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书上架 |《故事、儿童和作家的秘密——走近儿童阅读》
作者:周益民
定价:32.00元
出版日期:2016年2月

小时候,我的理想是当一名邮递员,每天可以看到最新的报纸杂志;或者做一名书店的营业员,店里的书想看哪本就看哪本。
 
稍大些,我想成为一名作家,写出很多很多好玩的故事。
 
长大后,我做了语文教师。那些好书,给我的教书生活带来了光。如今,我的愿望是开一家小小的书屋。书屋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着我的学生们写的故事。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也放着我自己写的书。

——周益民

问:这里有故事的秘密?

答:当然,想知道“小布头”“乌丢丢”的来历吗?《狼王梦》《男生贾里》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为什么读了《我要做好孩子》就像看到了自己?《笨狼的故事》《鼹鼠的月亮河》又是怎么回事?《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的奇思妙想怎么来的……以上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问:那关于儿童和作家的秘密呢?

答:这是一本访谈录,但又不仅仅是一本访谈录。儿童阅读推广人、特级教师周益民老师对话28位广受孩子们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家,听他们谈儿时的阅读、创作的感受、最经典人物的由来,还有他们的阅读与写作建议,带你走近儿童文学,发现儿童、作家、阅读与写作的秘密。

益民老师带着小学生阅读,读多了,想多了,读出了境界,也就比一般人更能理解儿童的心。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写,他们原先想怎样写……爱读书的学生,也在猜想作家的心。益民老师不惮辛劳,做这样的访谈,让作家离孩子们更近一些,让看书的孩子也爱上写书的人。

——吴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杂文家

儿童有着自己的王国。一个成年人,若想进入这个王国,需有心灵的密码才行。在许多方面,他必须非常像儿童,其人格、心性、逻辑、冲动、好奇心、想象力……都必须很像。儿童文学作家,是孩子中的大人,是大人里的孩子。他是儿童人格的成年人,是不忘初心的大号儿童。在人群中,这样的生命类型,其存在意义,甚至大于写作本身。

周益民先生的这本书,致力于寻找一些路径,帮助我们走近他们,走进孩子们的秘密花园,也温习我们的初心和“本来”。

——王开岭(作家,中央电视台《看见》栏目主编)

序    言
记得是2010年初秋,中国作家协会在桂林开过一个儿童文学理论研讨会,我在发言时开玩笑地说:“旧俄时代没有作家协会,但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人又编、又评、又创作,起到了类似作协创研部的作用。”的确,19世纪俄罗斯文学会有如此惊人的发展,和这些大批评家的存在是大有关系的。我们现在有了作协,有了创研部等专职机构,但民间力量仍不容忽略。不光是民间的大家、左右着学界动向的权威们不应忽略,我所指的,还包括那些虽不太有名,影响也未必非常巨大的批评者、研究者和阅读者。鲁迅曾专门论说过“天才”和“土壤”的关系,在给赖少麒的信中还说:“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1935年6月29日函)尤其当有些大家、权威、名人太不争气、太不靠谱时,这“一木一石”的作用,就显得更重要了。

周益民先生在儿童文学界就常起着一木一石的作用。他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儿童文学,和孩子们天天讨论儿童文学,自己也热爱儿童文学。他写评论,也编著过多种相关的书。在考虑儿童文学创作和理论问题时,我其实很愿意听取像他这样的独立思考者的意见。这一本“作家访谈”,是益民多年劳作的产物,作家分布面广,所谈又有深度,它的结集出版,是中国儿童文学界的幸事。

访谈并不是容易的事。对象的选择,问题的设计,谈话的推进……这一切,无不体现着访谈者的心血,这本身就是“评论”,是实际起到评论和研究的效果的,只不过没有直接站出来大发议论罢了。我曾和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做过两本对谈,在第一本《该中国哲学登场了?》出版并颇获好评后,李先生的一位精通他著作的朋友,曾奉献了一份访谈提纲供我参考,希望我们的下一本书按此进行。我看了以后,没有接受。我对李先生说,如果这样谈,那几乎就是把你的著述和观点缕述一遍,虽然面面俱到,但那是普及的工作,不是创造的工作;我希望下一本书仍从问题出发,从你的理论的难点、我的疑点、当下的时代发展与你的理论的碰撞出发,这才更有趣味和张力,也能把理论思考推向前进。李先生欣然接受了这一意见,这才有了第二本《中国哲学如何登场?》。有过这两次实践,就使我对益民先生这本访谈的构想,有了更多心领神会之处。

