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及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及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Aplastic anemia,AA)是一组: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低下,临床上以贫血、出血、感染为特征;大部分病例雄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再生障碍性贫血分为:(1) 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非重型再障non-severe aplastic anemia,NSAA)又称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再障,CAA),如果实验室检查达到重型再障标准,中国称重型再障Ⅱ型 (2)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再障severe aplastic anemia,SAA),中国又称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再障,AAA)或重型再障Ⅰ型。近来研究显示:再障可能是独立的疾病体系,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不等于再障;AA,MDS,PNH,IRP,骨髓造血功能停滞等病症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相互之间可能有交叉。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万鼎铭

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确切发病原因不明确,可能为:①病毒感染:肝炎病毒、微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EBV、流感病毒等②化学因素:氯霉素、苯、磺胺类等③物理因素:放射线等④免疫异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

1.造血干/祖细胞缺陷:CD34+细胞减少;CFU-S,CFU-GM集落形成能力减低。

2.造血微环境损伤:骨髓基质细胞培养生长不良;血窦破坏。

3.T细胞介导的骨髓免疫损伤:Th1细胞、CD8+T抑制细胞↑;CD25+T细胞、γδTCR+T细胞↑;IL-2、IFN-γ 、TNF↑。

传统观念:   种子(干/祖细胞),虫子(免疫),土壤(骨髓微环境)学说。

目前认为:  是T细胞亢进引起的造血组织损伤,实质上也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表现

(一)重型再障:进行性贫血(常常<30g/L);广泛皮肤及内脏出血,尤其颅内出血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感染及发热是死亡的又一个主要原因。

(二)慢性再障(非重型再障):起病和进展较缓慢,病情较重型再障轻。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SAA呈重度全血细胞减少,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血涂片中白细胞仅仅少见淋巴细胞,极少见血小板①中性粒细胞<0.5×109/L(常常WBC<1×109/L)②血小板计数<20×109/L③网织红细胞绝对值<15×109/L(<1%)。

CAA达不到SAA的①②③程度,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可有10%的CAA病例红细胞形态是大细胞均一性,血涂片中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

(2)骨髓象:SAA多部位骨髓增生重度及极重度减低,骨髓造血岛呈空网状,巨核细胞缺乏,红系,粒系减少,非造血细胞(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比例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增多。SAA骨髓活检示造血组织均匀减少,造血组织<25%,脂肪细胞>75%(正常1︰1);CAA骨髓增生减低,淋巴细胞相对较多,可见中性晚幼粒细胞,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晚幼红细胞核高度致密呈“炭核”样。CAA骨髓活检示造血组织均匀减少,脂肪组织填充。

(3)其它辅助检查:①CD4+/CD8+ T细胞↓,Th1/Th2 T细胞↑②血清IL-2、IFN-γ、TNF↑③染色体核型基本正常,若核型异常,多考虑诊断MDS等④NAP强阳性⑤骨髓铁染色示贮铁不减少⑥溶血检查均阴性。

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

 ①全血细胞减少②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③一般无肝、脾、淋巴结肿大④多部位骨髓增生减低,如有穿刺在造血灶,骨髓增生活跃,但必须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⑤骨髓活检造血组织减少⑥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自身抗体介导的全血细胞减少症(IRP);低增生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急性造血功能停滞;嗜血细胞综合征;骨髓瘤;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巨幼细胞性贫血;Fanconi贫血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

 1.支持治疗:预防感染;预防出血(止血药物,输注血小板制剂等);纠正贫血(成份输血,一般不用Epo)。

2.对症治疗:控制感染(强力有效降阶梯抗生素应用);护肝药物应用。

3.免疫抑制治疗:①ATG/ALG 多应用于重型再障,一般a. 兔ATG  3~5mg/kg×5d;b. 马ATG  10~15mg/kg×5d;c. 猪ATG  15~20mg/kg×5d ②环孢素A(CsA):3~5mg/(kg·d),注意肝、肾功能损害 ③其他:甲泼尼龙、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④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0.4~0.9g/kg静滴,连用5天(阻断Fc受体,减少血细胞被清除)。

4.促造血治疗:①雄激素治疗:司坦唑醇(Stanozolol,康力龙)2~4mg  tid  po;十一酸睾酮(安雄)40mg  tid  po;丙酸睾酮1~2mg/kg/d  im(目前基本不用)②造血生长因子:GM-CSF、G-CSF、IL-11,EPO(有资料显示无效)、TPO(一般不用)等。

5.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骨髓移植(BMT):SAA患者,40岁以下,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有合适供体,心肝肾功能基本正常,可考虑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

6.中医中药:再造生血片,复方皂矾丸,益血生等。

7.其他:硝酸士的宁,一叶秋碱,654-2(山莨菪碱)等,目前基本不用。 

    重型再障的最新治疗策略是依据患者年龄制定的。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免疫抑制治疗(IST)比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有更高的存活率,为防止复发,延长维持治疗是必需的。对IST无效的患者,预后很差,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成为唯一能治愈的选择。 

附:SAA免疫抑制治疗(IST)与BMT相比:(EBMT协作组)

1.接受BMT和ATG治疗的SAA患者,结果表明6年实际生存率无明显差异(60%);

2.年龄<40岁,中性粒细胞<0.3×109/L的SAA患者,有条件时,可做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

3.年龄>40岁的SAA患者,IST疗效较佳;

4. 对于年龄在10~40岁,中性粒细胞>0.3×109/L的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与IST的疗效相当。

