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各民族简介——普米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普米族
 

普米族概况

 
 

历史: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或“培米”(白人)之意。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普米族。

人口:普米族现有人口约3.4万人。

分布: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的牦牛山麓。少数分布于丽江、永胜、 维西、中甸以及四川的盐源、木里等地,与当地民族杂居。

经济:普米族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兼营家庭手工业。现在大力发展农、副业基础上,发展了铅矿、盐矿、铁工厂等工业企业,建造了发电站。

 

普米族风俗

图腾:

 
 

信仰: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数人还信仰道教和藏传佛教。

礼仪:普米族热情好客,每有亲友、客人来访,必请上坐,先奉上酥油茶、炒面、水果,主人要频频向客人敬酒,客人离去时,主人要送“四色礼”,即一支鸡腿、一块猪膘肉、一瓶茶叶、一瓶苏里玛酒,这是普米人赠给贵客最好的礼物。

禁忌:普米族禁止打狗,忌食狗肉;忌用手摸火塘上的三架和在灶上烘烤衣服;不准背着枪进门,须拿在手里进门;若门口立有经幡旗杆,旗色为白色或红色,杆顶插把尖刀,表示家里有病人,外人不得入内;妇女分娩时,男子不得进入产房。

婚俗:婚俗 普米族人好定婚,双方喝完定亲酒之后,男方要杀猪杀鸡,托媒人把猪心作为礼品送到女方家;女方家也要杀猪并将两家的猪心都切成两半,分成两份,一份仍由男方家带回,表示“永结同心”,在男方迎亲时还要请歌手唱歌,新娘到男家后,主人认为参加喜庆的人吃的肉越多,喝的酒越多,才算婚礼办得周全。女方也要宴请亲友两三天,费用多由男方负担。婚礼时十分隆重,还要对歌。

食俗:普米族一般习惯日食三餐。早餐多吃面食点心,喝酥油茶或盐茶,中午和晚上为正餐,多以玉米为主食。普米族的日常蔬菜种类繁多,有南瓜、茄子、西红柿、辣椒、韭菜、萝卜、蔓菁、青菜、大葱,此外还经常采集木耳、香菌(香菇)、蕨菜苦菜花、花椒等。并用核桃、麻籽、苏子、菜籽榨制食油。普米族普遍以饲养的畜禽为其肉食来源。常见的有猪、牛、羊肉,并能制作酥油、乳饼等乳制品。肉类多煮食和烤食,不习惯炒食。普米族擅长用风腌办法把猪肉制成猪膘肉或腊肉,以琵琶肉最为驰名。普米族饮茶也像吃饭一样,每天必不可少,如果一天不喝就会坐卧不安,甚至头昏脑胀。经常饮用的有白酒、黄酒和有名的苏里玛酒(甜酒)。典型食品主要有:红烧琵琶肉、醉鸡、竹叶菜炒番茄等。

丧俗:普米族有独特的丧葬习俗。人去世后,家人鸣枪放炮,吹牛角报丧。同族人闻讯赶来帮助料理后事。出殡时,由四人将棺木抬至火葬场进行火葬,次日由死者子女到火葬场拣回十三块遗骨,放入骨灰罐中,同一氏族的骨灰罐放在一个坟山上,有的普米村落的丧葬活动中,还要举行给死者指路的“给羊子”仪式。

 

普米族文化

 
 

语言: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许多普米人还兼通汉、白、纳西、藏等民族的语言。

文学:在现代普米族文学之前的普米诗歌,主要是民间歌谣。普米歌谣中有叙述天地形成和人类起源金国的古歌;有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的仪式歌;还有反映普米人民社会生活的婚俗歌、丧葬歌、苦歌、劳动歌、情歌等生活歌谣。在普米族内还流传着许多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源于生活本身,经过提炼和发展,最终成为生动的故事。神话在普米族民间文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包含田地开辟,人类起源、展示了普米族先民以幻想的形式解释自然、征服自然的历程。

居住:普米族多聚氏族而居,村落多分布于半山缓坡地带,坝区住房多仿白族“三方一照壁”等院落形式,山区多为木楞房四合院布局。正房一般长6.5米、宽3米许,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称“擎天柱”(普米语为“三玛娃”),是神灵所在的地方。屋脊架“人”字形横梁,用木板或瓦盖顶。四周墙壁均用圆木垒砌而成。这种房子俗称“木楞房子”或“木垒子”。房屋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堆放杂物。居室的布局有一定格式:进门便是正房,靠门右方装地板,设火塘,后有神龛。火塘周围设卧铺,分男左女右两边,互不逾越,以忌混乱。

