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超大、超深基坑(矿坑)变形监测总结

施工测量、变形监测都归属工程测量,是应用学科,其方法、理论,应以服务实际工作需要为首要。
在这里,咱不搞空洞的理论、不摘抄、坚持原创。
但是,请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不是说不需要理论,而是将理论不知不觉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理论、规范、实际工作三者融汇一体,才能解决问题的本质。
因为,进入变形监测、精密测量行业和领域,没有理论支撑,你注定走不了多远。
如果文中的经验、总结,对你现在的工作有一定的提升,请拿走不谢。
如果,你首先认为监测只是现场巡视一下、编个数据、出个报告、没有必要研究那么深、测的那么精准,那么,也请你绕道不送。

最近虽然很忙,但还是要先开个头,写一写这个精密测量的案例。

其实,准确的来说,应该不叫基坑,应为矿坑。

说它大,有多大?说它深?有多深?

有这么大:长、宽约400米,深度约100米,目的是在要这里建造一个水上乐园,史称“冰雪世界”。是湘江新区设立以来的亮眼工程。

本例监测的目的,是对基坑周边边坡实施变形监测,水平位移精度需要达到1-2mm,垂直位移精度需达到0.5mm及以下。 该项目已完成,总结对如此大范围的基坑监测精度如何达到。

为什么说不叫基坑而叫矿坑?因为严格来讲,虽说他是天然的,其实不是,这个坑其实是上世纪的一个水泥厂采石基地,是一个开采矿坑,因此是对废弃的基坑的利用。

还记得“人名的名义”中沙瑞金和李达康踩着单车,说李达康利用一个有着三百多年开采历史的煤矿矿坑,进行开发区的建设,与此雷同。

这在当今国内,属于唯一一个(据说上海也有一个比这个规模大一点但是停止开发了),在全球好像也仅此一处。因此,吸引了英国的Discover频道全施工过程跟踪采访。第一个采访的对象,就是监测工作。

在这里,我不是当然不是施工放样,是第三方监测,也就是变形监测,属于精密测量范畴。


本项目监测的主要工作:项目施工期对矿坑边坡进行全方位的变形监测。

这个项目,从2014年开始,到2018年结束,最终的监测报告,有一千余页,监测人员,送走一批又一批。

项目早已完成,在国内很难再有比这个更大的基坑了,以此作为一个总结,仅供公司内部沟通、交流。

这个项目总的思路是:将原有的矿坑边坡、坑底进行修复,在H=16m的边坡处,开挖出一个岩质平台,将一个超大型钢结构房屋直接放置在这个岩质平台上。

当然,由于跨度太大,中间会有很多钢结构的支撑。这个钢结构的房屋,会承载诸多功能,最主要是就是室内冰雪游乐场,往下,则是水上乐园。

1

 变形监测项目

矿坑边坡修复设计单位为中科院武汉岩土所,牛的不行的单位,所以项目之初经常与这些博士打交道。监测项目设计上主要分为:水平位移、竖向位移、深层水平位移、锚索应力监测、地下水位监测。

对于这种项目,变形的主要目的主要有二:1是对边坡施工期的变形监测,以确保施工期的边坡安全性;2是岩质边坡的变形观测。

重点在于第2点,对于岩质边坡的变形监测,主要是边坡顶的水平位移、边坡中部的水平位移监测,还有就是H16m平台的垂直位移监测,这三项,是本项目实际的监测核心

在最初的监测方案评审中,专家组成员沈蒲生教授(泰斗级)就提出:我们的岩质边坡、16m平台,是确保工程安全的基础保障,不仅仅只考施工期的四五年时间,50年后怎么办?100年后怎么办?

