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警醒!“被迫懂事”的孩子内心究竟有多痛?

12月7日,《狗十三》在全国公映了。电影讲述的是普通女孩李玩的成长轨迹,“狗”指的是一条名为“爱因斯坦”的狗,“十三”指的是十三岁的李玩。没有俗套的离家出走,也没有好学生变失足少女的套路,这部看起来波澜不惊的电影在大部分影院的排片都少得可怜,但依然戳中了无数人的心。


因为平凡,所以真实。观看影片的过程,我们仿佛跟少女李玩一起重走了一遍自己的青春之路,有甜蜜也有伤痛,曾经反抗,最后不得不妥协。在整部影片中,最刺痛人心的恐怕就是亲人口中反复提到的“懂事”两个字——个性十足的孩子,最终在亲人的逼迫下,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东西,隐藏自己真实的情感。难道这种被迫的“懂事”,就是成长应该有的样子吗?


多少人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被迫“懂事”的孩子,并不幸福。成长,不意味着个性的磨灭,而是一个追寻自我的过程。


孩子被迫“懂事”,

是委屈自己迎合他人


在《狗十三》中,有一个片段让人看得揪心:当李玩在物理奥赛中获得第一名,取得保送资格时,她爸爸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说会答应她任何条件。李玩却表现得十分平静,问了一句:“你把我的‘爱因斯坦’送到哪家狗肉店了?”


相信在听到女儿这句话时,爸爸也心如刀割。因为他不知道,他对女儿的伤害竟然如此之深。爸爸当然是爱女儿的,但他对待女儿的态度,却很容易让人产生这样一种感觉:只有表现得足够优秀,让爸爸满意,才叫“懂事”,才能得到爸爸的爱。


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讨好型人格”。这种性格的人一般自卑、敏感,十分在意别人的评价。作家蒋方舟就是如此,她曾在《奇葩大会》中透露自己身为“讨好型人格”的困惑:她似乎是别人眼中的人生赢家,处处表现得体,在任何地方都是乖巧懂事的代名词。但是,她“懂事”的自我设定却让她不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只会一味地迎合他人。她是“别人家的孩子”,却活得不洒脱,更不开心。

当然,被迫“懂事”的后果不仅仅是过得不快乐,还会为以后的人生埋下很多隐患:

1. 被迫“懂事”,往往是因为不被重视。这样的孩子为了被重视、被爱而选择被迫“懂事”,而这种“懂事”会使他们茫然,让他们越长大越空虚。这也正是很多人患抑郁症的根由。


2. 这些孩子对父母的感受过分在意,成人后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成了活在别人评价中的人。


出去吃个饭,要拍上几十、上百张照片,再修图半小时,生怕自己不完美;发朋友圈后,还不时刷刷有多少赞;别人无心说了一句话,他也要对号入座,惶恐不已……这样的人,还少吗?


3. 由于没有安全感,自我价值感缺失,被迫“懂事”的孩子容易造成“抛弃创伤”,甚至形成偏执型人格,病态寻找存在感。由于童年时期的“自我”没有被鼓励过,导致他的成长过程就是从别人的认可声中确定自我价值,一旦被鼓励或被追随,便会走极端。那些轻易被传销组织洗脑的人便是典型的例子。

英国心理学家曾提出一组概念——“真自我”和“假自我”。


真自我的人,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行为的动机源于自己的真实感觉,不会因为失败而自我怀疑;假自我的人,以别人的感受为中心,自我价值高度依赖他人的评价,行为动机也大多源于对外界评价的迎合。


长久以来,很多家庭的教育回避“个性”,压抑“任性”。我们给孩子设定了太多条条框框,逼孩子像成年人那样去思考问题和处世,塑造出的是一个个委屈自己、成全他人的“懂事”的孩子。


你是否也曾强迫孩子“懂礼貌”?


曾经有篇爆文叫《太懂事的孩子,大都活得不幸福》,让无数人看得心酸。

 

然而,知易行难。我们大多数人都像李玩一样长大,慢慢去接受成人世界的规则,慢慢磨平自己的棱角。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很容易就会陷入这种“逼孩子‘懂事’”的怪圈。如果你也曾像下面这样强迫孩子的行为,也许该给自己敲敲警钟了。


强迫谦让

 “大的应该让着小的,别和弟弟抢!”


王女士家中有两个孩子,哥哥6岁,弟弟4岁。哥儿俩平时经常会为一些小事争吵,比如玩玩具、吃零食等。遇到这种情况,王女士会告诉哥哥:“你大些,你要让着弟弟,不要跟他争。”哥哥虽然会听话,但也能感觉出来他的不情愿、不高兴。


虽然谦让是一种传统美德,但不能因此压制孩子,也不能因为孩子不谦让就批评孩子。如果孩子愿意谦让,说明他有这种美德,家长应该鼓励或肯定他;但如果孩子不愿意谦让,家长也不能强迫,因为这样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我认同感,也会让孩子觉得不公平,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古人有言:“兄友弟恭。”教会大孩子谦让的同时,也要教会小孩子尊重。年龄不是处理矛盾的标准,矛盾发生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安抚好孩子的情绪,等他们平静下来,然后耐心询问缘由,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公正地采取措施。



逼孩子打招呼

“你这孩子,怎么不说话呢?”


这也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强迫式礼貌。我们经常能见到家长强迫孩子跟别人打招呼,如果孩子害怕或是害羞而不肯叫人,家长就会说一句:“你怎么这么没礼貌啊!”


