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课徒画稿》·节选
树叶、树干
一、画树叶的规律及其变化。此攒三聚五之法。画叶宜有聚散,看似随意实有规律,三五成聚,相互交叉,重叠相加,排列成势,无论多少,均可看成,三五一组的扩大。
把无序的自然形,按艺术节律的原则归纳成有序的变化,这便成了规律。把“自然形”组织成有抽象意味儿的“艺术形”,正是中国画的重要特点。
在一幅山水画中,树是很重要的元素,树不能光有树幹,树叶的编排就很重要。树叶可形成点线面的节奏变化,如大墨点夹小墨点,横点与竖点,墨点与夹叶点……这些课文中都说了。但初学者往往不会从整幅画的观念中去思考,仅把目光停留在单棵树上,逐个逐个去画,很少去想画这些树,以后在山水画创作中的作用。这就必须说一个极为重要的道理:学画必先读画,去读许多山水画,头脑必须有山水画的概念,完整的概念!否则永远是支离破碎的形,难以浑成为一体的画面。
四、树干的皴法有密皴和疏皴,前者写实,后者偏于写意。树干也要皴,皴的疏与密,偏于立体或偏于平面均服从于画面风格与整体节奏。皴笔的线宜有藏有露,虚实相间。辅以擦笔使其浑厚。皴擦时,不仅顾到外形,也应顾到内形。即干内着笔处的形与空白的形,处理好内形,略略几笔,便能使干丰满立体起来。
五、以线为主要手法画树干,结构上要讲究周密;表现体积感时注意形的饱满。尽管都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法。但因立意的不同而效果不同。装饰趣味在中国画,尤其青绿山水中是很显著的特点,用这样的方法,画树,结构上讲究周密,不是以笔墨率意为之。
六、用皴法和用笔的变化,即可表现出伸展、流动和稳重的感觉。怎样才能使形象美:一要有势,有动势才有姿态而不呆板。二要有节奏变化,形、笔、墨、色都有变化而不乱。三,最重要的是提高审美观,是画外功夫。
如果抽去树的外形,仅从皴的形看应该具有主观的抽象美。画山水画,不是画地图,画树也非画科学挂图,所以不讲究画的是某某树,而只是借以表现画意。诚如剧中人并非是生活中某某人一样。作画时观念不可黏着。
画树干是否要用皴法,该视风格而定,风格详实的,自然会用,风格疏朗写意则未必会用。画面以树为主体的则当用,否则画面空。一般情况下,整幅大山水树幹只是其中小部分,不会用皴法。
七、画树有实写和略写,实写是略写的基础。写意的方法是文人画发展的新形势,重在表达心绪,讲究笔墨趣味,有实写的基础再来追求放松的趣味,不会“空”而不耐看。
八、丛树的对比组合,如枯树与有叶树、勾叶树与点叶树。初学山水画的过程中,需要练习画一些严谨的树石结构。既是对形象、笔墨的把握,也在观念上为日后构图时,平衡、穿插、疏密、呼应等因素作铺垫。诚如学书法,要学楷书的通理一样。一上来求”味道”,易“走板”。
隋·展子虔 《游春图》
【赏析】
《夏山图》112cm×60cm 2015年
2008年5月12日,一个难忘记的日子,作者得了较重的血液病,几经“闯关”,延至今日,皆因“精神支柱”在起作用。从上图即可见画者的情绪仍是阳光的,画为心声,画与情的关系可见一斑。
这幅画的取势为C形,从底部依树的走势向上至前部山,然后一个“休止符”一一中间断了一下,再画远山。两山之间用云雾间的山头作连接,以贯气。全幅画设计了三个空间,一是左下水池,二是亭子下的空地,三是云气,形状与大小都不同。树丛中和右下的水口都是小空白透气的地方,既是与大空白有呼应,也显得树有空间感。
用笔方面,以大墨点画树占了画面的主要部位,形成走势,亭后的树用小墨点,加上远山的树点,形成用笔用墨上的节奏对比。通篇山石以勾线为主,略加皴擦。
局部·一排小松
因为画面是右下部重,所以题款放在左上方,以资平衡。天空和左下方水池染了一点色彩,以便突出中间的白云。有一处细节:在云气下左边松树后,画了一排小松,用的细线,既可与前面的大墨块形成强烈的节奏对比,又不会突在前面,丰富了画面,有了空间距离感。如去掉,效果便不一样了。
虽然看上去挺复杂,但却要包容在一个整体中,因此作画最重要的造型观是整体观,内部可以变化,外形要整。否则会琐碎而散,没有浑成一体的效果。
大致如此。
心中所想,说了便是话,心中所思,着手化为画,所以“画”就是话。看见某的画,便可听见他说的话。人即画,画即人,正邪髙下美丑雅俗,一目了然。
从作者来说,借物表达就是“以物写我”;从审美角度而言,人人都不是外行。
“画者,化也!”。对画家而言,画就是“化”:化自然形为心中的意象形,化生活场景为意境。从技术层面说,要化古法为我法,化他法为我法。不能化就是泥古不化。重要!
艺术不在乎写实与否,重要在意的联想。故诗曰:赋、比、兴。赋是描绘,比是比喻,兴是联想。赋予山水以意涵,不在“形准”,而在“意准”。
局部
所以我在构思上,采用了大开大合的方式,把实景集中在画面的上部,留下大面积的空白来作为风云,成为画面主体。这样做的风险是,实景一定要画得精彩,才能带动虚景的部分,否则便空洞无物了。
局部
其次是云的表现不能用老套的方法:把留白当作云,必须作为重点来塑形,就是现在所看到的样子。
画的表现方法很多,要点是根据立意来想办法,即使过去没有的法,自己创造了,能表达立意的,就是最好的法。诚如石涛所说,无法之法,乃为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