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融科技调查研究报告

一、一个充满潜力的产业

金融科技(FinTech)这个在中国被称为“互联网金融”的行业正在飞速发展 ,且已在许多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中国移动支付规模占据了全球的半壁江山,P2P网络借贷的余额更是占了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三。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虽然令人兴奋,这个行业目前却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网贷平台的违约事件时有发生,各类非法集资活动也被包装成金融创新出现在市场上,导致风险不断积聚,监管机构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逐渐起了变化。尽管如此,我们相信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态度没有根本性的转变,总体上仍然支持和鼓励金融创新。整个行业也仍然充满机遇。

调查结果呈现了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现状、机遇和挑战所在,以及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中国的受访者认为,零售银行、投资及财富管理和资金转移支付将是未来五年被金融科技颠覆程度最高的领域,一些现有的业务将流向独立的金融科技公司。如果这些行业能够像移动支付和网贷的发展势头一样迅猛,潜力将无可限量。

本次调查显示,中国受访者对于金融科技所带来的机遇是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中最乐观的。这种自信来源于国内广大且不断增长的互联网使用群体。以金融相关移动应用(app)的渗透率为例,移动支付(67.5%)、移动银行(48%),特别是移动股票交易和财富管理(7%)都存在巨大的潜力。

调查还表明,中国的传统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也把自己作为一股重要的颠覆性力量,并致力于将大数据分析(Data Analytics)、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移动科技(Mobile)、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RPA)等新兴科技应用到业务中。

中国金融机构自我转变的需要比其他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要迫切,转型的速度也前所未见,这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在中国的发展路径,也不完全和其他国家和地区一致:颠覆相对谈得较少,受访者关注得更多的是应用先进技术形成解决方案,以及合作共赢。监管如何与时俱进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机遇与挑战并存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受访者认为“扩大产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拓宽客户基础”是金融科技的前两大主要机遇,其次是“更好地分析和利用现有的数据”。

金融科技带来的机遇,下文将通过客户、产品与服务和渠道三个维度进行阐述


客户:服务对象扩大至未获金融覆盖的群体

中国受访者相信金融科技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将有助于扩大客户基础。调查结果显示,支付、个人贷款和资金转移是中国消费者目前通过金融科技获取的前三大金融服务类别。

截至2016年末,P2P网贷余额为人民币2.6万亿元,相当于人民币新增贷款总额的16%以上,份额较2015年扩大了一倍。非银行(第三方)网上支付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其在非现金支付交易中的市场份额几乎已由2015年的1.4%增至2016年的近2.7%。

再过五年,趋势又将有所不同。除了个人贷款和支付业务将继续流向金融科技公司,其他类型的金融业务,例如个人理财、助学贷款、财富管理也将流向金融科技公司。

金融科技低成本和无远弗届的特点,将使服务供应商得以将客户群体扩大至从前未获金融服务覆盖的人群:从大型企业、城市居民和富裕阶层,扩大至中小型企业、个体商户和农村消费者。

产品与服务:体验至上

在金融科技的竞争环境中,受访者认为留住客户的最重要因素包括:“随时都能获得服务”、“易用和直观的产品设计”和“更快速的服务”。这表明中国顾客的期望已从对产品的追求向体验至上转变。由此可见,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重点,将从简单和标准化,转变为创造个性化的体验。

在新兴技术的驱动下,金融科技公司让金融服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例如,创新的移动支付和资金转移解决方案,已方便到让现金和借记卡不再是日常交易必须的媒介。一些电商平台推出的消费金融产品,如“白条”与灵活的还款安排,也挑战了信用卡的地位。

国内领先的电商平台,一直在于挖掘零售银行领域的机遇,但金融机构也不必太过担心。金融机构仍是行业的主导者,拥有大部分的资本、人才和技术,还有(也是最重要的)公众信任。关键是他们是否有足够的决心挑战自我,由内而外地实现转型。

渠道:移动为王

金融科技到目前为止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的最深远的颠覆性影响之一,在于对渠道的颠覆。本次调查显示,虽然实体分支机构(如分行)仍是目前最主要的客户服务渠道,在未来五年里,它的重要性将逐年下降。而电子渠道,尤其是移动应用才是“王道”。

我们已经领略到了移动支付和网贷的惊人增长动力,未来其他类型的金融服务也将赶上“移动化”势头。金融机构需要尽快做好应对变化的准备。

金融科技给行业带来了众多机遇之余,也存在一些挑战,分别为:竞争、监管和人才

竞争:“赢家通吃”的模式在金融业是否可行?

