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的时空解读(二)

中国哲学中有“时”与“空”的概念,却没有西方哲学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在中国哲学中,“时”的内涵是境遇,是因缘。孔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无可无不可”,故被称为“圣之时者”;《易》经有“天下随时,随之时义大矣哉!”之述;都是指人之生存境遇而言,而不是“时间”之义。“空”的概念在中国哲学中则表达的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内在品质与精神境界,而不是对外在世界的描摹,如孔子言“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以及佛学思想中的“真空妙有”,都不是“空间”之义,而是具有生命成长之义,是人类生命存在生生不息的成长状态,人生的意义已经灌注其中。故中国哲学的“时”与“空”都是与人的生命相关的概念范畴,表达着人的生命及宇宙大生命的存在与发展状态。

中国哲学中能够与西方哲学的“时间”和“空间”相对应的经典概念范畴应当是“宇宙”,“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可以对应于“时间”,“宙”可对应于“空间”。但中国哲学的宇宙观中的“宇宙”二字从来都不是一个分裂的概念,而是表达着宇宙中万有的整体。佛学中的“世界”概念也可以大致对应于西方哲学的“时间”与“空间”,“世”内含着“时间”的存在,“界”内含着“空间”的存在,但佛学中的“世界”完全是对人之生命存在境界的描摹,而非客观世界中可观察、可反思的“时间”与“空间”。故“世界”概念与“时间”和“空间”的对应没有“宇宙”概念更典型,“宇宙”是含融人之生命与生命之外的整个存在的大统一概念,故本文集中于对“宇宙”概念的分析。

  “宇宙”概念虽可对应于“时间”与“空间”,却不完全等同于现代理性思维中的,同时也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我们需要注意,“空间”与“时间”都具有给“时空”划界之义,而“宇宙”则无给“时空”划界之义。下面具体析之:

  “空间”是于“空”中划出界限,从而“间”之而成“空间”,所以理性视域中的空间存在无不是由某种具体存在的界限规范而成。而“宇”虽可对应于“空间”,但却没有界限可划,“上下四方曰宇”,“宇”指向上、下、东、西、南、北六个维度,实是包举宇内所有存在,同时又不特指某一具体存在的存在,故“宇”之存在已经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了,当然没有界限可言。故此“宇”可对应于中国哲学的又一概念——具有创生作用的“无”,“无名天地之始”,此无不是抽象的空无,而是生生之无,此无非“空无”,非“顽空”,而是“真空妙有”。故“宇”虽对应于“空间”,却不是“有间”之“空”,而是“无间”之“空”,即“空间”得以产生(“间”之)之本,可名之为“本在之空”或“空之本在”。

  “时间”是对流逝之时光进行划界,年、月、日,分、秒、时,都是以某种物体(太阳、地球)相对运动的周期性变化划定“时间”流逝的痕迹,但这种“划定”并没有真正留住时间的痕迹,只是人类对已逝时光(逝水流年)的一种记忆方式,可以让所有人对逝去的时光有一个大致公约的理解。而真正的“时间”是无法“间”之的,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时间”本无“间”,更无从人为而“间”之,故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之叹。“宙”即为此“无间”之“时”,因为“往古来今曰宙”,“宙”只有一个维度,就是自古而至今,今转瞬即会成古,未来又转而成今,故今转而为过去又指向未来,如此流转只是一时光奔逝之流,无有停歇,无有间断。而此时光奔逝之流必依某种存在之运动过程而显现,否则就是绝对之空无,就是“顽空”,故“宙”是一种无形之“有”,此“有”本身并不可见,可见者只是万物存在之生成、发展,以至最后走向消亡之历程,此历程可显示(报)出此“有”之存在,故“有为万物之母”,无此“有”就无万物之生成、发展之历程。但此“有”又非有形之“有”,而是“真空妙有”,因其无形象而可称为“无”,故老子言“有无相生”,“惟恍惟惚,恍兮惚兮”。故此“宙”虽可对应于“时间”,却并不等同于“时间”,而是“无间”之“时”,即为“时间”得以产生(间之)之本,可名之为“本在之时”或“时之本在”。

