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照片中的杭州百年史
杭州,是江南名城,所谓“钱塘自古繁华”。但那些繁华与变革,历来只留在文字与图画中,没有其它的影像记录。自清末摄影术传入中国后,我们才得以借助今天留存的老照片,看到百年以来的杭州影像变迁。老照片里,有它自成体系的杭州百年史。



1、晚清




120多年前的清末,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已是一片萧条,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在内忧外患中已经筋疲力尽。大风雨到来前夜的杭州,也是如此,凋敝的民生与宛如水墨画的西湖,构成了清王朝最后的“寂静”时光。


这是1897年,一个外国人拍的一组照片。那时代表古老文化和封闭形象的城墙依然耸立在城市周围,到了夜晚,仍按照传统的习惯关闭城门,没来得及进城的人,只好从翻墙楼进来。这就是当时的翻墙楼,城墙里面有吊篮升降进出城,它代表着秩序的森严。


代表着秩序的还有人的等级。这是一个大户人家,由两个轿夫抬着,但抬着他的并不是常见的轿子,只能说是一个大“篮子”。


教会医院也早已进入了杭州。医院门口,站着两个中国门童,上面的牌匾写着“剖肝有法”,意思应该是说医院治疗肝病很有一套,但这种惊悚的词语,不免让人联想到当时“教会医院买卖人体器官”的谣传。



在一张西湖断桥的照片上,可以看到那时桥上还有桥亭,而桥洞下有栅栏禁止船只穿行。整个照片给人一种萧索的感觉。


外地游客到杭州,总是冲着西湖而来,1911年的上海市警察局警员威廉·阿姆斯特朗(1867-1931年)也不列外,在他拍摄的这张断桥照片上,桥亭已经拆除,桥洞内也没有了栅栏,只是桥面依然是石阶而不是今天平整的柏油路面,桥两侧爬满了藤蔓植物,尽显郊外风光。


这是那时的西湖十景之一“平湖秋月”,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平湖”,静谧如画,今天只能看人人人的西湖,很难感受到如此景致了。


三潭印月。如今已是第五套人民币“一元”纸币的背面图案,拍摄的角度应该是岸边或湖中小船上。


西湖边的秋瑾墓,写着“鉴湖女侠秋瑾之墓”。秋瑾于1907年就义后,先葬在绍兴娘家,1908年初迁往西湖北侧,因是在大清王朝,作为“乱党”的秋瑾是不可能堂而皇之的葬在这里的,遭御史常徵告发后,1908年底,墓被迫迁回湖南湘潭昭山,与王子芳(秋瑾丈夫)合葬。辛亥革命成功后的1913年,再迁回西湖。因此,这张照片可能拍摄于1908年或1913年之后。


另一位志士于谦葬在西湖西侧。因坚持拥立景泰帝而被复辟的明英宗杀害的于谦,本是杭州人,死后长眠于西湖边。拍摄照片时应该是秋冬季节,树叶已落,似可听到寒鸦声,一片荒草中的墓牌坊和石翁仲,凄凉地守护着这位忠臣。


在可能是苏堤的这张照片上,可看见湖中小舟,似乎在等待着生意,而湖边类似人工养殖的网桩告诉我们,那时西湖还没有全面管理,渔民可以在湖里打渔或养殖水产。


鸟瞰西湖,图中长堤依然可能是苏堤,近处水田、民居、小丘,可能是如今苏堤南侧靠近南山路一带。与如今这里车水马龙的景观迥异,那时它是郊外的田园。


 “倒掉”前的雷峰塔。它本来是五代吴越王钱弘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而建,因为许仙白蛇的传说而闻名中国,也因为鲁迅一篇《论雷峰塔的倒掉》而留在一代代学生的记忆中。事实上雷峰塔的倒塌是因为江浙多养蚕,而蚕最怕蛇,民间迷信镇“白蛇”的雷峰塔砖可以辟蛇,所以纷纷盗取塔砖,久而久之,雷峰塔终于在1924年轰然倒塌。如今的雷峰塔是2002年建成,已是纯铜制作,而原塔是石砌的。



2、民国






清朝灭亡前的宁静随着1911年武昌起义的枪声而戛然而止,杭州的革命军也于年底进行了响应,那时还是青年的蒋介石,在象山港组织了百余名渔民组成的敢死队,自任队长,参加了光复杭州的战役。这是一个英姿勃发的蒋介石。


