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阳明为什么公开批判佛道?

文章《王阳明为什么排斥佛道》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很多网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里表示感谢。

本文针对网友的疑问而成,仍然不做观点之争。仅试着把王阳明批判佛道的前因后果展示出来,供大家继续讨论和学习。

以下为正文:

1.

四十九岁那年,王阳明平定了宁王之乱后,他来到九华山散心,在太极岩前作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这样的:

一窍谁将混沌开?千年样子道州来。

须知太极元无极,始信心非明镜台。

诗中,王阳明对比了庄子的'混沌'和周敦颐的'太极无极'论,并且借用六祖慧能的'心非明镜台'来阐述自己心即理的主张,同时指出禅宗追求的心死乃是大错,并且读世人施以劝诫。

对于上述内容,很多网友都有异议,尤其是对禅宗的'追求心死'的说法提出了不同意见。

那王阳明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是他理解错了,还是他根本就不懂呢?

2.

诗中的混沌之典出自《庄子·应帝王篇》。

南海的大帝名叫儵,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混沌。

儵与忽常常相会于混沌之处,混沌用丰盛的酒菜款待他们。

于是儵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混沌的深厚情谊,说:

'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孔窍,用来视、听、吃、呼吸,唯独混沌没有,我们为他凿开七窍。'

于是,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七窍生成了,可是混沌却死了。

庄子借这一典故表明,即使用再高明的智慧去分析未分化的混沌,也难以得其要领。

可是在千年以后,道州营道县人士周敦颐只将混沌凿了一个窍,就将其本质告知于天下。

王阳明认为周敦颐是儒学千年传统的真正传人,是他的思想贡献才让儒学发出了新枝。

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这是对《周易·系辞》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解释。

周敦颐认为,太极生万物,无限定,故太极即无极,同时太极又蕴藏于生成的万物之中。

3.

诗中的'明镜论'取自《六祖法宝坛经》。

五祖弘忍为了挑选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命弟子作偈。神秀和慧能各作了一首。

神秀: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而在王阳明看来,心也是无极的,和六祖慧能所言一样,心本无形,不可能像明镜台,明镜本身就是尘埃。

心就如同周敦颐的太极图中画的那个圆圈,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不需要像禅僧那样,坐在蒲团上打坐,也不需要舍弃三昧,心如死灰。

4.

在《传习录》下卷中,王阳明从道教和佛教的本质区别入手,对道教和佛教加以批判:

'仙家说到虚,圣人岂能虚上加得一毫实?佛氏说到无,圣人岂能无上加得一毫有?

但仙家说虚,从养生上来;佛氏说无,从出离生死苦海上来,却于本体上加却这些子意思在,便不是他虚无的本色了,便于本体有障碍。

圣人只是还他良知的本色,更不着些子意思在。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未尝作得天的障碍。

圣人只是顺其良知之发用,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何尝又有一物起于良知之外能作得障碍?'

这是王阳明晚年对道教和佛教的批判。

因为王阳明认为,儒学的本体是'良知',追求的是天地万物的绝对虚无,其中不含半点私欲。

而道教和佛教虽然也都坚持虚无,但他们追求的却是长生不老和脱离生死苦海,说到底追求的还是自己的私欲,所以他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虚无。

这个结论源自王阳明在《传习录》中的那段论述,大家可以参考一下,看看他说的对不对。

5.

佛教还执着于'相'(现实的形态),王阳明对此也提出了批评。

《传习录》下卷中记载了一段黄直和王阳明之间的对话。

黄直问:'先生尝言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无儒着相,其实不着相,请问。'

王阳明答:'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

都是为个君臣、父子、夫妇着了相,便须逃避。

如吾儒,有个父子,还他以仁;有个君臣,还他以义;有个夫妇,还他以别。

何曾着父子、君臣、夫妇的相?'

这里,王阳明的是意思是:父子、君臣和夫妇这些关系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可佛教却极力否定,不承认它们的存在。

佛教的目的是'不着相',可是刻意为之就变成'着相'了。

儒学与佛教完全不同,儒学承认客观事实的存在,顺势而为之,看起来是'着相',其实已经变成佛教所追求的'不着相'了。

6.

王阳明还批判了佛教动静分离、厌动求静的思想。

还是在《传习录》下卷。

黄直问:'儒者到三更时分,扫荡胸中思虑,空空静静,与释氏之静只一般。两下皆不用,此时何所分别?'

