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加勒比海盗当道,世界第一帝国也得'割肉求饶'

作者|赵恺,苏州作家协会成员,著有:《军国凶兽:日本战史》、《猛禽崛起:美国战史》、《军部当国》、《一口气读完中国战争史系列》、《不列颠王权与战争史》等历史科普读物。本文为网易历史频道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为一部奇幻冒险题材电影,《加勒比海盗》系列从一开始便被出品方迪斯尼公司赋予了“成人童话”的绚烂光环。在大银幕上,观众更多关注的是贵族千金和穷小子的忠贞爱情、侠盗与官军的斗智斗勇。而邪魅狂狷的反派、狰狞可怖的海怪、呆萌愚蠢的龙套,则和这部电影所反映的17世纪风貌,全部成为了用于烘托主题的背景板。

虽然世人都知道“童话里都是骗人的”。但发生在架空的平行时空的《加勒比海盗》系列电影,却往往会不自觉的代入一些真实历史的投影。如作为第4部中作为终极BOSS出现的“黑胡子”(Blackbeard: 伊恩·麦柯肖恩饰),其原型便是英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海盗巨魁—爱德华·蒂奇(Edward Teach )。

伊恩·麦柯肖恩饰演的终极BOSS“黑胡子”

当然历史上的爱德华·蒂奇可没有电影中“黑胡子”那般神鬼莫测的特异功能,公元1718年这位横行大西洋之上、一度围攻英属北美多个殖民地港口勒索赎金的海盗头目,最终死在了英国皇家海军中尉梅纳德的手上,而当时奉命对其展开剿杀的两艘英国海军战舰之中,有1艘便叫“珍珠”号(HMS Pearl,1708年下水的英国皇家海军四等战列舰,装载有42门火炮)。

爱德华·蒂奇与梅纳德中尉之间的死斗

而在观影《加勒比海盗4》的过程中,笔者便觉得编剧将“黑胡子”的死归咎于赶来摧毁异端的西班牙远征军,似乎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主角“手不沾血”的道德洁癖,更是在为续作进行铺垫。而随着《加勒比海盗5》的新鲜出炉,这一预测也得到了印证。因为在这一部作为终极BOSS的正是嫉恶如仇的西班牙海军将佐——“海上屠夫”萨拉查(Salazar,哈维尔·巴登饰演)。而事实上在讲述加勒比海以及欧洲海盗的故事中,西班牙始终是无法跳过的。

《加勒比海盗5》中哈维尔·巴登饰演的西班牙海军将佐萨拉查

一、征服天堂——西班牙人在加勒比海地区的血腥扩张

公元1492年9月6日,自热那亚的羊毛纺织工之子—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成功说服了西班牙王室资助他向西航行,以开辟通往中国和印度的新航线。这次远程的结果虽然早已为世人所熟知,但事实上哥伦布的首次远航并没有发现“新大陆”,而是为欧洲打开了加勒比海的海图。

10月12日西班牙船队便抵达了地处加勒比海的庐卡雅群岛(Lucayan Archipelago)。而哥伦布则按照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记载,认为自己已经抵达了日本列岛的外围。怀着激动不已的心情,西班牙人随后又造访了今天的古巴、海地等地,盘桓到公元1493年初,才带着挟持到了当地土著踏上了归途。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觐见西班牙国王和女王

在哥伦布带回的大批金银珠宝的刺激下,好事者随即纷至沓来。公元1504年年仅17岁的西班牙贵族少年埃尔南·科尔特斯,放弃了其在萨拉曼卡大学的法律专业,来到了位于西印度群岛中古巴与波多黎各之间的“西班牙岛”(今称伊斯帕尼奥拉岛)。

