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物志 | 郎绍君 史论述见,书画抒己



钱陈翔

郎老师,过去大家比较熟知的是您在美术史论和美术批评方面的成就,而近些年您层出不穷的书画创作也让人眼前一亮。今天咱们就从您的书画实践聊起吧。实际上您是天津美术学院科班出身,在本科毕业转攻史论之前,您系统地学习过素描、水彩等,我个人非常喜欢您画的带有水彩效果的水墨作品,也就是您所谓的“墨彩风景”,想听听您自己如何评价这一路的作品。



郎绍君

郎绍君于母校天津美术学院   2006年


这些墨彩风景,是一个美术史论人的业余作品,中西画都沾点边,它们多少表达了我的一些生活感受,也有助于我的美术研究工作。此外,也多少临摹点前人作品,出于同样的目的。


郎绍君   104干校写生

27cm × 21cm   纸本   1970年



钱陈翔

您把中国画分为三大类型——传统型、泛传统型和非传统型,那么,您如何理解中国画的“传统”,它该如何为我们所用?如果要给您的中国画作品归类的话,是归于“泛传统型”吗?



郎绍君

提出三个类型是为了叙述的方便,认知的需要。当然,这也是我的一种看法。对三种类型的解释,突出传统型的本源性,泛传统型的主流性。我的墨彩风景,应归入泛传统型。


郎绍君   上阳风日见秋光

44cm × 48cm   纸本   2016年



钱陈翔

说起您的从艺之路,就不能不提起您的夫人徐如黛女士,您二位可算是艺坛的伉俪,一同从事美术史论研究几十年,退休后又一同创作,一同办展,真是志同道合,羡煞旁人。近几年您与夫人的书画个展在全国巡回,曾用过两个主题,一是“朝花夕拾”,一是“砚田秋耕”。能给我们讲讲这两个词当中的故事吗?



郎绍君

我和夫人办过几次小型展览。我们是同乡,又是大学同学,可以说是志同道合。“朝花夕拾”和“砚田秋耕”意思差不多,都是说 我们一生以教书作文为业,晚岁才重拾画笔。


郎绍君、徐如黛夫妇合影



徐如黛

我们同学一年,他就毕业留校,当助教,给我们上过辅导课。


郎绍君、徐如黛夫妇二人   2016年



郎绍君

“朝花夕拾”是我的第一个小个展,在恭王府花园,是杭春晓主持的,名字也是他起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址在恭王府,我在那里生活工作二十多年,很有感情。“砚田秋耕”是我和如黛办小型联展的名字。


“砚田秋耕”北京展览现场

2016年

“砚田秋耕”河北展览现场

2015年



徐如黛

退了休没事干,就画画吧。当时我们去看孙其峰老师,也是想搜集一些口述历史的材料。孙老师在谈及画坛见闻的同时,极力鼓励我们不要丢掉画笔,还送我一枝笔,写上“把这笔用秃了再回来见我”。回京后,就在家里支一张小桌子画,那是1997、1998年。他还特别忙,但也开始临帖写字。我原本就是画画的,也深感不坚持画下去,对不起老师殷切的希望。



钱陈翔

我留意到您夫人的许多作品上都有您的小楷题跋,写“如黛画,绍君题”,有时候您还会褒奖几句说“此乃佳作也”“此图见飞跃矣”,让人看画还看出了温情。您多画山水、风景,夫人喜画花鸟,在平日的创作里,您二位也会互相提提建议吗?



郎绍君

我画画写字,第一个观众是她,第一个批评者也是她。我们都是没有顾忌地相互批评,她的意见比较专业,在学校时,她的素描基础胜过我。她学完了本科,造型能力很扎实。


郎绍君、徐如黛结婚照   1968年



徐如黛

他的画有点才气,我是属于没有才气的,所以怎么画也画不出彩来,他动笔不太多,但有感觉。他画那些窗外风景什么的,特别注重感受,就是他想表达那种感受。我觉得学中国画就是在前人程式的基础上,再加点自己喜欢的那种样子也就是了。我没什么创造性,就是想画的更恬静一些,更清秀一些,有点书卷气。虽然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但有这种追求。他就是特别注重感受,而且他不太想老是重复前人,总想弄点什么新的东西。但他的精力有限,不能完完全全变成一个画家那样去画画,他给自己的定位还是一个史论工作者。他写字也是这样。不是那种功夫字,但我挺喜欢,就是有姿态,有一种感觉在里边。



郎绍君、徐如黛   闲趣

38cm × 38cm   纸本   2013年



钱陈翔

您除了小楷写得俊朗拔俏外,其实在其他书体上也是用功颇深的,能聊聊您学习书法的历程吗? 对于“以书入画”您又是怎么看的呢?