王阳明答:'动静只是一个。那三更时分,空空静静的,只是存天理,即是如今应事接物的心。

如今应事接物的心,亦是循此理,便是那三更时分空空静静的心。

故动静只是一个,分别不得。知得动静合一,释氏毫厘差处亦自莫掩矣。'

在佛教看来,儒学是主动的;在儒学看来,佛学是主静的。佛教主张的动静合一是以静为主,而儒学主张的动静合一则是以动为主。

王阳明在问答中,通过天理的有无来区分二者的不同,这使得佛教和儒学在动静问题上的差别更加明显。

7.

自宋代以来,就常有儒学家批判佛教抛弃人伦事物、轻视经世的弊端。

王阳明也认为,佛教把心看作幻想,与世间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治天下。

王阳明虽然承认儒学和佛教都是以心学为宗,但儒学追求的是心物合一,并且人伦和事物之理都蕴藏于其中,所以说在心法方面,儒学和佛教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有人问:'释氏亦务养心,然要之不开业治天下,何也?'

王阳明答:'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然自然就是功夫。释氏却要尽绝事物,把心看作幻相,渐入虚寂去了,与世间若无些子交涉,所以不可治天下。'

8.

王阳明在给陆澄的信中,从'良知'说的角度对佛教的利己主义进行了批判。

其实,这也是宋代以来,儒学家批判佛教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提到:

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今既认得良知明白,即已不消如此说矣。……但佛氏有个自私自利之心,所以便有不同耳。

只是一念良知,彻头彻尾,无始无终,即是前念不灭,后念不生。

今却欲前念易灭,而后念不生,是佛氏所谓'断灭种姓',入于槁木死灰之谓矣。

根据王阳明的理解,佛教中所提的'本来面目'就是'良知'。

如果能够明确认识'良知',那就没有必要再提'本来面目'。

良知的本体是'本自宁静'、'本自生生',本来'无善无恶'、'善恶自辩'。

但佛教却非要'欲求宁静'、'欲念无生',非要去求一个'无善无恶'。

这正体现了佛教的自私自利之心,是佛教仍然执着于尘世的一种表现。

9.

弘治十七年(1504年),王阳明出任山东省的乡试官,他所拟定的考试题目就是'异端论'。主要就是指道教和佛教。

在王阳明看来,'人伦之学',即儒学以外的所有学说都是异端,都要加以排斥。

嘉靖四年(1525年),王阳明五十四岁时在杭州做的《万松书院记》中提出:'明伦之外无学矣。'

实乃千古之卓见,一语道破了儒学的本质。异端指的就是明伦之外的所有学说。

10.

王阳明在晚年时觉得,如果修习卓见创立的'良知之学',那么佛教所追求的'解脱'和道教所追求的'长生'也都可以一并获得。

据《阳明先生年谱》记载,嘉靖二年(1523年),王阳明五十二岁。

十一月,都御史林见素前往萧山,王阳明迎接,林见素的随行弟子张元冲在船上问王阳明:

'二氏与圣人之学所差毫厘,谓其皆有得于性命也。但二氏与性命中着些私利,便谬千里矣。今观二氏作用,亦有功于吾身者,不知亦须兼取?'

王阳明回答说:'说兼取,便不是。圣人尽性至命,何物不备?何待兼取?

二氏之用,皆我之用。即吾尽性至命中完养此身,谓之仙;即吾尽性至命中不染累,谓之佛。但后世儒者不见圣学之全,故与二氏成二见耳。'

'譬之厅堂三间共一厅,儒者不知皆吾所用,见佛氏,则割左边一间与之;见老氏,则割右边一间与之;而己则自处中间,皆举一而废百也。'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可见,王阳明在晚年时已经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三教合一的思想,但他没有刻意强调自己的这一思想。

王阳明指出,如果认真修行儒学,那么佛教所言的'虚无'和道教所言的'长老'都可以一并求得,同时还论述了道教与佛教的偏颇之处,并对其加以批判。

当良知现成派形成后,王阳明的弟子们开始强调他的三教合一思想。

例如,王阳明的高徒,良知现成派的代表人物王龙溪就曾评价说:'先师的良知之学乃三教之灵枢。'

同时还指出:'吾儒未尝不说虚,不说寂,不说微,不说密,此是千圣相传之密藏。从此悟入,乃是范围三教之宗。'

以上就是王阳明对佛道的批判,虽然不是全部,但基本包含了他批判佛道的基本想法和根据。

相信网友一定会有不同意见和见解,欢迎大家畅所欲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是什么让王阳明放弃了沉溺二十多年的佛道学说,转而信奉儒学?
[]王阳明与佛道二教在线收听
王阳明心学浅析(三)
参佛悟禅,圣人之学简易广大——阳明心学探究(时间轴)系列之五
儒释道:纷争与融和
刘立夫 | 王阳明:心学的三个层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