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医患矛盾突出的今天,这位外国医生的故事令人追忆泪下

  导读:我从来都不喜欢专门去夸奖外国人,因为当前媒体上夸外国人的太多,贬低中国人的也太多了;且同样的错外国人犯了就会被包容,而中国人犯了则会被满世界批判。——但尽管如此,这个外国人的故事,我却觉得必须要点ZAN。而且关于他的故事还是在一堂思想教育课上由一位中共党员讲出来的,这就更值得我们思考了。谁说党员干部讲党课大家都只会打瞌睡?其实只要讲的人用了心,走了心,内容好,谁又会舍得打瞌睡呢?

  正文:

  再过几天就是11月12日,但那是个带着悲伤的日子,因为77年前的那天,他--白求恩,逝世。

  和很多人一样,“白求恩”这个名字我以前虽然也再熟悉不过,但知道他,却并不意味着感受他。真正的走近这个人,是我参加工作有了授课任务之后。作为一名党的干部教育工作者,要备好一堂课,总要自己去翻阅资料。当发生在他身上的点点滴滴的故事,慢慢地浸入心间时,我才开始体会了那些关于他带给我们的感动。

  一:什么是他的“国际主义”?

  24岁时,一战爆发了。大西洋的彼岸开始炮火纷飞,硝烟弥漫,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里他依旧拥有安静的书桌。这时,他行将毕业,他当然可以继续完成他的学业,拿到他梦寐以求学位证书,但是他却舍弃了这些,选择了报名参战,奔赴欧洲战场。

  46岁时,西班牙内战爆发,就像他的诗中描述的“我之所见,孩子的血迹,天真烂漫的他,血肉模糊的死去;少妇的血迹,长者的血迹,心地善良的弱者的血迹。在飞溅的狂轰滥炸中,他们一一死去。”可那里依旧是万里之遥,他当然可以在原有的手术台前继续他光明的职业前途。但是他舍弃了,毅然辞去了收入丰厚的工作,前往了马德里。

  47岁时,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他说,“这世界就要成为一个屠宰场了,屠宰的中心就在中国”,他本可以继续过他安逸、舒适的生活,但他写下遗嘱,率领援华医疗队,远赴重洋,前往我们这一片苦难的土地?。

  到底是什么让他一次又一次舍弃可以预知的美好前程?我想,那应该是一种大爱。所谓的国际主义,就是虽然不认识你,但你就在我的心里,哪怕身处地球的另一端,我也要来拯救你。

  二:什么是他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其实主席并没有对此定位的有多么“高大上”,他解读地很平实,他说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当然,我也曾怀疑,用两个“极端”这样的词汇,是否准确?

  先说第一个极端,“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

  怎么讲呢,其实我周围有很多人,当然也包括单位的同事,有时候也会很坦率地说,觉得他这个人好像有点傻,因为他不懂得享受生活。

  比如说,刚来延安的时候,其实我们卫生部的很多同志有不同意见,很多人不想让他去前线。当然,一个方面是因为前线嘛,本身太苦太累太危险了,另一个方面在于,咱们这,也缺医生啊!而白求恩是怎样一位医生呢?当时他是加拿大最着名的5位胸外科专家之一。世界上有名的医科大学聘他去当教授,英国皇家学会(外科学士会)也邀请他当会员。

  可以说,他的头上,戴着荣耀的光环。那好不容易,穷山沟里来了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名医,你就留下来好了,给咱中央领导同志检查检查身体、看看病、做做保健医生,给边区的老百姓看看病,这不也挺好的嘛,你干嘛非要去前线?但是,白求恩不同意。两种意见争执不下,所以,他的行期就一推再推,他就迟迟出不了这个小小的城。

  有一天,当卫生部的人再次找他谈话,劝他留下来的时候,他一把抄起椅子,直接就从窑洞的窗户里扔了出去。面对此情此景,他的翻译很是尴尬,就对他说“你啊,实在是不应该这样对待自己的同志”。我想,“同志”二字的含义,大家都能体会,但是他说:“我可以向他们道歉,但他们首先必须向那些住着拐杖的战士们道歉!我来中国是去救他们的”后来大家没办法,只能说好好好,你去前线。

  他如愿的来到了前线,但是那里的条件实在是太差了,几个月下来,身为医生的白求恩却患上了营养不良。毛主席听说后很重视,从延安发来电报,指示聂荣臻司令,每个月给他发一百元津贴。一百元是个什么概念?当时毛主席、朱老总的津贴是五块钱,普通战士的津贴是一块钱。