步入民国,杭州的城市建设开始有了新的气象。随着沪杭铁路和杭江铁路(浙赣铁路前身)的全面开通,杭州城站成为浙江铁路运输中心。那时的城站,是一栋中西合璧的折中主义建筑,它不幸于1937年被日军炸毁,今天的城站,是1941年、1997年两次改建后的了。


那时的火车站,不知这列“西湖号”是不是特别命名的专列或专用车头,类似今天的“和谐号”吗?穿着类似军服的列车员、着风衣的女子,无一不透露着民国风。


民国的北山街,被各种别墅、旅馆占据,渐渐没有了清末的萧索感,而与城市连为一体了。


报业巨子史量才热爱杭州,眷恋西湖。他租得北山街一块土地,仿造《红楼梦》中怡红院的格局,为他的妻子沈秋水兴建了秋水山庄。这是新中式建筑和传统园林的结合,贯通中西,古典现代,别具匠心又和谐无比。史量才本人则因对抗国民党当局,于1934年从杭州回上海的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何葆龄、何积藩父子将基本空闲却又交通便利、景致优雅的何庄加以整修,开办新新旅馆,使其与惠中旅馆、西湖旅馆,成为环湖一带最早的旅店之一。那时的西湖北侧山坡上,还没有那么多建筑,只有湖边的新式旅馆,与古旧的、有着筒瓦和石狮守门的传统建筑“混搭”。


日本人早就觊觎着中国。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他们就派了大量间谍,以摄影师的名义,拍摄各种关于中国城镇、关隘、交通设施及风景名胜的照片。这种间谍不是窃取军事机密,但获得的各种普通情报同样呈送给日本军政高层甚至天皇,让高层了解中国概况,为以后的侵略作准备。这一系列图片即由“满蒙印画协会”于1924年至1944年间出版,如今烽烟散尽,这些照片却成为我们了解民国的史料。图中是杭州街景,黄包车、自行车与苦力行走在三合土做成的街道上,而街道两边是那时流行的“骑楼”,现在这些建筑已基本荡然无存了。


日本人同样忘不了西湖。这张应该是站在西湖北侧宝石山上俯瞰断桥和白堤,断桥似乎已经整修过,山下近处是鳞次栉比的别墅,远处是杭州城。


西湖岸边,很多人依然穿着清朝的长袍马褂,或者长衫,但长辫子没有了,说明已经是民国了。这是那时代的西湖游客,他们坐着木船游湖,远处还可看见汽船,那估计不是一般人能享受的。


保俶塔旁,一栋西式建筑很是显眼,它可能是一处近代海关或使领馆建筑,与一旁的亭子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保俶塔本来是为了保吴越王钱俶的,他投降北宋,要到开封觐见,但害怕被北宋朝廷加害,人们为了保佑他,修建了此塔。它也不是现在的保俶塔,如今的塔是1933年重建、并于1997年更换塔刹后重新修葺的。


上天竺寺。《天竺山志》载:“东晋咸和初,慧理来灵隐卓锡,登武林警日:'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何年飞来此地耶?’”由此,山名“天竺”,峰称“飞来”;后人把峰南所建各寺称“天竺寺”,分上、中、下三天竺。图中的上天竺寺,进香的人进进出出,门口有小摊贩,还有载人来进香的黄包车停留。如今的上天竺,是三天竺中最大的寺庙,但建筑也是1985年、1991年两次大修后的了。


灵隐寺大雄宝殿。三天竺并不是慧理所建,灵隐寺才是。自建成后,灵隐寺多次被毁,这座大雄宝殿是宣统二年(1910年)重建,建殿木料是清廷从美洲购得,原系修缮颐和园的,因时局不稳,无法整修,故而南运杭州,修建灵隐。照片中的大殿庄严肃穆,只有寥寥三名僧人,古朴而沧桑。这种古朴沧桑也是如今见不到的了。


苏小小墓。苏小小,传说中南齐时代的钱塘名伎,十分喜爱西湖山水,自制了一辆油壁车,遍游湖畔山间,死前说“我别无所求,只愿死后埋骨西泠”。照片中的民国苏小小墓,于1964年被红卫兵破坏,现在的墓就是根据老照片于2004年重建的。


