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是站在金采风身后的男人,越剧“黄金”令人称羡

众所周知,金采风是1949年后出现的最著名的越剧表演艺术家之一,也是“旦角金派”艺术的创始人。

金采风肖像(1930——2022)

通常人们都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有个默默付出的女人,而一个成功女人的背后也有个支持帮助她的男人。金采风在越剧表演艺术上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赢得“活兰贞和神秀英”之称,还真与一个男人的帮助支持分不开,这个男人就是她的丈夫,著名越剧导演黄沙。

黄沙肖像(1919——1988)

黄沙曾导过很多经典的越剧剧目,《梁祝》、《碧玉簪》、《盘夫》、《追鱼》等就是他的代表作。只不过,导演往往工作在幕后,不为一般观众所注意。但在金采风心目中,黄沙不仅是她的生活伴侣,也是她的艺术知音和挚友,他们一个导演,一个主演,共同创造了不少现代越剧经典剧目,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越剧黄金搭档,也是名符其实的“黄金”组合。2009年金采风曾写过一本艺术经历的自传,书名就叫《越剧黄金》,一语双关。

金采风艺术照

黄沙原名黄维先,1919年生于四川重庆,由于父亲早逝,生活困难,随母亲辗转来到上海,幸得亲戚资助,1943年黄沙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但是黄沙对所学的专业并无什么兴趣,却因在大学期间,与同学组织过业余话剧团,演过话剧而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黄沙、金采风与茅威涛、何赛飞

大学毕业之后,他一直没找到固定的职业,也就在业余话剧演出和当编导之间乐此不疲。当时上海的各大越剧团排新戏都喜欢请话剧界人士来做编导,以提高越剧的品位。1945年,尹桂芳领衔的芳华越剧团创排新戏《春残梦断》,请的导演就是黄沙。

《彩楼记》剧照

该剧演出后获得巨大成功,黄沙在越剧界也就开始小有名气,不断有越剧团聘请他导戏。1949年之后,黄沙就正式下海,先到竺水招领衔的云华越剧团担任编导,然后又到华东实验越剧团任副团长。1951年黄沙又任华东戏曲研究院(上海越剧院前身)的导演组组长,并成功导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奠定了他的导演“身价”。而金采风也在此间加入了华东戏曲研究院,与黄沙成了同事。

但此时一个是戏曲界颇有知名度的导演,一个是初出茅庐的青年演员,两人并无多少交集。直到1954年春天,排演传统小戏《芦花记》,此剧讲述的是一个凶狠的继母如何被丈夫前妻生的儿子的孝心所感动,继而改变性情的故事。巧的是,院里安排金采风演继母,黄沙任导演。

《碧玉簪》剧照

金采风此时才24岁,经常在台上演出大家闺秀或千金小姐,在台下生活中又是个文静善良的女孩,怎么体会得出一个后娘的心态?况且还是个凶恶的后娘?金采风拿到剧本后一时真感到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塑造这个后娘的形象。

其实,黄沙早就看出金采风的内心想法,他就运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积累,耐心细致地帮助金采风分析这个后娘的个性特点,又不断启发金采风在表演上应该如何发挥,如何掌握人物情绪的“爆发点”。

金采风毕竟也是个悟性很高的演员,有了黄沙的“金语良言”,便如虎添翼,锦上添花,她开始建立表演自信,放开手脚演出,结果获得许多观众的认可,成为金采风开拓戏路的一次成功尝试。

由此金采风对黄沙的印象加深。她觉得黄沙聪明而不外露,为人诚恳踏实,艺术上很有见解,与这样的导演合作不仅有信任依靠感,更有一种艺术碰撞的成就感和畅快感。

金采风与黄沙

而此时的黄沙虽然年过三旬,但仍然风度潇洒,帅气儒雅,文质彬彬,才华横溢,不过因之前居无定所,生活颠沛,依然是个“单身贵族”;而金采风身材修长,双眸炯炯,文静善良,小姑独处,嗓音清脆,表演真挚,艺术上正处于上升期,于是相互间的好感如春风细雨,自然而然在两人之间滋生。

