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去驻且随缘:吴昌硕在上海往事
userphoto

2022.06.12 上海

关注

吴昌硕自1872年第一次来上海,至1912年最终定居上海,历时整整40年,而在北方“竟成大名”的齐白石,扎根北京也只不过用了16年而已,吴昌硕以自己艺术上的成功事迹影响了一大批草根出身的画家,给后来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早在1886年,吴昌硕就有了移家上海的念头,并在自己上海的暂住地题斋名为“去驻且随缘室”,直至举家搬进闸北山西北路吉庆里923号,才算安定下来,吴昌硕郑重地挂上了“去驻随缘室”匾。即把过去的“去驻且随缘室”中的“且”去掉,以表示他与上海缘定今生。

吴昌硕上海故居

吉庆里923号

吴昌硕在纪念馆书房中

“去驻随缘室”匾额

吴昌硕的“去驻随缘室”曾经名人云集,于右任、梅兰芳等都曾到访,西泠印社创始人丁辅之、叶品三、吴石潜、王福庵等也曾在这里与吴昌硕共商发展大计。在这里,吴昌硕接受了众人多次恳请,担任了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上海书画协会首任会长和上海题襟馆书画会名誉会长之职。在这里,他课徒授业,耳提面命,培养了一批弟子,如王一亭、陈师曾、潘天寿、刘海粟、沙孟海、王个簃等。也是在这里,吴昌硕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创作了不少艺术价值极高的诗书画印佳作,将海派艺术推向海外。

1913年西泠印社社员雅集在柏堂竹阁前合影

1913年春,规模相对完备的西泠印社,仿王羲之兰亭雅集逸事,于孤山召开了第一次社员雅集大会,并推举金石书画大家吴昌硕为首任社长。吴昌硕时年已近古稀,他出任社长后,西泠印社更有了印坛盟主的气象。社员成倍增加,均为精擅篆刻、书画、鉴赏、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包括李叔同、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及日本篆刻家河井仙郎、长尾甲等。延请大师担任社长,从此成为印社的传统。西泠印社的社长不过问具体社务,也不需常来杭州,其名人效应和号召力,却足以影响业界,一呼百应。

吴昌硕在西泠印社留影

西泠印泉长尾甲题字

在杭州西泠印社,沿山径一路曲折盘旋,于绿阴丛中穿行,能不时遇见一泓泓清泉,冷冽清幽,既为“西泠四泉”,由下而上,依次为印泉、潜泉、文泉、闲泉。与孤山上的其他泉池不同,印泉的石刻是由一位日本名士题写的。他就是远渡重洋来华的西泠印社早期社员长尾甲。

长尾甲

1919年长尾甲(左一)

与罗振玉(左三)

等友人在日本合影

长尾甲,号雨山,日本赞岐高松人。1903 年移居上海,在商务印书馆负责编译事务,旅居中国长达十二年之久。长尾雨山喜欢中国文化,对苏东坡更是推崇备至,行为举止俨然如明清文人。他与吴昌硕交往很深,经常是早出晚归地往返于吴昌硕的住所,一起谈诗论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长尾里返回日本,吴昌硕绘制《山水图》《墨梅图》为其送行。长尾雨山归国后,两人仍然鸿雁传书,遥相唱酬。

吴昌硕 一花先发高枝

绫本立轴 1917年作

138.5×41.5cm

款识:晓镜娇烟鬓湿,小楼听雨眠迟。待到上林春信,一花先发高枝。丁巳季夏之月,七十四跛叟吴昌硕时客海上去驻随缘室。

钤印:吴俊之印、吴昌石、归仁里民

题目:吴缶翁桃花图。丁巳(1917)孟冬,老友长尾甲题。钤印:雨山

出版:《中国书画文房具展观》图163,青葱会,吉野松石,1977年。

展览:'中国书画文房具展观',青葱会主办,北九州市立美术馆,昭和52年(1977)2月5日-13日。

说明:此幅为吴昌硕绘杏花,长尾甲题盒“桃花图”,应为笔误。长尾甲,西泠印社第一批日本会员。因为对吴昌硕的敬仰,1903年长尾甲辞去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京帝国大学讲师之职,到上海担任商务印书馆翻译,并师从吴昌硕三年之久,离华回国后仍与吴诗文往来,引为知己。

此幅“杏花”便是二人在相隔三年后,吴昌硕于丁巳季夏(1917年农历6月)特意为远在海国的老友长尾甲所绘,并署“时客海上去驻随缘室”。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作品细节

长尾甲于是年孟冬(农历10月)已装池完毕并亲笔题盒“吴缶翁桃花图。丁巳孟冬,老友长尾甲题。”

长尾甲题盒

吴昌硕 一花先发高枝

从上海至日本,一路海运颠簸,如若保存不当,纸本极易受潮破损,此幅以绫本设色则相对保险,由此可见缶翁用心之深。长尾甲收到后定是格外珍视,请技艺高超的装裱师予以装饰并定制木盒。日本书画装裱沿袭了中国唐宋装裱的传统,在装裱之前会对装裱材料与背景色彩的选择上再三考量,努力向书画本身的意味靠拢,追求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这就要求装裱师具有一定的审美基础和美学思想,相当于对书画作品的二次创作,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艺术作品的收藏价值。此幅裱工极为精美,使用偏深色的黄绿花绫作为裱边恰如其分,使画面主体显得格外亮眼,散发出一种既亮眼又饱含深沉蕴古的气息,历经百年仍然平整如新,神采焕发。