岳飞与岳云父子合葬墓。岳飞墓建于南宋,清康熙重建时改变原有规格,即是照片中所见。如今的岳飞墓,是1979年按南宋建筑风格全面整修的,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和塔。建于北宋,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照片中的塔身重建于南宋,1900年重修。1936年,在六和塔下举行过一场电影明星的集体结婚,由著名民主人士沈钧儒证婚,蓝苹(即江青)与唐纳、赵丹与叶露茜、顾而已与杜小鹃三对新人结为夫妇。谁也不曾想到,那个叫蓝苹的女子后来会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无法抹去的人物。


西湖边的山中小径,民国时期依然静谧而安详,就像世外桃源。但这静谧不久就要被打破,打破它的,正是照片拍摄者的国家,或者说,他们拍下这份静谧,就是为了打破它。



3、抗战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次日驻杭州笕桥的中国空军与日军展开了著名的“八一四”空战,刚刚从河南等地移驻到此的空军,甚至还没来得及降落,就与攻击的日军进行了空中格斗。这是中国空军的编队。


空军大队长高志航。中国空军在他的指挥下,击落日军飞机三架,击伤日军飞机一架,我军以完好无损的战果取得完胜。高志航首开空战歼敌记录,成为闻名全国的英雄。两个小时后,杭州报纸就出了号外。

空战后,高志航晋升为空军驱逐机上校司令,第四航空大队更名为“志航大队”,蒋委员长亲自点名嘉奖,并将自己的座驾“天窗号”奖给了高志航。


空战中被击落的日机残骸。中国方面在杭州半山附近及钱塘江口分别发现飞机残骸。无法相信自己失败的日军从他们的“加贺号”航母上起飞,再次袭向杭州和上海,但短短三天日机被击落12架,日军两个航空队被迫停止攻击,鹿屋航空队司令剖腹自杀。笕桥空战至此轰动了整个世界,8月14日也被国民政府定为每年的中国空军节。


但是,空军的英勇挡不住日军铁蹄前进的步伐。因为日军逼近,刚刚建成不久的钱塘江大桥,也被迫炸毁,照片里就是刚炸毁不久、几段跌落江中的大桥。炸桥的指挥者就是建桥的设计者茅以升,战后的1948年,又由他主持修复大桥,这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如今依然在用,就是钱江一桥。


日军骑兵行进在断桥上。可以看出此时的断桥桥面已经修整成平整的路面(可能是柏油),并延长减缓了坡度,不是清末那个陡峭石阶的断桥了。


日军在西湖边休息。时间应该是刚占领杭州的1937年冬季,这是一个暖和的日子,身着冬装的日军在晒太阳。


日军在岳飞墓前合影。如果他们熟悉中国历史,就该知道岳飞是抗击外敌侵略的民族英雄(在当代,因为女真人即满族也成了中国的少数民族,提倡民族团结,不再称呼岳飞为“民族英雄”),就是抵抗他们这种侵略者的。


日军也在灵隐寺合影。就像兑现之前他们的间谍许下的愿望那样,每个之前日本摄影师拍下的西湖景点,日军都来“重游”了一遍。


对中国人的屠杀,一样在杭州上演。这次屠杀地点位于现杭州植物园附近,当时叫玉泉马岭山刑场。图中的中国人,大多数是恐惧而无奈的麻木形象,中间一人凄惨的痛哭,他们知道死亡即将降临。


慰安所。日军在杭州至少有13处慰安所,如今他们大多数都已拆迁,只有泗水新村的一处保留了下来。


日军占领杭州8年,直到1945年日军投降后,中美军队进入杭州。美军“飞虎队”摄影师则留下了刚收复后的杭州的影像,还是当时十分稀有的彩照,也是民国时期关于杭州的少量彩照之一。这是杭州火车站附近,离美军的空军基地不远,美国大兵在和中国摊贩讲价钱、买东西,几个儿童小贩在一旁观看。战后的和平景象初显。


战后的杭州街景。行人不是很多,但士兵很抢眼,远处还有国民政府的国旗,街边仍然有大量木结构的骑楼,如今都被钢筋混凝土取代了。


街上运货的苦力,如往常一样辛苦劳作,尽管战争结束了,但小民的生活与艰辛还要继续,甚至照片中还有一女子在帮忙拉车。


几个美军士兵租了一艘小船游览西湖,这是船娘。她年纪不大,着旗袍,有点东方女人的风韵。西湖水则是那么碧蓝。


那时西湖边还是允许洗衣服的,这应该是通向西湖的一处小湾,水浅,成了洗衣娘们常来的地方。那时洗衣服,不一定都是洗自家的,有不少专门的洗衣娘,替家境好的人洗衣服,以此谋生。