  可以这样讲,即使当年咱们的小山村再贫穷,一百块钱这个数字,也足以保证他优越的物质生活。但是他听说以后,很认真的回了主席一封信,拒绝了。他说,如果我要穿裘皮大衣,吃面包奶酪的话,我根本就不会来中国了,我在美国或加拿大每个月的收入,一般不会低于 600美金。但是我来了这儿,我就要和这里最普通的战士过一样的生活,他们经受的苦难我也跟着一块受,没有人我之分。

  当然,也许我们可以退一步,我们不谈享受生活,因为他恐怕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不懂。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白求恩一生结过两次婚,但也离过两次婚,都是跟同一个女人。他们的婚姻为什么不幸,倒不是因为没有爱了,而是因为妻子觉得实在是没有办法跟这样的男人一起过日子。比如说,妻子回家,想做饭,打开冰箱,手里一拎,拿出来的居然是一段人的肠子!

  他就这样,满脑子里就是他的工作工作,医院里搞不完的研究,他就统统带回家里来。而这样的事情,又不是说发生了一次两次,日子久了,妻子觉得这样的日子实在没法儿过。

  客观的讲,在婚姻生活中,白求恩算不上一个称职的丈夫,但是他对工作的这种态度,也确实令我们震撼。

  也许我们还可以退一步,不谈享受生活,也不谈最基本的生活,因为那时候的他恐怕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知道珍惜。

  其实,刚到前线的白求恩,心里很是困惑、迷茫、甚至是痛苦。因为,据他自己的统计,在那大概有20万军队,一年下来大大小小的要打1000多场仗,伤员的数字基本保持在 2500上下。但就是在这样炮火连天的地方,作为一个医生,他看到的医疗是个什么样的水平呢?首先,药品严重不足,哪怕是最起码的麻醉剂,所以动手术的时候,有的伤员会疼晕过去;其次,医疗器械同样短缺,逼得他没办法,有时候做截肢手术,他能用到的竟然是锯木头的锯子,他说听着那骨头上发出的“吱吱吱”刺耳的声音,他痛苦万分,但当时真的无能为力;

  这些不足也就罢了,医生同样短缺,当时他能看到的能够真正算得上医生的医生,只有5个人!而那5位医生又是什么样的水平呢?他们最多只能做四肢的手术。如果你的头部、胸部或腹部受了伤,他们恐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而最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在这里他居然看不到有多少重伤员!过了一段时间他才总算是搞明白了,不是我们的战场上没有重伤员,而是我们的重伤员在抬往后方的途中,绝大多数就都牺牲了……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后方医院!这就是他面临的环境。

  所以他才下了我们所熟知的那个决定,要率领他的医疗队出入火线,战斗在哪打,他的手术台就在哪搭!不管是离最前线30里、20里还是10里、8里,直到最后3、5里。所以也才有了后来课文中的那一幕,动手术的时候,炮弹会在不远处爆炸,会把他所在的小庙的一角都给震坏,那当然不是文学上的塑造,就是真实发生的历史。

  有时候我也想,恐怕在手术台前上演的不仅仅是治病救人这么简单的事吧,那恐怕就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置换!说白了,是他拿自己的命在换战士的命!而且他这个人,只要战斗一打响,他手里的手术就不会停。举个例子,当年在齐会村有场战役打的很是激烈,一连打了三天三夜,他就在手术台前一连站了三天三夜,持续工作69个小时,作了115例手术。

  当然,我不是学医的,我对这个数字的理解可能不是很深刻,但我知道,直到目前为止,在战地医学史上,这个数字,仍然算得上奇迹!他的助手,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没有办法一口气坚持下来,中途必须换个人,而他,年近五旬,却能够坚持到最后一刻!所以,一时之间,像传奇一样,白求恩的名字成为了战士们心里的保护神。让我很意外的是,在翻资料的时候我才发现,后来在华北的战场上,战士们冲锋的口号居然是是“冲啊!有白求恩和我们在一起!”。细细想来,也很简单,在战士们心里他们可能会觉得,只要有这个人在,受伤了,没关系,有人会救他们,他们就再也死不了。