调查结果显示,谈到金融科技带来的威胁时,中国受访者的主要担忧均与市场竞争相关。而全球的结果表明,除了竞争以外信息安全和隐私是另一个挑战。中国受访者认为激烈的价格战、丢失市场份额和客户流失加剧是三大主要威胁,这个结果可能是因为科技企业、线上到线下(O2O)服务模式在其他行业的颠覆性效应,让他们深感焦虑。

金融机构也感受到业务流失的威胁。然而,与全球受访者相比,中国受访者的态度相对没那么悲观。这体现在有10%的参与者认为在未来的五年内业务收入不会流失。

竞争的加剧在所难免,不过比这个更重要的是,科技颠覆让一些行业的竞争逻辑和模式发生了变化,“赢家通吃”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在金融领域内也有类似的苗头,例如支付业。这种在其他行业内出现的现象,在金融业是否可行值得进一步反思。

监管:如何在鼓励创新和控制金融风险间取得平衡?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至今,已成功地提高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但发展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网贷平台的违约事件时有发生,各类非法集资活动也被包装成金融创新出现在市场上,导致风险不断积聚。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维权行为影响了社会稳定,促使政府不得不有所行动。

有观点担忧,整治代表了监管机构对金融创新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但我们认为政府的态度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金融创新。整治行动的目的是纠偏,提醒市场金融创新不应偏离创新的轨道,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是金融。

尽管如此,中国受访者确实感受到监管给创新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他们认为最大影响是“新商业模式”,其次是“数据存储和隐私保护”,另外还有“反洗钱(AML)和了解您的客户(KYC)之类的监管要求”。监管环境的变化也让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之间的合作变得困难,后两者都认为监管方面的不确定性,是他们合作中遇到的三大问题之一。

监管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是催化剂,确保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鼓励良好的行为,也能成为限制行业发展的障碍。因此监管法规不仅需要与时俱进,更关键的是在鼓励创新和控制金融风险之间取得平衡。

中国监管机构已经意识到这一点。除了专项整治,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长效机制也在逐步成型。负责监管网贷业务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监会)在整治期间已先后发布两项 规定,将网贷平台定性为信息中介,并发布了客户资金存管的具体指引;

人民银行则早在2015年12月,已经发布了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如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保监会)和人民银行也都在制定和完善各自职责范围内的互联网金融监管规定。

人才: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

关于人才,调查呈现出的结果令人喜忧参半。在招聘和留住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方面,认为“非常难”的中国受访者比例相对全球较少,“无困难”的比例则相对全球较高,表明他们在创新人才储备方面似乎比全球更乐观。

然而,当评估他们所在机构自身的创新能力时,中国受访者的信心在调查问及的每一项能力中都不如全球。在金融科技的竞争浪潮中,想要获得优势,金融机构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数字技能、商业头脑、管理能力缺一不可。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是金融机构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应对变革:“合”是大势所趋

科技进步一日千里,跟不上市场发展的步伐将导致收入和客户流失,甚至无法在业内生存下去。调查结果显示,金融科技的浪潮中,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战略与理念:共同协作创新

如何通过战略推动创新?调查显示,未来三到五年,中国金融机构倾向于通过加强“内部研发”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来落实创新。

“收购金融科技公司”也是落实创新的一种方式,但这个选项仅排在第三。且预计收购力度“维持不变”的受访者比例与“增加”的比例旗鼓相当,表明金融机构对于收购的态度还是比较审慎的。

资源投入:专注于关键科技

中国金融机构对于新兴科技的热情非常高涨。调查结果显示,他们愿意将接近三分之一的资源分配到金融科技相关项目中,该比例高出全球的一倍以上。愿意投资固然是好事,但在创新过程中有的放矢相当重要,先了解市场需求再有选择地投放资源,才是明智之举。建立一个在全球范围内专门关注新兴科技的团队,才能充分掌握他们的颠覆性力量。

投入越多,期望自然也就越高。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受访者在金融科技项目的年预期投资回报率,比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都要高,高出全球水平(20%)近一倍。乐观是好事,但管理投资的预期也很重要。

