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50多年在川耕耘 历史学泰斗徐中舒开创了巴蜀史研究

徐中舒先生给研究生讲课。图据网络

中国现代历史学泰斗徐中舒先生。

对巴蜀文化颇有独到研究的著名历史学者、教授徐中舒先生,从1938年起就任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在四川的半个多世纪中,一直辛勤耕耘于讲坛和笔砚之间,默默地做着可贵的奉献。对于他来说,从来就没有工作日和假日的区别,晚年更是在工作室伏案拼搏,从不懈怠,他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他曾对家人说:“我很幸福,到了80多岁,还是耳聪目明,我最大的奢望就是在有限的余年中,把平生积累的点滴知识系统地整理出来,留给后人参考。”遗憾的是,他的这个宏愿未能完全实现,1985年他生病住院,病榻缠绵6年,于1991年1月逝世于成都,骨灰安葬在崇州市白塔湖畔。

出类拔萃'

师从王国维梁启超等 史语所待了9年

1925年北京清华学校创办国学研究院,徐中舒报名投考,第一届招收新生38名,他以第五名被录取。该研究院的办学宗旨,是“以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即所谓“整理国故”。聘请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等著名学者担任导师、讲师。王国维讲授《古史新证》和《尚书》,梁启超讲授历史研究法,陈寅恪讲授佛经翻译文学,赵元任讲授语言学,李济讲授人类学和考古学。

他对王国维、梁启超、李济讲授的课程很感兴趣,特别是王国维讲古史,考证精审,见解新颖,他心领神会,更加坚定了今后要献身于这个研究方向的决心。他因有家累,只学习了一年,便提交《从古书中推测之殷周民族》的论文,毕业告归。

1929年,徐中舒被推荐前往北平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专任编辑员,两年后又升为研究员。史语所分设四组,即史学与古籍校勘学;汉语、民族语言和普通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史语所设在北海公园静心斋,环境幽美,条件完善,徐先生有此凭借,治学益加奋勉。

徐中舒在史语所历时9年,由于出色的科研成果源源涌现,深受学术界的赞许,公认他已登上第一流学者的坛坫。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史语所由南京迁往长沙;以后再迁昆明和宜宾李庄。他在长沙会合了一家老小,并应中英庚款委员会与四川大学的协聘,辞去史语所职务,到川大历史系任教,从此与四川结下了深缘。

身世坎坷'

母织作之勤恒倍他人 今思不禁为泪涔涔下

当年徐先生只身来到成都,家属则留住江津。次年上学期开课,讲授“殷周史料”。1939年暑期,川大避日寇空袭迁往峨眉山麓。徐先生赁居峨眉县城水西门内,才把家属从江津接来同住。他从县城到伏虎寺上课,路程十余华里,往来步行,因工资微薄,不敷一家八口的用度,又兼任乐山武汉大学教授,峨、乐两地相距七八十华里,前往上课也要靠步行,其时生活艰苦,可想而知。

1943年,川大迁回成都东郊九眼桥侧,他一家住留青院时,屋边有隙地,徐母还率领孙辈种菜,以省开支。1945年抗战胜利不久,徐母因肠癌不治,殁于12月15日。这对深怀母爱的他,实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在他自撰的《先妣事略》中可以充分看到他的悲痛心情:

每日辨色而兴,则使不肖起,不肖东行入学,则吾母西行入织。及薄暮,不肖归自学,则吾母归自织。入夜则一灯荧然。凡日间未竟之事,如不肖母子衣服缝治与浣濯,皆于此时为之。往往刀剪声与礁杵声相杂下。或至凌晨,鸡鸣,入息片刻即兴。吾母织作之勤,恒倍他人,每当盛夏,汗出如沈,机旁恒置水一盆,巾一方,汗下则出巾自拭,闲时绞之,遇若小雨淅淅自檐溜间下注于盆。及今思之,其艰辛之状,不禁为泪涔涔下也。