  而中国哲学之所以把“宇宙”联言,而不将“宇”与“宙”如“时间”与“空间”一样分而言之,是因为在中国哲学中“宇”与“宙”为同一存在,只是同一存在,即“道”之存在的不同面向。道分阴阳,“宇”与“宙”即为一阴一阳。宇为“万物之始”,为乾,为阳;“宙”为“万物之母”,为坤,为阴;而“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报出、显示出道的存在。故“宇宙”运行即“道”之大化流行,即乾坤开阖,即阴阳大化,展现在现代理性中,就是无间之“时”与“空”的统一,又被人为划界而“间”之,成为认识论中的“时间”与“空间”的存在。故以现代理性反思之,“宇”含“上、下、四方”,即包含宇中万有、一切存在的运动变化于其中,这种运动变化即为“往古来今之宙”,即“宇”已经包含了“宙”的存在。“宙”为“往古来今”,而“谁”来“谁”往呢?宇中万有皆在来,皆在往,故此“谁”已经包含了宇中万有、一切存在的来往、运动、变化于其中,故“宙”中已经含有“宇”的存在。如此也可说,“宇”即是“宙”,“宙”即是“宇”,“宇”与“宙”为同一存在,只是“道”之“阴阳”两面的不同表现,实乃是本质同一的不同面相。故中国哲学语境中的宇宙实乃一生生不息之概念,宇宙即为道之生生大化的流行过程。

  由此可知,中国哲学之“宇宙”概念与西方哲学之“时间”和“空间”相比实具有本体论意义,“宇宙”为“无间”之“时”与“无间”之“空”的统一,“时间”与“空间”概念正有赖于对此“无间”之“时”与“空”进行人为划界而来。没有“宇宙”则无“时间”与“空间”,“宇宙”内在支配、支撑着“时间”与“空间”的存在。现代西方的物理学已经证明时间与空间的不可分,从而以“时空”概念取代了传统对“时间”与“空间”的划界,但其“时空”概念还远没有达到中国哲学“宇宙”观的生命高度,缺少生生不息的哲学内涵。故要以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去赋义给西方哲学的“时空观”,或把西方哲学的“时空观”提升入中国哲学“宇宙观”的高度,如此才可以打通中西哲学的时空观,从而能够使用“时空”这一贯穿于中西哲学之中的公共概念搭建起沟通中西哲学的理论桥梁,使中西哲学可以在一个共同的话语平台上展开对话。

  至此,我们可以将中国哲学的“宇宙”概念完全转变成西方哲学的“时空”概念,“宇”为无间之“空”,为“空之本在”或“本在之空”;“宙”为无间之“时”,为“时之本在”或“本在之时”;“宇宙”即为“无间时空”,也即为“时空本在”。而“宇宙”作为“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大全存在,也就是“道”之自在、“道”之本在。道分阴阳,“宇”与“宙”即为道之“阴”与“阳”。而在“宇”与“宙”二概念中,“宇”的概念相对于“宙”的概念具有逻辑先在性,因为“宇”所标示之“上、下、四方”是万物存在的开始,“宇”创生万物,然后才可有万物于“上、下、四方”之运与动,才会有“往古来今”之“宙”的存在,所以“宇”在逻辑上先在于“宙”。但“宇”虽创生万物,而万物的存在又无不以“宙”的方式存在,一切存在都在由古到今的运动过程之中才得以存在,故也可以说“宙”长养万物,万物存在之“宇”必赖“宙”而行其事,“宇宙”乃一体两面,无可分割。由此可见,“宇宙”演变即为“大道之行”;“宇”为“万物之始”,“宙”为“万物之母”;“宇”为乾、为阳,“宙”为坤、为阴;“乾君坤藏”,“万物化生”,宇宙演变,自古及今,生生不已,大化流行。

