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日一瓷【10】宋代钧窑(官钧)蚯蚓走泥纹

蚯蚓走泥纹:宋钧瓷,胎子略厚,致密,色灰,先素烧后施釉,釉子很厚,以月白、天青、天蓝色为基本色调,由于该釉材料成份特殊,当挂釉后则器壁处和表层的釉温度有所不同。但整个釉层还是处于熔液状态,釉中的铜分子经高温还原气氛,呈现紫红颜色。因为釉子较厚,锻烧时釉子翻滚,釉中所含金属分子重量不同,有的浮在表面,有的沉在釉底,冷却时釉子上下收缩温度不一致,在温差和密度的差异下,会使釉层产生两种不同的运动。一种是受重力影响下从上向下流动,一种是釉层内壁与釉表层之间的内外运动。两种运动相互作用则产生一种流变力的作用。而它运动的结果是及其美丽的:釉层上漂着浅色的浮釉,釉层下都是深色的。线条流畅,圆润自然,色调柔和、靓丽。恰似蚯蚓在稀泥上爬过的痕迹。

北宋钧窑(官钧)玫瑰紫斑折沿盘

尺寸:高:3.1cm    口径:18.5 cm   圈足径:7.8cm

净重:428  g

》》》》》》自我鉴定 微观图像

釉面老化 破泡 破洞

釉面铁锈斑形态

釉面老化纹理形态

釉面 老开片 及 腐蚀斑

釉下矿物质沉淀物

口沿薄釉

足底露胎老化 及 火石红

故宫藏品》钧窑鼓式三足洗

》》》》》》》》》

故宫藏品》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

》》》》》故宫藏品   宋 官钧 翻拍图录

》》》》故宫藏品 后仿钧窑 翻拍图录

》》》》》》

》》》》》

》》》》》

》》》》》》》》

》》》》》》》

》》》》》》

       钧瓷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缤纷璀璨文化宝库的奇珍异宝,闪耀着艺术的光辉,其内涵之深邃、意境之美妙、体系之独特,以及火的魔力、艺的巧妙、美的神韵在陶瓷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钧瓷最富有特征的艺术就是釉彩的窑变艺术及各种纹路的形成,蚯蚓走泥纹是钧瓷的主要特征之一。多少年来,人们对钧窑瓷器的真伪多以是否有蚯蚓走泥纹来辨别,也是众多专家争相研究的课题,对于它的形成也众说纷纭,有着不同的见识。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和研究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蚯蚓走泥纹是钧瓷釉面上形成像蚯蚓爬过的痕迹,长短、曲折不同,使人们在观赏钧瓷神奇绝妙的窑变艺术的同时,也感受到动与静的完美结合。了解认识蚯蚓走泥纹的形成原因,是我们系统研究钧瓷中的一个项目。为此,我们实地考察了大量的标本和古窑址。如:禹州的钧台窑、神厘的刘家沟窑。刘庄窑、磨街的尚沟窑、鸠山的樊门窑、郏县的黄道窑、汝州的大峪店窑等诸多古窑址。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古代钧窑瓷器,都是用先素烧、后釉烧的工艺烧造而成。其中釉面形成蚯蚓走泥纹这一特点的以钧台八卦洞窑居多,其它窑址偶有发现。

  通过实验,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釉料配方的组成

  钧瓷釉是一种典型的二液相分相釉,这种独特的高硅质乳浊釉与一般的陶瓷釉不同,其中除金属氧化铜的呈色作用外,还有微量的磷和锡,这些物质,有助于降低熔融温度和促进液相的分离,所以对配方所用矿物原料的组成至关重要。釉料粘度的大小,对蚯蚓走泥纹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釉的粘度过大,在烧制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熔融填充裂纹,粘度过小在烧成中完全融为一体,也表现不出蚯蚓走泥纹的纹路。

  二、釉料细度

  釉浆细度对蚯蚓走泥纹的形成起重要作用。釉浆越细,釉面的开裂部分越密集,反之则疏松,过粗则不能形成开裂。釉料细度万孔筛余应控制在百分之零点三以下,但正常生产中不能过细,过细虽然对形成釉面开裂有利,但其与坯体的结合不好,易造成滚釉缺陷。

