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何加林|自然的双重性——西安2019山水画邀请展

何加林

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

先后获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主任,博士、硕士生导师。

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教授。

系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客座教授。

获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入选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 

【展 讯】

何加林|自然的双重性

——西安2019山水画邀请展

《太行山秋色》

137.7cm×69.8cm

纸本设色

2018

《太行山秋色》局部

《垅上晚秋》

136cm×68cm

纸本设色

2015


《高家台远望》

65cm×38cm

纸本设色

2017

《山静福芳左居》

65cm×38cm

纸本设色

2017

《太行南坪远眺》

65cm×38cm

纸本设色

2017

《太行山石崖》

65cm×38cm

纸本设色

2017

《仙峡谷》

65cm×38cm

纸本设色

2017

《太行山秋居》

38cm×45cm

纸本设色

2015

《宑底秋色》

38cm×45cm

纸本设色

2015

《云台山一斗水》

49cm×49cm

纸本设色

2015

《秋雁叠嶂》

244cm×122cm

纸本设色

2016

《西井山秋色》

180cm×90cm

纸本设色

2017

笔墨与情感的对峙

——从山水画写生中“熟”与“生”谈起

文/何加林

内容提要:山水画写生始终面临着程式化与去程式化之间的 矛盾纠结。在写生当中,如何既体现出笔墨的审美价值,又体现出对真山水的情感表达,这是一个关于“熟”与“生”的学术 命题。现代的传统型画家和中西合璧型画家在写生中所产生的 “生”与“熟”皆与笔墨和情感的失衡有关,读书与审美、游历与实践是平衡好这对关系的唯一方案。

关键词:山水画;写生;程式化;笔墨;情感

山水画写生古来有之,至于源于何时,以何材料写生,则无从考据。“写生”一词,大概是近百年西学东渐的产物,一说是 从日语中直借而来,但在古代与之相仿佛的大概有“粉本”、“草稿”之说。至于材料,或用柳条烧成碳,或用毛笔,在绢、 纸、树皮、动物皮上作画,皆有可能,这些留待理论家去考证吧。

中国画的学习方法与西画不同,自古都是先学规矩再图拓展,就像古代小孩子成长一样,先立家法再行学习。西画初学素 描、色彩皆从写生开始,面对真实静物或实景揣摩画去,而非先临习已有的素描和色彩作品。这样,从一开始就能发挥个人的想 像和潜质,展现个人的天性,经过多年积累,由此产生的审美标准自然是风格加气质。中国画则是先临摹作品,再面对实景、实 物去画,有些画家甚至一生都不画实景、实物(贡布里希说中国 画没有写生皆源于此)。尤其是山水画,先从课徒稿学起,再从 前人作品里学东西,然后才去画写生。课徒稿的树石诸法又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定性,所临作品不易展现个人天性,初学易千篇一律,因此只有在临摹质量上下功夫,经年累月,由此产生的审美 标准是笔墨加品格。正因为山水画的学习是临摹在先写生在后,在写生过程中就不像西画写生那么单纯了。山水画写生不仅担负 着收集素材、表现客体的功能,还担负着印证古人、发现语言、表现笔墨、创造图式的功能。因此,山水画写生始终面临着程 式化与去程式化之间的矛盾纠结。程式化即通过学习与积累,形成一套驾轻就熟的笔墨系统。然而这一系统一旦成熟,就容易被 画者所依赖而重复,失去早期对客观物象的那份真诚与探索,从而形成概念化(这种情况在西画写生中是不存在的)。要摆脱这 种情况,去程式化,重新回到尊重客观物像,找到真情实感的原点,就必须舍弃许多原来的套路,在写生中表现出虔诚和单纯, 有勇气和胆略面对失败,勇于探索。