名人:杨照辉:普米族学者。现为云南省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也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分会、云南省民族学会、云南省宗教学会、云南省伦理学会会员。他先后出版和发表了大量学术专著和论文,填补了普米族有史以来没有由自己的学者撰写的文学、历史专著的空白。

舞蹈:根据来源的不同,普米族的舞蹈可以分为生活舞蹈和宗教舞蹈。传统舞蹈“打锅庄”就属于生活舞。一般是傍晚时分在院子或者场坝上举行。锅庄舞舞蹈动作大多反映了耕作、狩猎、纺织、洗麻等方面的生产劳动形象。宗教舞蹈是普米族舞蹈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丧葬仪式中为亡灵开路时跳的驱邪舞,进行“送替神”等巫术活动时巫师跳的“醒英嗟”等都属于宗教舞蹈之列。

民歌:普米族民间歌谣有自身的严格划分,以演唱形式和体裁内容等特点划分为“哩哩”和“格黑”。“哩”是普米语,译成汉语是“吟唱、轻唱或收声唱”的意思,一般由学识渊博的长者和专门的民间艺人,在节日礼仪中和在一些风俗仪式的祭典上演唱。“格黑”译作汉语即“唱”或放声唱之意。著名的民歌有《古利歌》、《煮茶歌》、《办酒歌》等。普米族同胞常常伴随着民歌的演唱,吹奏起笛子和葫芦笙,跳起传统的“锅庄”舞。

民乐:普米族器乐可以分为弹拨乐、吹奏乐、丝弦乐和打击乐四类。其中弹拨乐又分为四弦、小三弦和口弦,四弦曲有十二种节奏类型,与十二种对应的舞步类型相结合就形成了普米锅庄。此外,笛子、芦笙胡琴、唢呐等也是普米族人唱歌跳舞或进行各种其他活动中经常使用到的乐器。

 

普米族服装

 
 

服装:按古老的习俗,普米族儿童只能穿长袍大褂,13岁以后才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成年男女无论衣式如何,均外着羊皮坎肩或披肩,系腰带;普米族男人喜欢穿短衣宽裤,披白羊皮领挂。

 
 

妇女喜包大头帕,扎牦牛尾和丝线盘于头顶,穿大襟衣,系百褶长筒裙,用宽大而有红、绿、蓝、黄色的彩带束腰,有的还在背上披一张洁白的长毛羊皮。在裙子的中间,通常都横绣一道红色彩线。兰坪、维西一带的妇女爱穿青、兰、白色大襟短衣,外着色彩鲜明的黑、白、褐色的绣纹坎肩,并配以闪亮的银扣。长裤外系围腰布,编发辫,有的喜佩红、白色珠饰,有的喜带耳坠银环。富裕人家在颈项还要挂上珊瑚、玛瑙和珠料,胸前佩带“三须”、“五须”的银链,手戴镯圈和宝石戒指等。

 

普米族娱乐

 
 

节庆:普米族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如大过年(春节)、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大过年即春节,同一氏族的各家要吃年饭。节日期间,有互送礼物的习惯,所送的礼品多是自家作的油煎粑粑、腊肉条等食物。其他一些节日,除必备传统风味食品如粑粑、酒、肉外,还要加上应时的食品。如清明节的凉拌冷菜;立夏的辣蒜腌肉;火把节的饵块和水豆腐;尝新节的新米和荞麦粑等。

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一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有的在农历三月初二,有的在十月初八)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届时每两户献一头牛,一户献一只羊(以白羊为贵)。祭日当天的拂晓,先把屠宰的牛、羊头蹄心肝供奉诸路天神之前,日出后,开始诵经,祭典有时持续三个月,现已不多见。

娱乐:普米族的民间体育运动主要有打秋千、射箭、打磨秋、跳绳等。这些娱乐活动,常带有普米族居住山区和半农半牧生活的民族特点。

打秋千:在形式上与其他民族类似,但是其秋千架很有特色。普米族人把六根长干木料分成两组,每组三根,并分别用竹篾绳栓住一头,竖起来后叉开,形成两个三角支架,中间横搭一根木料,上面栓一根长篾绳套,人就站在绳套上,两手抓住身体两边的篾绳开始荡秋千。打秋千这种运动一般在过大年时进行。

打磨秋:是在一根竖载的短木桩上横扣一根光滑的粗木干,杆两头分别压上一人,旋转起来进行取乐的一种活动。打磨秋大多是节日期间在村边举行,参加者以青年男女和较大的孩子为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普米族
百科小知识★少数民族
普米族丰富多彩的舞蹈文化
“中华颂
民族特色民族文化 #锅庄舞 #舞蹈
兰坪普米文化传习小组的形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