郎绍君

没有什么历程。我父亲会写字,他的柳体小楷很漂亮。有时说几句关于写字的话,如某某写的好,某某写的不好,什么 “你别夸,写不好飞风气家“之类。但是他没有时间教我。我上小学中学喜欢作文,凡作文都用毛笔抄,要说用功多的,只能是钢笔字,天天写,于是就形成有个人特点的间架结构。一个人只要经常写字,不论写的好与不好,都有他的特点。我的字和别人有点不一样,但并不觉得自己写的好。“文革”期间红卫兵派我用笔抄写大字报,听说有的学生喜欢我的字,我觉得很奇怪,是什么因素让他们感兴趣?可能就是那种自然呈现个性吧。


郎绍君书法创作中   2015年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编写《齐白石全集》很累,身体不大好。有个画家朋友说我写东西太累,派学生送来两刀宣纸,说“有一刀好使的你画画,一刀不好使的你写字”。那时我觉得自由涂写一下缓解身体的紧张,也想动动手。于是开始临帖。碑和帖都临过一些,还记得喜临颜真卿《争座位帖》,但没临过他的楷书。《兰亭》没正经临过,只 是以楷书抄写而已。临米元章,开始很喜欢,临了一段就不大喜欢了。也临过黄庭坚,始终喜欢。碑书临过《张猛龙》《张黑女》等。总之,我临古人纯出于玩好,有感觉就临一下,没感觉就不临,没真正下过功夫。有这样那样的选择,我也说不清是为什么。


唐   颜真卿   争座位帖(宋拓藏本局部)

38cm × 370cm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


以书入画,很惭愧,我还做不到。我画画主要靠的是在年轻时的素描与色彩训练,没有多少程式化的笔墨根基。但美术史论研究对画画有些帮助。我不太重视技术层面的东西,相对重视表达个人的感觉。比如我画过一些雪景,主要是有感于城市冬日雪迹半融、行人寥落、明丽清寂的诗意。是油然而生的。



←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

郎绍君   行书《兰亭集序》

34cm × 68cm   纸本   2012年


我写画评很多,比较关注人与画的关系,画法风格的个性,画家的生活经历与情感特征在画中的表现等等。这类关注不觉然间会渗入自己的画作。比如,我春秋两次去东营黄河入海口湿地,一望无际,苍莾辽阔,那种很荒茫又很深沉的感觉,使我有一种天地悠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悲怆意味。我反复画那种景象,就出于这种感受。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说不清。或许与我出生于冀中平原、有很多难忘的童年记忆有关……


郎绍君   拟黄宾虹

45cm × 41cm   纸本   2012年



钱陈翔

您始终强调搞史论研究不能脱离实践,“从书画研究的角度说,书画实践是必要的修养”,也鼓励学生们一定要动笔。据我所知,许多史论研究者们并不是不会动笔,有的甚至基础很扎实,但长期的研究工作使他们过眼精品后,自感眼高手低,慢慢也就不愿意动笔了。您怎么看“眼高手低”这个矛盾?



郎绍君


郎绍君受邀讲座   1980年初


对于批评家来说,眼高手低是很正常的,作评论又是出色画家,这样的人很少见。我说批评家应动动手,写写画画,是希望批评家通过动手实践,成为一个真懂书画的人。我们缺乏这样的批评家。


郎绍君   速写稿文字

26.5cm × 19cm   纸本   1970年


钱陈翔

作为美术批评家,您也经常呼吁同行们应该动笔实践,但同时,提高批评的学术质量则是您另一方面的期望,批评文不应该是学术论文,也不应该是抒情散文,您眼中优秀的美术批评文章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郎绍君

我想大体要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有敏锐的感觉,较高的鉴赏力,能够很快的感受作品,理解它,把握它的真伪优劣。二是有较强的理性能力,理论修养,能够对作家作品作出独特、有深度的解析;三是熟悉艺术史,能把握相关的批评方法,较强的写作能力。


郎绍君阅读书籍   2015年



钱陈翔

眼下当代水墨画发展迅速,相应的批评文章一时间鱼龙混杂,比起传统型和泛传统型的中国画,对这类非传统型作品的批评似乎更加困难,因此常常套用西方的美术理论或是套用些哲学的思想。您本身对当代水墨也有研究,对写好这类批评文章有什么建议吗?



郎绍君

郎绍君创作中   2015年


要评论非传统型的水墨画,如大家说的抽象水墨、观念水墨、现代水墨,新水墨等,确实困难。“非传统型”已经失去中国画的基本因素,传统批评对它们“失语”是普遍现象。当下的批评家多借用西方的哲学理论、批评方法来“解读”它们,也有少数批评家用道家与庄禅思想解释。我所看很少,也不大喜欢看,提不出什么建议。


郎绍君   拟蓝瑛 

41cm × 44cm   纸本   2005年



钱陈翔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您主持了众多近现代大家的全集出版工作,为近现代美术研究与收藏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现在市面上的艺术家全集数量不少,但像您当年那样花几年时间去收集去考证,怀揣历史的使命去还原艺术家的不多,您对于做全集有哪些心得?有哪些要求?



