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48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

141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栗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文蛤散方


文蛤 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2克)服,场用五合(100毫升)


五苓散方


猪苓 十八铢(去黑皮)  白术 十八铢  泽泻 一两六铢  茯苓 十八铢  桂枝 半两(去皮)


上五味为散,白饮和方寸匕(1.5克)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白散方


桔梗 三分  巴豆 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 三分(一分约为4克)


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0.7克),赢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栗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注解:

“病在阳”,就是太阳病,应该以汗解,却用冷水喷面,以冷水浇身,身体的热量被冷水劫夺走了,病反而更不能去了。于是更觉得烦躁了,这是表不解,水热上冲之烦;皮上有粟米一样凸起,也就是鸡皮疙瘩,这是汗欲出而不得出,可见当时也有跟今天一样的物理降温法。

“意欲饮水,反不渴者”,这句可以理解为渴欲饮水,却又饮水不多。应该是用五苓散,五苓散是治中焦有饮又渴欲饮水的。后面也说了,若服文蛤散不愈,可以用五苓散。这里用文蛤散是不对的。关于文蛤这味药,胡希恕先生曾经详细考证过,下面引用一段胡老的观点:


“文蛤这个药,《医宗金鉴》说是五倍子,五倍子古人叫文蛤,说得也有理。《医宗金鉴》说试验过,文蛤治不了消渴,用五倍子反而有作用。有些人认为,牡蛎这个药可治渴,文蛤也能治渴,是海物的东西都治渴。不过《医宗金鉴》说试验过,这个做个参考,我试验过五倍子,治消渴没多大作用,还不如牡蛎,花粉。花粉牡蛎散都治渴的。在《金匮要略-百合病》里有,叫栝楼牡蛎散。专用文蛤并不理想,五倍子我试过效果也不好,做个参考。真正贝壳类的文蛤没用过,五倍子用过,不像《医宗金鉴》说的那么好用。”


下面这句“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不好理解。


我们知道,结胸是偏热证的,用药也是以寒下为主。何为“寒实结胸”呢?就是有结胸的症状,却没有热证,所以是寒实,是寒水寒痰在里面凝住了,而非水热治结。


那寒实结胸和藏结有什么区别呢?寒实结胸虽无热证,津液应该是不会太虚的,所以可下;而藏结是津液极虚的,所以不可下。说用“三物小陷胸汤”和白散都可以,即为寒实结胸,照理说应该用温下之药,这里还是用白散更合理、


白散这个方子的主药是巴豆。巴豆这个药大家很熟悉,不是因为常用,而是旧小说里常出现,做泻药用。从前巴豆是常用的药,现在很少用了。巴豆和寒下的大黄,芒硝不同,它是热性的下药,所以能治寒实。巴豆这个药很峻猛,所以用得很少,只用一份,大约4克左右,而且不是全服,掺上方中其它药一起做成散剂,一次只服“半钱匕”约0.7克左右。巴豆有个特点,就是服热粥可助药力,腹泻会加重;服冷粥则药力减,腹泻就止。


桔梗这味药后世常用,说用来宣肺止咳。后世论药太笼统,宣肺止咳的药何其之多,药性也千差万别,岂可一言以蔽之。桔梗单味大剂量煎服会觉得胸闷,胃中顶而欲呕,说明这个药是往上宣散的。桔梗虽微辛,却没有香味,可见也不是很散,不能走表。它的宣散作用偏向于里和上的区域,所以用它来治结于上的痈脓,是治肺痈排脓的主药;也可以用它来治胁下刺痛。


贝母这味药现在价格被炒得很高,后世常用它治咳嗽。贝母的作用和桔梗有相似之处,其作用有三:散结,排脓,祛痰。贝母所主的区域也和桔梗类似,所以诸如甲状腺,淋巴,扁桃体以及鼻咽部位的炎症和肿结尤其擅长。

原文:

142 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或如胸结,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


注解:

