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楼梦前八十与后十七回是曹雪芹亲笔,八一至一零三回是后人执笔

红楼梦前八十与后十七回是曹雪芹亲笔,八一至一零三回是后人执笔

在《贾雨村强索石呆子古扇一事被后人篡改非曹公亲笔》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对贾雨村的批语被后人改动过》中笔者已经分析了这些地方都被后人动过手脚。

但是从后四十回对贾雨村人物命运安排来看,整理者完全没有必要在第四十八回把强索石呆子古扇的罪名强加到贾雨村身上,为了前后照应又将七十二回林之孝告诉贾琏说贾雨村要降了之话也进行了增添,同时为了让林之孝与贾琏商讨之事符合林之孝的日常行为,又在第四十四回将“林之孝家的”改为“林之孝”。

为什么整理者要费这么大心思对文章进行改动,将贾雨村写的如此阴险狡诈,那么整理者的改动意图到底是什么?

笔者在前面的文章中详细的分析了贾雨村行为并没有任何不妥之处,作者对贾雨村并没有任何明说之言,只是在脂批中每次出现贾雨村便有会以“奸雄”提醒读者,说贾雨村为人奸诈,这样反复的给读者加以强调,无非是想给读者心中一个印象,让人认为他是一个大奸大恶之徒,在不知觉中为将贾雨村的邪恶印象刻画到读者的心目中,从而让其在四十八回与七十二回的修改变得顺理成章。

说贾雨村是一个坏人,但是从文章中却没有任何地方凸显出来,贾雨村并不是什么奸恶之徒,而且作者隐匿在文字背后所透露出来的关于贾雨村的为人并没有什么问题,要说贾雨村的缺点,就只是贪财罢了。对于贪财放在任何时代来说都不算是非常大奸大恶者,只是他取之无道,是有那么一点不大合规,但这并不能否定他这个人的其他方面。

笔者通过对文本文笔分析发现,对贾雨村文字的改写是整理者有意为之,故意藏拙于此,就是为了让人看出这里面存在的问题。

第四十八回写贾雨村强索石呆子扇子一事与第七十二回林之孝家的告诉贾琏说贾雨村要降一事,两处行文语言与文字风格与第八十一回至一零三回完全吻合。(此篇文章只进行总体概括,后面的文章将具体对八十一回至一零四回的文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解。)

一、八十一回至一零四回最喜用反问、设问、疑问,而且还最喜重复问话。特别是别人已经说出来了,还要进行反问一句。

第四十八回平儿问宝钗可知道昨儿那边的新闻的疑问后,宝钗已经说出了“没有听说”,平儿竟还反问一句。“老爷把二爷打了个动不得,难道姑娘就没听见?”

这样的反问在第八十一至一零三回用得最多的,丫鬟喜欢问主子在家没有,然后说出话来又反问一句。

二、平儿虽骂贾雨村实际上是骂贾赦的没有礼仪尊卑的话。第七十二回林之孝给贾琏回话时坐在椅子上,这些都是违背礼仪的行为。

这样的笔法与八十一回至一百零三回如出一辙。而且改写者生怕这样的手法不明显,还特别在文章中给人以暗示,如第八十八回,林黛玉生病后,贾琏请大夫来给林黛玉看病的时候,改写者借贾琏之口特意用了一句“姑娘们不用回避。”

连忙给黛玉盖好被窝,放下帐子。雪雁赶着收拾房里的东西。一时贾琏陪着大夫进来了, 便说道:“这位老爷是常来的,姑娘们不用回避。”老婆子打起帘子,贾琏让着进入房中坐下。贾琏道'紫鹃姐姐,你先把姑娘的病势向王老爷说说。”

这绝对是整理者的有意为之,整理者不可能不知道这里面有违礼节,他说了不用回避,不用回避的同时还打起了帘子,这如何使得,贾琏哪有这样的权力说出这样的话。

贾琏在外面虽是一个放荡子弟,但是他在家里人面前从来都是有礼有节,正正规规。林黛玉是他表妹,还是一个未出嫁的女子,他贾琏怎么可能这样不要黛玉的名节,这要是传出去,家里人会怎么说他。贾琏肯定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

既然是大家闺秀,肯定不会打起帘子见御医。第四十二回贾母因陪刘姥姥在大观园玩了一天后第二天早上偶感不适,请太医来给贾母号脉的时候,有如此描绘:

因贾母欠安,众人都过来请安,出去传请大夫。一时婆子回大夫来了,老妈妈请贾母进幔子去坐。贾母道: “我也老了,那里养不出那阿物儿来,还怕他不成!不要放幔子,就这样瞧罢。”

这里面只是贾母仗着自己年纪大,御医让她生都能生出来,所以她不介意很正常,但是对于林黛玉可不行,她可是未出阁的大小姐,帘子怎么能打起来。像这样的有意为之在八十一至一零三回还有很多,笔者会在后面的文章中具体分析。此处略过。

但是从一零四回起的后十七回的描写中对礼节性的东西又写得十分到位合规。

笔者略举几例,后面文章中再详细分析。

一一四回回末,贾宝玉见甄宝玉父亲甄应嘉后,对宝钗提起甄宝玉不日来京,叫宝钗他们也去看看。看宝钗回话:

宝玉回到自己房中,告诉了宝钗,说是:“常提的甄宝玉,我想一见不能,今日倒先见了他父亲了。我还听得说宝玉也不日要到京了,要来拜望我老爷呢。又人人说和我一模一样的,我只不信。若是他后儿到了咱们这里来, 你们都去瞧去,看他果然和我象不象。”宝钗听了道:“嗳,你说话怎么越发不留神了,什么男人同你一样都说出来了,还叫我们瞧去吗!'

