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止泻药 五味子乌梅
各论>>第二十六章 收涩药>>第二节 止泻药
以涩肠止泻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滑脱不禁之久泻、久痢的药物,称为止泻药。
本类药物均具有涩肠止泻的功效。其作用旨在涩肠止泻以治标。该功效主治久泻、久痢邪气已尽或仅存余邪而正气虚衰,滑泻无度之证。本类药物常分别兼有敛汗、涩精、止带、止血、止咳等不同功效,还分别可用治其他滑脱不禁证、失血证或久咳肺气耗散者。
本类药物的药味以酸涩为主。其中,具补益作用者,可有甘味;具行气作用者,可有辛味。药性以温或平为 主。个别药物能清热降火,其性寒凉。止泻药主要归大肠经。其中,能温中者,可归脾胃经;能滋肾者,可归肾经;具止咳作用者,可归肺经。除罂粟壳有毒外,其 余药物在常用剂量内可视为无毒。
使用本类药物治疗滑脱不禁之久泻、久痢时,除应结合其兼有功效综合考虑外,还应针对不同病情作相应配 伍。对脾胃气虚者,需配补中益气之品;脾肾阳虚者,需配温补脾肾之品;阴血亏虚者,需配滋阴养血之品;余邪未清者,宜针对病邪作相应配伍,以清理余邪;久 泻、久痢损伤肠道络脉便血者,多选用或配伍能止血的药物,以制止出血。
热毒泻痢、湿热泻痢或食积腹泻等在实证阶段,泻痢既是实邪导致肠胃功能紊乱失调的表现,亦是机体抗病排 邪的反应,因此,从治法的角度来说,忌用涩肠止泻法,以免敛邪。从药物的角度来说,虽然少部分药物因兼具去邪治本的作用,古今都有将这类药物用于泻痢实证 者,但对泻痢实证来说,其涩肠止泻作用已成为不为病情需要的副作用,所以泻痢实证并非此类药物的最佳适应证。这类止泻药的最佳适应证应是滑脱不禁之久泻、 久痢余邪未尽而正气已衰者:对于这类证候,此类药物可发挥清理余邪和涩肠止泻双重作用。
止泻药都有止泻的功效,或者说都有涩肠止泻的功效,也可以单独地称为涩肠,它主治的证,是久泻久痢,这个也是属于滑脱不禁的,也是属于虚证。
久泻久痢,一个是脾虚,二个是肾虚,前面也提到过。脾不伤不泻,肾不伤不久泻,所以久泻久痢,除了脾气虚以外,更常见的是脾肾两虚,使用这一类药物的时候,可以分别配伍补气健脾或者补肾的药,比如说什么补骨脂、益智仁这一类,或者补气药当中的白术,或者利水渗湿药当中的茯苓、薏苡仁,这些都是常常配伍在一起使用的,如果有寒,还可以配伍温中散寒的一些药物。
主治证,泄泻和痢疾,除了虚证以外,也常常能见到实证。
实证那就不能用止泻的药物,尤其是痢疾,需要清热解毒、清热燥湿。一些临床的专著当中说:“痢无涩法”。就是痢疾没有收涩的方法。强调这个痢疾初起,不能够误用收涩的方法或者收涩的药物,尤其是不能以收涩的药物为主。到了日久不愈,正气亏虚,也是成为一种滑脱不禁,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这个收敛固涩的药物,但并不是绝对的,只是在邪气盛的时候,肯定不能使用的。
下面要学的药物,有的药物在一些实证的泻痢当中也使用,前人也用,因为那些药物本身就有祛邪的效果,它对于那种实证,它不是收敛,但它收敛之性,同样存在。
所以这一类的药物,最好是用于滑脱不禁的泻痢,或者说久泻久痢。虽然是邪气末尽,但是它是以正虚为主的也可以使用。纯粹的邪气盛而正气不虚的,少数的药物,它虽然也有一定的祛邪作用,但是它的收敛性质是对于祛邪不利的,所以一般上很少用,只是有的时候在複方当中,配伍的情况下使用也是有的,所以不能把它绝对地看成是不能使用。
关于这个收涩药的第二节,这个名称的问题,大量的中药书籍把这一类的药一般称为敛肺涩肠药,或者称为敛肺止泻药,就是同时强调的是两个功效。这个理由是根据在藏象学说当中,肺与大肠相为表裡,就认为这一类的药,能够上敛肺气、下涩大肠,就强调这两方面的功效。其实这样也有不妥当的地方。因为在我们这一节,要收载的药当中,应该说每一味药,它都能够敛肠止泻,但是其中有的药物,还不止一味、两味,它没有敛肺,就是说没有止咳平喘这个功效,上敛肺气,下涩大肠并不是必然的一种联繫。应该说把这一类的药物,都认为具有止泻的这种收敛作用,绝大多数,兼有收敛性的止咳平喘作用,把它作为一个兼有功效来对待,可能更妥当一些,没有称为敛肺止泻药或者敛肺涩肠药,就是因为相当多的止泻药,并没有敛肺的作用,它并不是必然的都有这种相关性。
