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三章  点线面《绘画形式语言分析》
userphoto

2024.03.21 江西

关注

“绘画形式语言分析”是我经常要上的一门课,内容涉及绘画的视觉语言应用规律。这门课不仅依托绘画的经验,更需要梳理视觉规律中的理论成分。在备课中我参考了包括格式塔心理学、构图学在内的理论著作。但是这些内容偏重理论分析,抑或时代烙印明显,作为绘画教学的直接指导还是犹如隔靴搔痒,达不到痛点。于是我就自己动手,断断续续把备课稿写成教材。以大量绘画作品中的视觉语言分析入手,通过例证使理论变得浅显与实用。我并不想写一部面面俱到的工具书,当然我也没这个能力,只想写一本能切实指导教学的参考书。

——《前言》节选

刘悦

2019 年 11月


■ 刘悦 ■

LIUYUE

1980年生于天津。

200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 油画系 获硕士学位 并留校任教,

现为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


《绘画形式语言分析》

刘悦/著

第三章  点线面

一、点、线、面的概念

“点、线、面”是绘画构图的基本图形元素,是对不同形态绘画元素归纳概括的统称,是广义的概念。广义的概念主要涉及影响画面结构和视觉感受的图形因素,包括的具体形态是多样的,既可以是抽象的图形也可以是具体形象。具体绘画语言涉及的点、线、面是指“点、线、面”具体形态,是狭义的概念。中国画中的“十八描”指“线”的多种具体形态。广义的概念和狭义的概念不能混淆,就如同人类的“人”和具体一个人的“人”是不同层次的表述。在这一章讨论的“点、线、面”是关于广义的概念,是探讨其对画面结构所起不同作用的分析。

二、点、线、面的作用

1. 点的概念

画面中相对细小的绘画元素。康定斯基认为,点本质上是最简洁的形。

2. 点的特点

(1)面积小。所谓“小”是相对整幅画面而言的,点的面积过于小不易被察觉,起不到应有视觉作用。点的面积过大,又会给人面的感受,失去点的特点。所有的构图元素都是在对比中确定彼此特征的,不能从一而终。点也是这样,它的大小没有明确标准,还要视它与周围元素的对比程度而定。

(2)鲜明性。点的造型完整清晰与其周围的反差明显,识别性强,在一定视觉区域内醒目突出。这一特点是体现它对画面结构作用的关键。我们观看阿历克斯·卡茨(AlexKatz)的风景画,最强烈的视觉印象就是一团绿色中,左面的红点分外醒目。虽然这个红点描绘的是一个房子,但他对画面结构的贡献比描绘的内容重要。再看绿团中有许多点状的笔触,但因为不够鲜明,对画面整体结构的作用相对较弱。(图 3-1)

图 3-1 阿历克斯·卡茨《红房子》 布面油画 100cm×100cm 2015年 

3. 点的形态点的形态是多样的,可以是一个抽象的图形,也可以是一个具体的形象。点是比较小的元素,规则的形状更容易辨识。圆形或外形圆润的形状更适合表现点的特点,点的鲜明性也希望一个便于识别的图形。“视觉对圆形形状的优先把握,依照的是简化原则。一个以中心为对称的圆形,绝不突出任何一个方向,可以说是一种最简化的视觉样式。”“此外,圆形的完美性往往特别引人注意。”艺术家草间弥生(YoyoiKusama)的创作是以点为语言,圆点已经成为其作品的经典符号。(图 3-2)

图 3-2 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局部

不是每一幅画的点都是圆润的,也有不规则的图形。绘画的描绘方式不同会影响点的具体形态变化。有的点有尖锐的外形,可以像箭头一样指引视觉方向。在具象绘画中,点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比如吴冠中的绘画中,大气磅礴的色块之间往往会穿插燕子、小舟、窗户等具象形象起到点的作用。艺术家村上隆(Murakami Takashi)的作品看起来是色彩斑斓的斑点,每个斑点不是像草间弥生一样的纯粹的圆点,而是一个个充满笑脸的太阳花。(图 3-3)