作为哥伦布第一次远征美洲所发现的岛屿,“西班牙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据称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前已有100万左右的土著居民。面对如此庞大的土著势力,西班牙人不敢深入内陆,只能以沿海的圣多明各(Santo Domingo)等城堡为据点逐步向内陆蚕食。这种低效的扩张方式显然无法满足急于寻找黄金的探险家们的需要。因此就在科尔特斯抵达西班牙岛后不久,西班牙人在当地的扩张进入了快车道。公元1508年到1513年之间,西班牙人先后征服了古巴、波多黎各和牙买加岛。但是上述岛屿的情况与西班牙岛类似,除了肥沃的土地和大批懵懂的土著之外,冒险者们对金银等贵金属的渴望依旧无法得到满足。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没有分得土地和印第安奴隶的西班牙人,决心继续向东航行、去碰碰运气。对于这些要求古巴总督贝拉斯克斯不仅大开绿灯,还每每赦给了探险者们几艘战船。不过除了船只之外所有的武器和补给都要探险者们自掏腰包。用参与者——《征服新西班牙信史》的作者——贝尔纳尔·迪亚斯·德尔·卡斯蒂略的话说:“这完全是一次自负盈亏的远征:如果我们觉得那片土地值得开(抢)拓(劫),又敢于去冒险,那就开拓,要是不成,就返回古巴”。可以说这些西班牙冒险者的行为和日后的加勒比海盗也没什么不同,只是抢劫的对象,从欧洲人换成了当地的印第安土著而已。

西班牙人从古巴出发进入墨西哥湾之后,很快便与当地的印第安部族发生了武装冲突,在战斗中西班牙人明显感觉到对手和西印度群岛的土著不可同日而语。除了部落规模更大、广泛使用独木舟之外,当地居民普遍穿着一种被西班牙人称为“马斯特尔”的布片服装,而西印度群岛地区的土著则基本都是赤身裸体的。而这些印第安部族的武士不仅身材魁梧、骁勇善战,且拥有完备的战术体系,短兵相接之前往往先投射密集的石弹、弓箭和投枪。随后在以黑曜石制成的长矛和“马夸威特”近身与对手格斗,西班牙人几次都被打的狼狈逃窜。

阿兹特克人所使用的黑曜石武器“马夸威特”的复制品

直到他们来到了哈马帕河的入海口,才在比较友善的当地部族引进下见到了当地统治墨西哥地区的阿兹特克帝国官员。不过面对阿兹特克人拿出的黄金,西班牙人只有一些不值钱的水钻和玻璃珠子。以物易物的贸易只进行了6天,西班牙人就穷的只能卖衬衫了。无奈之下西班牙探险者再度回到古巴方面。

面对探险者们带回的黄金,古巴总督贝拉斯克斯终于坐不住了,他一口气又添置了6艘战舰。委任自己的东床爱婿科尔特斯为新一轮远征的主帅。不过为了这次前途未卜的探险,科尔特斯同样需要投入一大笔启动资金。为此他典押了自己的庄园和奴隶,从古巴当地的商贾手中借来了4000比索的现金以及与之等额的货物。这些钱被科尔特斯系数用于军备,这支远征军不仅调集了更多的火炮,还为所有的步兵装备棉甲、将骑士的战马带上了船。

公元1519年2月10日,科尔特斯誓师出征,全军共计508人。其中弩手32人、火枪手13人、战马16匹、青铜炮10门、加农炮4门。这样的兵力在欧洲战场或许算不上什么大军。但却已是科尔特斯及其合伙人的全部家当。果然在墨西哥沿岸登陆之后,西班牙人再度遭到了当地印第安部族的围攻,面对汹涌而来的印第安武士,西班牙人先以大炮、火枪和强弩射击,复以长矛、利剑劈砍,在对方攻势衰竭之后再投入骑兵冲杀。尽管只有区区13骑。但从未见过马匹的印第安人还是为其所震慑。随即全军溃散。

不过科尔特斯深知悬殊的交换比也不能改变双方人数上的差异。因此大获全胜之后,他反而积极的释放善意。不仅系数释放了战俘,甚至还拒绝了印第安部族送来的人质。而面对上门求和的印第安酋长,科尔特斯又故意展示了己方火器之犀利、战马之骠悍。在如此高超的外交手腕之下,当地印第安诸部酋长主动献上黄金和美女。而在这些酋长的指点之下,科尔特斯得知在西部的内陆深处有着一个遍地黄金的城市。于是带着幻想和渴望,公元1519年11月8日,科尔特斯率领不足400名西班牙人及千余印第安脚夫。通过长长的堤道进入阿兹特克帝国的核心城市——特诺奇提特兰。并在此后凭借着一系列阴谋和血腥屠杀,彻底摧毁了这个印第安文明。

西班牙最终通过自己的双桅战船控制特诺奇提特兰城周围的湖面,迫使阿兹特克帝国对其屈服

事实上这些西班牙冒险者的行为和日后的加勒比海盗也没什么不同,只是抢劫的对象,从欧洲人换成了当地的印第安土著而已。而也有赖于从阿兹特克帝国宫廷中抢掠来的大批金银以及遍布拉丁美洲各地的贵金属矿藏。加勒比海地区作为西班牙帝国连接本土和美洲殖民地的转运港口,才真正的得以发展起来。当然这份繁荣也不免遭到了后来者的觊觎。