===============================================================================================
五味子
【出处】 ------《神农本草经》
【来源】 为木兰科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植物五味子 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aill. 或华中五味子 S.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 的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为传统使用正品,主产于东北、河北等地;后者习称“南五味子”,主产于西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取。晒干。生用或用醋拌蒸晒干用。用时打碎。
【性味归经】 酸、甘,温。归肺、肾、心、脾、大肠经。本品酸温而润,收涩之中兼具补益作用,上能敛肺,下能固肾,外可止汗,内又益气,功用颇多,广泛地用于虚而不固,散而不收之证。
【功效】 止咳祛痰,止泻,敛汗,涩精,补肺肾心脾气,养肾心阴 ,生津,安神。
【应用】
1.用于咳喘痰多。本品止咳祛痰作用较强,可用于咳嗽痰多者;因其具温补固涩作用,故多用于虚寒证。属寒饮内蓄者,宜与温肺化饮之品配伍,如《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以之与干姜、细辛等品同用。若寒饮内停而兼风寒外束者,宜与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品配伍,如《伤寒论》小青龙汤以之与麻黄、桂枝、细辛、干姜等品同用。对肺虚久咳痰多者,本品又能补益肺气。常与人参、黄芪、紫菀等补益肺气、祛痰止咳之品同用。对肾虚肾不纳气的虚喘短气,本品既能补肾气,又能益肾阴以纳气定喘。治肺肾气虚的虚喘短气,可与人参等补益肺肾之品同用。治肾阴亏虚,肾不纳气之气喘,常与滋阴补肾之品配伍,如《医宗己任编》都气丸以之与熟地黄、山茱萸等品同用。
2.用于久泻不止。本品亦能涩肠止泻。对脾肾虚寒之久泻不止,兼能补益脾肾之气,常与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之品配伍,如《内科摘要》四神丸以之与补骨脂、吴茱萸、肉豆蔻同用。
3.用于自汗、盗汗。本品又能收敛止汗。对肺心气虚自汗者,兼能补益肺心之气;对肾阴虚盗汗者,兼能滋养肾阴;对汗多伤津口渴者,还能生津止渴。治气虚自汗,常与补益肺心之品配伍,如《内外伤辨惑论》生脉散以之与人参、麦冬同用。治阴虚盗汗,常与滋养肾阴之品配伍,如《医级》麦味地黄丸以之与熟地黄、山茱萸、麦冬等品同用。
4.用于遗精、滑精。本品还能补肾涩精,适用于肾气亏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常与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等补肾涩精之品同用。
5.用于津伤口渴及消渴。本品能生津止渴,适用于津伤口渴。对热伤气阴,汗多口渴之证,兼能补益心肺之气、敛汗,常与益气生津之品配伍,如《内外伤辨惑论》生脉散。消渴病肾虚胃燥者亦常用以滋肾生津止渴,常与益气生津之品配伍,如《医学衷中参西录》玉液汤以之与黄芪、山药、天花粉等品同用。