图 3-3 村上隆《太阳花》 版画 68cm×68cm  2010 年

4. 点的作用

(1)焦点作用。点的面积虽然小,但对画面作用重要。点的作用首先是凝聚视觉“焦点”的作用。从视觉的角度来讲,一幅画总要为视觉留一个落脚点,使观众视线留在画中。一个鲜明小巧的视觉元素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就像一个人最能传情达意的部分是眼睛,是情感流露最丰富的地方。所谓画龙点睛,体现了焦点作用。这与点的相对鲜明性和在画面上的位置两方面因素相关联。首先点的鲜明性特征决定它如众星捧月一般集中视觉注意力。否则,便不能聚拢视觉关注,难以发挥它的作用。其次点的位置是其作用的大小的关键,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或像一盘棋中的关键棋子。点的灵活和小巧便于它在视觉关键位置卡位,发挥结构支撑以及意境传达的巨大作用。如苍茫大海中的灯塔赋予画面坚定而稳固力量。

英国画家弗雷德·卡明(Fred Cuming)的作品《渡口》描绘了海边傍晚的景色。弗雷德绘画带有印象派的气质,采用了接近抽象的色块,描绘了傍晚海岸日光即将消失,海天颜色浑然一体,氤氲弥漫的时刻。在画中右上部分黄金分割的地方有一个白点,这是画家描绘的一盏刚刚开启的路灯。路灯白色灯光在明度上分外独立而鲜明,使略显沉闷的画面一下子鲜活起来,也使空间层次得到有效区分。虽然这个白点不算大,位置在画面右上最醒目的位置。这个位置处于横竖视觉重心的交汇点,是画面横向力与纵向力的交汇点,是画面结构中节点的位置。因此这个“点”看起来有足够的分量感,对于整幅作品的构图、空间、意境的表达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图 3-4)

图 3-4 弗雷德·卡明《渡口》 板上油画 71cm×61cm 2005年

(2)节点作用。点有聚焦的作用,会使视觉相对集中稳定地观看,使流动的视觉得到调节和喘息。比如书法中的点是整幅作品气韵的节点,其形态往往体现作者行笔的速度、力量和方向,有时如蜻蜓点水,有时如高山坠石,有时如繁星点点,有时又如皓月当空,使线条在运动中停顿、转折、终止,进而传递不同的气韵,使书法的线条在流动中有节奏的停止,回旋与喘息,达到整体作品的气韵生动。

(3)呼应作用。相同或相似的画面元素彼此之间有呼应和连接的甚至渗透的作用。从形态上来说,点是最基础的元素,是线和面的构成元素,也可以说点是线和面的一部分。点不仅能对画面起到聚焦作用,也可以活跃整幅作品,起到呼应和串联的作用。两个点之间有连线的感觉,多点之间有区域的感觉。小巧的点易于在画面穿插,把各个部分串联起来,就像棋子一样,能串联起整个棋盘。同时点的面积小,形态多,受关注度高,像顽皮的孩子,能增加画面活泼灵动的感受。而且点与点之间形成的团聚、分散、对抗、联系的多种视觉感受,增加流动性,活跃了整个画面。拉切尔·克莱洛(Rachael Clewlow)的作品是以点为语言的抽象作品,这些点看起来并非孤立的,通过聚散和颜色保持内在的联系,形成连贯的线,呈现一个俯瞰的地图样式。(图 3-5)

图 3-5 拉切尔·克莱洛《行程》 版画 78cm×76cm 2011 年

(4)填充作用。不断重复的点形成密集的区域,扩大了点的单体面积,有“面”的感觉,但又不同于单纯的面。密集的点带有重复性,是对同一元素的无限复制,在繁多中寻求同一。(参见“简化”一章)其次点的矩阵会形成网状结构表现出若即若离的空间感,创造气韵前后流动的效果。印象派的绘画多采用短小的点状笔触表现颤动的光色效果,把空气的流动性表现得惟妙惟肖。密集的点还制造了平面中肌理感,比单纯的“面”看起来更丰富。而且还可以把面扩充成“点”构成的立体形状。

许多当代艺术家把点作为基本语言加以运用。德国艺术家约克(Gunther Uecker)在艺术作品中非常擅长用钉子创作。这幅作品看起来像绘画作品,但“笔触”是密集的钉子。每个钉子就是一个原点,由于钉子钉入板子的角度不同,形成聚散不同的分布,像风吹拂起的麦浪,也像盛开的花朵。从观念、形式、质感上创造了不一样的平面。(图 3-6)

