六年御制汇通祠诗:“一座湖亭倚大堤,两边水自别高低。片时济胜浮烟舫,春树人家望转迷。”“烟中遥见庙垣红,瞬息灵祠抵汇通。雨意溟蒙犹未止,出郊即看麦苗芃。”

汇通祠可是什刹海重要的地方,因为它是上游河水进入什刹海的必经之路。元代什刹海水域浩瀚,西侧可达西直门附近,高粱河水通过西直门北边不远的北水关处直接入城,经朝宗闸汇聚什刹海。

明代对大都城进行改建,城墙南移,在北城墙的西部,是什刹海的水面,于是把城墙改筑在这片水域的东南侧,将西北部的水域隔在城外,这片水域叫“泓渟”,后来叫“太平湖”。明初北京城改建之后,西山的泉水经长河流至西直门入西护城河后,分成两支,一支向南经西护城河、南护城河流向大通桥;一支向北入北护城河。

为了引西山的泉水进入什刹海,当年在汇通祠北边的城墙下开了个洞穴,这通水的洞穴又叫“水关”,因在德胜门西侧,也叫“西水关”。水关北侧安有水闸,用来控制水量。还在水道中安了有拳头粗细的铁栅栏,防止人员自有出入,这铁栅栏又叫“铁棂闸”。这西水关既是西北方水源的通道,又是明清两代重要的军防要塞,常有兵把守。

西水关南面正对着汇通祠。护城河的水经过西水关时因水道狭窄,水流湍急,为了减轻水的冲击力,在镇水观音庵下雕凿成一个长约1.90米石质镇水兽,用于分水。因镇水兽形状如同龙状,百姓也管它叫“石螭”。古人把它形容为:“迎水倒喷,旁分左右,既噏复吐,声淙淙然自螭口中出”。由于石螭的阻挡,河水分成两股,分别从汇通祠东西两侧流过,将汇通祠变成一个水中岛屿。

为了行人方便,后来在紧靠城墙的地方修了座小桥,因桥东有座叫“太平庵”的古刹,桥名“太平桥”。人们登临桥上,可观水入城直势,听水流冲击石螭之声。古人曾有描写西水关的诗句:“柳暗荷深路不知,水花红尽汇通祠。铁棂关底前朝水,须为游人住少时”。原来在的通祠已于修建地铁时全部拆除,后来西城区政府复建汇通祠,也就挪到了现在北二环路积水潭地铁站的南边。功能已经变成了郭守敬纪念馆。但水关及石螭已无原貌。

祠内有巨石一块,纹如鸡狮,称鸡狮石,鸡左向右走式,狮右向下伏式,《燕都杂咏》这样描述:“鲜彩临风展异姿,摇光耀日具威仪。陨星天使成良构,不数当年断罄奇。”

如今的镇水神兽已不是早年的原物,真物去向说法不一。 一说法是,上世纪60年代“文革”时,积水潭的鸡狮石雕,被人从山上滚到山下,用铁锤砸碎,后又将积水潭进水口对面镇水神兽用铁锤砸碎,将碎石抛于河道中。另一说是,上世纪70年代因地铁工程,积水潭站设于土山下,将土山铲掉建站时,被人移走了,但去向不明。

浑仪(复制品):中国传统的天文仪器。从汉代起,我国就有制造浑仪的文献记载,其作用一是用仪观测天象,二是以仪的制度结构演示天象。在观测天象的同时,其圈环制度与日月星辰的运行轨道相对应,上部的圆环表示天道,下面的四方基座表示大地。

简仪(复制品):是郭守敬在对浑仪结构进行简化所创制,改变了浑仪将三种坐标系统集中在一起的做法,将赤道装置与地平装置分离为两个独立的部分,消除了浑仪圈环互相遮挡的缺点,突出了赤道装置的观测。简仪的运转装置在结构上与近代天文望远镜的赤道装置几乎完全一样,比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制造的具有同类装置的赤道大仪早了三百多年。

相关文章:探寻北京寺庙之一---灵光寺

道由白云尽,春与清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略谈什刹海的水文化
乾隆诗中美景真的存在吗?京城这处胜境值得打卡
什刹海“九庵一庙”的传说
上海嘉定圆形护城河,国内少见
百年城门影像(31)洋人刨开的城门——水关门
北京城“缺少”西北角--陈君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