而在早期的西班牙探险者中,也有一位被冠以“屠夫”之名的萨拉查。在今天美国西南部的新墨西哥州,这位萨拉查屠杀了成千上万的印第安土著,最终连西班牙政府都看不过去了,判处他流放之刑。不过美国人对这段历史倒似乎并不在意。这位全名为胡安·德·欧聂特·萨拉查的屠夫塑像至今仍矗立在当地的广场之上。

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西班牙“屠夫”萨拉查的雕塑,不过他杀的不是海盗而是印第安人

二、劫掠宝船——英国和荷兰海盗在加勒比海的肆虐

西班牙在美洲赚得盆满钵满的成功,早已极大的刺激了比邻英、法等欧洲传统强国。大西洋之上的纷争便显得更为激烈。有趣的是伴随着北欧强国瑞典的崛起,关于维京人首先发现北美的传闻在欧洲逐渐兴盛起来。尽管有着很多不同的版本,这个传说的大致内容都是出生挪威的维京贵族莱夫·埃里克松从其父辈的海盗基地——格陵兰岛出发,误打误撞的于公元1003年左右抵达了今天加拿大最大的岛屿——巴芬岛。由于年代久远,关于维京人发现北美这个传说的真实性早已不可考证。但可以想象,在人类悠久的航海史上并非只有欧洲人才有过扬帆四海的冲动。

在古老的东方,宋、元、明三大帝国雄踞东亚,福建泉州港内万帆林立。郑和的舰队可以毫无阻力的向西抵达非洲南部的好望角,那么向东进抵美洲西海岸同样并不困难。印度和阿拉伯的穆斯林商贾可以化印度洋为“星月湖”,那么从欧洲人口中的“香料群岛”——印尼东部走的更远一点,未必就没有到过夏威夷甚至加利福尼亚的海滨。至于凭借着一叶轻舟和一根渔线便浪迹太平洋的毛利人,更曾在复活节岛上雕刻出那些生动的巨石雕像。没有人可以怀疑他们或许曾在智利沿海的沙漠留下过足迹。但对于这些造访者而言,美洲的荒芜和落后都吸引不了他们长期驻足。

正如宋宜昌先生所言:“与其说是亚洲没有能发现新大陆(澳洲和美洲),不如说亚洲未能找到一种欧洲人行之有效的商业——殖民—产业模式,也包括与亚洲政治传统格格不入的一套政治模式。这就使亚洲人不愿去面对新的土地和新的海洋。而就是以上这些模式,使欧洲人发现并开发了美洲,把大西洋变成了一个‘欧洲之湖’。”

公元1559年,出生在英国西南部德文郡普利茅斯的一个商人家庭的约翰·霍金斯娶海军财务官本杰明·冈森的女儿为妻。在岳父的资助下,霍金斯于1562年10月率领一支船队出海,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奴隶贸易航行。船队由三艘船组成,其中最大的“萨洛蒙”号为120吨。为了便于在新海域的航行,霍金斯在加那利群岛的特内里费岛带上了一名西班牙人担任领航员,然后驶向几内亚海岸。在那里他很容易地捕获了300名黑人。带着这些“活货物”,他们穿过大西洋,前往西印度群岛的小西班牙岛(即海地岛)卖给西班牙殖民者。1563年9月,他们满载而归。从此开辟了英国跨越大西洋的三角贸易。

但西班牙人并不愿与更多的后来者共享美洲,而英国人在杀人越货方面也是内行。1567年10月2日,霍金斯第三次率船队远航。由于在返航途中遭到海上飓风的袭击,霍金斯的船队于1568年9月16日被迫开往地处墨西哥湾的西属港口维拉克鲁斯。他们强占了港口外的抛锚处所圣胡安·德·乌略亚岛。但第二天,一支由13艘船组成的西班牙反走私武装舰队也进入该港。霍金斯感觉大事不妙,企图与西班牙舰队司令官商谈以便修整船只。但没有成效,第三天西班牙人突然向英船发起炮击,同时在岸上的英国水手也遭到袭击和屠杀,死伤及失踪人员达300人左右。