图 3-6  约克《无题》 钉子木板 150cm×150cm 1985 年

澳大利亚艺术家尼克·撒威亚的作品《充满奇迹,充满爱》把无数的小球穿在一起,挂满整个美术馆。用了数以百计色彩鲜艳的振动粒子来代表所有事物的基本结构单元——原子。作品使用点的元素填充了一个实体空间,模仿了物质本源的形态。作品不仅可以观赏,而且可以身临其境的体验不同色彩,不同距离,不同大小的“点”。这个点状的空间充实而又灵动且丰富,给观众视觉上的惊艳。(图 3-7)

图 3-7 尼克·撒威亚《充满奇迹,充满爱》  尺寸可变 2005 年

草间弥生的作品《无限镜屋 灵魂闪耀》呈现了一个镶满了镜子、挂满彩色灯泡的“镜屋”。灯泡闪耀的光点在镜子不断反射中无限重复与延展,如浩瀚星辰,又似夜晚烛光。这些灯泡如脉动般时明时暗,有长有短,高度不一,营造着一个天宫般的唯美场景。(图 3-8)

图 3-8 草间弥生《无限镜屋灵魂闪耀》 尺寸可变 2017 年

5. 线的概念

点在运动中留下的轨迹就形成了线,线在形态上是点的链接和延伸。

6. 线的形态

线的形态非常丰富。从具体形态上可分为直线和曲线。从表现方法上看有的线是直接表现出来的,一目了然。有的是间接的,靠不同元素暗示出来的。线表现为点不间断的连接,也可以是点的片段性连接。片段性连接不是物理上的连接,是两点之间心理上衔接,达到视觉连贯和流动,即“笔断意连”的效果。它可以表达意境的贯通和气韵的流动,达到视觉的整体和高效。就像两个人相互抛球,球的抛物线无形中把两个人连接在一起。靠看不见的线把笔画连接成贯通的一条线。上文提到的拉切尔·克莱洛作品就是如此,靠断断续续的点暗示了线的存在。(图 3-5)

7. 线的作用

(1)线的结构作用。线条具备犀利而精准地描绘优势。文字是靠线条来书写的,说明线对图形多样性的描绘既简洁又清晰,是最单纯的绘画语言。尤其对于微妙、敏感的造型表现,是点和面达不到的。

①分割作用。在纸上用线勾勒一个图形,就会把图形之内与之外分割开来。图形之内我们会默认为是一个致密的形体,图形之外会认为是另一个图形。这不仅是形体的分割,也是空间的分割。艺术家汤姆·韦塞尔曼(Tom Wesselmann)镂空线条作品悬挂在墙壁上,我们会认为他勾勒的线条之内的墙壁属于形体的一部分。线条外的墙壁是作品的背景。同样的墙壁因为线的分割而有了不同属性。(图 3-9)

图 3-9  汤姆·韦塞尔曼《线刻人体》局部  1986-1990 年

②连接作用。由于线的延伸性,可以对画面不同部分加以连接,就像糖葫芦的竹签一样把山楂串联起来。使画面各自部分在视觉上紧凑的连在一起。这种通过线条的连接,横向或纵向贯穿整体画面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对画面整体结构提供稳定的支撑。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作品《通往画室的路》用一条蜿蜒的曲线描绘了他每日经过的公路,这条线横跨整幅作品,把长六米多的画面牢牢串联起来。强化了画面横向结构。而且沿着这条线的方向,观众的视角在画中移动,观看公路旁的风景,如同身临其境一样。(图 3-10)

图 3-10 大卫·霍克尼《通往画室的路》 布面丙烯 218cm×617cm 1980 年

③方向作用。线是连贯的造型元素,当我们沿着线的形态延展方向连续的观看,就会产生观看的方向性,同时线的方向也是观看的轨迹。仍然以刚才提到的《通往画室的路》为例,这幅作品是横向展开的构图,有横向延展的结构特点,强化了横向观看的特性。一般人看画都是从左到右的习惯,与读书习惯相同。因此看这幅作品,视线会从画面左边开始进入,沿起伏的曲线向右,一直到右边结束,横向穿过画面。画中的曲线体现了观看的轨迹,指明了观看的方向。同时展开心情的起伏。