笔墨是山水画重要的审美标准,既是表现力又是审美对象,这是由中国文化的特殊语境所决定的。什么是中国文化的特殊语 境呢?中国文化有三个特点,一是喜欢用一个典故去表达一种思 想,而这个典故能举一反三,比如庄子的《逍遥游》;二是喜欢 用一种程式去表达一种审美,而这种程式能让人产生联想,比如京剧里的套路;三是喜欢用一种技艺去表达一种境界,而这种技艺能产生一定的功夫,比如中国的武术。而这一文化语境必须遵 循一定的法则,符合普世意义,并能从中体味出弦外之响。如京剧《霸王别姬》,故事在具有隐喻和警世后人功能的同时,戏剧 人物中一招一式都具有相当的观赏性和审美功能。而同样是虞姬,梅兰芳扮演的角色就活灵活现,体现出别人难以达到的功夫 而成为经典。如果你不按这些经典套路去演,而是在台上花枝招展、胡扭一通,怎么能使观众获得很高的艺术享受呢?但同样按照这些经典套路去演,而不根据自身特点去发挥,一味摹仿, 也会味同嚼蜡,毫无生命。山水画写生也是如此,其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大自然,由于笔墨的原因,往往会受制于已有的经验, 而对眼前的生命客体视而不见,一味地去画自己习惯的东西,缺乏与真山水的情感交流,久之便会结壳。而如果不注重笔墨的运 用,只注意客观物像的描绘,表面上看是很接近生活了,但所作之画一定是只画所视所见,难达所思所想,最多是拿着毛笔画风景,不是好的山水画。明代董其昌说:“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绝不如画。”他所说的“奇 怪”二字,就是指真山水间的变化千奇百态,是山水画的母本,有着取之不尽的审美源泉。他所说的“精妙”二字,是画家运用 笔墨的那种高深功夫,是画家对真山水的个性表达和二次创作。世界上没有不“奇怪”的真山水,只有不“精妙”的笔墨。千奇 百态的真山水就在那里,如果你对它视而不见,一味地画自己的套路,你对真山水的认识就缺乏情感,你的笔墨自然也就不够 “精妙”,自然也就无价值可言。

在写生当中,如何既体现出笔墨的审美价值,又体现出对真山水的情感表达,这是一个关于“熟”与“生”的学术命题,十 分值得研究。

中国山水画自李可染开始,写生风气日盛,画家们从以往类 似于黄宾虹那样注重笔墨表现和经营心境的写生类型逐渐转入到了李可染那种注重中西融合和表现情境的写生类型上来。这种转变,一定程度上改观了山水画的审美,并把山水画推向了一个与前人不同的更加注重现实生活的境地。从此,山水画写生逐渐成 为山水画的一个专门学科而进入学院。近二十年来,山水画写生潮逐渐升温,一方面是作为一种舆论工具,它很适合扮演“文艺 为工农兵服务”而深入生活的角色;一方面是年轻的画家通过大 量的写生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并从中获得了意外的收获,由于这些画家的知识结构比前人更加多元,他们的写生既不是黄宾虹 模式,也不是李可染模式,而是一种更注重形式语言和观念变化的写生模式。这种模式与每个人的知识与绘画背景有关,有传统 型,有中西合璧型。

首先说说传统型。现在的传统型已不是黄宾虹那个时代的传统,从学术层面上讲,黄宾虹的写生是一种晚清文人画的写生 类型,他的成功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他本人的学养过人,这包括读书、游历、书法功底等;二是他融入了印象主义的审美观,使他的作品超越了旧文人画的审美境界;三是我们这个时代回观他们那个时代时,发现黄宾虹的画对我们最有启示价值。当 时,像黄宾虹这类画家很多,但他们都没有达到黄宾虹的高度,也就自然被历史湮没了。即便是黄宾虹,要不是隔了一段时空去回望,发现其有现实意义,也许也会被历史所淡忘而与我们擦肩 而过。现在的传统型画家,其传统文化并非像黄宾虹那个时代那样是“养”出来的,而大多是“补”出来的,他们对传统文化的 学习比不上黄宾虹那个时代,无法获得黄宾虹那种超越笔墨的文化境界。但他们中大多数源于学院,单从绘画技术层面上讲要更 丰富和全面,这使得他们在写生中既保留了对笔墨的观照又善于去描绘客观物像。黄宾虹的写生手法主要来自明、清文人画的经 典(虽然中间有宋元气象),主要还是以表达文人心性的笔墨品质为主旨。而现在传统型画家的写生手法,往往是直接将学宋、 元、明、清的方法融入到对客观物像的刻画中去,路子虽然宽了许多,却大多是些传统“皮相”。由于少了些文心经营,他们在 山水写生中无法用内心去解读自然,而更多地去套用古人画法。这往往容易依赖于技法运用,一旦技法成熟,就容易结壳,在写 生中很难再见到“生”,显得缺少真诚的情感和鲜活的生命气象。