6.用于失眠多梦、心悸。本品还能安定心神,适用于心神不安之失眠多梦、心悸等证 。对心气不足者,又能补益心气;对心肾阴虚者,又能滋养心肾。治心气不足之心悸、失眠 ,常与人参、茯神、酸枣仁等补心气、安心神之品同用。治心肾阴虚之失眠心悸,常与滋阴 养血、补心安神之品配伍,如《摄生秘剖》天王补心丹以之与生地黄、当归、人参、柏子仁等品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10g;研末服,每次1~3g。捣破入煎,核内有效成分才易煎出。入嗽药生用,入补药熟用。
【使用注意】 凡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期,均不宜用。
【参考资料】
1.本品含挥发性成分,有机酸类,木脂素类(五味子素、戈米辛等),柠檬醛,叶绿素,甾醇,维生素C、E,树脂,鞣质及少量糖类。五味子有镇咳、祛痰作用;有明显的呼吸兴奋作用;有与人参相似的适应原样作用,能增强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防御能力;五味醇 有较强的免疫抑制作用;对大鼠应激性溃疡有预防作用,对胃液分泌有调节作用,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对离体豚鼠回肠、气管和结肠带具有松弛活性;有舒张血管及强心作用,能增加冠脉血流;对血压似有调节作用;能促进肝糖元异生及分解,改善机体对糖的利用;能增强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灵活性,并促进两过程趋于平衡,从而提高大脑的调节功能;有镇静、抗惊厥作用;有镇痛、安定及一定的解热作用;能降低血清转氨酶;在体外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在体内和体外都有抗病毒作用;γ-五味子素对癌细胞DNA合成有一定抑制作用;有兴奋子宫作用。
2.五味子所含酸性成分有祛痰作用,挥发油有一定的镇咳作用,木脂素类成分有强壮和降酶保肝作用。炒制后五味子的酸性成分及挥发油均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或损失,酒制或醋制后挥发油亦略有减少,而各炮制品中具强壮作用的木脂素类成分均比生品偏高。提示五味子入补药宜熟用,入嗽药宜生用的传统认识有一定科学性。
【功效鉴别】五味子、乌梅鉴别
皆上能敛肺,下能涩肠,均具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之功,都可用治肺虚久咳,久泻久痢之证。并能生津止渴,用于津伤口渴。不同之处在于:
五味子──味酸甘,性温而润,上能敛肺气,下能滋肾阴,又可用治肺肾两虚之喘咳;
并能补肾涩精,用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精者。尚能宁心安神,用于心悸、失眠、多梦。
乌 梅──酸涩性平,又能安蛔止痛。此外,乌梅内服还可止血,治崩漏下血;外敷能消疮毒,并治胬肉外突。
五味子放在这一节裡面不是很妥当,因为五味子有很多功效,止泻作用对于五味子来说,是比较次要的一个功效,一般来讲,这个药物的归属,都应该是它的第一功效,或者是比较重要的功效,那五味子放在这一节裡,对这一点,必须清楚,它有很多功效,止泻不是它的主要的,相对比较次要,这个五味子在收涩药这三节,它都可以,它也是止汗药,也能固精缩尿,广义的固涩肾气,都可以。如果一定要放到收涩药,那可能比较恰当一点的还是第三节,固精缩尿用得多一些。实际上五味子更主要的功效是补气,它是一个补气作用相当明显的一个补虚的药物,不完全是一个收涩药,尤其是从唐代孙思邈开始,一直到金元以后,很多的本草书上,都高度重视五味子的补气作用,比如说孙思邈在《千金方》裡面,就说:“暑伤元气,无力以动”,就倦怠乏力了,这个非常地疲乏,不想动,无力以动。服用五味子这一类的补气药,能够使人精力从两足涌出,就很快地消除气虚的这种症状,就是说五味子能够补元气,而且还有的本草书说它大补元气,虽然我们现在认为元气虚,都是气虚的重证,从这个角度来讲,它不一定大补元气,但至少它对于脏腑的气虚证,是有良好的补气作用的,这一点必须充分地肯定。