(2)线的情绪作用。线的起伏体现节奏感。体现了波动的频率和强度,契合了生命力的律动性,对心理产生强弱不同影响。

心脏的起伏,植物的生长,河水的流淌都呈现线性的摆动,给人生命活力的暗示和联想。奥地利艺术家克里姆特(Gustav Klimt)的作品《生命之树》中应用有规律的流动的线条,体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图 3-11)同时弯曲的线条看起来附有弹性,像压缩的弹簧,蕴含形变势能,有拉伸和摆动的趋势。曲线弹性越强,变化的趋势越明显,体现的力量感越强。因此曲线能表现澎湃的张力。比如弗雷德·托马塞利 (Fred Tomaselli) 作品《幽灵》,作品是无数有弹性的线串联起来,蕴含很强的律动性和力量感。(图 3-12)

图 3-11 克里姆特《生命之树》草稿  局部  综合材料 1910 年

图 3-12 弗雷德·托马塞利《幽灵》 拼贴  244cm×244cm 2004 年

平直的线表现出冷静理性的感受。相比于巴洛克时期艺术,中世纪的艺术呈现了更多竖直的线条,体现了对宗教的崇高性的虔诚。当代艺术家借助电脑的手段,抹除人为痕迹,表现极致的直线,体现极端的理性的结果。艺术家里希特(Richter Belmont)作品《Strip》系列整张由非常细腻的色条组成,人们在凝视画面的时候,这些超细的色条会无限的延伸、移动、长大,塑造了一种在移动中观看画面的方式。(图 3-13)

图 3-13 里希特《Strip》  铝板打印  187cm×207cm 2011年

图 3-14 朱莉·梅雷图《莫伽玛 3》 布上墨水、丙烯 457cm×365cm 2012 年

密集的, 纷乱的线让人烦躁。朱莉·梅雷图(JulieMerettu)的作品《莫伽玛 3》用众多的线创造了末世的情景。(图 3-14)舒朗的线会感到放松。罗伯特·曼戈尔德(RobertMangold)的作品呈现极少主义的风格,画面减少到最基本的几何形,色彩精纯到最起码的原色,线条也是纤细舒朗,提供人们纯粹的视觉刺激和心理震荡。(图 3-15)

图 3-15  罗伯特·曼戈尔德《黄灰》 布上丙烯 95.5cm×139.7cm 1998 年 

流动快的线让人兴奋。赛·托姆布雷(Cy Twombly)的作品《无题》用密集的红色线条贯穿整幅作品,红色既是红的颜色,也是鲜血之色。画作探索了罗马诸神的放纵的感官世界和奢靡败坏的道德。让人看了热血贲张。(图3-16)流动慢的线让人舒缓。威廉·巴齐奥特(WilliamBaziotes)《水生动植物》的线条舒缓温柔,充满神秘。(图3-17)

图 3-16  赛·托姆布雷《无题》 布面丙烯 317.5cm×473.5cm 2008 年 

图 3-17 威廉·巴齐奥特《水生动植物》 布面油画 167.6cm×198.4cm 1952 年

纤细的线带来妖娆曲折感,粗壮的线带来力量。长线会带来连绵不绝的效果,短线会带来顿挫有力的感觉。画家祁海平的作品《雨过天青》,把长短粗细的线条语言凝聚于作品之中,粗重的线条如奔腾河水,激荡有力,活泼的细线如春之花海,活泼灵动。通过不同形式线条对于视觉的感染力,表达了对于形而上意境的追求。(图 3-18)

图 3-18 祁海平《雨过天青 No.27》 布面丙烯 100cm×80cm 2017年

由于线条丰富的表现力,线不仅可以表现平面形体,也可以在空间中表现。《140亿》是阿根廷艺术家托马斯·萨拉瑟诺(Thomas Saraseno)的装置作品。在近两年时间 ,作者与蜘蛛专家、天体物理学家、建筑师和工程师开发这个抽象的蛛网形的艺术品。“140 亿”创造了大尺寸的蛛网结构的装置。暗示宇宙众多星系。天文星座是艺术家的兴趣点,他围绕这一主题创造了众多类似主题的巨型作品。空间艺术也包含视觉感受的成分,因此平面视觉的元素作用也可以在空间中体现出来。(图 3-19)

图 3-19 托马斯·萨拉瑟诺《140亿》 装置  尺寸可变  2010 年

8.面的概念

“面”是画面中内部结构相对平均,边界完整的平面视觉区域,是画中最大的构成元素。

9.面的形态

“面”具有一定的视觉范围,不是所有的图形都能称之为面。依据视觉从简原则,画面繁多的视觉对象最终会被知觉为最简洁的几个视觉结果,有利于整体的识别与观看。只有对识别起作用的完整视觉区域才能称之为面。因此在一幅作品里,面在的数量是有限的,它往往是相似或相同的图形归纳融合而成。“面”是从宏观角度分割画面,而图形指具体的画面部分。优秀的作品都会避免琐碎的图形对画面完整性的干扰,呈现比较明确的视觉结果。

