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墉书法怎么样?

刘墉(1719~1804),山东诸城人,字崇如,号石庵、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日观峰道人等。乾隆进士,历任编修、侍讲,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陕西按察使、吏部尚书,直隶总督至体仁阁大学士。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享年85岁。死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谕祭葬。刘墉博通经史百家,为官清廉遵礼,为人正直。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宰相刘罗锅”更是家喻户晓。


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刘墉的书法被誉为集帖学之大成,推为海内第一,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与当时的翁方纲、成亲王、铁保并称为“清代四大书法家”,另与王文治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称。清朝徐珂称赞刘墉:“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刘墉还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在诗词文学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但被其书名所掩,著有《文清公文集》、《石庵诗集》传世。


刘墉书法涉猎广泛,对“二王”、颜真卿、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进行过临摹,对其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刘墉开始学习书法,并未当作是一种艺术,而是科举考试的手段,刘墉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其曾祖父刘必显:清顺治朝进士,曾任户部广西司员外郎。祖父刘棨:清康熙朝进士,历任陕西羌州知州、四川布政使等职。父亲刘统勋:清雍正朝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军机大臣等职,乾隆年间宰相。在刘墉父辈人中有三人中进士、五人中举人,可以说是书香门第。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刘墉最重要的目标和心愿当然是金榜题名,步入仕途,光宗耀祖了。为此,刘墉拜鹿莘、王万里为师,这两人都曾中过举人,不仅满腹经伦,且能写一手漂亮的“馆阁体”。因此,在教授刘墉学业的同时,也教其书法,让刘墉苦练“馆阁体”,以备应试。其父刘统勋是著名的书法家,刘墉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受家庭的影响、熏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识的积累,刘墉逐渐认识到了书法艺术的魅力,并对赵孟頫和董其昌的书法产生了兴趣,而且下了很大功夫。赵孟頫的书法,以遒媚著称,处处透出雍容华贵的风彩,这对才华横溢,出身名门的刘墉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从刘墉的传世作品看,其早年作品中,临赵孟頫的书法作品很多,也很形似。但总有一种秀媚有余而遒劲不足的感觉,可以看出年青时的刘墉对赵孟頫书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董其昌是一个习古之集大成者,他的作品都是“圆劲苍秀,兼有颜骨赵姿”。康熙皇帝很喜爱他的书法,所以一时朝野的书法都被他所笼罩。刘墉的青少年时代,正是学习董其昌之风日盛的时代,他深受其影响,倾心学习之。从流传下来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刘墉书法风格的变化,确实吸取了董其昌书法中的趣味。在这个时期,刘墉主要写楷书,行书不多。


中年以后,刘墉书法受苏轼和颜真卿的影响较大。颜真卿是唐代大书法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古法为之一变,是除二王以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书法家。苏轼是诗文大家,也是书画大家。在文学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上是“宋四家”之一。苏轼在政治上是有名的保守派,但在文学和艺术方面则是创新派。苏轼曾讲:“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及“握笔无定法”,可见他追求的是天真、随意的境界。这与刘墉“本不求形似,也无一笔似”是何其相似的理念。元朝人郭畀在评论苏轼书法时说:“东坡中年爱用宣城诸葛丰鸡毛笔,故作画稍加肥壮。”可见苏轼书法肥壮是一个显著特点,因此有“墨猪”之称。刘墉书法成熟时期的作品,也以“墨浓”、“体肥”闻名,故也有“墨猪”之诮,从中不难看出苏轼书法对刘墉的影响之深。

晚年的刘墉转而学习碑版。清代中期,碑学兴起,今天看来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当时并不是一帆风顺,因为贴学虽日益衰退,但其势力仍很大,许多达官显贵,著名书法家,都极力想维护贴学的地位。以贴学为正宗,对碑学持排斥态度。而刘墉不仅肯定碑学,且从中汲取营养。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曰:“诸城刘文清相国,少习香光、壮迁坡老,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其实,刘墉对南朝的优秀碑版也认真学习。近人马宗霍在《岳楼笔谈》中有“尝见文清临《瘗鹤铭》,具廊庙之度,而兼山林之气,知其小真书之妙,盖深有得于此”的记载,便是证明。通过对碑版的临习,刘墉的书法则由炫烂归于平淡,而臻炉火纯青之境。

刘墉善学前贤吸取众家之长,但师古而不拘泥,不受古人牢笼而富有创造性,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面貌。


刘墉的书法以行书最具特色,也最能代表其书法水平,其行书的主要特征:一是“肥”。这是刘墉吸收了苏轼和“馆阁体”的特点,并进行夸张而形成的。刘墉喜用狼毫笔和极浓的墨在腊笺上写字,蘸墨又极饱满,所以用墨厚重,笔划肥厚,浑厚敦实。看起来肥胖,缺乏筋骨,但细细品味,发现每一笔都锋正毫健,骨络分明,体丰骨劲,别具面目。因此,刘墉的字给人以重量感,无半点圆滑甜俗习气。二是富有“静”趣。刘墉写字,起笔藏锋,收笔回锋,无筋骨暴露之弊。字体肥厚,墨色浓重沉郁。章法上字字独立,行行分明,毫无哗众取宠之态,有一种肃穆宁静之趣。三是对比强烈。刘墉成熟时期的行书,虽以“肥”为特征,但绝非一味丰肥,而是肥瘦兼用,且对比强烈,晚年更是如此。一般情况下,刘墉写字,横划较细,而竖划肥厚浓重,联带之笔划极其瘦劲。另外一与众不同之处是把撇划写得浓重,而捺划却写得轻细。再有,常把字的某些偏旁写得肥大紧凑,另一部分则较松散,一般是上重下轻、左重右轻,做到静中有险,静中有变,不失为高明的艺术手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绵里藏针貌丰骨劲 刘墉书法艺术
刘墉与书法艺术
清 刘墉书法作品欣赏
史上最有成就的14位学颜大家,引领你的学书之路!
与刘墉齐名,清代书法家中最没有风格的金石学家
中国书法史话(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