由于两方面的原因,给人们一个错觉。
第一个五味子本身很酸,好像这个酸的东西,一定就是以收敛固涩为主,所以就认为它主要是在收敛,是收涩。另外的一个原因就是从我们编《中药学》的教材以来,五味子一开始就把它放在了收涩药,给人们的印象,它就是以收敛固涩为主,所以后来曾经试图改变这种现状,所以在全国统编的三版、四版教材的时候,当时把五味子曾经放到补气药中,放在黄耆的后面,当时很多学校的老师就提出意见,就是怎么五味子变成了补气药,不是一直它就是收涩药?就这种先入为主,就改不过来。
五味子的补气作用和收涩作用相比,补气是主要的,所以最佳的归类,还是应该在补气药。
五味子的命名,前人认为这种果实五味俱全,辛、甘、酸、苦、咸这五味。认为它的果肉,就是古书上说的皮肉,它的果皮和果肉是酸甘的,皮肉酸甘,核中苦辛,就是说它的种仁,好像裡面有苦辛味,具有咸味,就是整个这个果实,从果皮、果肉,到果核,到它的种仁,都是有咸味的,当然这是前人的这种认识,它之所以把它称为五味子,就是五味俱全,但实际上我们真正口尝的时候,这个药应该说它果肉是酸甘为主,这个是对的,这个果仁当中是香的,可能甘或者辛可以。至于它的苦,尤其是咸,可能都不会明显地尝出来。当然古人怎么尝出来的不清楚。
目前用的五味子,有五味子和华中五味子两个不同的品种。五味子主要产在东北地区,它的果实比较大,果肉也比较厚,一般认为品质比较好一些,一般称为北五味。这个华中五味子,分佈比较广,它主要分佈在华北或者西南这些地区都有,品质稍次一些,但是等同地使用。
这个五味子的功效非常地多,首先,五味子是一个补气的药,这个补气的药,应该说对全身脏腑气虚,都有补益的作用,肺、肾、心、脾气,没有肝,因为《中医诊断学》没有肝气虚的这样一个证型。实际上严格地讲,应该是有肝气虚的,只不过现在在基础课裡面现在没有充分地肯定。
五味子是一个酸味为主的,是擅长入肝的,擅长归肝经的,所以认为它补肝气,也未尝不可。所以为了记忆的简化,它就是补脏腑之气,哪一个脏腑的气它都能补,第一个功效就是补气。
第二就是收敛固涩,这个收敛固涩,是广泛的。另外还能生津安神,主要就在这四个方面,补气、收涩、生津、安神,生津这个酸味的药能够生津,这很容易理解,这个甘酸化阴,尤其李时珍说的这酸味的药,如果用口来尝的时候,感召相应,什么感召相应?就直接刺激了我们的舌头,马上这个津液就可以增多,他在论述乌梅的时候,李时珍就讲这个非常有道理,这个酸的东西直接能刺激津液,有生津止渴的作用。另外它又是一个养心安神的药。
五味子首先它能够补肺气,可以用于肺气虚,肺气虚常常就有久咳虚喘或者肺气不敛,五味子同时又能敛肺止咳平喘,并且还有一定的祛痰作用,所以五味子对于肺来讲,就是既能够补虚,就是补气,又能够收敛固涩,就是敛肺止咳平喘,并兼有一定的祛痰作用,所以它最佳的适应证,是这个肺虚的久咳虚喘。在一些古方,比如补肺汤这些裡面和一些补肺气的药人参、黄耆,这样的药物配伍使用。
另一方面,五味子祛痰止咳本身不完全是收敛,尤其是祛痰,所以这个咳嗽痰多有的时候不是虚证,这个五味子不一定就是完全禁止使用,也可以使用。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小青龙汤,它是个外感风寒,内有水饮,出现了咳喘痰多。