对于关键科技的偏好方面,中国受访者倾向于投资的前三项依次为“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和“移动科技”。

金融机构对于新兴科技的追逐,需要跟上金融科技公司的节奏。目前,金融机构正专注于系统升级,重点在于提升与大数据分析和移动科技的兼容性—他们还停留在数据的整合和管理、提供数字化客户服务体验的阶段。然而,金融科技公司已着眼于更前沿的科技,相关的解决方案不仅旨在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也有助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强化安全性,使流程更灵活。

行动方案:多种方式合作

如上文所述,“合”是金融科技的大势所趋。中国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的业务往来,主要以“购买金融科技公司服务提高运营和服务”和“合作伙伴关系”为主。从战略上,未来三至五年他们也愿意增加合作。

当然,在“合”的大趋势下,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之外,金融机构也可以向金融科技公司提供服务,甚至由金融机构建立相关风险投资基金为后者提供资金,又或者由金融机构建立相关孵化项目等。选择双方都适合的模式是关键。

然而,战术层面,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在与对方的合作中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信息科技的安全性”和“监管的不确定性”是双方共同指出的挑战。除此之外,金融机构认为“信息科技系统的兼容性”也是一个主要的挑战,金融科技公司则表示“商业模式的差异”是一个问题。可见双方之间的合作虽然有良好的主观意愿,过程仍需进一步磨合。

四、面向未来的创新科技

科技进步的滚滚洪流,正在影响金融服务的方方面面。结合调查结果和我们与客户的日常沟通,本章精选了三项将给金融业带来深远变化的创新科技。尽快掌握这些科技,并围绕其落实相应的配套技能,将使金融机构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指开发和应用相应的计算机系统,来执行通常需要人类智力才能完成的任务,例如视觉感知、语音识别、手势控制、机器学习和语言处理等。目前,人工智能在金融业的应用正在增加,尤其是在需要大量的数据处理作出决策。

人工智能使得金融产品和服务能够更个性化,如智能钱包(监测和了解用户的习惯和需求),保险中的承保系统(自动核保和利用更详细的信息促进更优的决策),和定制的投资研究(分析海量信息,提供个性化的财务建议,计算和预测)。

根据我们的观察,人工智能在不同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各有特色。例如,保险公司正在使用人工智能处理索赔、简化流程和打击欺诈;银行则使用聊天机器人来改善客户体验;在资产和财富管理方面,人工智能主要被用于智能投顾。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是一套采用程序来模拟一系列动作的解决方案,尤其应用在需要人机互动的工作上。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让业务流程得以快速实现数字化,在短时间内通过降低风险提升价值。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在改善用户体验、降低成本和提高治理水平、合规性和可审计性等方面都有应用价值。具体来说,其有助于减少70%的手动过程,并缩短90%的工艺周期。它也可以显著将错误率降到低至0.05%。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在金融服务的应用大多是劳动密集型、重复性的领域,或是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的工序,例如信贷处理、合规相关的流程、自动排队等。

我们预计未来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的应用将会迅速增加。不仅在核心金融业务,其应用也将推广到非核心的后台职能,例如人力资源(记录保存)和财务(汇报)等。

区块链

区块链是一种在分布式网络中,通过数字化手段识别和跟踪交易的数据结构类型。数据信息在分布式网络中的计算机之间共享,形成一个分布式、相互信任的网络。区块链所对应的分布式帐簿技术,为资产所有权的追踪和转让提供了一个透明和安全的方式。

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受访者认为交易结算、数字身份管理、支付和资金转移基础设施是区块链最有应用价值的领域。这与我们的观察是一致的。区块链适用于一系列证券交易(如股票、债券、衍生品、回购、贷款和资产支持证券等)和交易的结算、清算和托管等环节。

区块链在参与者之间共享和同步的特点,使得各个独立的分帐簿之间不再需要进行协调,从而改善了工作流程。该技术的另一个应用领域智能合同,则减少了人工操作。

尽管中国受访者尚未意识到,区块链在再保险行业内也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它能让数据处理更高效、减少理赔疏漏并防范欺诈,预计能为再保险行业节省20%、相当于50亿至100美元的支出。