徐中舒,1898年10月生于安徽怀宁(今安庆市)盛唐山下的月形山。徐家是一个大族,在月形山聚族而居,故人们也把此地称为徐家坂。

徐中舒的父亲徐家文,系贫苦农民,后外出学木工,擅长雕花。1900年在大通县建房时因事故摔死。时他方三岁,母年二十四,伶仃孤苦,无以为生,最后进了安庆设立的慈善救济机构清节堂。该堂由地方士绅管理,因主持得人,效果尚好。堂内设义学,后改名育正小学,主要是供堂内孤儿学习。另还置有织布厂,让受救济的妇女学得生产技能,补助收益,改善生活。徐母没有读过书,却很有志气,通达事理。

成就斐然'

巴蜀史研究创功绩 开拓一条治学新路

徐中舒先生一生是在进行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中度过的。他自幼学习勤奋,在安庆师范学校,深受国文教师胡远浚的赏识。他爱好古典文学,曾先后发表过《木兰歌再考》、《〈木兰歌再考〉补编》、《评〈中国文学变迁考〉》、《五言诗发生时期的讨论》和《古诗十九首考》等文,便崭露头角,引人注目。

关于史学,其重点研究方向,又可分为先秦史、明清史、巴蜀史三方面。先秦史是他最早和用力最久的主攻方向,发表的论著约有50多篇(种),广泛涉及到多种学科领域,如考古学、民族学、社会学、工艺学及文献学等。

“学无止境,向前迈进,永不停步”,这是徐先生一生恪守的信条。

徐先生一生在四川生活最久,乐其风土,友其人士,且以山水秀丽,文物丰衍,遂于巴蜀史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记述其土特产及著名工程,作《蜀锦》、《古井杂谈》及《古代都江堰情况探原》;考证出土文物的特点和外缘关系,作《四川彭县濛阳镇出土的殷代二觯》、《四川涪陵小田溪出土的虎钮錞于》及《青川木牍简论》,探索四川古史与邻接各族的关系,则有《论〈蜀王本纪〉成书年代及其作者》、《〈交州外域记〉蜀王子安阳王史迹笺证》、《试论岷山庄王与滇王庄蹻》、《夜郎史迹初探》、《古代楚蜀的关系》、《宋代斗夷源于楚国令尹子文说》、《论商於中楚黔中和唐宋以后的洞》以及《川甘边区的白马人为古氐族说》等文。他从广阔的角度观察四川历史文化的发展和特点,由初写《四川古代之文化》,直到发表《巴蜀文化初论》和《续论》,真是遍地开花,硕果累累,把巴蜀史的研究推上高峰,展示出开创性功绩。

徐先生早年爱好古典文学,同时对古文字学也深感兴趣。他涉猎过从汉到今的古文字著作,以许慎《说文解字》作中心来探索古文字的形、音、义问题。其后接触到甲骨文与金文之学,对古文字学是研究古代史的钥匙一点,认识体会更深,在运用上也日趋熟练。

徐先生治学十分重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反对割裂和片面性。他研究古文字学,第一是要和古史结合起来,认为:“古文字实际上是古代史的史料。”反过来,又指明没有历史知识便难以了解文字制作的实际。第二,就古文字本身的研究来说,也要如同对待历史一样,必须要有发展的观点,即在联系中进行比较,决不能用孤立静止的眼光去看待。他说:“文字的创造和发展,离不开群众。文字决不是孤立创造的,我们研究古文字,也不能孤立地研究。字与字之间,有一定的相互联系。文字的形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字由于地域不同,时代不同而有变化。”

徐先生遗留下来的成果丰富,粗略估计发表论著130多篇(部)。学术界公认他是一位卓越的学术大师,是绝没有一点夸张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亮工 | 徐中舒先生的新史学之路
徐中舒先生在古文字学上的贡献
陳以愛:​從疑古到重建的轉折──以王國維對傅斯年的影響為中心
张政烺自述:我与古文字学
彭裕商
四川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导师介绍:彭裕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