五味子在小青龙汤裡面,我们现在常常就是离开了它的功效,抽象地来谈它的性能,说它是酸收之性,就是说避免这些辛散的药,辛散太过,用它来收敛,我那天讲过,这个还没有能够完全自圆其说。如果说辛散太过的话,我们可以少用一点发散风寒的药,不让它辛散太过,让整个辛散恰到好处,这样子的情况可不可以把五味子就省掉呢,那就应该说能够省掉。其实我们在研究小青龙汤的五味子的时候,我个人的观点,我是这样觉得的,应该联繫五味子的具体的功效。首先这个小青龙汤的适应证,我觉得它是一个本虚标实的,实际上是一种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本身这个患者就有气虚的症状在裡面,用五味子,首先就用五味子来补气,这个补气,也避免这些辛散的药进一步地耗气,这是其一。
其二,五味子本身能够祛痰止咳,这个小青龙汤的主治证,它就有咳嗽有痰,或者咳喘痰多,用五味子来增强全方的祛痰止咳的效果,缓减症状。所以象陈嘉谟在《本草蒙荃》裡面甚至还说:“风寒咳嗽,必用五味子”。他并不是说风寒咳嗽,不能用五味子,而且他主张一定用五味子。当然他那个也是偏激了,但是至少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这样子来认识的,就是风寒外感,兼的咳嗽痰多,五味子是可以用的,不一定都是禁忌,它能够祛痰止咳,它有一定的祛邪作用,并且缓减咳嗽的症状。
再加上五味子能够宁心安神,其实小青龙汤证这一类的患者,有的本身就是睡眠不好,加上裡面用了麻黄之类的药,有的时候更加心烦不宁,可以它能够针对这一个症状或反应,它也有它的意义。
小青龙汤当中用五味子,那个含义是非常深刻,它与多方面的功效,可以联繫在一起,是一个综合的一个应用。如果仅仅认为它就是避免辛散太过,那就是小看了五味子在小青龙汤当中的地位,所以这个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当然是结合五味子的功效,我是谈一点个人的看法。所以五味子对于肺来讲,一个是补肺气,在补肺气的同时,它又能够祛痰止咳平喘。所以它最佳的适应证,是肺气虚的久咳虚喘,如果不是肺气虚的,就说一般的咳嗽有痰,也可以用它来祛痰止咳,但是这个不是它的最佳适应证,但是它是可以选择使用的一种药物,这是对于肺来讲。
五味子作用于肾来讲,五味子可以补肾气,它又可以固涩肾气,就是固精缩尿止带,固精缩尿,主要是固精和缩尿。固精,就是对遗精、滑精的一种治疗作用,缩尿,那就是减少小便,收涩小便,这个都是肾气不固的一种常见的症状。五味子,既能够补肾气,又能固涩肾气,所以用于肾虚的尿频遗尿或者遗精、滑精,这个和我们前面补阳药当中学过的很多药,菟丝子、补骨脂,这些都是同类的,所以经常配伍在一起。
肾气虚,还可以出现肾不纳气的虚喘,五味子也能用,比如说都气丸、六味地黄丸加个五味子,在补肾的同时,缓减这个久咳虚喘的症状,能够纳气归根。
五味子作用于心,它能够补心气,同时能够敛汗,又能够安神。汗为心液,可以把虚汗不止认为是心液外泄、心液滑脱不禁,当然与卫分虚也有关,这裡可以把它初步地和心联繫,当然也可以和肺联繫,所以这个五味子对于心气虚,出现了自汗、盗汗,可以根据阴虚和气虚的不同,作相应的配伍用来止汗。
如果是心神不宁,心失所养,五味子又是一个养心安神药,比如天王补心丹当中,它和很多养心安神的药配伍在一起,这是作用在心。
五味子作用在脾,它既能够补脾,又能生津,同时还能止泻,又能生津,又能止泻,用于脾虚的久泻不止,或者脾肾两虚的久泻不止,比如说四神丸和这个补骨脂这一类的药物使用。
对于气精两伤的口渴或者消渴,五味子它又能够益气生津,这个益气,可能主要与脾的关係更密切一些。
对于五味子这么多的功效,可以这样记:首先它补脏腑之气,是广义的。现在除了肝,另外的四髒都有气虚证,每一髒的气虚证,它可能都会出现相应的滑脱不禁或者其它的一些因为虚引起的症状,把这些功效,分解在不同的脏腑裡边。比如说把这个敛肺,把祛痰止咳,就分割在肺裡面,与补肺气联繫在一起。固摄肾气或者纳气平喘就归到肾裡面,治疗肾不纳气,或者治疗遗精、滑精、遗尿这一类的证候。这个心,就和自汗、盗汗为心之液外泄,汗为心液,加上宁心安神,就与补心气联在一起。脾就和生津止渴,这个涩肠止泻联繫在一起。
===========================================