霍金斯的船队之中有3艘被击沉或捕获,其余两艘分别由其和表弟德雷克指挥,在即将沉没的状态下终于在1569年1月先后返抵英国。在他们回国之前,驻英国的热那亚银行家斯皮诺拉已从西班牙方面获悉了相关消息,当即转告英国政府。一时舆论大哗。恰好一支西班牙运送财宝的船队正停泊在英国港口。女王伊丽莎白当即下令于1568年12月夺取了这支西班牙舰队的财宝。至此英国与西班牙帝国的关系由昔日的联姻逐渐滑向了对立。在英国女王的鼓励之下,约翰·霍金斯和弗朗西斯·德雷克这对表兄弟带领着英国私掠船主在加勒比海各地放手抢掠西班牙人的船只和港口。

被称为“宝船”的西班牙大帆船,曾是15世纪海权兴盛的象征

除了英国人之外,还有另一群海盗也在打西班牙人的主意,他们就是正在谋求摆脱西班牙宗主国关系的荷兰“海上乞丐”。荷兰的起义者们之所以自称“乞丐”,是因为公元1566年4月5日,200多名荷兰贵族联名向西班牙女总督玛格丽特递交请愿书,要求撤销“宗教裁判所”并马上回复“大议会”的民主协商制度。女总督表面态度良好,接受了请愿书并承诺会转呈自己的弟弟—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但现场玛格丽特的西班牙籍幕僚波莱蒙特却小声的对玛格丽特说:“夫人,不用害怕,他们不过是一群乞丐!”。这话一出荷兰人的自尊心大受打击。从此之后尼德兰贵族反对派便自称为“乞丐”。以表示铭记西班牙人对自己的羞辱。

而随着荷兰独立战争的爆发,大批失业水手组成的海盗集团,以“海上乞丐”(Watergeuzen)之名频繁袭扰西班牙货船和尼德兰沿岸港口,并将所掠夺来的货物运往英格兰、德意志以及法国的港口销脏、并在当地整修船只、获得补给。“海上乞丐”熟悉荷兰沿海的水文、风向等情况,因此往往可以以弱胜强,

公元1573年10月,西班牙海军集结了以旗舰“宗教裁判所”号为首的30艘战舰,进入荷兰北部的须德海与“海上乞丐”的24艘武装商船爆发海战。战斗开始之后,西班牙海军凭借强大的火力,一度占据了上风。但是须德海变幻莫测的风向和复杂的水文条件,最终还是令荷兰水手们获得了胜利,6艘西班牙战船在战斗中意外搁浅,沦为“海上乞丐”的俘虏,余者只能仓皇撤退。

西班牙海军与“海上乞丐”的厮杀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上乞丐”的战斗力日益强悍,大批英国私掠船主出于个人利益和国家战略的考虑,加入了“海上乞丐”的阵列。在战斗中他们常常利用风向的优势,迅速靠近西班牙人的战舰攀援而上,或奋战夺船、或放火焚烧。令西班牙人防不胜防。他们的行动也往往不局限于欧洲沿海,逐渐开始向大西洋延伸,“飞翔的荷兰人”那般的幽灵船也最终出现在了加勒比沿海地区。

三、无敌舰队——西班牙海权的没落和加勒比海的衰退

公元1588年4月25日,为了一举荡平英国和荷兰的威胁,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委任亲信锡多尼为主帅,在吞并的葡萄牙首都里斯举行了盛大的出兵仪式。决定直扑英国本土。15天之后的5月9日早晨,停泊在里斯本港内的西班牙舰队所有船只,纷纷拔锚启航,一艘艘通过贝伦塔,沿特茹河而下。但此时本不应该出现的强劲西风从海上席卷而来,令整个舰队不得不在河口附近的城堡跟前抛锚待机,在此后长达20余日的时间里寸步未移。

不过这宛如上天预警般的阻挠并没有令西班牙人产生不好的联想。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支集结了西班牙、葡萄牙以及意大利最好的水手、舰载步兵以及130艘战船组成的舰队,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和问题,但依旧足以横行欧洲,因此他们颇为骄傲的自夸为“无敌舰队”。殊不知这支主要由商船改造的舰队,不仅在战术体系和水兵训练方面已经落后于对手,甚至连吨位和体型也小于英国战舰。

