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铜车马基础资料
userphoto

2023.07.16 安徽

关注

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秦始皇帝陵遗址公园,它于2010年10月1日对外开放,占地面积2.13平方千米。正前方的高大土丘就是秦始皇的陵墓,围绕封土的内外两重城墙都用这样的矮墙表示。我们先去参观封土东南、内外城之间的K9901,再去参观封土西南,位于内城里的K0006,最后到陵墓封土结束今天的行程。

K9901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座陪葬坑的名称。K9901是考古编号,K是陪葬坑中“坑”的拼音“kēng”首字母;99指的是时间:1999年;01是序列号第一,也就是说K9901的意思是1999年秦陵考古勘探中发现的第一座陪葬坑,它也是我们通常说的百戏俑坑, 2011年10月1日这座陪葬坑正式对外展出。这个坑位于秦陵封土东南方向,内外城垣之间,平面略呈“凸”字形,总面积880平方米。东西两边各有1条斜坡门道,中间设有3条东西向过洞,这3条过洞从南到北分别命名为1、2、3号过洞,这座陪葬坑同样是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与兵马俑坑不同的是,该坑地面铺设的是木板,而非青砖,隔墙两侧的立柱中间还有箱板。

1999年3月,在下陈村村民的院子里勘探时偶然发现了这座陪葬坑,同年5月在主体部位的中部试掘了72平方米,出土了11尊陶俑、1件青铜鼎以及一些兵器、车马器和几件杂器。出土陶俑编号为1999∶01至1999∶11号俑。目前修复了其中6尊陶俑,他们上身赤裸,下身着裳。裳,看起来就像今天的短裙。他们与秦兵马俑一、二、三号坑出土的陶俑完全不同,学者们认为这批陶俑反映的是秦代宫廷娱乐生活中的百戏,类似于今天的歌舞、杂技、摔跤、举重等。

下面我们来认识他们中间已修复的6位。

1999:01号俑,身材匀称,个头较低,没有头部,双脚分开,笔直站立,双臂自然提起,右手握住左腕置于腹前。身上没有发达的肌肉,看起来应该不是从事力量型运动的人。他是表演前的准备动作,还是动作结束后的亮相呢?

1999:02号俑,他身材修长,表情严肃,上身直立,右腿后屈,脚尖点地,左臂左腿残缺,右臂弯曲成90度上举,食指上指,指尖儿顶端有一小孔。他的残缺如同维纳斯一样给我们留下无限想象,他到底在表演什么呢?转盘子,转帕子,还是跳跃前的摆臂动作?

1999:03号俑,头部缺失,身材高大健壮,双脚一前一后站立,右腿直立、左腿微躬,他左手抓着腰带,右手上举,锁骨以及右侧肋骨清晰可见,他的右手一定举着一个重物。举重是一项古老的运动,古希腊人、古罗马人都曾通过举石头来锻炼臂力,古埃及的绘画中也有法老们举重物锻炼身体的记录,我国古代的扛鼎也是这类运动,这位力士可能就在表演扛鼎。

1999:04号俑,身体直立,头部、双脚缺失,他虎背熊腰,肌肉发达,站在那里像一座铁塔。他的双手放在腹前,半握着拳头,右手心向上,左手心向下,双手像握着什么东西,结实、隆突的肌肉凛然不可侵犯,什么样的运动需要如此强健的体魄呢?应该是角抵吧,角抵即角力,是一个古老的杂技剧目,源于西周时讲武之礼的角力,秦始皇时改名角抵,是两两相当较量力量和技艺的一种竞技项目。竞技的形势很多,涵盖内容较广。从汉代的一些图像资料来看,有的徒手相搏,也有的持械相搏。这个大力士的双手在腹前好似握着棒状物,他应该是持械相搏的形象吧,这样的体型和力量一定会给对手强有力的威慑。1999:05号俑,体型最为高大魁梧,双脚分开站立,头部缺失,肩宽、腹圆、四肢粗壮、肌肉发达,左臂和左肋之间有一圆柱形洞,此处原来一定夹着一根木柱,双手在腹前握着一个筒状物,筒状物似为短裙的前搭,向前卷起,包裹着一根棒状物。他应该是寻橦表演的持杆人吧。寻橦,也叫扶卢,类似于现在杂技中的高杆表演,大力士站在地上抱着杆子,身材瘦小的演员在杆上做各种惊险表演。这项表演既需要力量也需要技巧,危险性很大,观者往往会屏气凝神。这个铁塔似的身躯,一定会让杆上表演的人信心百倍。

1999:06号俑,头部、小手臂缺失,呈站姿,左脚向前跨出半步,左腿微弓,右腿绷直,身体微向右转,左臂上举,右臂横曲于体侧,身材匀称,肌肉圆润饱满。他应该是技艺型演员,有研究人员推测,他可能是表演走索。走索就是我们看到过的走钢丝,演员们在长短、高低不等的绳索上表演惊险动作。唐文宗因为“恶其太险伤神,遂不复作”。据说唐代也只有宫廷艺人才有这种技巧,这种被皇家垄断的娱乐直至安史之乱后,才随着那些流落民间的艺人们传开来。

秦代百戏俑的首次面世,形象地展现了秦代斑斓多彩的杂技世界,将秦代宫廷娱乐文化立体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秦代工匠塑造这批陶俑所使用的方法,以及在陶俑身上刻画文字的方式和秦兵马俑如出一辙,为我们了解塑造陶俑的艺术大师们提供了宝贵线索。