  三、施釉方法

  经对各古窑址考察发现,钧瓷多采用先浸后涂、刷的施釉方法,施釉根据器物的形状、大小合理控制釉浆浓度,保持釉层上厚下薄。钧瓷施釉首先要经过浸釉,施釉后釉面自然收缩、开裂形成纹路,待干燥后,开始进行涂、刷,而这种涂刷工艺对蚯蚓走泥纹的形成很重要,涂刷釉中水分的大小、涂刷的厚度都和后期蚯蚓走泥纹的形成是分不开的。如涂刷不当,不但影响蚯蚓走泥纹的形成,并且在烧制过程中造成严重的脱釉现象,直接影响钧瓷的产品质量。

  四、釉层厚度

  釉层厚度直接关系到钧瓷质量和蚯蚓走泥纹的形成,釉层过厚,蚯蚓走泥纹的纹路越粗,且少,在烧制过程中也容易造成流釉,反之则细密,过薄则釉面干枯、暗淡,失去乳光莹润之感,并对蚯蚓走泥纹的开裂有着直接影响。釉层厚度一般控制在1.5毫米-2毫米之间,施釉浓度宜在62度左右。

  五、烧成方法

  钧瓷自宋至今多采用二次烧成,首先将坯体进行素烧,然后将烧过的素胎施釉后进行釉烧,素胎烧制的温度应控制在980度左右,以增加其坯体强度,它的作用主要是吸收减少坯体表面釉料的水分,加快干燥速度,为后期釉面开裂提供表现的空间。

  烧成是陶瓷生产中最后一道重要环节,钧瓷烧成更为重要,它“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效果,自然天成的釉彩及各种纹路的出现,就靠这“火的艺术”来呈现,烧成制度的制定是钧瓷烧造的主要技术关键。

  钧瓷的烧成可分为几个阶段:

  1、氧化焰阶段:950度前采用氧化焰烧制,其目的在于排除水分,使碳酸盐充分分解,烧至800度时应控制升温速度,平衡窑内温差,这时窑内气体成应保持负压状态。

  2、重还原焰阶段:(950- 1180度)采用还原焰气氛烧制,应控制窑内的抽力,这时窑内气体应保持正压状,使制品充分还原。

  3、中性焰阶段:当温度升至1180度时转入中性焰烧制。此阶段釉子已开始熔融,此时如气氛过浓易造成釉面吃烟。待温度将升至止火温度时,应放慢升温速度,适当进行保温,以利缩小窑内上下温差,使釉料充分熔化。止火温度的高低对蚯蚓走泥纹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温度过高则产生流釉,造成釉面过于薄化失透,不能显示出纹路,过低不能填充其裂痕,釉面光泽度不佳。只有合适的温度才能烧造出曲折蜿蜒、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给人以返璞归真、自然清新的美感。

  通过多年来的反复实验和研究,我们总结出钧瓷釉面上“蚯蚓走泥纹”特殊风格的产生,是由于素烧过的坯体在施釉后产生裂纹,经干燥涂刷,在高温烧制时釉料发生流淌而填平干裂,这就行成了如蚯蚓在湿泥土上爬过的痕迹。

  蚯蚓走泥纹的形成工艺大体可分为:

  1、两次烧成,先素烧后釉烧;

  2、钧釉的配方必须是二液相分相的高硅质乳浊釉;

  3、釉浆的细度应控制在万孔筛余百分之零点三以下;

  4、釉层的厚度在1.5毫米至2毫米之间;

  5、施釉方法应先浸釉,待干燥后在进行涂刷;

  6、釉烧的温度在(1280-1300度)范围之内。由于钧瓷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波动性较大,所以对蚯蚓走泥纹的纹路形成多少、曲折都有差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非遗中国:唐三彩烧制技艺|唐三彩|唐三彩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
博山工业文明的形成——陶瓷(五)
景德镇高仿瓷是怎样炼成的?
柴窑丨诸窑之冠,柴窑最贵 ,世不一见
钧之蚓--宋瓷美学之十三
宋钧瓷的“蚯蚓走泥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