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妈妈,我多爱你,就有多恨你


《女心理师》里有个单元故事,30岁的蒋静患上暴食症,强迫进食并催吐。


她的内心已经濒临崩溃,控制欲极强的母亲还在逼她“听话”“更听话”,不断催吐缓解压力后,她吐血了。

看完这几集,我给母亲打了个电话:“妈,你刚离婚那阵子是不是特别难受啊?你怎么缓解压力的呢?”

母亲轻描淡写地说:“我当时不怀着你嘛,知道你爸出轨后,我就站在窗边看着下面,想着跳下去一了百了,你爸肯定后悔死了,多解气。想着想着你就出生了。”

我挂了电话,继续看电视。看着看着,眼泪就流了下来。

我突然意识到:亲子关系里漫长的爱恨纠葛,都有一个充满恨的开始,和一个努力让它值得被爱的结局。

父母的人生是前者,而子女的人生是后者。

我有多爱你,就有多恨你


我是什么时候知道我妈“恨”我的呢?

大概是从高中时,因为爸爸老不给生活费,妈妈要我去找爷爷奶奶要钱时。

我站在门外徘徊了半小时,一面愧对爷爷奶奶,怎么也张不开嘴;另一面急切地想要学费,好继续上学。

内心挣扎之时,我脑子里冒出一个想法:

我妈是不是恨我,才故意这样惩罚我?

我把这个想法分享给同事,这位咨询师深有感触,给我讲了她的故事:

她是从妈妈丢掉的口红里,意识到妈妈其实很嫉妒她的。

那一天,学校组织表演,又高又漂亮的她担任舞台女一号,她的妈妈在台下用力鼓掌,看起来非常自豪。

当天晚上,她兴高采烈地拿出口红——人生中第一支口红——认认真真摆在桌子上,幸福地端详了半天,才去洗澡。

洗完澡回来,口红躺在了垃圾桶里。

妈妈的解释是:“口红用完就扔了,留着干嘛呀?你这么小用什么口红?”

愤怒像胃液一样涌上喉头,她止不住地发抖,反复吞咽好几下才咽下去。舌尖酸涩的滋味,让她灵光一闪:妈妈是不是嫉妒我啊?

“我是这么理解的: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当孩子直觉认为父母'恨’着自己,真相八九不离十。”

她说完,我俩相视一笑。

爱恨交织,子女有,母亲也有


亲子关系中,恨的范畴不是仇恨,而是爱恨。

弗洛伊德解读“驱力理论”时,花了很多笔墨来解释:爱意,里面必须要有恨意的力量;恨意,里面又隐藏着很深的爱意。

最能支撑这个结论的,是“生本能”和“死本能”。

爱意——安全、链接、繁衍,来自生本能。恨意——毁灭、攻击、分裂,来自死本能。

“生本能”和“死本能”就像阴阳两极,和谐共存于人的内心。弗洛伊德的后继者克莱因,在驱力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爱恨”的解读。

儿童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偏执-分裂位态——抑郁位态的过度,想要顺利过渡,就得修复内疚感。

什么是内疚感?2岁孩子处在“全知全能”的心理发展阶段,但凡不顺心意的事物,就会想要毁灭。

母亲是毁灭对象之一。孩子喝不到奶、腹内空空、情绪不安时,迟钝的母亲显得“可恨”;

然而平时,能够及时满足自己的母亲又很“可爱”。

在偏执-分裂位态中,“可恨”与“可爱”是完全分裂的两级,孩子会以为“我有两个母亲”,他爱着可爱的母亲,恨着可恨的母亲。

随着孩子心理发展,进入抑郁位态,他知道母亲只有一个。

“可恨”与“可爱”混在一起,世界就变混沌了。

过去那些毁灭母亲的想法,现在让孩子感到内疚。当纯粹的恨,变成了爱恨交织,孩子就会为“伤害母亲”感到自责。

为了继续成长,孩子必须修复这种内疚感。在这个过程中,母亲给予的爱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母亲给予孩子的爱,多过对孩子的恨;孩子对母亲的恨意,才会被爱意修复;

母亲对孩子的控制欲,多过尊重;孩子对母亲的恐惧感,就会切断温情。

母子之间的爱恨,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可是,都说“母爱”是天职,母亲对孩子的仇恨哪来的呢?

