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厌恶宝玉到逐渐接受宝玉,是贾政对无奈现实的妥协

《红楼梦》中的贾政极其不喜欢宝玉,甚至到了厌恶的地步,所以一见宝玉就不由得怒从心中起。贾政厌恶宝玉是因为宝玉不喜读八股,无心与科举。可是在《红楼梦》七十八回,外任回来的贾政,对宝玉的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他不仅不再逼迫宝玉考科举,而且对宝玉在诗词上的才能颇加赞赏。从厌恶宝玉到逐渐接受宝玉,实际上是贾政认清现实之后的无奈妥协。

贾政厌恶宝玉,是出于对现实的无奈

《红楼梦》中的贾府,是由宁公贾演与荣公贾源二人以军功起家的。而第二代的宁公代化与代善也是有军功在身,所以在第二代的时候,贾府的权势富贵达到了顶峰,因此官宦世家出身的王夫人提起黛玉的母亲贾敏来,无不歆羡的对凤姐说“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像个千金小姐的体统”。可是到了第三代,虽然说皇帝特降恩旨,让贾赦袭了爵位的同时,也赐了贾政一个主事之衔,可是袭爵的贾赦是个无权的富贵闲人罢了。

贾政虽然有在正经职位在身,可是为官多年,还是一个没有什么实权的工部员外郎。贾府的第三代还可以靠着祖宗留下的积蓄和积累下的人脉,勉强的撑起门面来,可是到了第四代怎么办?如果贾府再不出一个科举人才,贾府的第四代就会如史家一般,最终只剩一个空架子。

因此在大儿子贾珠去世之后,贾政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了宝玉的身上。偏偏聪明灵秀的宝玉什么书都读,就是不读八股,又成天在女孩子堆里玩闹,还时常和女孩子一样喜欢捣鼓胭脂水粉,这让本来文弱的宝玉更添女儿气,因此贾政就更加厌恶宝玉。

一心望子成龙的贾政,实际上也是一个天性散淡之人

如果仅仅从贾政对宝玉恨铁不成钢的态度来评判,我们一定会觉得贾政是一个极其热心于仕途又极其有上进心的人,但实际上贾政也是一个天性散淡之人。在《红楼梦》第四回中,对于贾政,作者说他是“素性潇洒,不以俗务为要,每公暇之时,不过看书着棋而已,馀事多不介意”,这样的贾政实际上也是一个无心与经济仕途之人。因此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中,游览大观园之时,贾政唯独对稻香村情有独钟,所以见了稻香村的景致,心中很是欢喜。原文描述如下:

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说着,引人步入茆堂(即茅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贾政心中自是欢喜。(摘自《红楼梦》十七、十八回)

从这一段我们就可以看出,贾政虽然身处膏粱锦绣丛中,但天性之中还是更喜欢恬淡安逸、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所以他虽然身处富贵繁华之中,但每日闲暇只喜看书下棋,其他俗务皆不关心。可是贾政也深刻地知道,清净闲适的生活,是需要一定权势与富贵来成全。

正因为如此,所以他问宝玉稻香村如何的时候,宝玉以‘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终究还是人力就捏穿凿而成时,惹得贾政大怒,大喝道:“叉出去!”。

贾政的怒从何来?因为宝玉戳穿了他自己给自己编造的谎言:在富贵繁华无比的大观园,花了重金打造了一处虚假的农家田舍,就真的代表了真实的农家田园生活吗?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而贾政也不过是叶公好龙而已。

因为在《红楼梦》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真正的农家生活便如刘姥姥所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得闲,还时不时得饿肚子,哪里有什么清净闲适可言。所以宝玉的‘非天然’一语戳中了贾政的痛处,因为贾政想象中的‘农家乐’是根本不存在的。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贾政自己不喜俗务,也无心应酬往来,却一心期望宝玉能从科甲出身的原因,他自己不大愿意做的事情,期望宝玉能去做。