这是直指核心,也是监测的的核心。在这里,本文主要阐述岩质边坡、16m岩质平台的监测。

2

 变形监测控制网方案(平面) 

项目基本为圆形,基坑西侧为大山,比较稳定,东侧不远处为湘江,无法更远布设稳定点位,南北侧均为施工区域。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方案,首先考虑的是精度,相对监测精度。当时能够的利用的仪器主要有徕卡TS30(0.5″、0.6mm+1ppm)全站和天宝R8 GNSS接收机。

最终选择的是采用TS30的三角网,原因如下。

天宝R8、徕卡TS30为GNSS和全站仪的顶级产品,怎么做就靠自己的方法了。

采用R8布设平面控制网的主要优势是可以把基准点布设在很远的山里,不必考虑通视情况,也便于点位的长期观测,能够对布设在施工区域的监测点进行及时的加密和恢复观测,这是它的优势,也最满足规范要求。

而且,如果这样做,在规范上,在安监站的检查上也是最没有漏洞的。当时,已经跑遍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有利地形,包括高层建筑屋顶。

但是最大的问题是,GNSS的相对精度不高,R8为当时最顶级,但是根据我在洞庭湖大桥做了50小时的分时段观测静态网,其精度也只是呵呵。

其实,万米高空你要他的测距精度达到一两毫米,确实太难为他了。

还是那句话,GNSS静态网只适合于大范围的首级控制网,对于小范围及精密监测网,未必。

最终,采用的是全站仪边角网。

边角网的选点其实异常艰难,很难选,沿着周边选点、找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前前后后经历了一个多月才弄出个基本来。由于时间太久,部分照片难以寻找。

网形很简单,但是煞费苦心,需要考虑的方方面面太多了。K1、K2是位于施工区域的工作基点,也就是二级网,从命名上可以看出,这两个点是先布设的。

为什么先布设工作基点?不是一般要求逐级布网、分级控制吗?因为,现在业主基本是要求跑步进场,你得先布设几个工作基点,开始测数据了再说。

(电子温度计,精密测角必备)

Z11、Z12位于居民区内,远离开挖区,短期来看肯定是稳定的,至于长期,比如五年之后、五十年之后,那这份工作也不是我来做,当前也没法考虑,但是是可以移交的。

Z11、Z12为在地面打的不同304钢测钉,选点的地方不会有重车经过,也没有埋设观测墩,既然是精密测量,为何不埋设观测墩?首先居民区内你能埋吗?

再者这两个点基本几个月才会测量一次,使用频率不高,没有必要搞观测墩,更重要的,我有原装徕卡基座,对中精度没有问题。

Z11-Z12两点是不通视,实在是没有办法通视,但这并不影响。

但是K1、K2还是搞了观测墩,因为使用频率太高了,也需要减弱仪器对中误差(原装徕卡的光学基座你很难校准对中误差)

Z11、Z12是作为基准网的,两点间并不能通视,K1、K2是作为工作基点的,相互通视,组成了如上网形。总的思路,是首先确认Z11、Z12这两个点是不动的,只能这样了。

K1位于冠梁上方的喷浆小边坡上,地面材质硬化,K2同样,但是正好位于基坑的阳角处。基于这个情况,基本可以判断:K1只会有沿至Z11方向的位移,不会产生至K2方向的位移,K2两个方向都会产生变形,但可以通过至其他三个点的方向修正变形量。

初步一看,这个网形实在是很普通、很一般,但实则,每个点只要动了都能能发现,而且能够恢复。实则非常强悍,但致命弱点是,若这四个点同时发生同一个方向的整体位移那怎么办?那表示基坑也随着整体一起变化了,那我还需要考虑的这么远、这么深吗?显然不需要。

这个测法就比较简单了,充分利用这台顶级全站仪的测距优势,进行多时段往返测距,精度达到1mm还是比较容易做到。


这个1mm就是基本保障,对于短期内(半年),这个岩质边坡动了1mm肯定能监测出来,对于长期,2mm的变形量肯定可以监测出来。只有知道这个底,你才敢给业主汇报的确动了多少,而不是测量误差。在这里,作为设计方的武汉岩土所对我们是非常认可的。

在日常监测中,监测基点会经常被毁,但是,K1、K2是不会被毁的,这个区域也提前和业主、监理、施工单位打了招呼,这两个点的通视也比较好,可以作为日常在往下一级发展所用。