 我以为,这本“作家访谈”,是有多方面的价值的。
  
首先,能推进理论的思考。比如,在采访孙幼军时,问到:“什么样的童话是好童话?”孙答:“孩子喜欢的。”又补充道,“有人老爱说‘孩子喜欢的作品不一定是好作品’,这话绝对正确。可我爱说的一句是:‘孩子不喜欢的作品一定不是好作品’。具体到童话,当然也如此。”这真是答得又机智又有趣,但也把话说得非常全面了: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就是要大人和孩子都喜欢——当然首先是孩子喜欢。这话不涩不绕,不故作高深,但有理论的普适性和深刻性,所以是真正的理论。又如,金曾豪在谈动物文学时,把这种“大自然的视角”称作“上帝的视角”,可谓一针见血。他又提出了“反拟人化”的理论主张:“写动物小说就是写动物世界,不要跟人类世界故意进行简单的链接。我最反对拟人化。我觉得这是动物小说跟童话的区别。我写的是真正的小说,只不过是把人变成了动物。小说必须有三个原则,有个性,有情感,有社会。我觉得动物世界这三个原则都具备,我不需要拟人。它跟人类社会当然是有关系的……但是这个关系最好就是‘比兴’的关系,我觉得这是动物小说最好的境界。看了这个作品,读者可能会联想到人类社会的什么,这就是比兴,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联系,不是等号。”这是由长期的创作实践而升华的理论。可见,真正的理论光靠理论家是创造不出的,必须是理论家和实践家结合,才有理论创造可言。

其次,有助于对作家的理解,从而也有助于文学批评的进展。仍说孙幼军,他在最后向小读者推荐书时,介绍了两本:“中国的是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外国的是《吹牛大王历险记》。”从这里,我们就能知道他对童话艺术的追求是什么了。从这两本书中,我们能感受到那种挡也挡不住地向外涌的童趣,还有那无穷无尽的狂野的想象,这不正是孙幼军的风格特征吗?在彭学军的访谈中,有一段话也很有意思:“最初是写短篇,几个短篇一出来,有人觉得我是在模仿沈从文,我觉得很奇怪,那时好像只读过他的《边城》,再说,我和他的语言风格也不像呀。后来是我自己悟出来了。我发现,在写别的题材时,边写边在心里默念用的是普通话;而写湘西题材时,在心里默念用的是吉首话。我这一类的作品总让人想到沈从文,不是说我写得有多好,只因为有一种相同的湘西气韵在那里。毕竟,他走过的青石板路我也走过,他喝过的沱江水我也喝过。”这就解决了很多批评者心中的疑难。看来,风格上的传承,除了通过作品,也可以是通过作品赖以产生的土壤,通过一种创作的基因上的相似或相近——这可说是很有意味的发现。当然,有的作家创作上的不足,从答问时所流露的心态上,也可以找到端倪,在此我就不展开了。

再次,不少作家谈出了很新颖的见解,在许多具体的层面打开了我们的眼界。这就不仅是前文所说的理论的创造,也必将大大推动今后创作的进展吧。比如,韦伶在回答关于少女文学的特质时,说了一大段非常有意思的话:“少女在告别女孩而又还未长成女人的蜕变时期,有一个发呆、走神、做白日梦的阶段,人们爱把这个时候叫作少女的‘多梦时节’。这时的女孩是有些迷离的,比男孩要‘痴’和‘疯’一点。她是活在双重世界的人,一半活在现实中,另一半活在梦想与幻觉中。这时候的女孩有不少经历在内心中完成,那些经历美妙而激越,笼罩着女孩一天的情绪和行为,却不为外人知晓。这是由身体到心智到行为的一个连环过程,是太有文学价值的含苞期少女的青春现象。可惜我们挖掘得还那么浅显和零碎。这种走神中的女孩,常常在劫难逃地将青春生命和宝贵时光交付给精神游历行为……这种状态和心境本来就是文学艺术的滋生地。”这节内容相当丰富,我这里不做“文抄公”了,读者自可翻开书页细读。

总之,这是一本好看而又有多重价值的好书,我有幸先睹,遂在此做真诚推荐。

刘绪源
于沪西香花桥畔
发现儿童、阅读与写作的秘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著名儿童文学作品及作家简介
伍美珍、余雷:不要给课外阅读设门槛
推荐一些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书籍
名家谈儿童阅读:问题和方法
梁晓声:在童书创作中拾遗补缺
小学阶段这样给孩子读故事,奠定TA一生的阅读兴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