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法句经【白话译文】(5)·戒惧品

  五、戒惧品
  原典
  戒慎品第五十有六章
  戒慎品者,授与善道,禁制邪非,後无所悔也。
  人而常清,奉律①至终,净修盖口行,如是戒成。 ㈠
  慧人护戒,辐致三宝②。名闻得利,後上天乐。 ㈡
  常见法处,护成为明,得成真见,辈中吉祥。 ㈢
  持戒者安,令身无恼,夜卧恬淡③,寤则常欢。 (四)
  修戒布施,作福为福。从是适彼,常到安处。(五)
  何终为善?何善安止?何为人宝?何盗不取?㈥
  戒终老安,戒善安止,慧为人宝,福盗不取。(七)
  比丘立戒,守摄诸根④;食知自节,悟意令应。(八)
  以戒降心,守意正定⑤;内学止观⑥,无忘正智⑦。(九)
  明哲守戒,内思正智,行道如应⑧,自清除苦。(十)
  蠲除⑨诸垢,尽慢⑩勿生。终身求法,勿暂离圣。(十一)
  戒定慧解,是当善惟。都已离垢⑾,无祸除有。(十二)
  著解⑿则度,余不复生,越诸魔界,如日清明。(十三)
  狂惑自恣,己常⒀外避。戒定慧行,求满勿离。(十四)
  持戒清净,心不自恣。正智已解,不覩邪部⒁。(十五)
  是往吉处,为无上道,亦舍非道,离诸魔界。(十六)
  注释
  ①律:戒律。
  ②三宝:佛、法、僧谓之三宝。
  ③恬淡:安閒宁静。
  ④诸根:即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⑤正定:又译作三昧,即将心定於一处或一境的安定状态。
  ⑥止观:止,即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於特定之对象;觐,因止而获得的智慧。又可称之为「定慧」。
  ⑦正智:契合真理的智慧。
  ⑧应:响应、回应。
  ⑨蠲除:抛弃、抛却。
  ⑩尽慢:极度的散漫、懒惰。
  ⑾离垢:摆脱了缺点。
  ⑿著解:达到了对佛法的理解,即指对佛教所阐释的人生意义的开悟。
 
⒀已常:《中华大藏经》,宋本《法句经》均作「已常」,据上文意作「已常」,即超越了常规常态。
  ⒁部:书籍。
  译文
  戒慎品的大意是:教导授与人们无上善道,禁制人们邪恶非法之心之行,以致後来不生後悔。
  凡人若能常保清净(之心),奉持戒律至死不渝,专心致志修炼善德品行,若能如此戒德便成。 ㈠
  智慧之人知道护守戒德,其人生福报可以达致(佛、法、僧)三种境界:声名闻於天下而获得利养,死後亦可升入天界快乐无比。 ㈡
  常以佛法为准决定行止,护守戒德便可明达,可以成就真理正见,这样便是同辈之中吉祥之人。 ㈢
  持守戒律之人平安无患,可使身心免除烦恼:夜晚睡眠恬淡安详,一觉醒来常常身心欢喜。(四)
  修持戒德布施财物,广作福事是为来世福报,从此岸到彼岸,常到安住戒之境界 。(五)
  以什么作为终生追求目标最好?又是什么东西最能使人安心止意?什么东西是人生法宝?什么东西偷盗不去?㈥
  持戒终身安住,戒德最能安心止意,智慧乃是人生法宝,个人福报盗劫不去。 ㈦
  比丘树立戒德,是为守护收摄六根:饮食知道节制,使意念开悟与佛法相应。 ㈧
  用戒律降伏妄心,护守意念务使端正安定:增加内养习学止观二法,不要忘却佛之教示。(九)
  沙门若能明达睿智坚守戒律,心内思惟佛教真理,按道行事如响应声,自然(内心)清净驱除苦恼。(十)
  抛弃各种垢染,不要产生惰慢之意,终身奉求佛法(教诲),不要片刻背离善知识。(十一)
  戒定慧三学,应当认认真真地思惟,如若全部清除了垢染,就能免除祸患破除有执。(十二)
  已经理解(戒定慧三学),便可超度尘世苦,其他妄念不复生,又能超越诸天魔界,人生犹如丽日当空清明净阔。(十三)
  狂放迷惑自我放纵,就会突破佛法常规表现出奇诡邪僻。佛教给我们的戒定慧三学,是我们寻求完满人生所离不开的法宝。
(十四)  
  持守清净戒行,心意就不会自恣放纵:佛教导的大智慧已经获得,无须再看任何邪教书籍。(十五)
  这种清净戒行导人向往善处,乃是至高无上的大道,而且可以使你舍弃各种无道之行,助你超离诸天魔界。(十六)
附录: 南传法句经 第五 愚品(十六偈)
原典
  第五 愚品(Bala Vagga)
  60、
  失眠者夜长,倦困者路长(Yojana由旬,印度古长度,一由旬约14公里多),
  愚人不知法,生死轮回长。
  61、
  佛子远游行,若不遇良伴,
  胜我或等我,愿彼心稳固,
  宁为独修持,不与愚者伍。
  62、
  执著子与财,愚者常忧戚,
  此身尚非我,况复子与财?