10.面的作用

面是构图中最大的元素,通过其形态变化和位置的安排,对画面结构、色调有重要作用。边线平直的面,尤其是接近水平和垂直的状态,会呈现稳重的特点。倾斜的面,会带来倾覆感。比如罗斯科(Mark Rothko)后期作品基本上就保留两三个矩形色块。这些平面色块基本构成作品全部内容。(图 3-20)

图 3-20 罗斯科《四个深红色》 布面油画 259cm×294cm 1958年

边线弯曲的面,会传达出更多的活力。艺术家里希特的新作《巴格达》应用大量流动的材料,以泼洒的平面,创作出极具活力的画面。(图 3-21)

图 3-21 里希特《巴格达》 丙烯 45cm×45cm 2014 年

一幅画会出现很多细节,但从宏观上看,通常会分割成有限的几个大小不同的平面,因此平面之间的组合关系对整幅作品的结构组成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平面之间的大小对比、形状对比、位置对比、虚实对比都会对画面结果产生比较明显的作用(参见“平衡”“节奏”两章)平面之间的色彩对比也决定了整幅作品的色调。(参见“色调”一章)因此对于大部分绘画,平面就是主心骨,是其他细节能够存在的前提条件。平面如果是房子,其他细节就是家具,有了房子,家具才能安身。点和线都是比较活跃的元素,面的特点更加稳重,对点与线有衬托作用,为点和线的作用发挥提供了舞台。有的作品看上去是由点和线构成的,实际上点的聚集就会形成面,同样封闭的线条也会创造出面,画面本身就是四条边线圈定的一个平面。画中是不能脱离面的作用的。

三、点、线、面的综合作用

点线面是纯粹的艺术语言,从视觉力的角度来说,点是力的凝聚,线是力的延伸,面是力的拓展,各自都有不同的作用。面像男人,线像女人,点更像孩子。这些抽象元素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也会在语言方式上互相交织。它们给予画面最简洁最准确的表现,纯粹的形式服务于丰富、生动的内涵。在画面中综合调动点、线、面的作用,会充分彰显绘画语言的表现张力,丰富绘画手段。

美国艺术家布莱恩·鲁 腾贝里(Ryan Ruttenberg)一直着迷于树林的风景,并把风景中树干、树丛、地面、光斑的造型不断抽象化为基本元素。作品《绿宝石松》就是这样的作品,表现了逆光的树林斑斓抒情的意境。画面由接近纯粹的点、线、面组成。作者大刀阔斧地把画面分割成明暗不同的平面,象征树林的光线和阴影。构成画面基本暖红色调和黑白图形交错关系。其中亮色区域呈倒三角形状,增加画面不稳定感,同时与明快的颜色搭配,也增加画面的活力。象征树干的线条灵动地穿插于画面中,线条曲折弯曲,调动画面流动性,同时也增加画面垂直观看的因素,调节横向画幅水平视觉力。鲜艳的点状笔触象征着光,运用了与基本色调相对的粉绿色,闪耀在线条和平面之间,提供视觉焦点和悠远的空间感,点明逆光的主题,也使画面充满活力。点、线、面都体现出各自形态特点和语言长处,彼此交织在一幅作品中,创造了既沉稳又活跃,意境深远的视觉效果,这是单一语言达不到的。(图 3-22)

图 3-22  布莱恩·鲁腾贝里《绿宝石松》 142cm×200cm 2004年 

吴冠中先生对于点、线、面的形式美感早已烂熟于心,使用起来游刃有余。在《长城》中点、线、面如音乐一样交织在一起。大片的淡墨洗练地塑造出山形,硬朗的线条勾勒出险峻的山峰,斑斑点点墨点刻画了细节,为作品增加了情趣。点线面各得其所又融会贯通,共同塑造了富有意味视觉的效果。(图 3-23)

图 3-23  吴冠中《长城》 水墨 95cm×177cm 1988 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用摄影、绘画作品如何正确地诠释美学中的点、线、面?
艺术眼光:探讨线条的艺术及意境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世界顶级
《中国美术名家》——“2020-画坛翘楚”张复兴
画面线条的重要性!
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
点线构图常用的2大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