吴昌硕

杏花 1917年作

吴昌硕

桃花图 1915年作

吴昌硕

1914年所绘杏花

右:吴昌硕

1918年所绘杏花

笠翁“杏花”作品相对于常见的梅花、桃花、荷花等花卉题材可以说是稀如星凤,而以绫本为之则更少见。曾经与他朝夕相处3年的老友长尾甲估计也未曾留意过,以至于将“杏花”误认为是桃花,题名曰“桃花图”。杏花与桃花在大写意的表现形式下确实有几分相似,若没有专门研究过二者画法的区别,恐怕一般人都很难分辨,长尾甲有此笔误亦不足为奇。

此画笠翁题诗“晓镜娇烟鬓湿,小楼听雨眠迟。待到上林春信,一花先发高枝。”无独有偶,缶翁在多件杏花作品中都题有此诗。如分别作于1914年和1918年的两幅中题此诗并特指明是为“杏花”写照。

此幅通篇以篆楷笔法入画,写杏花数株,老枝交错,互为呼应,槎枒多姿、气势如虹,逸笔草草如疾风骤雨,更以浓艳之色点染花朵,最为豁心耀目。杏花枝干纵横斜倚交插自然分割形成几个不同的空白,调节了画面的疏密,高空缀石般的用笔点出丛丛杏花,绯红粉白翠绿蔚为奇观,色彩清新明快,艳而不俗,自成面目。整个画面形成点、线、面的有机组合,如同一首有韵律的交响乐。全局开合纵横,朴茂浑厚之气纵横流淌,扑人眉宇,难以名状。此幅将娇嫩的杏花与厚重的枝干、鲜艳的色彩与豪放的笔墨融为一体,笔力雄壮,着色古艳,正是吴氏晚年的代表性风格。与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一样,吴昌硕在自己七十岁的时候,才迎来了自己绘画艺术的丰收阶段,七十岁以后是吴昌硕绘画的巅峰时期。这一时期,吴昌硕的绘画真正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吴昌硕 篆书八言联

纸本立轴 1919年作

128×20cm×2

释文:嗜古绘吴门访印卷,相知在西泠入社年。

款识:子坚老兄大雅属, 篆为残本石鼓字时己未首夏,安吉吴昌硕年七十六。

钤印:俊卿之印、仓硕

吴昌硕 岁朝清供

纸本立轴 1923年作

132×33.5cm

款识:岁朝清供。子坚老兄雅属, 扶病成之。癸亥岁十一月,八十老人吴昌硕。

钤印:吴俊之印、吴昌石、雄甲辰

吴昌硕1919年与1923年所作《篆书八言联》、《岁朝清供》俱为写赠“子坚老兄”。此人乃为毛子坚(1882-1954),名经畴,上海人。家道丰瞻,清末民初期间,积极参与当地公共事务,担任不少社团公职,在仕绅阶层中声誉俱隆。一九〇七年出任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干事,协助海上仕绅李平书,自此十余载,由救火会、自来水公司、不吸烟联合会、国民制糖公司,以至筹设乞丐教养院,事关民生者几无所不包。一九一七年淞沪护军使邀集官、绅、商各界人士召开会议,他作为绅界重要代表出席。

左上:1900年,毛子坚(右)与李叔同(左)在沪合影

左下:题襟馆又名隐闲楼,建于1914年,由海上题襟馆书画会会友王一亭、毛子坚、吴昌硕等募集书画易资, 为上海题襟馆书画会在杭州的艺术活动场所。

右:吴昌硕 为毛子坚作行书五言联1923年 西泠印社藏

毛氏雅好艺术,早岁即与李叔同交往,日后专注社会活动,海上艺事仍多有参与:为画家设定润例;任职于中国书画研究会、海上题襟馆书画会、贞社等团体;发起数届中国金石书画赛会等展览活动。他与吴昌硕以降之海上画家极为熟稔,与吴湖帆更具姻亲之谊。吴昌硕书赠毛子坚者,皆为晚年得意之作,除此二幅外,可见西泠印社藏1923年作《行书五言联》。

1927年 上海外滩

从69岁一直到84岁驾鹤西去。吴昌硕在上海的“去驻随缘室”以读书、刻印、写字、绘画作为日课,乐此不疲。这15年,也是他一生中最辉煌、最有建树的时期。

1927年在西泠印社“汉三老石室”前合影

左起:钱瘦铁、吴藏龛、吴昌硕、韩秀(钱夫人)

1927年是民国十六年,这一年是中国近代史上转折性的一年,上海也站在新与旧的时代分叉点。11月30日的《申报》上,刊登了《吴昌硕逝世》的传文:“金石书画大家吴昌硕,自本月六日顿觉头晕,医言类中风,于昨晨六时半逝世,享年八十有四。前数日,曾自吟七律诗,有'人颂寿翁宜饮食,自知泉路近晨昏’句,不图竟成谶语,逝世后容貌如生。”次日下午,吴昌硕大殓,国内艺术界及朋辈诣灵前吊唁者众多,“车辙填门”,如朱古微、王一亭、商笙伯、曾农髯、周梦坡、李平书、赵叔孺、吴待秋、于右任等“不下千余人”。

征集送拍、鉴赏交流、请私信投稿、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昌硕《墨牡丹》
清末海派60家:吴昌硕《墨梅》欣赏
方寸乾坤 · 名家篆刻雅赏
西泠印社部分社员作品专场(创始人及社长作品欣赏)
你不知道的海上四“妖”,他们真是各显神通!
文人刻印为什么不刻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