再说中西合璧型。这类画家与李可染当时所处的背景也不相同,李可染当时不希望陈旧的山水样式(即与黄宾虹同时期那类绘画样式)被边缘化,提出要“为祖国河山立传”的责任感,用西画中素描的明与暗和油画的光与影来合理改造山水画。这一 步,虽然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却跨越了千年。现在这类后学的画家由于有更多的机会见识西方的各种画风和流派,他们在山 水写生中已不满足于停留在光与影的问题上了,而是更多地将西画的画法巧妙地转借到山水画写生中来,加上中国画坛又经历过 “85新思潮”,他们又在艺术观念上迈进了一步,山水画写生越 来越疏离传统,加上西画审美注重图式与视觉感受,其方法融入山水画必然会消解传统笔墨,从而剔去了能承载人文情怀的笔墨表现。这类写生越来越难见文心与修养,有时更接近风景画。 由于这类写生更多的是关注对客体的情感揣摩,写生中常会被客体所感动而时有“生”机出现,但又缺少了传统文化特种语境中 沉淀的审美“熟”,显得缺少笔墨的韵味和文化的厚度。如此看来,这两种类型的山水画家在写生中所产生的“生”与“熟”皆与笔墨和情感的失衡有关。前者重笔墨则易被笔墨反制而失情 感,后者重情感则又被情感反制而失笔墨。如何平衡好这种关系,使前者达到“熟”后“生”,使后者达到“生”后“熟” 呢?我想,读书与审美、游历与实践是唯一的方案。

先说读书与审美。山水画家读书分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对画论的研读。画论是古代文人画家对中国画理论与创作的精辟见 解,读画论能帮助你理解画理与画法。比如明代画家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说:“气韵生动与烟润不同,世人妄指烟润为生动,殊可笑。盖气者有笔气,有墨气,有色气;而又有气势,有气度,有气机,此间即谓之韵,而生动处则又非韵之可代矣。生 者生生不穷,深远难尽。动者动而不板,活泼迎人。要皆可默会而不可名言。”他说气韵生动并非表面作气氛渲染那么简单, 提出要以笔墨层层生发写去,使画面鲜活意深,让我们明白作画的重点不是把画面画得如何漂亮,而是要用笔写出一气呵成方 是要领。而要做到“生动”二字,山水写生又何其重要!这就是 画理。又比如他在提到画水口一节时说:“一幅山水画中,水口 必不可少,须要峡中流出,有旋环直捷之势,点滴俱动,乃为活水。”这种细节须从写生中观察才能明白,这是画法。第二境界 是对文学书籍的研读,这类书能让画家增加无尽想象和文心,何况意境本是诗歌的语言,后来成为山水画所追求的意趣,你不能 想象一个读不懂古诗的人,能画出好的有意境的山水画。第三境界是对哲史类书籍的研读,而这类书能让画家端正价值观,找到 追求艺术的正确方向。当今山水画家千千万,百分之九十的画家只懂画什么,有百分之八的画家知道怎么画,只有百分之二的画 家才明白自己为什么画画,这是一种智慧,读哲史类的书无疑是开启画家智慧的金钥匙。读书之外还须审美,审美重要的一课即 读画。读古人的画可以学方法、明画理、正笔墨、养气格、求品味、得境界。读今人乃至西方绘画可以拓眼界、广汲取、择定 位、判优劣、辨流派、别风格。当今画坛有个人语言和风格者稀,众多画家或追摹古人,或追摹名家,或追摹时风,一眼望去 皆同一色,原因就是审美单一,眼界狭窄。如某一区域画家看展,所喜作品皆同一味,对其他作品往往不屑一顾,这是一种生理状态。如好吃甜食者往往不喜咸,好吃辣味者往往不喜清淡。 但审美不应停留在生理状态,而应在文化和精神层面上去观照,不喜欢的不等于不好,有时你多看几眼往往会给你带来诸多经验 之外的艺术可能性。

再说说游历与实践。游历是画家必不可少的人生经历,遍游名山大川、造访各地高人,使画家既开眼界又长见识。自然山水 千变万化,画家游来万千丘壑尽在胸中,作画时自然笔底块垒,纸上烟霞。各地名家山外有山,画家访来取长补短,作画时自然 胸有成竹,厚积薄发。而实践又是画家将所学知识用于写生与创作的行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消化所学,不断磨砺笔墨,即 石涛所谓将“一画”变成“浅近功夫”。这种实践包括画家平时的“日课”,即每天练练书法,画些画,尤其是写生实践,更能 让画家面对生活获取灵感,并将案头笔墨与自然山水反复磨合,推敲出一套既不同古人又不同今人的笔墨新语言。总之,只有将 读书与审美、游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增加画家的见识和自我觉悟的能力,才能不惑于眼前的既有成绩,而在写生中纵情放怀地 去发现新的境界,去挖掘新的个人潜质,去探索从未表现过的新的笔墨样态,使写生由“生”到“熟”,再从“熟”到“生”, 如此往复地达到笔墨与情感的对立统一,彰显写生的真正价值。

