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装隐藏的民族血脉和旗袍的误会

本文节选自原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前馆长、实践家政专科学校教授、辅仁大学教授王宇清先生所作的《中国服装的形式和实质》一文中,此文见于祺袍大师杨成贵编著的《中国服装制作全书》一书。

剃发易服激成的暗流(道装和僧袍是清朝仅存的男装汉服种类)

满清曾经尽力消除中土的服装思想,废除旧制衣冠,藉以巩固统治。这在当时表面上果然获致了“效果”,全部改变了服装的造型。但同时却激成了民间的暗流,彼此耳语流传着“生降死不降”,“男降女不降”的口号,即而成为公开的秘密,并见著行动,仍然表现于服装。所谓“生降死不降”就是活着被迫改换清朝制定的服装,死后入殓时却要改为明装。但为掩蔽耳目,谎称这种明式的殓衣为“道士装”。原来中国道教“道士”的“道”装和佛教“和尚”的“僧”袍,乃是中原“汉”族的形制,“道装”尤属道地的“明”代形式。中国的和尚必须出家披剃,不许在俗有妻室,而“道士”则否。这也是“生降死不降”口号之殓服下采取道士服装的原因。

所谓“男降女不降”,就是汉族男子尽管改了清装,而汉族妇女却始终倔强地仍著“明”式裙衫,不著满式的所谓“旗袍”。

旗袍和裙衫的集体误会(满族妇女的长袍承袭着中国的古礼)

其实,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妇女——尤其帝室以次的贵族妇女,早期都是以长袍型的服装作为礼服,而裙装只作常服。但自宋至明,却越后越是裙装普遍,明代仅有高级贵妇上至皇后的祭服,才是袍型长衣。满族妇女——尤其是宫廷妇女,都仍承袭中国的古礼,多著长袍。(有时也穿裙装)然而明亡清兴之际,汉族妇女习惯于当时现实情况,认为女装中的袍装是代表满人,裙装代表汉人。于是乃有“男降女不降”——即男子可改清装,妇女仍著明装的口号之形成。原来满清以八色均七分奴八部军民,因而统称满人为“旗下人”,简称“旗人”,一转而对旗妇的袍成为“旗袍”。如此积久成习,直至现时,举世皆称中国式的女袍曰“旗袍”。如此称谓,真是一种积非成是的误会。

齐政修教因俗而治(旗袍早已演变为中国的时装)

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年)国民政府颁定国民礼服条例所定的中国男子礼服长袍、黑褂,以及妇女礼服的袍,就形成的特征来说,已经不是中土固有的传统形式,而是经隋唐变化,后经满清强迫改变以后的造型,也就是民国初年(1912年)一般社会通行的形式,古人所谓“因俗治理”,正是如此。      

而这些形式之中的女袍,正就是今世人所周知的“中国旗袍”。而更复受到国际风习的影响,又不免于长短宽窄等等不同的演变,无复往昔之风貌了。

“旗袍”已改名,“祺袍” 应广为人知(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女袍:祺袍)

中国古代妇女的礼服原是长袍,并非衫裙。其后由于明末妇女反抗满清而又惯于宋明积习多著衫裙,因而称旗妇贯穿的女袍曰“旗袍”。综上可证;设若以“旗袍”一词指称今日中国的女袍,殊为不当。笔者前于民国六十三年(1974年)在“中国旗袍研究会”成立大会应邀演讲,建议改“旗袍”为“祺袍”,当被大会一致鼓掌通过采用,及今依然。但这一改称,仍盼获得广大社会的支持采用,直至于久远。

何所据而改“旗”作“祺”?因中国的女袍不是“旗人”始创而仅有,实乃得自中原远古。再则近二十年来,女袍缝纫业往往各自为政,分用“旗袍”、“褀袍”、“祺袍”这三种歧义的市招。不难以常理推断:由于中国造字六法有“假借”、“会意”诸格,造字惯加“意符”(会意的符号),例如袍衫加衣旁,烧烤加火旁等是。既然旗袍是衣的一种,或则是“有心人”的动机出于不同意今日的女袍不应续称“旗袍”,或则漆工不明“旗袍”之“旗”一字的来历,遂改“旗”为“褀”。继而鲁鱼豕亥之讹,“褀”又讹变为“祺”。因而“旗袍”、“褀袍”、“祺袍”三词歧出,令人啼笑皆非。

考字书:“褀”字读音做忌,字义是有带的衣。试问我们的女袍何尝有带,更何能于读音该旗做忌。所以绝对不可改做“褀袍”。“祺”字虽是“褀”字取用的讹字,倒可以——而且大可以将错作正,索性改称“祺袍”。因为“祺”、“旗”同音,口语方便;再则字书注释:“祺”字的含义是吉祥多福和庄重不惊。倘若就此改“褀袍”为“祺袍”,那才真是天造地设,再好没有的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旗袍的起源发展及旗袍美女
旗袍的历史渊源,漫谈旗袍之美
近代服饰
关于近代服饰
中国服饰历史(商周——民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