  如此,经过对中国哲学的“宇宙观”,亦即中国哲学的“时空观”的理性解读,可以知晓中国哲学的时空观不同于西方哲学的时空观,其不是局限于对象性世界的外在时空解读,而是上达天道,下贯万有,贯通形上与形下,他者与自我,内在与外在的具有生生之本的哲学概念,是紧扣中国哲学“道”论的基础性概念。但中国哲学更习惯于以“阴阳”概念代替“宇宙”概念对“道”的言说,因为中国哲学的核心体系是《易》经六十四卦的逻辑体系,“卦”以阴阳爻的变化指示天地万物之理,“时空”已内化于“卦”“爻”的阴阳变化之中。故“《易》以道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不再需要引入“宇宙”这一时空概念去阐释何为“道”,所以中国哲学本不注意于“时空”观念,因此“宇宙”也没有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

  但在当下西方理性思维横绝天下的情况下,中国人已经与西方人一样,无法通过“一阴一阳”去解读中国哲学之“道”。为使现代思维能够走进中国哲学,我们不得不启动中国哲学的(宇宙)时空观去与西方哲学对接,使现代人可以通过对“时空”的理解和解读,由西方哲学的时空观进入中国哲学的时空观,进而通过中国哲学的时空观走入中国哲学之道。但因为中西哲学的时空观存在巨大差异,不能实现直接对接,故本文根据鞠曦的“时空统一论”与“形而中论”哲学原理,对中国哲学的时空观(宇宙观)与西方哲学的时空观进行对比与重新赋义,使西方哲学的时空概念可以言说并承载中国哲学时空观的内涵,从而可以运用西方哲学的时空概念进入中国哲学的时空观,进而去言说中国哲学之道。这种重新赋义的关键是赋予西方哲学的“时空”概念以中国哲学宇宙观的“生生”内涵,使之上升为一种“观”而不仅仅是西方哲学中的思维工具。中国哲学的时空观与西方哲学的时空概念的根本区别就是中国哲学观念中的时空是生生的时空,是宇宙生命不断创生、成长的动态进程,而西方哲学的时空概念只是理性描摹万物存在的静态的抽象概念,从而可以使理性去对这种静态的时空划界,故有“时间”与“空间”之别,其中没有万物生生的意蕴与可能。但这种赋义又不是把中国哲学的时空观念强硬嫁接于西方哲学的时空概念之上,而是西方哲学的时空概念应当具有,却被西方哲学的对象性思维方式所遮蔽的自在之义,故本文对西方哲学的时空概念的重新赋义在表象上是把中国哲学的生生之道赋义给西方哲学的时空概念,但在本质上却是对西方哲学的时空概念进行“解蔽”,使“时空”概念的本义昭然于天下,“时空”本无“间”,“无间时空”自“生生”,时间与空间皆从“无间时空”的人为划分而来,从而使“时空”可以成为贯穿中西哲学的公共话语。这也是鞠曦的“时空统一论”完成的任务,下文再详述之。

  概而言之,西方哲学的“时空”概念是“有间时空”,即“时间”与“空间”的二分。既使是物理学新发展中标示着时空统一的所谓“四维时空”也是在分裂时空的基础上再言其内在关联,其研究对象只是形而下的外在器物世界,中国哲学的道论意义上的形上世界只能被排除于其时空视域之外。故西方哲学只能“拒斥形而上学”,“拒斥本体论”,而这种“拒斥”的本质是其哲学思维的“无能”,不得不在现代走向终结。而中国哲学的“时空”是“无间时空”,即“时空本在”,也就是中国哲学之“道”,道为非对象性的贯通天地人我的形而上的宇宙生生之道。故将西方哲学的时空概念上升为中国哲学的时空观,就可能通过西方哲学的时空概念进入中国哲学道论的理性解读。下面本文就以这一可以贯通中西哲学的“时空”概念进入中国哲学的时空观,去阐述中国哲学之“道”的理性内涵,其理论根据仍然是鞠曦的“时空统一论”与“形而中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量子纠缠的具体机制169:《内部小时空和内部小宇宙的科学猜想》一一对传统机械唯物主义外部时空观的哲学批判
坤鹏论:赫拉克利特是第一个追问时空的人
中华文化笔记13,墨家科学思想之二,墨家物理学时空观及宇宙模型构建
园林空间的宇宙观
浅谈万物
唐君毅对天人合一的存在论证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