乌梅
【出处】 ------《神农本草经》
【来源】 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植物梅 Prunus mume (Sieb.) Sieb. et Zucc. 的近成熟果实。主产于浙江、福建、四川等地。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烘干后闷至皱皮,色变黑时即成。去核生用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 酸,平。归大肠、肺、脾、肝经。本品酸涩,功善收敛,上能敛肺气,下能涩大肠,入胃又能生津、安蛔,凡久咳、久泻、蛔虫腹痛及内热消渴等证,均为常用。
【功效】 止泻痢,止咳,安蛔,生津,止血。
【应用】
1.用于久泻、久痢。本品涩肠止泻痢的作用较强。用于久泻,常与人参、茯苓、肉豆蔻等补气健脾、温中涩肠之品同用。对于久痢便血者,本品兼能止血。久痢久泻而湿热邪毒未尽者,宜与清热燥湿解毒之品配伍,如《伤寒论》乌梅丸以之与黄连、黄柏等品同用。
2.用于久咳。本品又能止咳,主要用于肺虚久咳。如《杂病源流犀烛》乌梅膏,单用本品煎膏含化,治久咳经年。亦常与罂粟壳等敛肺止咳之品同用。如气虚咳嗽痰多者,宜与人参、半夏、桔梗等补气化痰之品同用。
3.用于蛔厥腹痛。蛔虫得酸则伏,本品滋味极酸,为安蛔要药,适用于蛔虫所致的以腹痛,呕吐,四肢厥逆为主症的蛔厥证。以其证多系寒热错杂,令蛔虫躁动不安所致,故常与温里祛寒、清热之品配伍,如《伤寒论》乌梅丸以之与蜀椒、干姜、黄连等品同用。
4.用于暑热口渴及虚热消渴。本品味酸,能刺激唾液分泌以生津止渴。单用有效。治暑热作渴,常与葛根等生津止渴之品同用。治虚热消渴,常与麦冬、人参、天花粉等养阴益气、清热生津之品同用。
5.用于便血、尿血、崩漏、咳血。本品又能止血。单用有效。如《济生方》治便血;《本草纲目》治尿血;《妇人良方》治血崩:皆单用本品。属血热妄行者,宜与生地、黄芩、地榆等清热凉血止血之品同用。对于咳血,本品既能止血,又能止咳,通过止咳,使肺部 安宁,亦有助于止血,宜与人参、麦冬等益气养阴润肺之品同用。
此外,本品外敷能消疮毒、平胬肉。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g。外用适量,捣烂或 炒炭研末外敷。止血、平胬肉可去核炒炭存性用。
【使用注意】 外有表邪或内有实热积滞者均不宜服。
【参考资料】
本品含挥发性成分、脂类、简单酸类化合物、氨基酸、三萜脂肪酸酯、黄酮甙、苦杏仁甙、氢氰酸、谷甾醇、齐墩果酸样物质、葡萄糖甙酶、过氧化物歧化酶、赤霉素A32和其它赤霉素系列物。乌梅煎剂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体外试验证明,乌梅对宋内氏痢疾杆菌等多种细菌及须疮癣菌等多种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其抗菌谱较广;有脱敏作用;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单味乌梅煎剂对猪蛔虫有兴奋作用,在30%的乌梅丸溶液中,经2分钟蛔虫趋于完全静止,若将其移至生理盐水中,经2~3分钟即能逐渐恢复活动;能增加胆汁的分泌,并使胆汁趋于酸性;灌服乌梅煎剂的狗的胆汁有刺激蛔虫后退的作用;有轻度收缩胆囊作用;乌梅水煎剂对华支睾吸虫有显著抑制作用。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痔,蚀恶肉。”
2.《本草纲目》:“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
3.《本草求真》:“乌梅酸涩而温,……入肺则收,入肠则涩,入筋与骨则软, 入虫则伏,入于死肌、恶肉、恶痣则除,刺入肉中则拔……痈毒可敷,中风牙关紧闭可开,蛔虫上攻眩扑可治,口渴可止。宁不为酸涩收敛止一验乎”。