郎绍君

编辑重要画家的全集,是美术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工作。我参与编辑了《齐白石全集》《陆俨少全集》《唐云全集》。其中只有《齐白石全集》是我主持的。另两部我的分工是写文章或参与审读作品。对于编全集,我体会:一、有充分的研究价值,值得编;二、家属主持编,难免有学术盲点;三、草率编全集,学术缺席,疏漏多多。四、要用最大的力量去搜集和研究材料。材料不充分,不应勉强去做。


郎绍君出版部分书籍



钱陈翔

据我所知,您初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时,曾有一段时间研究范畴兼及古代与近现代,到了20世纪80年代,视角才集中到近百年中国美术上,是什么吸引您专注于此,在您看来近现代中国美术独特的魅力体现在哪里呢?



郎绍君

20世纪80年代初,我的硕士论文作的是《苏轼与文人写意》,我想接着往下作。又曾试做陈老莲研究,还到苏州、扬州、南京、浙江和上海搜集材料,那时候博物馆藏品与文献不开放,我难做无米之炊。正好这时候,所里派我参编《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任近现代分支副主编,有机会拜访老画家并搜集了一些第一手材料,写了很多画家条目。从齐白石120诞辰纪念展起,又开始搜集齐白石的各种材料。总之,各种外在与内在的动力,让我作出了这样的选择。近现代问题多,对人物的遗忘多,但实际与当下艺坛有密切关联,有吸引力。


郎绍君   土城雪霁

44cm × 48cm   纸本   2016年



钱陈翔

在近现代的大师们当中,您对齐白石的研究长期而深入,持续而扎实,对业界影响匪浅。基于您对齐老全方位的了解和认识,能否暂且撇开他的艺术成就,聊聊齐白石其人最打动您的地方?



郎绍君

齐白石最打动我的还是他的作品,包括他的诗歌。我出生在农村,十来岁到北京读书,但直至当了教师,每年寒暑假都要回家看望父母,分担一些他们的劳动。这使我容易理解齐白石的乡土情结和他的充满乡土情味的作品。


年轻时的郎绍君   1961年



徐如黛

他假期回去,主要去干农活,那些父母干不了的活。



郎绍君

齐白石到北京的四十年,创作的最大动机就是对乡土的怀念。他常经常书写“一年容易又秋风”,包涵万千感慨。这不是士人式的悲秋。我比较能理解这感慨所含的怀念,亲情,痛楚和喜悦。齐白石初到北京的几年,写诗很多,情真意切,与老杜乱离中的吟咏颇为相近。与诗歌相反,他笔下的农村自然生物,却是亲切无比,美好无比。这两方面构成的反差,以及朴素的诗情画意,很打动我。


齐白石   荷花蜻蜓图

33cm × 33cm   纸本   1957年   齐白石纪念馆



钱陈翔

您常说:“提高鉴赏力是一辈子的事情。”我很赞同,这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但要提高,必然有提高的途径。在访谈的最后,您能就这方面给我们一些建议吗?



郎绍君


郎绍君与研究生华天雪、杭春晓等   2005年


传统艺术的鉴赏力,是在鉴赏活动和鉴赏过程中培育的。近现代追求俗化,逐渐失去了这样的环境,有鉴赏力的人少了。电视机,手机,微信,便于人的交流,但有太多低俗的文化垃圾。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像京剧、传统书画那样慢节奏的艺术失去了许多观众。但这不意味着传统艺术不高级,没价值。当然,传统艺术也一定会随着时代发生变化,人们相对富足、文化素养提高了以后,还会怀念传统艺术。现在年轻的白领,有不少人喜欢传统艺术,艺术品拍卖也在一定意义上表明了这类变化。我在80年代写过一篇题为《传统的再发现》的文章,说的就是这一现象。中国是文明古国,传统经典是一种具有神圣性的东西,要对传统有所敬畏。培养和提高鉴赏力,体现在政府的方针政策中,体现在学校教育中,体现在业余爱好、艺术雅集的活动中,博物馆美术馆的建设中。古人说,文化是“有常有变”的,我们应该有期待和信心。


郎绍君   柳絮梨花隶书七言联

55cm × 11cm × 2   纸本   2012年



(铸山微信平台据郎绍君对话语音整理经作者审核)

                                        2017年12月2日



— 完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郎绍君| 鉴赏力的提高是一辈子的事
砚田秋耕——郎绍君、徐如黛伉俪书画作品欣赏
展览推荐 | 郎绍君书写:齐白石研究拾零|郎绍君|齐白石|齐白石研究
郎绍君:寄淡泊以发豪猛
齐白石早年画一只鸟,遭网友嘲笑:这是儿童画?专家:放大看
郎绍君:写文章累了,随意画点什么,是休息,也是一种实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