    上图只是工作中某一个时间段的网形,有的点基本就是用一两个月。至于下一级的工作基点,什么后方交会、多点联网观测后平差等等,各种方法全都用上,哪种能解决问题就用哪个,非常灵活。

整个项目施工期间,对K1、K2点的反监测,其实这这两个点的变形就是1-2mm左右,是可以通过Z11、Z12来很快修正的,说明这种布设,满足施工期的精密变形监测,完全满足,虽然它看起来不那么规范

3

 变形监测控制网方案(高程)

高程监测方案,相对来说就简单很多,一般只要找到地面稳固的点就行,再配合现在的高精度数字水准仪,精度很容易上来,但是这里不然。

由于要考虑长达四五年的施工,基坑深度达100m,埋设在开挖深度3倍之外,基本没有很好的地方,最终,选择点最远点距离基坑达1000m,而且不会有车经过,除非人为破坏,否会一直存在。由于基准点布设的多,即使部分点被毁,恢复起来也不费事。

仪器是天宝dini03,这没什么好说的,问题是,近两公里的水准路线长,如何实现达到1mm下的相对精度,是需要考虑的。


现场实际上只有16m岩质平台的沉降监测变形精度需要做到0.5mm以下,而这个变形又是需要长期监测的过程。同样分两级布设网,总体思路与平面网一直。

   总共布设了8个基准点,至于工作基点,现场灵活布置。工作基点的观测,其实远比二等水准观测数据量大,主要是分时段多次观测,难度不大。

4

 变形监测方案(水平位移) 

写到这里,其实篇幅已经够长了,要省一省,要不没法往下阅读。

水平位移监测的项目主要分为岩质边坡和普通施工边坡和盖梁,这里主要讲要求更高的岩质边坡位移监测。

由于是岩质边坡,当时是石头,而且是很大一块的石头,埋点直接电锤打孔把连接杆埋上去就完了,观测时在装上镜头。围着整个基坑埋设,总共埋设了18个点,16m平台埋设了17个点。

这35个点,是边坡施工期的监测重点,因为在施工期会对原本稳定的边坡造成扰动,你一惊动它,就破坏了它原本的平衡,说不定就会发生位移。

这个位移,在短时间内肯定是非常非常小的,难以察觉。但是进过我们长达四五年的监测,发现整体还是有一些小的变化,这是在施工期间,对于施工完成后稳定了,而且注水后也有一定的反压力,但是,上面的荷载也加重了,至于变形情况如何,期待后续单位继续监测。

至于水平位移监测方法,各种都尝试过,无人机摄影、三维激光扫描等手段,最终,还得最为传统的全站仪边角测法,虽然没有办法达到工业级超高精度,但是,1mm的精度还是可以达到的。


毕竟,观测边长一般都有两三百米,要做到也是需要下狠功夫。但是,除此之外,我还想不到比这更高精度的办法了。

就不要谈什么自动化监测了,你做不到,你以为搞个观测墩架台全站仪,搞个多测回测角软件自动化观测把数据传输回去就完了?即使你测再多测回也无济于事,我们需要的,是长期的变形量,并不需要连续观测。


水平位移的监测坐标系统,没有采用常规的独立正南正北独立坐标系,而是采用与施工方一直的坐标系统,目的是保持与施工方的有效沟通,便于施工过程中对于变形位置的准确描述。

因为本项目本就是一个圆形,而且你细看都是奇形怪状的,你根本无法直接用+- x或者y的方法来求得变形量,只能根据每个点的位移方向来计算变形量,在内业数据处理是比较麻烦的。

除了这个边坡,在基坑东侧还需要修建一座桥梁,桥梁的桩基就是落在岩质边坡上,其中有一段,中间长期渗水,内部溶洞较多,需要对边坡的中部实施变形监测。

现场根本没有办法做点,业主要求爬上去做点装镜头,谁敢去?只能采用免棱镜观测,监测按断面来布设,每个断面布设上、中、下三个点。

在测站、监测点都没有办法做点的情况下,如果实施对每个点的精准监测?我可以,有兴趣的可以加微信群私聊。

位移监测工作量非常大,主要原因是基坑太大了,绕一圈都有一公里多,控制点多、监测点也多,但是基本上也是分批观测的,比如分为岩质边坡区和施工边坡区,对于精度方法也合适的调整,做到不浪费精度,能够起到变形监测的精度即可。