这一年似乎是个丰年,也可能是因为胜利,杭州郊外的农民男孩,脸上洋溢着笑容。对于一个传统农家来说,这就是好日子了。那时,天也很蓝。


干农活的女孩比男孩年纪稍大,她已经可以挑担子了,皮肤也显露出农家女的红铜色,而她似乎已经尝到了生活的艰辛,脸上没有男孩那么纯真的笑容了。


在田间歇息吃饭的农民一家人。农民就在田间地头吃饭,有4个菜,在那年代也算丰盛了。饭菜可能是女孩从家里送来的,她或许已经在家里吃过了。拍摄者说:“杭州地区的乡村引起我和几个战友的极大兴趣”,这是一幅展现传统农家之乐的典型照片,我们不知道这家农民耕种的土地是不是他们自己的。战后的和平没能维持多久,一场以土地为主要号召的内战马上又开始了,只是内战也没持续多久,转眼之间,杭州迎来了解放。



4、解放后





1949年杭州的公园里,依然是前清长袍马褂打扮的市民,像遗老遗少一样安闲自在,抽着烟、喝着茶,过着典型杭州人的悠闲生活,似乎没感觉出一个新时代将要开始了。


在解放了南京后,解放军席卷江南,于1949年5月3日解放杭州,在群众夹道欢迎中进入杭州市区。此时的解放军,除了骡马拉的大炮外,也有不少人戴上了缴获的钢盔,而街道上繁体字的标牌,仍然告诉你这是新旧交替的时代,简化字直到解放后的1956年才颁布。


解放军士兵行走在西湖边。对于这些北方年轻人来说,杭州是个美丽的城市,这里的山水风光跟黄土或黑土地的北方,完全不同。他们中有一部分可能会在继续解放的途中战死,一部分可能转业成为南下干部,成为解放后治理杭州的一员。


解放军过钱塘江大桥,追击国民党军队。此时的国军,已经有不少,随着黄金、银元等,一起到了台湾,但在浙江及福建很多地方,还有不少未能撤退的守军在负隅顽抗,解放军将南下追击。


杭州人走上街头,庆祝解放。这应该是在西湖东侧,今天湖滨的位置,人们庆祝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尽管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命运。


1949年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新生于校门前留影。艺专的前身是创办于1928年的国立西湖艺术院,抗战时曾内迁并与北平艺专合并,抗战后的1945年永久定校址于杭州。此时的新生们,还有不少稚嫩的气息,他们的母校,就是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


新政权的各级政府也陆续成立。这是杭州拱墅区人民政府成立的情景,主席台悬挂着党旗(此时共和国还没有成立,没有国旗)和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大幅画像。


解放后,各种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61年杭州首条无轨电车运营,线路是从城站到拱宸桥,全长12.5公里,贯穿杭州南北 ,成为杭州市内交通主干线。从此,那种民国风十足的有轨电车,开始慢慢退出历史舞台。


1970年代,自行车最终替代了黄包车,成为街道上的主流交通工具。这是杭州城站附近的章家桥食杂铺,居然还保留了老旧的筒瓦屋顶。那时的粮食杂货,米、油、布、糖等,都要限量供应,凭票购买。票证时代,是那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1970年代市民在龙翔桥菜市场争购长梗大白菜,每公斤5分钱,在那个月工资只有几十元的时代,这也是“白菜价”,只不过依然要凭券供应。


杭州青少年宫的小朋友们。他们似乎刚从少年宫里出来,脸上洋溢着单纯快乐的笑容,身后另一批小朋友在排队入场。没有补习班,没有各种课外作业,那时的孩子,是真的在玩,在快乐。


如今已看不见的鼓楼,古为滨海敌楼(古时钱塘江北岸比现在更靠近城区),始建于五代时期,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重建,作为抗倭报警之用。

那时的警察还是着白色制服。这应该是一个夏天,女人们穿着凉鞋和不太漂亮的灰色衣裤,标语中的“反对日美军事同盟条约”,表明照片的拍摄时间可能是1960年或1970年(条约签订于1960年,1970年续签)。可惜鼓楼毁于“文革”时期,如今的鼓楼是2001年重建的。


1975年龙翔桥公交站拥挤的景象。人们争相上车,有人把孩子从窗口递出,与常见的那个年代文明而有序的景象完全相反。



5、改革开放后





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后,中国的城市迅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9年的春节,虽然“大杂院”似的房子没有变,但从人们的衣着与表情中,似乎看到了80年代的气息,70年代渐行渐远了。