在一零四回后又把礼节的东西给写回来了,虽是一件小事,但足可以看出礼节之深,宝钗见甄宝玉尚且有所顾忌,那么上面黛玉见医生肯定也该放下帘子。

再有一二零回袭人病的时候:

轻说着,大夫来了,宝钗等略避。大夫看了脉,说是急怒所致,开了方子去了。

虽然这里面用了“略避”二字,但并不是不避,而且在这时候贾家已经经过这么多的灾难了,顾不上这些也很正常,但是还是回避了一下。这与上面贾琏直接叫不用回避的区别可是天差地别。

再如写贾琏后面知礼节的部分,一一四回甄应嘉见贾政时:

那甄应嘉又说了几句话,就要起身,说:“明日在城外再见。”贾政见他事忙,谅难再坐,只得送出书房。贾琏宝玉早已伺候在那里代送,因贾政未叫,不敢擅入。甄应嘉出来,两人上去请安。……

贾琏宝玉此时的大家族礼仪便可看出,他在家里人面前还是很守规矩的。这不如贾母见甄家人评价宝玉一般:

可知你我这样人家的孩子们,凭他们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儿,见了外人,必是要还出正经礼数来的。若他不还正经礼数,也断不容他刁钻去了。就是大人溺爱的,是他一则生的得人意,二则见人礼数竟比大人行出来的不错,使人见了可爱可怜,背地里所以才纵他一点子。若一味他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是该打死的。

这些都是在大家族中潜移默化的东西,贾琏宝玉不可能不知。

当然后十七回也出现了很少几处违背礼仪的地方,这是改写者的故意添加。很容易一眼看出来,笔者后文中再细细道来。

三、七十二回增添的林之孝见贾琏时,有一句“这里贾琏出来”其实际上就是抄袭前面的一句话原话,而八十一回至一零四回的情节有很多处是对前八十回与后十七回的抄袭。

四、第八十一回至一百零三回中的文字有很多与后十七回矛盾的地方,并且矛盾的地方也非常明显。如果是一个人捉笔,就不可能出现自己写的文章还相互矛盾。

五、八十一至一零三回,每见面都要问好,每说话都笑嘻嘻,不管高兴不高兴,反正笑嘻嘻,不知道看着傻不傻。但是后十七回文风中全然没有这样的笔墨。

六、第七十二回林之孝告诉贾琏说贾雨村要降的消息,这是一个没有打听确切的消息就去告诉主子,这在八十一回至一零三回也很有几处这样的写法。

前八十回的文字与一零四回到一百二十回的文字风格与遣词造句能力是一样的,文笔造诣都挺高,只有第八十一回至第一零三回的文字味同嚼蜡,文笔拙劣之至,好多地方叙述难登大雅之堂,可以说曹公写出来的yin秽场面那叫文学,而八十一到一零三回写出来的则是se情。

现代红学研究认为,后四十回非曹公手笔,以前的说法是后四十回出自高鄂所补,但是现在也有一种说法是一百二十回本是高鄂与程伟元整理,而不是他们两人写的。

不管后四十回出自谁手,那么这里面存在一个很大的矛盾,即后十七回文笔明显高出八十一至一零三回。

如果不是同一个人所写,那么写后十七回的人既然有那么高的文字造诣,而且也把曹公想要表达的结局写了出来,此人完全有能力对八十一回至一零三回进行修改,那么他怎么能忍心看到前面那么差的文字无动于衷,还来貂尾续狗,这完全不符合事实逻辑。

如果是同一个人捉笔,不可能出现前面文笔很差,有很多不符合礼节的东西,而且还有很多抄袭的地方,突然在后十七回写得那么好。这人的文笔不可能猛然间有如此大的进步。就算是这人的文笔能刹时突飞猛进,那么对于追求完美的人的来说,他不可能放任八十一回至一零三回自己写下的稚拙文字而不去芜存精,进行修饰,而放任其劣作流传。

由上面所分析的整理者故意藏拙在文章之中,可以推出一个结论:八十回后一零四回前在整理过程中已经遗失,后人通过前后的故事将其添加修改,这样其实也暗合了程甲本中程伟元写的序言:

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金,不胫而走者矣。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称有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撼。不妄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起前后起伏,尚属接榫,然漶漫不可收拾。及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全书始自是告成。书成,因并志其缘起,以告海内君子。凡我同人,或亦先睹为快者欤?

————小泉程伟元识。

程伟元序言中说他所发现的《红楼梦》流传的仅有前八十回,而后只得十几卷,并没有程高本流传于世的后四十回。而笔者所推的就是一零四回到一二零也就是十七回,刚好与程伟元序中所说的十余卷相符合。而八十一回至一零三回便是他与友人整理并加以改写的。当然后十七回整理者对其略有改动,跟前八十回一样,改动的部分并不是很大,一眼就能看出来。

从程伟元所写序言来看,他的文笔也并不是那么差,而在文中八十一回至一零三回有很多地方一眼便可看出来其写法的粗劣。

这应该就是续写者有意为之,故意将其文笔不突出,留下许多破绽于世,用粗浅的言辞以敬畏曹雪芹的文笔精妙,这才有我们现在读来平淡无味。

所以除八十一回至一零三回是后来整理者补写外,其他文字大都是曹公亲笔。

那么八十一回至一零三回文字到底有哪些问题?请看下回详解。

声明: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为幽之鸣原创,欢迎转载并保留版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中的各种谐音隐义,又学习了!
风之子:红楼随笔续(36)
【转载】《红楼梦》人名拾趣
《红楼梦》人物名的秘密
曹雪芹:《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不服来战
《红楼梦》中的谐音文化,一字一名皆有深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