但是根据每日平差的数据及总体变形趋势来看,精度还是非常可观的。普通边坡的水平位移精度基本达到了2mm以下,岩质边坡的水平位移精度基本达到了1.5mm以下,你要知道,这是在视距有两三百米的情况下的日常监测。

5

 变形监测方案(垂直位移) 

对于普通的边坡和岩质边坡,即使高差大一点、距离远一点,只要把水准点做到位、多观测几站,没啥问题。

但是有两个难题,一是普通边坡被修成了台阶形式,有五六个台阶环于整个AB区,这些台阶之间非常陡峭,水准仪标尺无法直接下去,除非在边坡中间打两个转点,一个还下不去,这就非常麻烦。

第二个麻烦更大,16m台阶时候最大的台阶,要下到这个台阶去监测布设在上面的水准点,从坡顶布设水准仪下去,根本不可能,你下不去,太陡峭了,怎么办?

首先考虑的16m平台的垂直位移监测。


想了很多办法,最终只能几何水准+三角高程的办法,几何水准复测将水准点测至边坡顶,平台上17个点间高差用水准仪往返观测,从边坡顶至平台的高差,用三角高程。

这样子组合观测精度能达到多少呢?根据对监测数据平差计算和长期分析,0.5mm的总体精度没有问题,虽然不是很高,但很不错了。


几何水准+三角高程+几何水准的组合方式,是最后没有办法的办法,如果用纯几何水准,0.3mm是可以的,只能这样吧。

在对地面的变形监测中,在长达几年的数据整体观察,出现了下沉、上浮的现象。

6

 变形监测数据处理及报告的编制 

数据部分,全站仪是没有多测回测角功能的(好像没有),不仅如此,开始以为没法传输数据,一直都是手记数据内业再输入,搞了大量的无用功,后面才到销售商那里装了数据传输软件、写了数据格式才搞定。

平面、高程数据由于全部是组合观测,分情况是采用统一联合平差或是分次独立平差,但总的来说,你只能采用严密平差,难道,你直接测坐标和高程?那就不叫精密测量了,精度也无法达到。

关于监测报告,这个真是头痛,当时,还没有运用Excel VBA来编制专用程序实现报告一键输出,当时全部是数据在excel处理,报表粘贴在word的方式,太原始了,也耗费了大量的精力。

对于监测报告,采用自编Excel VBA实现报表的一键生成可以说解决了很多问题,效益提高了不少,特别对于这种数据量多、监测数据内容全面的项目,优势体现十分明显。

写在最后

今天在高铁上写下这边文章,是想做一个开头,经历监测这么多年,还是颇有心得,不亚于桥梁施工测量,相比特大桥,变形监测精度要求更高。
当你把所有的知识如施工测量、地形测量、基坑监测全面融会贯通之时,在现场应对各种要求、各种精度的工作时,才能够拿出最优的可执行方案,否则,很可能不具备可实施性。
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不可能对每个项目都写的很详细,后续,会对各分项监测项目、桥梁及房建的各种变形监测进行细化的总结与提炼。
本文全部为双手码字,实属不易,没有时间打草稿,也是第一次写监测总结,不妥之处可以私聊,如果有错别字也请见谅。

由于原 “ 施工测量 ” 群已满人数无法扫码进入,老马新建 “ 变形监测技术交流 ” 群(7天有效),欢迎各位测友加入,已入 “ 施工测量 ” 群的测友勿入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基坑变形检测技术方案(陕西三星)
峭岩质高边坡动力稳定性的研究
结构面特征对顺层边坡开挖卸荷影响分析
最全水土保持基础问题(下)
2016年最新综合管廊施工方案
基坑监测技术及工程实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