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夏梓言:鲁迅“硬译”的产生与当代意义

鲁迅“硬译”的产生与当代意义

夏梓言

摘要:鲁迅所坚持的“硬译”主张,在译者主观意识的作用下、各种社会活动的推动下以及众多文学家、翻译家的批评和讨论的漩涡中,已在中国翻译历史上赢得一席之地。“硬译”从萌芽到发展,再到成熟,历经数十年,已在中国翻译历史上赢得一席之地。鲁迅的翻译思想不断变化,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观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硬译”观点,而这种观点却受到很多人的批判,其实“硬译”本质上是“直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有着深刻的进步意义,当代视角下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

关键词:鲁迅硬译直译当代

一、“硬译”的产生背景

鲁迅一生翻译的作品多达200多种,涉及十几个国家,共计300多万字,而鲁迅的翻译思想随着翻译实践的推进,也发生变化和进展。1903-1919年,这个阶段鲁迅正在日本留学,当时鲁迅的翻译思想更多受严复影响,倾向于“意译”,他希望通过引进西方的科技和文学,来引导国人进步,充满了浓厚的传统家国观念。1909年,鲁迅完成并出版《域外小说集》的翻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域外小说集》是第一部外国短篇小说集,而鲁迅的翻译思想也是在发行这部小说时发生改变,自此,鲁迅的翻译思想趋向于成熟和稳定,即“硬译”。同时这本小说集也是一种新文体常识,开拓了中国短篇小说的新时代。

而鲁迅提出并采用“硬译”也是有其背景原因的,首先是因为当时情况下,能够选择的原文本确实有限,欧洲和俄国等一些国家的文学、社会学书籍都没有汉译本,同时很多优秀的作品也没有引进国内,国内大众甚至都没有机会了解这些文化,鲁迅很想填补空缺,但是又不懂俄语或其他语言,只能由日语来转译,从而填补空缺。“所以暂时之间,恐怕还只好任人笑骂,仍从日文来重译,或者取一本原文,比照日译本来直译罢。我还想这样做,并且希望更多有这样做的人,来填一填彻底的高谈中的空虚”。鲁迅内心是不提倡转译的,还是认为翻译时最好选择源语文本直接译成汉语,而他这样做是为了更多地引进西方先进文化,让国人有机会触到新文化新文学,从日文翻译也是补救手段,为了打破闭塞状态,这是鲁迅提出“硬译”的首要原因。

其次,当时社会环境下,所有事情都处于焕然一新的状态,新文化运动后,鲁迅希望从西方语言文化中吸取新的养分,推动白话文运动。而当时汉语的白话书面语并不成熟,翻译过来也找不到合适的通顺的对应语言,所有事情都处于摸索中,鲁迅反对“歪译”,权衡之下,就选择“语句不顺”作为补偿手段。

二、“硬译”的实质

鲁迅主要的翻译策略是“硬译”和“宁信而不顺”等。为此,梁实秋曾多次批评鲁迅的“硬译”,同时其他人也反对鲁迅的“硬译”思想。其实鲁迅提倡的“硬译”,其本质并不是大家所理解的那般:

1)若要了解“硬译”,首先要了解鲁迅的“直译”。《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中,陈福康明确指出,鲁迅的“直译”是针对“歪译”而言的,“直译”就是“正译”。而“直译”是包括正确的“意译”在内的“正译”,因此,鲁迅对“直译”和“意译”是持有非常辩证的态度的。他一直认为“直译”容易产生偏差,以及自己的译文的不足之处是有清醒的认识的。其实,鲁迅的意思非常明白,他是主张“直译”的,但是并不赞成拘泥的形式;对于经过潜心研究的“意译”,他是求之不得的。

21929年,梁实秋发表《论鲁迅先生的“硬译”》,认为“硬译”就是死译,批评鲁迅的翻译思想。而后,1930年鲁迅发表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反驳梁所说的“宁顺而不信”,并正式提出“硬译”论—尽可能接近原文,尽可能等值于原文的翻译。鲁迅把自己的翻译称为“硬译”,本质上就是“直译”,而称为“硬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给读者展示出文化差异,不仅保留了原文的句法,又可以引进新句法,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能吸收转化为自己所用。

3)从鲁迅的文章中,“自然,世间总会有较好的翻译者,能够译成既曲,也不‘硬’或‘死’的文章的,那时我的译本当然就被淘汰,我就只要来填这从‘无有’到‘较好’的空间罢了”,从这里也能看出鲁迅并不是毫无根据地提出“硬译”的,而是因为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为了填补“无”的空白,所以先采取“硬译”。他认为自己的“硬译”只是一个过渡,足以看出鲁迅的伟大。

三、“硬译”的目的

上文提到,鲁迅刚开始的翻译策略并不是“硬译”,之前也是延承了传统的翻译方法,这样做包含了他的良苦用心,接下来通过几个鲜明的小例子来感受一下鲁迅这样做的原因和目的。