  我想,作为一个医生,能够得到最普通的战士如此的信任,应该也配得上主席笔下第一个极端,对工作极端负责任。

  那什么又是第二个极端?是“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这样来谈吧,说到底,白求恩不过是一个外科医生,如果我们把外科医生的职责就定位在他的手术刀上,我想,应该不会有很多人提出异议。但是他自己不是这样想的,更不是这样做的,他做了太多太多在今天的你我看来恐怕应该是家人,朋友,护士,甚至护工才会去做的事。比如说,在做完手术后,他曾经亲自手托着滴瓶,跪在硬炕上一动不动3 个多小时,给个伤员输液;

  比如说,检查伤员的时候,他会用鼻子去贴近伤口,去闻那恶臭的脓血,以此判断伤情;比如说晚上查房的时候, 除了看伤员被子盖好没,发烧没,他甚至亲自为他们端屎倒尿;冬天的华北很冷,那个年代,没有什么有效的取暖设备,为了不使伤员受冷,他能做的是什么呢?他亲自在院子里架起一口大锅,烧上一锅热水,然后往里面热水他所捡来的烂砖头,再找破布把砖头包起来,依偎在战士的身边……

  我想,这小小的热砖头,温暖的可能不仅仅是这些伤患的躯体,更是他们的心!所以后来在华北的小村庄里,就连最普通的老百姓都会说的一句话是,假如有天我生了病,就把我的身体交给这个人;

  我想,能得到中国最普通的老百姓如此的信任,应该也配得上主席笔下第二个极端“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

  但是历史毕竟不是童话,没有人们期许的那么美好。正当他赢得中国人尊重,尊敬的时候,不幸的故事却发生了。

  1939年11月1日,在一次手术过程中,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故事,也许只是版本不太一致,手术刀不小心划破了手套,左手中指的位置。其实在十多天前一次做手术的过程中,他的这根手指就被碎骨划伤了,伤口并没有完全愈合。就在这次的手术过程中,病菌随着他原有的伤口侵入了他的血液。但当时医疗条件有限,他就把那根手指在食盐水里涮了涮了,这事也就算过去了。

  但是到了第4天的时候,他开始觉得不对劲了,那根手指开始肿的像个小胡萝卜一样,他用手术刀把手指划开放出脓血,还在继续做手术;过了两天,到了第6天的时候,他才开始真的重视了,因为他已经高烧40℃上下,人经常处在那种半昏迷的状态,但就在这种状态之下,他还在跟身边的工作人员讲, “凡是头部、胸部这样子受了重伤的,必须抬过来先给我看,如果我昏迷了,就把我弄醒。”

  又过了两天,到了第8天的时候,他的胳膊开始出现绿色的脓包,又是用重型机械划开脓包放出脓血。其实当时,他定了一个手术方案的,他说实在不行,那就截肢吧,可是手术还没有实施,就已经来不及。这个消息传到了聂荣臻司令的耳朵里,聂司令拍了一封电报,命令白大夫身边的工作人员,无论如何,火速往回抬,一定要把白大夫抬到咱们的后方医院里,咱要找最好的药品对他进行治疗!工作人员开始抬着他日夜赶路,但也就走了不到两天的时间,就停了,停在了河北唐县黄石口村。为什么停了?其实这是白求恩亲自叫停的。也许他觉得没有这个必要了。

  村里的老百姓知道了这个消息,纷纷走出家门,围在那个小院子外面,一层又一层。当时情况危机,医生觉得不便让老百姓进屋探望,那样太打扰了。其实当天,那个村子里还路过了一支小的队伍,队伍里就有几个小伙子是在白求恩的手上捡回的一条命,所以当他们听说这个事以后,无论如何都要去瞅上一眼,就去百般的央求那医生。后来,医生被他们感动了,同意让他们走进小小的院子,但没有让他们进屋。就让他们站在窗户檐底下,用手指捅破窗户纸往里瞅上一眼。也许是因为太年轻,说出来的话难免天真,小战士们哭着说,他们要赶紧去前方打几个漂亮的胜仗回来,没准一听到胜利的消息,白大夫一高兴病就好了。

  但是,历史并没有留给他们这样的机会。当天的晚上,白求恩就已经不行了。生命的弥留之际,白求恩还在对身边医护人员说,你们要记录下此刻的我感受,将来都用得着。

  拼尽最后的力气,白求恩给聂荣臻司令员留下了一纸遗书。

  初读这篇遗书时,我很意外。因为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他都没有提到自己远在加拿大的父母,也没有提他的兄弟姐妹。他首先想到的是,让我们把他在中国的小村庄里写的日记,打的报告,拍的照片等等等等,打好一个包,寄回加拿大,但不是寄给家人,而是寄给加拿大的共产党。