乌梅能够涩肠止泻,所以可以用于脾虚的或者脾肾两虚的久泻久痢。配伍的方法,也是分别配伍补脾或者补肾的药,或者配伍一些除湿的药为主。另外比如说有寒,配伍温裡的药。
乌梅收敛性不强,同样也有一定的祛邪作用,在古代文献当中,以至于当代的一些临床报导,单用乌梅,治疗痢疾,或者治疗湿热的泄泻,就这一点来说,和它的酸收是矛盾的。应该说乌梅它因为是一个收敛性的止泻药,所以用于泻痢。它最佳的适应证是虚证,是滑脱不禁的久泻久痢,因为它有一定的祛邪的作用,所以对于不是滑脱不禁的泻痢,并不忌用。但是那不是它的最佳主治,只能说它可以用,相对比较次要。
现代研究,这个乌梅,对于这个痢疾杆菌这一类的病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它不完全是收涩,所以古方乃至当代的临床,有的单用乌梅,能够缓减痢疾,这个时候邪气并没有尽,它既不敛邪,而且还有明显的疗效。但是毕竟乌梅不是一个很强的清热燥湿或者清热解毒药,有这方面的作用,只是可以用而已。我们以后见到有这样的记载和这样的报导,对乌梅就不能专门用它的酸收来解释它对泻痢的应用,有的不是虚证的泻痢用它为什么呢?只能说它有一定的祛邪作用,它不完全禁止使用。
另外乌梅也能敛肺止咳,从理论上来说,它也是适合于久咳虚喘,实际上乌梅也有一点祛痰止咳的作用,所以有的实证,咳嗽痰多,这个乌梅,并不禁止使用。
另外这个乌梅有安蛔的作用,或者称为安蛔止痛。讲驱虫药的时候说过,蛔虫,在躁动不安的时候,往往腹痛比较剧烈,这个时候就要用安蛔的方法,让蛔虫安静,不要让它躁动,否则的话,很容易造成肠穿孔,或者这个胆蛔证,就是蛔厥证,就是剧烈的胆绞痛,因为蛔虫上窜进入了胆管裡面,这个是胆道蛔虫。这个时候,一般不要用刺激性的驱蛔虫的药去刺激它,一般用安蛔的药。安蛔的药最多的是酸味,是以乌梅为主的,当然我们前面学的花椒,它也有一点安蛔的作用,常常配伍在一起。比如张仲景的乌梅丸,就是这种情况。
另外乌梅能够生津,酸的,它不是通过清热,也不是通过益气、也不是通过养阴,就是能够直接地促进津液的生成,这个刚才讲五味子时谈过,李时珍说这个是感召相应,就是直接地刺激了我们味觉器官,促进了唾液的分泌,口腔当中的津液多了,口渴可能就暂时得到缓减。所以夏天都喝乌梅汤,就是用来生津止渴的,甚至于有望梅止渴的成语,这个也是李时珍说的感召相应,就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这种情况。李时珍这个见地应该是非常高的。
乌梅止血,用于一般的出血证。
此外,乌梅外敷能消疮毒,平胬肉。这个地方指的胬肉就是疮痈溃破了以后,最后脓液乾淨了,新肉就要生长,或者烧伤、烫伤了以后,它也要长出新肉,从现代的医学就叫新生的肉芽组织,如果说新生的肉芽组织,中医所叫新肉,没有高出皮肤,就是正常的新肉,高出了皮肤,就认为它是一种胬肉,高出皮肤以后,可能这个疮口,或者这个溃汤麵癒合了就留下比较明显的斑痕,如果要减少斑痕,就不让新的肉芽组织高出正常的皮肤,用这个乌梅,研成细的粉末,有的时候也可以炒一下,研粉末,把它散佈在表面。这个临床经验认为,它可以制止胬肉的生长,就是说新生肉芽组织就不会超过这个皮肤的表面,最后这个癒合了以后,斑痕就会减少到最小的程度,这个功效,就叫作乌梅的平胬肉,这是外科学当中的一个特殊术语,也是古人经常使用的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轮考点】考纲重点之中药学各论——收涩药(二)
五味子 :五脏全覆盖,还有谁?
麻黄五味子为伍,药对功效:宣敛肺气,止咳平喘。
五味子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五味子的配伍与临床应用
五味子 细辛 干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