根据最近的研究考证,1西班牙吨只有0.63英吨,但许多有关西班牙无敌舰队的书籍中,都错误地认为西班牙的“加里昂”型战舰(galleon)比英格兰的大。其实,若按换算率计算,西班牙“无敌舰队”中最大的“加里昂”型战舰:比斯开湾船队的“埃尔格兰格林”号(1160西吨)和锡多尼的旗舰“圣马丁”(1000西吨),实际上分别是731吨和630吨。都比英格兰舰队中最大的“加里昂”型战舰“凯旋”号(1100吨)和“白熊”号(1000吨)小得多。而且从作为主力的加里昂船的平均吨数来看,英格兰海军中的大型战舰反而比无敌舰队多。

在英吉利海峡与对手遭遇之后,西班牙人很快便发现自己擅长的接舷近战根本无从施展,只能且战且退。英国海军则紧随在后。不断以远程炮火袭扰和攻击西班牙人, 8月7日夜英格兰海军以8艘装载有炮弹的“火船”突袭“无敌舰队”。虽然造成的直接损失不大,但却成为了压垮西班牙人紧张神经的最后一根稻草。由于既无弹药,又无可供补给和修理船只的港口,最终西班牙人竟然决定绕过苏格兰北端回国。最终7月30日到达海峡入口的利泽德角时,无敌舰队一共拥有68艘大型舰船;9月3日在苏格兰西北的大西洋南下的时候仍有44艘;历尽千辛万苦返回故国的舰船共计38艘,也就是说,无敌舰队68艘大型舰船中,损失掉28艘。此外,包括小型帆船、运输船、加里亚斯船和加里船在内共130艘大小船只,一共损失近一半(63艘)。

客观的说这个数字对于西班牙王国来说并非不能接受,因此据说腓力二世得到消息之后,从容的回答说:“应该感谢万能的上帝,教我重新组建新的舰队,进行新的远征,即使江河被堵住了,只要水源不干涸,就不必杞人忧天。”并随手拿起笔在纸上写道:“我的舰队应当同敌人作战,而不应同万能的上帝驾驭的狂风巨浪斗争”。

事实上腓力二世的确作了重组舰队的努力,他曾经满怀信心地对某外国大使说过,为了重建无敌舰队,纵使把埃尔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内全部金银餐具和烛台熔毁,也在所不惜。当然修道院里的餐具和烛台即便全部拿来也造不了两艘战舰,西班牙重组军队的重点仍是利用来自新大陆的金银财宝和热那亚银行家的贷款,然后将其用于造船、铸炮和征兵。

此外腓力二世已经根据锡多尼以及其他将领们的报告,还要手肘改进扬帆航船能力,以性能尽可能相同的加里昂船编制舰队;铸造卡巴林炮和准卡巴林炮等远程大炮,武装舰队,统一指挥权限,以及改善舰队的联络和协作体制等等。这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都极大的拖延着西班牙人的脚步。但是好在英国人在这场战争中的开支也超出了国力的承受范围。

公元1596年和公元1598年,腓力二世又组织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无敌舰队远征,但却都效果平平。1598年9月13日黎明,腓力二世还来不及待到第四次无敌舰队远征出发,便握住十字架含恨长逝了。应该说此后的西班牙依旧是一个欧洲大陆体量巨大的陆军强国。但是昔日纵横大洋的雄心却与他们渐行渐远了。

腓力二世至死也没有想过,强盛的西班牙帝国的衰弱其实源于来自美洲的那些金银。大量的贵金属冲击着西班牙帝国自身的经济秩序,秘鲁波托西的银矿既在支持,也在破坏旧世界的经济。从16世纪40年代起,南美的金银被运过大西洋,给西班牙王室提供战争经费。西班牙国王因此能够建造船只、雇佣职业军队,开展规模空前的宏大战争。但财富的流入产生了一种通货膨胀的压力,这是当时的帝王将相所无法理解的。物价的上涨甚至蔓延到整个欧洲,彻底摧毁了西班牙帝国的内部稳定。

随着“无敌舰队”的毁灭,西班牙人在加勒比海的存在也日渐衰弱。“海上屠夫”萨拉查那样的英雄人物或许从未出现在17世纪的加勒比海上,倒是他却不失为英美对那个强盛西班牙帝国的一种另类记忆的表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统治中国的时候,欧洲的国家都在干什么?
地理大发现运动过后称霸欧洲的西班牙,为何又快速走向了没落?
大航海时代4 7大海域势力原型全考证(北海、新大陆篇)
帝国骄雄系列之一:皇家海盗德雷克 (转载)
海盗之王与十六世纪的“偷袭珍珠港”
牙买加的海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