《桃花扇》剧照

到了1954年7月排演《碧玉簪》时,两人的感情就到了你浓我浓的程度。就这样1956年10月10日,他们借亲戚一间房间,简单地请亲朋好友聚了一下,就算结婚了。

婚后金采风和黄沙都遵守互相尊重的原则,认为双方既是夫妻,也是艺术上的挚友。他们很少谈论生活上的琐事,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上的问题。金采风只要一跟黄沙谈起艺术,他马上兴趣盎然。每当金采风晚上演完戏回来,再晚黄沙总是在等她,询问当晚的演出情况,分析表演得失,也把他听到的各方面反映告诉金采风。如果碰到两人合作的戏,话题就更多了。在厅里谈,在卧室谈,吃宵夜还在谈,常常谈到凌晨一两点钟还意犹未尽……

金采风、黄沙全家

他俩都把各自心中的爱都倾注在了艺术中。金采风曾说过:我演出的作品如果说算成功的话,总有一半是黄沙的功劳,他中有我,我中有他,我们水乳交融,难分彼此。

确实,金采风在1966年之前最成功的3部代表作是《盘夫索夫》、《碧玉簪》和《彩楼记》,前2部都是黄沙任导演,后1部复排时,黄沙又任导演。

《彩楼记》剧照

《碧玉簪》是一部传统骨子老戏,虽然剧情经典,但还存有不足。黄沙根据当今观众的欣赏习惯和社会习俗理念的变化,作了艺术整理,使剧情和唱词更加合理典雅,主题明晰。剧中李秀英这个角色从行当上讲是“大青衣”,但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黄沙从帮助金采风分析这出戏的主题入手,又进一步分析了李秀英这个人物,使金采风很快找准人物基调,在“三洞房”、“三盖衣”等重场戏中,深沉含蓄,细腻委婉地刻画了李秀英思想矛盾的复杂性,唱腔动听,做工细致,水袖和台步功夫扎实,这些戏后来都成为越剧经典折子戏。

1962年《碧玉簪》拍成电影之后,金采风塑造的李秀英一角响誉海内外,香港报纸称金采风是“活兰贞”、“神秀英”,上海的“越迷”则开始称金采风的演唱艺术为“金派”了。

《祥林嫂》剧照

1978年之后,金采风又成功主演了《祥林嫂》、《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汉文皇后》、《三夫人》、《杨贵妃》等等大戏,“金派”艺术也更深入人心。

《鲁迅在广州》剧照

其中《三月春潮》由黄沙联合他人执导,是黄沙帮助金采风探索角色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再设计动作和唱腔,此剧曾获全国戏曲调演二等奖;金采风在《鲁迅在广州》中饰许广平,此戏虽不是黄沙导演,但黄沙也帮助金采风理解人物、增设情节、修改唱词。

《杨贵妃》剧照

而《杨贵妃》则是由黄沙亲自执笔编剧,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还陪金采风观摩京剧名家李玉茹表演的《贵妃醉酒》,将京剧的身段借鉴融化到越剧表演中来,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金采风与黄沙是一对令人羡慕的艺术伉俪。他们因共同投身越剧事业而相互吸引。婚后又因为越剧艺术而相濡以沫,感情弥深。他们对越剧艺术的追求始终孜孜不倦,精益求精。

金采风与越剧同事合影

可以说,金采风的每出戏都渗透着黄沙的艺术心血,金采风的一半是黄沙,黄沙的一半是金采风。正是这对“越剧黄金”对艺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才浇灌得“金派”这朵越剧园地的奇葩如此的鲜艳夺目!

金采风与黄沙

令人惋惜的是黄沙因病带着尚未完成创作的剧目于1988年9月8日过早离世,如今金采风也驾鹤西去,愿这对“越剧黄金”在天堂再续夫导妻演,妇唱夫随的神话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越剧名家金采风逝世:银幕上的“王熙凤”,去天堂与导演丈夫相会
??越剧《碧玉簪》金采风
越剧金派传人樊婷婷做客戏缘直播
越剧名家名段《碧玉簪三盖衣》金采风
金采风版越剧《碧玉簪》全
越剧《碧玉簪-送凤冠》金采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