这里讲的是太阳和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是太阳证,眩冒是少阳证。


同时又有心下痞硬,条文中说这个痞硬是如结胸,可见并不是典型的结胸,因为结胸是会痛的。这种情况比结胸轻,和少阳证的胸胁苦满接近。


太阳和少阳的合病可以太阳少阳同治,有一个柴胡桂枝各半汤就是处理这种情况的,,但是这里用小柴胡和桂枝汤来合方显然不合适,应该用大柴胡来合方,因为有痞硬证,不可发汗,意思是不可只治太阳,因为半表半里是内外的枢纽,只要有半表半里证就要以之为主,况且半表半里证有津液虚,发汗要慎重。发汗就会谵语,那是里面有实证了,一发汗就要谵语了。


此条提到针刺的方法,可以参习之。


原文:

143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注解:

妇人在感冒的时候来月经,这种特殊的情况能印证人体的运行规律。


条文中说的先是发热恶寒,典型的太阳病。这时候月经来了。“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可以理解为感冒七八日后,不发热了,脉也由浮转迟了,身上也凉了。却出现了新的证,“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胸胁下面满,是少阳证。为什么说如结胸状?我们前面说过,结胸和胸胁苦满实质上是一回事,都是水热之结,只是结的位置和程度有不同。这时候如果还谵语,那就是热入血室了。这个血室可以理解为妇人的子宫,里面结有瘀血了。


治疗方法这里说是刺期门,还有谵语,是少阳和阳明合病,可以考虑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

妇人感冒时来月经通常会由太阳证转为少阳证,因为有表病时气血要往体表走去驱邪,而月经来了,气血又要往里走去下血逐瘀,于是气血两头难以兼顾,便在表里之间进退。气血在表里之间进退正是半表半里少阳证的特性。这时候要以建中生津血为主,这样气血就可以两头兼顾了,再辅之以疏通表里以驱邪,柴胡汤正适合这种功用。理解经方要理解经方后面的人运行原理,才能活学活用。


所以中国人主张经期和产后不能碰冷水,不能着凉风,不能吃生冷,这都是有道理的,女性的生殖系统在修复的时候,如果着凉食冷,势必因为气血难以兼顾以至于坐下病。西医之所以不提倡这些,是因为西医是研究局部病理的,它不研究人体整体的运行和协作关系。中医的灵魂是整体的治疗观,可惜现代中医的研究发展方向是向西医的局部观和病灶观靠拢。


原文:

144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

中风七八日,已经快好了,这时候“续得寒热”,变成了少阳证,寒热往来。所谓“发作有时”就是像疟疾一样定时发作。这时候月经正好断掉。月经停了,人体应该更能腾出能量去解决外邪,怎么外感的症状反而会加重了呢?这是因为“热入血室”了,可见这个月经并不是正常的断掉,而是邪气陷进去了,和经血一起结在里面了,经血下不来了,所以才会发生疟疾那样定时发作的忽冷忽热。这时候要用小柴胡汤来治。

用小柴胡汤来治好理解,现少阳证当然用小柴胡汤。既然说了血结在里面了,为什么不用祛瘀血的药呢?这就说明古中医治病主要不是驱邪,更不是治病灶,而是着眼人体整体的治疗,人体能量有了,运行秩序恢复了,自然会自己去驱邪。换句话说,如果人体整体没有协调过来,用药物强行去驱邪很难驱除掉,就算驱除了,也还会再次滋生邪气。


《伤寒论》部分药物剂量换算备注:

1斤=16两=248克=液体250毫升

1两=24铢=15.625克

1斗=10升=200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

半夏一升=130克

吴茱萸,五味子一升=50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强乌头1枚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约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如果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希彦老师2014年11月讲课稿
JT伤寒论慢慢教(第九期)9.4.2
《伤寒论》113方——文蛤散
《伤寒论》试解No.141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141病在阳 就以汗解之 反以冷水噀之 若灌之 其热被却不得去 弥更益...
【经典】伤寒论详解141~14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