在我参加的诸多写生活动中,许多画家在写生中提笔就是老方法,对所观景物视而不见,一味顾自画去,所画写生既无情趣 也无新意,这使我噤若寒蝉,发誓绝不效仿。在我多年的写生教学中,我要求自己和学生要注意观察生活,从整体到细节,不 要轻易下笔,要多思考各种方法的可能性,不要重复自己,更不要模仿他人,而是既尊重客观物象,又尊重自我内心。有人问 我写生时的状态是什么,我说是主体与客体的“若即若离”。过于尊重客体,会被客观物象牵着鼻子走,会失去自我,所画写 生依样葫芦,无笔墨审美可言,有时甚至会过于刻划、琐碎和呆板。过于自我,会被老套路牵着鼻子走,会失去情感,所画写生 缺乏生活气息,笔墨也无新意,有时甚至会过于陈旧、乏味和习气。凡此种种,都因缺少读书与审美、游历与实践的功课,无法 进入“若即若离”的最佳写生状态。在写生中,我可以画得没以前漂亮,甚至画得没以前好,但我也绝不重复以前的套路。每次写生,我都要求自己解决一些新的问题,宁可失败也要继续。近 来,我感觉自己在色彩上的表现还处于弱项,于是,我这些年把写生重点放在了色彩写生上,虽然我用水墨写生能画得更好,我 还是义无反顾地用色彩去写生。通过色彩写生,我发现了以前从未发现的情感世界,挖掘了以前从未挖掘的艺术潜能,虽不理想 却也颇有收获。“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面对真山水,我往往会很激动,想用自己的内心与之对话、交谈。明代唐志契云:“凡学画山水者看真山水极长学问,便脱时人笔下套子,便无作家俗气。......故画山水而不亲临极高极深,徒摹仿旧人栈道瀑布,终是模糊丘壑,未可便得佳境。”正因如此,我的每次写生都明显 与前次不同,有时甚至每天画得都不一样,这也许就是我对写生真正含义的理解。因为我每一次的写生都会被自己感动,每一次 的写生都获得了笔墨的突破,每一次的写生都很快乐,每一次的写生都充满期待。



自然的双重性——西安2019山水画邀请展

学术主持寒  碧

出  品 人崔  迅

策  展 人侯昌恒  吴克军

开幕时间2019.4.20下午15:00

展览时间2019.4.20-6.16

展览地点西安崔振宽美术馆(2/3/4/5/6/7/8号展厅)

研讨主题 山水精神之沿革重构

主办单位崔振宽美术馆、水墨记、水墨长安艺术博物馆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拼音顺序)

毕可燕、陈国勇、崔海、崔振宽、党震、杜小同、范扬、方向、方勇、郭志刚、何加林、贺海锋、姜宝林、李才根、李明、李云集、林海钟、刘进安、刘明波、罗平安、秦修平、邵泳、沈勤、孙磊、屠鸿辉、王牧羽、王永成、徐钢、徐加存、徐龙森、许可、阎秉会、曾健勇、赵振川、周韶华、朱雅梅 

自然的双重性——西安2019山水画邀请展作品集

书名:自然的双重性——西安2019山水画邀请展作品集

主编:侯昌恒  吴克军  

编著:西安崔振宽美术馆

发行: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尺寸:210 X 285mm(16开)

材料:日本特种纸

页码:308p(内文)

装订:锁线胶装

定价:298元

崔振宽美术馆

崔振宽美术馆由当代中国画重要代表人物崔振宽先生资助,陕西水墨长安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一座集展览陈列、收藏保护、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公共教育、国际交流为一体的大型民营公共美术馆。 

美术馆2016年建成开馆,座落于西安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占地38亩,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设崔振宽作品陈列厅、综合展厅、艺术品典藏库、多功能报告厅、贵宾接待厅等展览应用空间。配套有艺术酒店、餐厅、艺术品商店、咖啡厅、停车场等设施,可举办不同类型的大、中型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

《水墨记》主编  侯昌恒       执行主编  邱阳英


水墨记网络传媒 · 展览 · 出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繁静 山水问道
何加林:笔墨与情感的对峙,从山水画写生中的“熟“与“生”谈起
迎新年贺新春一一孟宪琪作品赏析
曾先国和他的山水画
大漠山水画拓荒者
崔尚齐:南北交融的“太行图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