1她白的像石灰一样,简直像石灰。

2一位闺秀看作雪白,别一位闺秀却看作通红,红到像越橘一样。

3生了普式庚(Pushkin)的俄国,生了托尔斯泰(LevTolstoi)的俄国。

1和例2都是出于鲁迅所做的《死魂灵》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内容都是和我们日常所用比喻不太形同,这样的比喻让人眼前一亮,充分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洋味”。例3出于鲁迅所译凯拉绥克那卡斯基的《文艺与批评》,这个例子不仅对外国人名进行音译,而且保留名字的西方写法,读者阅读后明显知道这是异国语言,更加能感受到其中的差异。

1)语言层面:采用“硬译”,能了解西方语言形式和文化,同时又能介绍给中国大众,翻译了书本后大众去阅读,是传播的最好方式。同时因为中国当时的社会环境,鲁迅的翻译有利于中国构建新的语言和新的文学,从而促进新文化的发展,进而培养新民智。这样做也能让国人更多地了解世界,使中国逐渐摆脱封建传统,摆脱当时的文学体系,构建全新的语言体系和现代社会。

2)文化层面:鲁迅提倡“硬译”,提倡保持译文的“洋味”,就是外国文学的陌生感和异域情调。“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留着原作的风姿,但这保存,却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看不惯了。不过他原是洋鬼子,当然谁也看不惯,为比较的顺眼起见,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该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我是不主张削鼻剜眼的,所以有些地方,仍然宁可译得不顺口。”从这几句话中,可以看出鲁迅的良苦用心,保留原作的陌生感自然不如异化的译本读的通顺易于理解,但是这样的译本可以给读者带来新的语言文化,有利于本土文化的发展。

3)尊重原作层面:鲁迅提出“与其顺而不信,不如信而不顺”,充分体现了尊重原作者,并忠实于原文的态度。而“硬译”就是为了尽可能地接近原文,保留原作风采,更好地充实本国文化。虽说鲁迅很多译文需要读者思考后才能明白一二,但这其中确实存在一部分内容不仅尊重了原文,又把原文的异域风情展现的淋漓尽致,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原作的风格,更近距离接触了原作者。

四、“硬译”的当代意义

尽管很多人批评鲁迅的译文不顺,不达意,没有延承传统的翻译方法,但是深入思考和观察,就会发现鲁迅宁可让读者看到不通顺的译文,宁愿受到大家的批评和贬低,也在坚持“信”的原则。从历史角度来看,鲁迅所崇昌的“硬译”和“宁信而不顺”,其中蕴藏着鲁迅对国家的深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用意。

当代中国确实有着很多优美通顺符合大众审美的翻译作品,但是如果我们只是追求“达”和“雅”,而将“信”忘却,那这些翻译作品还有什么意义呢?现如今我们更需要有人能够不怕艰辛地研究晦涩难懂的深刻文章,要作出足够忠实的译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吸收。如果我们的所有翻译都只是通顺具有美感,而内容却与原文相差巨大,这样的翻译还有意义吗?我们不否定在翻译过程中确实会丢失一部分东西,但是鲁迅本人只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所有精神和底蕴,这才是鲁迅提出的“硬译”的本质。

五、结语

鲁迅的文艺生涯始于译介异邦文学,他一生共译介14个国家100余位作家作品,总量约300余万字,几乎与创作量并肩,纵观硬译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硬译实则是鲁迅对于汉语中未曾找到相应的句法词法结构而采取的一种妥协手段。鲁迅硬译思想从萌芽期的译者反应到发展期的由思到动再到成熟时期“思动结合”。依鲁迅所著,“硬译”是不拘泥于“熟”而保存“风姿”,也要适当妥协于“熟”而求“易解”,须取其平衡。鲁迅也从没觉得“硬译”情况下的所有内容都是可取的,但这其中必定有值得学习和可取的内容,剩下的糟粕内容,舍弃就好了,他从来没觉得自己的译本会永垂不朽,只是做一个填补“空白”的过渡就好。这种辩证看待问题的方法和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在现在看来,当时鲁迅的想法已经远超于同时代,走在时代的前列。

参考文献

[1]陈芙. 鲁迅的"硬译"与译者惯习解析[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2]操乐鹏. 鲁迅译论在当代(19491966)——兼及文学翻译的当代转型[J]. 理论月刊, 2019(8).

[3]刘孔喜, 骆贤凤. 鲁迅翻译思想的"中间物"哲学理据[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9, 39(3):33-39.

[4]荆梦凡. 论鲁迅的"硬译"翻译观[J]. 青年时代, 2017, 000(014):21-22.

[5]韩学珍. 浅论鲁迅的翻译思想[J]. 新东方英语?中学生, 2018, 000(005):124-125.

[6]宋柳霖. """"的交锋——鲁迅和梁实秋翻译论战的分歧探析[J]. 校园英语, 2019(3):241-242.

[7]宋荣锦. 从主体间性角度重审鲁迅翻译思想的现代性意义[J]. 海外英语, 2018(15):131-132.

[8]荣文洁, 任晓霏. 鲁迅翻译思想研究综述[J]. 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 2017, 88(03):57-6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钟达锋:绝对准确加充分注解 ——康达维译《文选·赋》翻译思想
梁实秋与鲁迅论战
略谈外国文学翻译评论
张治 | “译述”与“译注”
张晓辉:Ancient Chreek还是休矣为好
李青崖的翻译 | 郭宏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