贾政对宝玉态度的改变,实际上是他对无奈现实的妥协

《红楼梦》中的贾政虽然经常是一副不苟言笑、老成持重的模样,事实上他是一个很天真的人。他的天真就在于认为只要宝玉肯努力,将来就一定能在官场上有所作为,贾府的百年基业也能就此长存。

贾政之所以能如此认为,是因为他一直生活在温室中,他之所以这么多年在官场中能安闲地度日,全靠贾府祖宗积累的人脉以及权势与富贵保护着他。虽然他为官多年,但实际上就根本就不曾见识过真正的官场。

《红楼梦》七十八回写到,外任回来的贾政,对宝玉的态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从前的他见了宝玉,永远是一副恶声恶气的样子,且极其不喜欢宝玉读杂书,而今不仅不再逼迫宝玉做举业,而且要贾环和贾兰在忙完功课之时,也能如宝玉一般才好。原文如下:

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遂也不强以举业逼他了。又要环兰二人举业之馀,怎得亦同宝玉才好。(摘自《红楼梦》七十八回)

虽然作者表面上是写贾政是因为年纪渐老,所以才名利之心大灰。实际上是贾政外任之后,真正入了一回官场,才知道宦海如战场,为官并不容易。从前在京中做官,人人巴结奉承,用不着卑躬屈膝,全仗着贾府强大的人脉网作为后盾,所以一个小小的工部员外郎就能轻轻松松地给贾雨村谋个应天府的‘闲缺’。

可是离了京城就不一样,俗话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何况贾政外任的是海南地区,正所谓‘山高皇帝远’,此时脱去贾府光环的贾政,就是一个没什么实权的学政,也只能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了。

贾政对宝玉态度的改变,除了明白为官不易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看懂了贾府的处境。实际上贾府日渐衰败并不是因为子孙不成器,而是得不到皇帝的重用。原文中,作者有这样一句话“(贾政)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

这就是说贾府曾出过几个精通举业的人才,但不曾有一个发迹过。这个“不曾发迹”并不是说没有考中,因为小说中写到宁府的贾敬就是进士出身。可是贾敬十年寒窗苦读考中进士,并没有得到一官半职,换来的却是皇帝的冷落。无法在仕途实现抱负的贾敬,只好选择求个长生不老,于是就出家做了道士。

贾政为官多年,还是小小员外郎不说,就是自己的女儿元春封妃,他也还是没有得到皇帝的器重。虽然是点了学政,可点的却不是江浙一带的富庶之地,而是偏远的海南岛,可见皇帝对于贾政,也是只是表面的敷衍,并不打算重用。

自此,人生过了大半的贾政彻底地认清了现实,对于无奈的现实,他选择了彻底的妥协。而且颇懂得让子孙们暂避其锋芒,不仅不再逼迫宝玉做举业,而且也要贾环、贾兰在举业之余,也能寄情于诗歌,如同宝玉一般才好。

结语:人生最怕的不是不够努力,而是认不清现实。《红楼梦》中的贾政,一直认不清现实,也没有看清楚贾府当前的处境。所以盲目地以为只要宝玉能考中科举,贾府的困境就迎刃而解。可是外任之后,他才知道,真正的官场并不是他想象中的样子;而贾府的困境,根本不是一个中进士的宝玉所能挽救得了的。所以他自此再也不苛责宝玉,也无心与名利,只求个一家子骨肉能平平安安团团圆圆。

声明:本文仅以《红楼梦》前八十回作为参考依据,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宠爱小三,暴打儿子,他是最窝囊的妈宝男,却戳破了成年人最残酷的真相
【闲侃红楼】贾政和贾宝玉到底是怎样的父子关系?(闲侃红楼之五十七)
这个“二爷”才是红楼梦里真正的好男人
《红楼梦》中的贾政竟是“反封建”先驱?
贾府盛极而衰的命运有没有可能避免?
贾敬之谜:“乙卯科”根本没有会试,曹雪芹的假话你看懂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