谈到区块链,人们也习惯了将其与比特币挂钩,未来区块链在这方面的应用也许能超越虚拟货币。人民银行自2014年以来就开始探索数字货币,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根据人民银行的评估,发行数字货币可以降低传统纸币发行、流通的高昂成本,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和透明度,减少洗钱、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提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的控制力,更好地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助力普惠金融的全面实现。

在中国香港特区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金融管理局,近日也透露其正联同当地三家发钞银行和其他行业团体,就发行数字货币展开研究。随着各地的中央银行继续探索数字货币,区块链作为其关键技术支撑,也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过去一年多,国内对于区块链及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已经有了广泛和深入的讨论。然而,本次调查结果却显示,中国受访者对区块链的认识仍然大幅落后于全球。只有很小一部分受访者认为其对该技术“极其熟悉”或“非常熟悉”,全球该部分受访者比例达到了24%。表示“完全不熟悉”的中国受访者也明显高于全球。

尽管认识有限,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的受访者对于应用区块链的热情,与全球同行相比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近60%的受访者已经将区块链包括在战略规划内,或正在评估战略和潜在的技术合作伙伴,处于相同阶段的全球受访者仅略高于40%。这可能是因为区块链作为关键科技之一,已被中国政府写入“十三五”规划中。

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下,未来三至五年内金融业即将大变天。然而,未来这个行业的变化,无论是用“金融科技”还是“互联网金融”来描述,首先仍然要立足于“金融”这个本质。而金融业的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这就表明所有的变化需要紧扣实体经济发展的脉搏。

预计随着中国的实体经济向工业4.0、共享经济演变,信息化、智能化和个性化将成为主流的商业与生活模式。为了顺应潮流,未来的金融服务模式也将向3.0转型,从“产品和渠道为王”,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

一方面,金融机构的的实体网点的功能将发生变化,向产品和服务的研究和生产中心、后台处理中心转型,所有的交易执行将通过智能渠道,而不是实体网点来完成。另一方面,金融服务也将融入生活,相关的支付、融资、保险等需求通过生活场景来挖掘。

因此,未来的“新金融”服务模式,将包含“产品服务”、“应用场景”、“智能渠道”三大要素,而科技将是迈向“金融3.0”时代转型的重要支柱。

欲了解相关报告可点下面链接:

中国领先金融科技公司研究报告(上)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gwNDY1Mg==&mid=2247485232&idx=1&sn=2a19cb30943bd67adcfdcb7f1edf6797&chksm=909a0f33a7ed862543299677f4995ba238f6cd770074c59ad8d148e5f723e30a870651f62233&mpshare=1&scene=23&srcid=0123xUTwBYKLU2SlnP9lGh1j#rd

中国领先金融科技公司研究报告(下)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gwNDY1Mg==&mid=2247485276&idx=1&sn=80906c0d297d6ea4755945b56dce498d&chksm=909a0f5fa7ed8649ceb5f06527481c7ec93e86b71132357d05d809129caae0e3ee9155c8213c#rd

金融科技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上)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gwNDY1Mg==&mid=2247484661&idx=1&sn=bcf99adc9cacf7ead4434eb424d55b02&chksm=909a0cf6a7ed85e08ca8ef13a052d4232ca63981684c0793a7b3acffb65888539f34a0bae494&mpshare=1&scene=23&srcid=01239qs2vzEO7YhSGEPZopD8#rd

金融科技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gwNDY1Mg==&mid=2247484712&idx=1&sn=4c24e93874107eddc4a1e41b3e782fd8&chksm=909a0d2ba7ed843d3ec89c23ceb3b81342d26fb146bcfad5adafdf88277b5f0c434a68f58a58&mpshare=1&scene=23&srcid=0123AGeVqUIfBoashvL6d43D#rd

区块链研究报告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gwNDY1Mg==&mid=2247484676&idx=1&sn=8a5520cb3ad4fb4d64da09e53dda3d20&chksm=909a0d07a7ed8411ca6f4224e4f330e6326cfbc9c36c0d23306a2e5d05524a4d7167184443a8&mpshare=1&scene=23&srcid=0123DfGox7MvxBoAYj2XRiKr#rd


“加微信好友AILI12308可以获得更多专业报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普华永道:人工智能、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区块链将改造金融业
大型银行与BATJ合作流于形式
我国及部分省市金融科技行业相关政策 发挥“科技+金融”双轮驱动效能
金融科技行业研报
金融科技应该如何监管
【关注】金融科技的风口来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成完美标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