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法让我移情的南京故事
有剧透,建议看完后再阅读。 首先我要说,我个人非常喜欢张艺谋导演的片子,在上映前也对这部影片充满了很高的期待。在此之前有一种强烈的预感告诉我,这部电影有可能圆张导的奥斯卡之梦,但我可能要保留意见了。 必须说,这是一部好电影,也是张艺谋导演近几年来拍过最有诚意也是最大野心的作品,这部电影在开头五分钟让我在南京话的旁白中热血澎湃,可是好景不长,在影片中后段,既是豆蔻死亡后,我却突然失去了情感。我发现自......
显示全文
有剧透,建议看完后再阅读。

首先我要说,我个人非常喜欢张艺谋导演的片子,在上映前也对这部影片充满了很高的期待。在此之前有一种强烈的预感告诉我,这部电影有可能圆张导的奥斯卡之梦,但我可能要保留意见了。

必须说,这是一部好电影,也是张艺谋导演近几年来拍过最有诚意也是最大野心的作品,这部电影在开头五分钟让我在南京话的旁白中热血澎湃,可是好景不长,在影片中后段,既是豆蔻死亡后,我却突然失去了情感。我发现自己无法移情于角色之上,就好像《饮食男女》里的父亲,一个失去了味觉的厨师,对于电影来说,这是最可怕的一件事情。

一开始,我以为是我的问题,因为周围的观众都哭得稀里哗啦的。或许是我看电影太过于理性了,影响了情感的投射,在地铁上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甚至于还打电话给同学说我这样一个容易被电影影响的人居然在影片高潮时眼眶是干涩的,情绪是平静的。

想了一路,我终于想明白这部电影的问题出在哪里了,不是导演,不是剪辑,不是摄影,不是演员,更不是音乐,而是电影的核心——剧本。

本片的编剧是严歌苓和刘恒,前者不用多说,大家想必都读过她的小说或看过她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后者我曾在晚宴上见过,我这种小咖甚至连说句“你好”的资格都没有,可见其江湖地位有多高。但是这部电影中,他们的组合却犯下了一些失误。

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不能移情于角色之上?我思考的答案是:重复。片中的矛盾大多围绕于生与死之间的纠葛,从开场的【学生生与死】发展到【国民党军队生与死】发展到【学生生与死】发展到【浦生的生与死】再发展到【豆蔻的生与死】再到【学生生与死】再到【妓女和学生的生与死】。剧本很好的设计了每一幕的高潮,而力度和震撼性都很强烈,但是恰恰是因为每一幕的高潮都是如此强烈,以至于观众会在观影时产生重复感,这感觉就像你在饥饿的时候吃了一顿很丰盛的大餐,但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你还是吃大餐,你会觉得疲惫甚至是抗拒!这就是为什么看到中后段我无法移情的原因,因为之前的剧情实在太强烈了,我们得到了情感上的满足,对于高潮和结尾期待的必定更多,这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平均分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剧情没有一个强力的阻力来勾住观众的情绪。简而言之,就是剧情的障碍过于简单。开场骁勇善战的国民党军队、日军保护之后的教堂、曹可凡给的那张通行证、卡车修理、乔治男扮女装上车,这几个剧情中我们都没有找到扣人心弦的点,虽然在逻辑上都说得通,但是难道大家不觉得这些剧情几乎没有遇到阻力吗?尤其是卡车修理和乔治上车的部分,这应该是编剧着重设计阻力的两个剧情啊,若不能让观众揪心,谈何移情呢?电视剧是可以平淡如水,但作为电影却万万不可,编剧应该尽可能的抓住观众的内心制造窒息和紧张感。这点比起同样类型的荷兰电影《黑皮书》来说,实在差了不止一点半点。

第三个问题则是来源于人物,除了主角以外,剧中的人物大多是平面的,或者仅是二维的。其实贝尔所扮演的约翰神父一开始的人物写作是成功的,一个“赏金猎手”似的人物,在孩子的生命和自身利益之间出现了矛盾的二选一,而在日军侵入教堂之后,我们就发现这个内心复杂的人物立刻变得脸谱化起来,可是作为缘由的事件力量远远不足与支撑他走完整个剧情,这是我认为贝尔的表现过于平庸的一个原因,但倪妮扮演的玉墨以及姐妹们之间就写很好,这群“商女”们的群戏写得极其精彩,而且与女学生们之间的互动事件也很有意思。题外话,我非常喜欢严歌苓的这个故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所设置的少女/妓女之间的潜在冲突:保守/放纵,成熟/年轻,妒忌/无视,可是电影中却缩小了这些潜在冲突,不得不说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回到正题上来,渡部笃郎所饰演的长谷川这个角色实为一个败笔,他就是一个平面化人物的典型代表,大家仔细想一想,他对剧情的推动有着怎么样的作用吗?他在全片中仅出场2次,但第一次他弹了钢琴,给人物进行了设计,我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物一定会很出彩而且会对剧情有着密切的关系,但第二次的出场却让人失望,即没有揭晓第一次出场的设计,也彻底成为了提线木偶。

第四个问题就有点意思了。我之所以不同意大部分人说此片是一部好莱坞风格的电影原因在于对白,不是说对话的风格,而是全片中对白过于直白的交代了剧情和人物,而在好莱坞的剧本创作理论中,是通过动作、行动和事件来一步步的塑造人物,而非对话和旁白。约翰神父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和玉墨说提起了自己曾有女儿的背景故事,观众惊讶吗?是的,但仔细想来这句话的冲击力并不强,因为贝尔在影片一半时已经沦落为一个单一化的脸谱式人物,倘若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人物讲述自己则会强得多,不用列举其他电影的例子,还记得玉墨说想变成13岁时的那句话吗?这就够了。剧作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要揭示,不要解释。”

严歌苓也写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但是剧本的种种问题导致其没有成为一部撼动人心的神作,实为可惜。坦诚的说,《金陵十三钗》确实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强于《南京,南京》但亚于《黑皮书》。也许吧,如果抛开我对剧情的苛刻,这部电影确实值得四星。

电梯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14842/?start=100#comments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14842/?start=200#comments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14842/?start=300#comments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十本小说,比它的电影还要赞!
浅谈电影中时间的压缩
那些年藏在电影里的民歌——张艺谋《金陵十三钗》
金陵十三钗全球首映式 新浪博客
解读“新浪潮”电影为何难懂 时光网特稿
《满江红》:从少年角色中走出的易烊千玺,依然给了观众惊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