  63、
  自知己愚昧,彼实为智者,
  自认聪明者,彼乃愚痴人。
  64、
  愚者虽终生,与智者亲近,
  仍不悟法味,如匙不知味。
  65、
  具慧虽短时,与智者相处,
  能领悟法味,如舌辨汤味。(64,65两偈合诵)
  66、
  愚人少智慧,有我为自殃,
  造作诸恶业,招受众苦果。
  67、
  自作不善业,作已心后悔,
  啼泣泪双流,当得受异熟(Vipaka将来的果报)。
  68、
  自作诸善业,作已心不悔,
  欢喜而意乐,当得受异熟。(67,68两偈合诵)
  69、
  恶业未熟时,愚者思如蜜,
  恶业成熟时,愚者始苦恼。
  70、
  愚人修苦行,一月复一月,
  取食茅草端(苦行的一种),功德仍不及,
  正观者所得(正观四谛者),十六分之一。
  71、
  恶业不即熟,如新挤牛奶,
  不即为凝固,恶人所造业,
  如灰烬覆火,恶报随其后。
  72、
  愚求智与名,反促其毁灭,
  毁彼之幸福,亦毁彼善根(指智慧)。
  73、
  痴僧慕虚荣,僧中居上座,
  寺内拥权威,求白衣礼事。
  74、
  僧俗应俱知,诸事我所作,
  应做不做事,皆得顺吾意,
  愚人作是想,贪欲憍慢增。
  75、
  一道求利养(Labha世利),一道向涅槃,
  当如是明了,佛子诸比丘,
  不喜贪世利,勤修出离心。(viveka身离群,心离欲,离诸行达涅槃)
  译文
  60·对于无法入睡的人,黑夜实在漫长;对于疲惫的旅人,一由旬亦非常遥远;对于不知正法的愚人,生死轮回极漫长。(注:一由旬大约有七英里。)
  61·在旅途上,若找不到比自己更好或同等的同伴,就让他坚定地独自前进,绝无与愚者为伴这一回事。
  62·‘我有儿子,我有财富。’因此(执著的)愚者感到苦恼。事实上,他自己也不是自己的,儿子与财富又怎能是他的呢?
  63·自知愚昧的愚人,基于这点是个智者;自以为是智者的愚人,才是真正的愚者。
  64·即使愚人尽其一生亲近智者,亦不能知见真理,如勺子不知汤的味道。
  65·利慧者虽只与智者相处片刻,却能迅速地知见真理,如舌头能知汤的味道。
  66·对于无知的愚人,他即是自己的敌人,他四处造下恶业,带来苦果的恶业。
  67·若做了某事会后悔,以及受其果报时,他泪流满面地悲泣,那即是没有善行其事。
  68·若做了某事不会后悔,以及受其果报时,他感到欢喜快乐,那即是已经善行其事。
  69·只要恶业还未成熟,愚者以为它是甜如蜜的;然而当恶业成熟时,愚者就得为它受苦。
  70·即使愚者月复一月地修苦行,只以古沙草片摄取饮食,却依然比不上已思惟真谛者(圣人)的十六份之一。
  71·恶业不会即刻带来果报,如刚挤出的牛奶不会即刻凝固,但它依然跟随著愚者,如盖上灰的活火炭。
  72·愚人的知识只会伤害他自己,它毁灭了他的福业,也使他的头颅破裂。(注:头颅是指智慧。)
  73·无知的比丘,贪求自己不当得的恭敬,想要在众比丘中居先,要在寺院里掌权,以及贪求与他非亲之人的顶礼。
  74·且让在家众与比丘们都想:‘诸事皆因我而成就。无论一切大小事,且让他们听从我的指示。’这是愚人的想法,增长其贪欲与我慢。
  75·诚然,一个是导向世俗成就之道,另一个则是导向涅槃之道。明了这一点,身为佛弟子的比丘,不应乐于世俗的成就与恭敬,而应培育舍离与不执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懂《鬼谷子》的这些话,少走很多弯路
《鬼谷子》:愚者互踩,智者互抬
愚人智人(一)[七绝]
至福、归宿、毁灭、解脱
达摩《悟性论•慧解即圣分第二十一》探玄
诚实是高明的欺骗(另类语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