主动打招呼的孩子当然更招人疼,但是,如果孩子不爱打招呼,爸妈也不要当众批评孩子,给孩子贴个“不讲礼貌”的标签。


对于孩子来说,这只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研究表明,10岁以下的孩子在与陌生人接触时,左脑会产生一种抗拒信号,使得孩子下意识地保护自己;而熟悉以后,孩子就会放松下来,愿意和人交谈,但这个变化需要一个过程。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把主动权交还给孩子,不必过于心急。在家里也可以多和孩子玩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戏,教孩子如何打招呼和称呼别人。



逼孩子展示自己

“背首诗给叔叔听!”


有些家长还喜欢把孩子当作炫耀的工具,如果孩子新背了一首诗,或是新学了一首歌,逢人就要让孩子表演一下。当小孩表现出扭捏、犹豫的时候,他们就感觉丢了面子,给孩子摆脸色。殊不知,孩子虽小,但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不应是大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工具,更不是长辈们给自己脸上贴金的法宝。


而且强迫孩子表演,只会让孩子感到害怕和惶恐,严重的甚至留下心理阴影。



过分谦虚

“哪里哪里,我家这孩子不行。”


谦虚本是一件好事,但过分谦虚就没有必要了,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因为孩子可能并不能理解家长这种谦虚,这样做反而会伤害他的自信心,让他觉得自己做得不好。


建议听到别人夸奖孩子时,如果孩子在场,家长可以说“是的,他最近很努力”,然后再跟孩子说“但是你不能骄傲哦,要更加努力”。这样既尊重了夸奖孩子的人,也可以借机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


和他人比较

 “看你家孩子多聪明,不像我家孩子……”


见到别人家的孩子,有时候家长会出于礼貌或是客套来夸奖一番,但问题在于,家长总会在夸别人家孩子的同时把自己的孩子拿来做比较。


其实,这种夸别人家孩子、贬低自己孩子的话语,会在潜意识中伤害自己孩子的自尊心。


当然,优秀的孩子的确应该夸奖,但不要夸大其词,更不要带上自己孩子做比较。不然孩子会觉得你不爱他了,或者觉得自己很差劲,从而变得不自信。



培养完美的孩子,

不如让孩子找到自我


我们想让孩子快乐,却又想让孩子完美,这本身就是矛盾的。


好的教育,鼓励孩子活出“真自我”,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与其让孩子不快乐地“懂事”,不如让孩子做自己。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爱和安全的氛围中获得真正的快乐,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1
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爱

在《狗十三》中,李玩的狗“爱因斯坦”走丢了,家人怕她难过,买了条长相相似的狗,并强迫她接受那就是“爱因斯坦”。李玩说:“我不是非要一条狗,‘爱因斯坦’丢了我们尽力去找,找不到也没办法。”让她伤心的,其实不是狗丢了,而是家人对她的欺瞒。


我们总以为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就是爱孩子,但在孩子眼中,再优越的条件都比不上父母的关心和尊重。


其实,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粗暴地让孩子接受大人“最好的”安排,强迫他“懂事”,只会带来伤害;而平等地与孩子交流,看到孩子一点一滴的努力,才能让孩子感到被尊重和被爱。



2
容忍孩子的“淘气”和“叛逆”

每个父母都会发现,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一些时期特别拧巴:

不管你提出什么建议,首先甩过来的肯定是“不要”“不行”“不可以”;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不确定,但是你说的他肯定不同意,你说东他就往西,就算他本来也想往东去……


其实,他们是在忙着建立自我。小孩说出的每一个“不要”,都是他在地上划界线的一把刀,它们可能会让你烦恼,但正是这些或明或暗的攻击,在帮助他从原本亲子一体的关系中分化出去。所以,如果发现孩子到了这个时期,请让孩子自然度过吧。

3
允许孩子犯错

被迫的“懂事”其实是讨好,而讨好的本质是害怕,害怕不被爱,害怕被抛弃。


当孩子犯错,如果一味指责、辱骂,会让孩子恐惧、焦虑,担心自己不被爱;而包容、鼓励才能给孩子安全感,让孩子相信,父母是无条件爱着他的。


比如,如果孩子不小心把牛奶洒在沙发上,请抱抱孩子,告诉他:“没什么大不了,我小时候也常犯这样的错,我们一起用毛巾把它擦干净吧!”


4
鼓励孩子表达自我

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需要和权利。用提问让孩子参与、决定自己的事情,帮孩子建立表达自我的信心。


比如,询问孩子:今天穿什么衣服?想吃什么早点?玩什么游戏?

5
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

简·尼尔森说:“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


引导孩子多关注自身,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自我确认感、自我满足感,自然而然地赢得别人的关注和赞美。


6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

虽然这一点看上去与孩子找到自我并不相关,但实际上,有多少孩子被迫“懂事”,就是因为父母的争吵。对孩子来说,有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如果一个家总是争吵不断,孩子就会担心家随时崩塌,丧失安全感。


为了稳固赖以生存的家,孩子会刻意压抑自己的情绪,故作“懂事”,讨好父母,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价值感低、不自信的讨好型人格。


第一阅读说:

有人说:“我曾吃过懂事的亏,明白讨好的苦。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如果你也这样想,那就别再逼孩子过分懂事。孩子需要教养,但必须是被滋养成长起来的教养才对。


尊重孩子要从尊重孩子的选择做起。尽量给予孩子足够的无条件的爱,帮助孩子建立独立人格,健康成长。但愿从我们的孩子开始,《狗十三》的痛将不再是他们的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果你的另一半是指责型人格,该怎么办?
你充满了不安全感,不可能活得不累 |周小宽
如果夫妻总争吵,孩子会没自尊和安全感(父母能量卡)
父母平时吵架,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大,聪明的家长知道如何做
2位女性亲述:父母婚姻不幸福,报应却在孩子身上
为人父母,控制欲太强是一种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