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木结构的传承及创新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可以说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骨架,意义重大。现代化的快速建设以及相应的生存方式的改变,也正在严重地挤压着传统木结构建筑以及相应的营造技艺的生存空间。虽然这类建筑在中国某些地区的民居以及宫殿、寺庙和园林中还得以营造,相应的营造技艺还得以延续和应用,但我们不能忽视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所导致的技艺性文化遗产的大量消失给社会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从另一个角度讲,若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在今天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历史潮流中逐渐消失,那么相应的营造内容也会逐渐停止,特别是与广大乡民和工匠最相关的生存方式也必然会逐渐消失,从而最终导致这一独特性的社会文化彻底消亡。严重的是相应的传统营造技艺消失,那么遗存至今的传统建筑,包括大量的文物建筑也终将消亡。


前段时间,我们接触了一个客户自己的住房抢建,一栋大楼几天就能建起,完全是没有安全意识及健康环保意识的,联想到我们常见的装饰装修,除了豪华其实不实用没有内涵且关键一点都不环保,现在的人哪有安全健康意识!之前的我们,虽然平民老百姓很穷,可是,我们还是会有一点木雕,还是会有艺术一点的家具,装饰,现在哪里有?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丢失的一点缩影!我们急功近利的思想正在摧毁着很多有益的传统文化,包括某些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至迟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就形成了以抬梁式和穿斗式为代表的两种主要形式的木结构体系。这种木结构体系的关键技术是榫卯结构,即木质构件间的连接不需要其他材料制成的辅助连接构件,主要是依靠两个木质构件之间的插接。这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使木结构具有柔性的结构特征,抗震性强,并具有可以预制加工、现场装配、营造周期短的明显优势。而榫卯结构早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建筑中就已见端倪。现在可以见到,可是已经曲高和寡了!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以土、木、砖、瓦、石为主要材料。营造的专业分工主要包括: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作、石作、土作、油作、彩画作、搭材作、裱糊作等,其中以大木作为诸“作”之首,在营造中占主导地位。传统木构建筑在唐宋时期发展到鼎盛,著名的木构建筑著作《营造法式》就诞生于宋代,作者李诫为河南新郑人,传统营造技艺在营造法则出现之前完全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没有一定之模式及模数规则。代表作有苏州园林、北京四合院、西递宏村、蔡氏古民居以及杨阿苗故居。


匠师在几千年的营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工艺经验,在材料的合理选用、结构方式的确定、模数尺寸的权衡与计算、构件的加工与制作、节点及细部处理和施工安装等方面都有独特与系统的方法或技艺,并有相关的禁忌和操作仪式。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由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与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主要组成,其共同特点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七千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在隋唐宋时期逐步程式化、标准化、模数化。以宋代《营造法式》的出现为标志,总结出了一整套包括设计原则、类型等级、加工标准、施工规范等完整的营造制度,并以八等级“材”作为模数标准。这是中国传统木框架结构营造技艺的一个里程碑。但至此,木结构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停步,在元代出现了“减柱法”,大胆地抽去若干柱子,并用弯曲的木料作梁架构件;或取消室内斗拱,使梁与柱直接连结;不用梭柱与月梁,而用直柱与直梁等等。这些措施都节省了木材,并使木结构进一步加强了自身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即使在建筑中使用斗拱,用料也相应地减小了。明清时期为了进一步节省木材,木结构营造技艺又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宋元时期以来习惯使用的那种向四角逐柱升高形成“升起”,以及檐柱柱头向内倾斜形成“侧脚”的作法逐渐被取消;斗拱结构功能逐渐退化或减弱,并充分利用梁头向外出挑来承托本已缩小的屋檐重量;大型建筑的内檐框架基本摆脱了斗拱的束缚,使梁柱直接插接;抬梁式建筑屋角部梁架的构造通行顺梁、扒梁、抹角梁方法;用水湿压弯法,使木料弯成弧形檩枋,供小型圆顶建筑使用(宋代就有);木构件断面尺寸变小,并用小尺寸短木料对接或包镶,拼合成高大的木柱,供楼阁建筑作通柱使用;苏州等江南一带用圆木作梁架、多层楼阁框架等等;各地民间建筑也普遍发展,营造水平相应提高。又以明代《鲁班营造正式》和清代工部《工程作法》的出现为标志,后者以十一等级“斗口”为模数,形成对今天仍影响深远的有别于宋元时期以前的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到了现代,干脆,就是土木建筑变成了土建筑了!

木结构的传承,领秀木屋力量太小,但不敢松懈!创新也要符合现代的审美观,创新,我们不敢懈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特征
仿古建筑的结构设计
仿古建筑结构设计的的计算分析
雁门民居营造技艺
营造传承:应县木塔保护思路亟待转变
中国古建筑特点及主要结构形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