弗洛伊德另一位后继者温尼科特,提出了有名的“仇子论”:

孩子出生后,母亲本能地爱着孩子,潜意识里却憎恨孩子夺走了本属于自己的自由、幸福、快乐。

母亲原生家庭遗留的创伤,也被孩子激活。过去得不到宣泄的恨意,都宣泄到了孩子身上。

所以,100分的母爱里,也藏有60、70、80分不等的“母恨”。

放下恨,是一场向死而生的旅程

“母爱”是天职,“母恨”同样也是天职;孩子爱母亲是本能,恨母亲也是本能。

恨越多,爱越浓;
爱越多,恨越深。

母子之间的爱恨,就成了一团纠缠不清的毛线球。

身为单亲家庭的子女,我深有体会的是:接受爱,太容易了;接受恨,却是一件很难的事。

我很早就接纳了这一部分——并非情愿接纳的,而是形势所迫。

当时母亲面临第二次离婚,我对她恨意爆棚,为了远离她,独自一人打工旅行全国。

然而很快我就意识到:若不接纳对母亲的爱恨,我的人生会走向崩溃。

因为我没钱了,攻略里都是骗人的,打工薪水微薄,根本不足以支撑旅行。

同时,路上诱惑太多,有钱的渣男们挖好了一个个坑,用甜言蜜语哄我跳进去。

我深知自己自控力有限,为了约束人生不脱轨,我强迫自己每天工作13个小时:下午6点到凌晨4点,调酒;中午12点到下午3点,写稿。

时间排得满满的,收入依然微薄。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出现了:我这么累,为什么不去公司上班呢?

结论也显而易见:因为我想逃离母亲,所以拒绝重复她的人生,她在体制内工作到退休,我就偏不工作。

想通这一点后,我被自己蠢笑了。

因为我自以为天大的恨意,在现实面前根本不堪一击。

的确,也有人剑走偏锋、另辟蹊径,拒绝重复父母的生活模式,活出了成功人生。

但对比这类人,我感觉自己差了一股劲儿。恐怕是我对母亲的恨,还没有强大到这个程度。

60分的恨,让人活得不上不下。我理智地想到:揣着仇恨过一生,我这辈子都只能是个酒吧服务生。只有与母亲和解,我才能越过越好。

拥抱爱,等于拥抱“生”;揣着恨,等于奔向“死”。

该选择哪边,答案不言而喻。

恨是利剑+爱是铠甲=整合

备孕阶段,一位姐妹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能做一个好妈妈吗?

原本气氛轻松的“真心话大冒险”,一下变得紧张起来。我想:我恐怕当不了好妈妈,因为我仍然“恨”着母亲。

我买了房,结了婚,生活越过越好,与母亲关系也缓和很多,但恨意没有消失,它还是静静地躺在那里,哀悼着我曾经的失去。

学习心理咨询多年,我唯一的进步,顶多是从见到它就烦,到允许它静静地躺着。

所以,我回答姐妹:我没自信时,会去学更多知识和经验。我现在学习干劲很足,我想,这就说明我还是不够自信吧。

问我这个问题的姐妹,成为母亲后,在与生活搏斗的过程中,也逐渐意识到“恨”的部分。

每当有同事靠着爹妈过上好日子,她都会在心里比较一下双方父母,感叹:原生家庭的局限性是无法改变的。

7年前,她对父母言听计从,总认为父母无条件的爱着自己,所有决定都是真心实意为自己好。

可父母选中的丈夫,并不适合她;父母认可的工作,薪水微薄。

品尝过人生低谷的滋味,她恍然醒悟:想让日子过得越好越好,有些时候,还是要承认父母不够爱自己,自己也不够爱父母。

不然自己吃了亏,总觉得“都是父母的错”,这感受激发了愧疚感,更让人心烦意乱。

我深有同感,亲子之间的共生关系,到死都会一直纠缠下去,接纳这一点后,纠缠在心里的黑线才有机会被理顺。

对抗、叛逆、否定、割裂、报复……这些恨意中充满攻击性的部分,因亲子关系而生,但应该用来支撑生活,而不是用来对付父母。

就像那个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全世界最坚硬的盾,对上全世界最锋利的矛,谁胜谁负?

爱意是盾,恨意是矛,当两者产生对抗,结局往往是两败俱伤。

一手拿盾,一手持矛,才是成年人最有力量的姿态。

时至今日,每当我对母亲感到不满,都会在心里自我面质:“你对母亲有很多期待,她从来没有给到过,所以你是有权利不满的。

但不满是你的事,不是母亲的事,站在她的立场上,她只是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而已。

所以,让不满待在那里。写作过程中,如果需要这股情绪,再让它出来。

让恨意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你才会写得越来越好。

不断整合爱与恨的过程,也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生活依然一成不变,但得益于整合,我看待生活的视角已经变了好几轮。

每一轮,都比上一轮更广阔、更坚韧、更牢固。

我想,人到中年情绪趋于平稳,不是因为不恨了,而是如何处理“恨”这个烫手山芋,每个成年人都有了自己的独门秘籍。

你的秘籍是什么?在评论区分享一下。

关于爱,关于恨,我们曾经脱轨、失控、迷茫无措,但最终会有平衡之道。这是时间带来的馈赠,也是成长酝酿的硕果。

作者:芒来小姐,资深男女观察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会不会高估了人性?
温情短片《嘘,妈妈的缺点真不少》
偏印:何以凉薄?
《长不大的父母》| 真真解读
青少年心理问题90%源自家庭:有多少伤害是假借爱的名义
我真的太没用了—— 「内疚」的力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