  遗书第二部分他也的确也提到了亲人,但那已是曾经的亲人,就是已经离婚的前妻。他让援华委员会每个月拨给她一笔生活的款子,说不能因为离婚了就不管她了,我始终对她负有很深的责任。

  遗书的第三部分,他将自己所谓的遗产都一一分配给了周围所有的人。可那又是怎样子的遗产,往大了说就是他用过的行军床,它穿过的靴子。往小了说就是他的手术刀、镊子。甚至连他还没有吃完的,连半箱子都不到的一点点食品,他也嘱托着留给他曾经的翻译,年根月底里嘛,说算作给他妻子和孩子最后的新年礼物……

  遗书中他还对聂司令有一个特别的嘱托,他说聂司令员,华北一带疟疾和贫血肆行,所以你必须派人每年至少要买250磅奎宁和300磅铁剂,但是千万不要再往保定,天津一带去买啦,因为那边的价钱要比上海、香港还要贵两倍。

  这就是白求恩的遗言。这就是他对这个世界的交代。

  第二天,也就是1939年11月12日5点20分,在当时的中国地图上都找不到的这样一个小村庄里,白求恩大夫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享年49岁。当聂荣臻司令拿到他那一纸遗书的时候,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也不禁潸然泪下。怀着无尽的悲伤,聂司令亲自为他装棺入殓。在致悼词的时候,我们钢铁将军忍不住放声痛哭。

  甚至到了一年以后,聂司令还在回忆还在谈,说在中国最贫穷的小山村里,陋室的病榻上,他对周围人的万千叮咛和嘱托,寄托了这人世间至上的真情,但这也给后死的战斗者的心里留下了无穷的痛感。

  可是,不管聂司令当年胸中有多痛,时间真的可以消磨太多太多。他曾经的痛在当今的很多人心里,可能已经很淡了,甚至不复存在了。今天,学员也好,游客也好,来延安学习,参观,恐怕看到的最多的只是不会说话的窑洞和桌椅板凳。大家都想贴近那段历史,感受那段岁月,可现如今在延安找寻大家心目中圣地的影子,真的不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其实,我的老家就是他牺牲的那个地方。小时候也是听着白求恩的故事长大的,但总是觉得他离我很远,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毕竟已经远去。直到我自己开始讲白求恩精神这门课的时候,我才觉得自己真的一点点地走近了这个人。所以,前年寒假,放假回老家,我做了一件自己不曾想过要去做的事,给他在唐县的纪念堂前献上一束鲜花。

  那一天,天寒地冻,我父亲60多岁了,偏要陪我一块去。我们到了那儿,有些意外,太冷清了,没有几个人来……在那的时候,我父亲也很郑重的问我,我辛辛苦苦供你读书,研究生都毕业了,你却从河北跑到了陕北,你真的不打算回来,就在延安的山沟沟里过你以后的人生了?话语中有作为一个父亲的不舍与无奈。我的朋友也问我,你觉得一个人的力量能有多大?

  一堂30分钟的课又能改变什么?其实,我到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切身的感受是,自从进了单位,我接触到的好像都是这样的人和事, 70多年前的故事,真的滋润着我的心田,也在改变着当今的我。我想,至少通过自己的坚守与努力,能够给我们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增添一份能量。如果将来通过学员的传递,我也相信过往的人与事,依然能够给我们的民族增添一份美好,继续激励我们前行。

  今天,因为一个人,因为他的一些故事,我悲伤,但有力量。

  编后感:很多人都说,今天这社会干群矛盾紧张,医患关系紧张。可多少年前,我们的干部就算犯了错,也会有群众集体求情,我们的医生也总是受到所有老百姓的拥戴和热爱。诚然,今天的社会是有一些不讲理的“钉子户”,是有一些恩将仇报的“医闹”,但更多的普遍现象则更值得我们去反思。

  想一想当年的干部和医生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和态度在“为人民服务”,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了,人人心里都有杆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求恩:加拿大卫生顾问、发明家,为什么非要来救助中国人?
【399】微写作——颁奖词
白求恩临终前,将遗物分给众人,遗嘱聂荣臻:别去这些地方买药
开国少将做了一件事,让白求恩罕见大怒,后来却又向他道歉
医生和病人应该站在一头
白求恩未曾公开的老照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