又有资料分析显示:

1.年龄≤20岁的vSAA(极重型再障,中性粒细胞<0.2×109/L)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优于ATG (70% vs 35%);

2.年龄>20岁的mSAA(中性粒细胞0.2~0.5×109/L)患者,ATG疗效优于BMT(80% vs 60%);

3.对于年龄<20岁的mSAA患者及年龄>20岁的vSAA患者,BMT和ATG的疗效相当。 

    目前总的认为,SAA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与IST的疗效相当,在我国由于造血干细胞来源困难、经费限制及GVHD等大大影响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应用,IST成为SAA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 

成人重型再障的治疗策略(USA

1.≤40岁,有同胞HLA相合供者,进行HSCT/BMT;没有同胞HLA相合供者,进行ATG CSA治疗;

2.>40岁,进行ATG CSA治疗,或者ATG CSA G-CSF仅仅用于部分临床研究;

3.ATG CSA治疗4个月有效,继续CSA应用,然后慢慢减量,常常应用一年及数年。

4.ATG CSA治疗4个月无效,第二次ATG CSA治疗(ATG可换不同种群来源,亦可不换),20%~40%患者经二次ATG治疗后可获得缓解,4个月有效,继续CSA应用,然后慢慢减量,常常应用一年及数年;4个月无效,有非血缘供者,行MUD(Marrow Unrelated Donor)造血干细胞移植/BMT;4个月无效,无非血缘供者,进行支持治疗,或者①如果以前ATG有效,可用第三次ATG②新的免疫抑制药物治疗③脐血移植。 

ATG治疗再障的可能机制

    抑制T淋巴细胞,降低其产生的负调控造血因子,解除此类因子对造血细胞的抑制和破坏,进而重建造血;具有类似植物血凝素(PHA)的致丝裂原作用,能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增加造血细胞刺激因子如IL-3、G/MG-CSF合成及释放;作用于造血干/祖细胞表面受体,如CD45等,直接刺激其生长并使其对造血细胞刺激因子的敏感性增高。 

ATG的使用方法

1.不同类型ATG的剂量应用换算:

    兔ATG     3~5mg/kg.d          5d

    马ATG     10~15mg/kg.d       5d

    猪ATG     15~20mg/kg.d       5d   

    常用兔ATG 25mg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混匀后抽取1ml,再加4ml生理盐水,混匀皮试,观察20~30分。如无反应,异丙嗪50mg,iv,qd;止酸剂;甲泼尼龙80mg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ivgtt,qd,5天后减为甲泼尼龙40mg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ivgtt,qd; ATG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ivgtt,qd。

2.ATG的常见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①过敏反应:口咽发麻,唇、舌、咽喉水肿,支气管痉挛,血压下降,大便失禁等急性过敏反应;发热、皮疹(红斑、丘疹、荨麻疹)等迟发性过敏反应。

②血清病:发热、关节痛、皮疹、浆膜炎等,常出现于治疗后1~2周。

③加重血小板减少和粒细胞减少。

④ATG试验阴性者方可用药。

⑤预防血清病及过敏反应,应同时加用抗组织胺药物及肾上腺皮质类激素药物(如泼尼松1mg/kg/d,或者DXM等,直至停药后2~3周,再停用)。

⑥用药期间每天或隔日查血常规。

⑦ATG应用禁忌症:已知过敏者;血小板严重缺乏者;已证实怀孕者;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尚未得到控制者。 

CsA治疗再障的可能机制

    调节T细胞亚群比例;抑制T辅助细胞中的Th1亚群、减少白细胞介素-2生成,阻断T抑制细胞的激活;抑制T细胞生成干扰素-γ及其对造血的负调节;间接提高粒-巨噬细胞集落生长。 

CsA的使用用法

1.推荐剂量为6~12mg/kg/d,口服,然后减为3~5mg/kg/d维持治疗。疗程不应少于3~6~9~12个月。口服给药消化道反应明显而不能耐受者,可采用静脉注射。从开始应用CsA到显效(网织红细胞增加)一般至少需要2~3个月,长者可达3年。停药后复发的患者仍可按初始剂量给药,部分患者再用CsA仍可有效。目前国内外已将环孢菌素A作为一线药物用于再障的治疗

2.CsA的常见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①肾毒性:出现于10%~40%的服用者,随剂量的增大肾小球过滤下降、血肌酐上升,停药后可以逐渐恢复。

②肝毒性:药物性肝损伤,可出现黄疸或肝酶升高,停药可逐渐恢复。

③高血压:约1/3的病人出现高血压,需加用降压药方能控制。

④胃肠道不良反应如纳差、恶心、呕吐等,在剂量大时更明显。

⑤其他:多毛、牙龈增生、胰腺炎、白细胞减少、雷诺氏征、糖尿病、血尿、罕见过敏反应。

⑥CsA除可与糖皮质激素联用外,一般不宜与其它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以免发生免疫抑制过度。

⑦使用CsA期间应定期测肝功能、肾功能,并需作CsA血浓度监测。

⑧监测血压、血象、血电解质。

⑨注意自身保护,预防感染。 

ATG CsA联合免疫治疗SAA常见的临床问题

1.重症感染(抗生素预防,洁净病床,层流病房)。

2.输血相关问题(25Gy辐照含淋巴细胞的所有血制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知识问答(二)
再生障碍性贫血近30年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临床路径
列举:临床上治疗再障的联合用药名单!
“血枯”古老顽疾的现代诊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