开放了,人们开始做起了各种小生意,会识文断字的老先生,在街头摆起了代写书信的小摊。改革开放初期,电话还没有向市民普及,电报又非常昂贵,人们的通讯,还是靠书信,而经历了文化人被视为“臭老九”的时代,文盲还有不少,这就是一块市场了。


小人书(连环画)是那个年代孩子的集体记忆。80年代是中国当代连环画的第二个繁荣期,到90年代,连环画就走下坡路了。


人们的腰包渐渐鼓起来,迎亲的队伍也比以前有了更多家当。走在开放前列的沿海地区,更早体验到了富裕的滋味。


70年代的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到了80年代的这户杭州人家里,变成了四大件:电视机、电风扇、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是那种落地摇头的,电视机是黑白的,今天看起来十分寒酸,但却是那个年代的“时尚”。时尚的还有墙上的明星照片,这在改革开放前是“违禁品”。


没过几年,更多的电器进入百姓家。这是1987年,杭州人排队购买电冰箱,几乎是通宵达旦。


模特也走上了街头或公园。80年代人们的衣着仍然朴素,但已经在追求美与时尚,在中国湮灭了几十年的模特重新出现,人们手中的相机,是当时流行的美能达。


彩票,在中国起了个通俗易懂的名字“摸奖”,当时它是通过用手随便拿一个的方式来碰运气的。1987年中国诞生了第一张彩票,杭州的这个彩票点应该是在此之后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名外国游客也饶有兴致地看起了中国的彩票。


80年代城站的站前广场。此时的城站还是抗战时期日本人建造的那栋老建筑,带着日本奈良风格。1997年,城站改建成了今天的样子。


望江门火车道口。那时还不太流行高架桥,火车穿过市区,往往都有道口,火车来时,行人禁止穿越铁路,火车走后,人流继续通行。费时,但也无可奈何。


河坊街,位于吴山脚下,是清河坊的一部分,它曾是古都杭州的“皇城根儿”,杭城闻名的“五杭”(杭粉、杭剪、杭扇、杭烟、杭线)就出与此。这是80年代的河坊街,仍显得寂寞,行人稀少,新的历史步行街河坊街于2002年开放后,就是熙熙攘攘的了。


1988年的武林广场,有人在晨练,而后面在建的就是后来杭州的高消费场所——杭州大厦,大厦以当时流行的中外合资建造,是一座集宾馆、商场、酒店等于一体的国际4星级水准的多功能大楼。


90年代,电话开始进入市民家庭。1992年,杭州人在解放路大塔儿巷排长队装电话,但他们可能没料到,电话会在10年后被手机取代,现在变成了装电话免费还送小礼品的时代了。


1993年,柳浪闻莺歌钱王祠,股民们在浙江证券交易所露天屏幕前看交易。那时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看行情除了报纸电视,还有这种露天屏幕。摆满的自行车,也具有90年代初期鲜明的时代特征。


2000年9月,丝绸城开街仪式,时装走秀表演。丝绸之城杭州,在新世纪重现了它丝绸业和服装业的辉煌。2000年代的杭州,依稀还有时代的隔离感,但离我们的时代越来越近了。


也就在2000年前后,旧城改造在杭州逐步实施。这是1998年建国中路的改造,如今人们熟悉的“拆”字,那时已蔓延开来。旧的城市终于要离去,新的城市面貌要展现给世人了。


潮鸣寺巷的老城区,更像城中村。多是老人家居住,也是“拆”字当头。


东河大改造前,老居民与住宅作最后告别。住了几十年,老人们虽然也向往更好更舒适的住宅区,但老地方毕竟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瓦屋、小河,都将彻底改造,城市在向旧时代告别了。
老照片中有很多关键历史时刻的留影,也有很多普通城市风貌与居民的生活面貌,几十张老照片串起来的杭州百年史,只是这城市的一个侧影,我们从这侧影中看到了一个城市的每次转身与亮相,就像看一个人那样。 

来源:城市记忆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26年镜头下的杭州:阳春四月的西湖水,岳王庙前的黄包车夫
100年前杭州老照片,保俶塔、雷峰塔、六和塔、西冷桥原貌
晚清杭州老照片:没想到100多年前的杭州是这样子
登上杭州宝石山:烟柳西湖之六
清末老照片:记录110年前的杭州,简直认不出这是人间天堂
100年前后,杭州西湖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我们重新回到清末拍摄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