这次发掘还出土了一件青铜大鼎。它被埋在这座陪葬坑的棚木之上,通高61厘米,重212公斤,子母口,两耳外撇,深鼓腹,有3个蹄状矮足,腹部饰有两列蟠螭纹条带,造型精美厚重,纹饰构图饱满,线条流畅纤细,当为国之宗庙重器,它也是目前发现体量最大的一件秦代青铜大鼎,被誉为“秦陵第一鼎”。考古专家初步判断这件鼎出现在这里有三种可能性:第一,这是祭祀之器。秦始皇帝陵封土北侧发现有大面积的礼制性建筑基址,这些建筑内应有象征皇权的青铜大鼎。K9901距秦始皇帝陵封土较近,这件铜鼎可能是秦末战乱期间,守陵人为避免铜鼎遗失而特意从礼制性建筑内搬出并埋藏在这里。第二,丧葬礼仪用器。可能是陪葬坑埋葬时举行了某种特殊的祭祀或埋葬仪式,青铜鼎作为祭祀或埋葬仪式的用具,在仪式举行完毕之后随之埋葬在陪葬坑中。第三,百戏道具。百戏在秦代统治阶级中极为流行,其中扛鼎尤为受重视。战国时期,秦武王手下就云集了任鄙、乌获、孟说等许多著名的扛鼎大力士,秦武王本人也因扛鼎角力绝膑而死。1999:03号俑全身用力,右臂上举,做举重物状,可能就是秦代扛鼎力士的形象再现。铜鼎出土于陪葬坑棚木的上部,是不是可以和秦百戏俑相联系,用作扛鼎活动的道具呢?不过专家们以为以此为原因放置铜鼎的可能性较小。2002年对该坑进行了第二次试掘,试掘区域位于主体部位第一过洞的东端,面积约20平方米。2011年6月开始对这座陪葬坑进行全面发掘,目前该坑的发掘工作已经完毕,修复工作正在进行。

出土陶俑的3号过洞这次又出土陶俑28尊,编号为2012:01至2012:28号俑,铜器8件(扁铜条、铜带钩、铜构件、铜器残件、铜镞、铜镞铤2件及青铜球形器),锡器1件,铁器5件,石器3件,陶器残件4件。这次发掘出土陶俑的形象和姿态也更加丰富,之前试掘出土的11尊俑都赤裸着上身,这次出土的陶俑,3尊都上身着衣、下身着裳,其中2尊陶俑的上衣有序排列着泡钉,1尊着铠甲。3号过洞外侧的两列陶俑背对坑壁,面对面站立。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次出土的几件典型陶俑。

2012:01号俑,出土的陶片主要为腿部、下肢及脚踏板部位的残片,从出土残片看,这件俑大致呈高坐的姿态,小腿和大腿保持90度直角,当时的人们都是席地而坐,这件保持悬空坐姿的陶俑在做什么呢?我们还不得而知。

2012:03号俑,已修复,头部缺失。这件俑呈站姿,双腿分开,呈小弓步状。两臂抱于腹前,右手握在左臂肘关节处,左手腕、左手掌平直,掌心向后伸向右侧。这件陶俑上身赤裸,下身着裳,赤脚。裳的外观呈上小下大的喇叭口状,裳的上部近边缘处系一条腰带,在腹前打结,挽成一个带花。这尊陶俑原来通体有彩绘,以白色为主,裳的部位彩绘保存较差,其他部位彩绘保存较好。他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动作协调,状态积极。2013年6月“考古工作者手札展”在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开展,3号俑首次对外展出,《华商报》旋即刊登文章说:“兵马俑也跳骑马舞!”说的就是这尊3号俑。

2012:04号俑,已修复,头部缺失,右手、左臂大部分残缺。这尊俑整体呈站立姿势,身体稍向左侧扭转,双腿分离,略呈小弓步,左手臂上举,右臂搭于胸前。这件俑上身着衣,下身着裳,赤脚。上衣为立领、对襟、后开,右衣襟压左衣襟,衣服下摆、门襟、袖口都有包边,上衣中下部系一条细腰带,在右侧后部打花结。衣服前后身、两袖上均装饰有圆形泡饰,圆泡的平均直径3厘米。下身裳为上小下大的圆桶状,有腰带,但被上衣下摆遮挡,只露出带结。裳的后侧下部有戳印文字,前一字为“宫”,后一字残缺,但从大体轮廓和主要结构可以判断为“藏”,这应该是制作者的名字。这件俑通体绘彩。赤裸的脚和腿均先涂一层生漆,然后再涂白色颜料;裳的彩绘分两层,底层呈黄色,表层为白色,在彩绘层上饰黑灰变形龙纹;上衣泡钉间饰黑白圆形、似太阳的纹饰,衣服包边饰有几何纹样,并以单体几何和枝叶文填充。这尊俑身上的泡钉令人费解。专家们有两种推测:第一,实用性。泡钉具有一定的防护功能。第二,装饰性。结合铜车马马笼头上的金泡、银泡来推测,泡钉或许是为了装饰衣服。

2012:06号俑,待修复,出土的陶片包括双脚(连踏板)、双腿、主体部位的下身、上身、左上肢等。这是一尊十分高大的无头陶俑,他在遗址上就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被新闻媒体称为“秦巨人”。出土时专家在遗址上测量,他的身高不包括头就已经达到2.2米,加上头,绝对比2.29米的姚明还要高很多,他的脚也比其他陶俑大,有32厘米长,大概得穿54码的鞋,专家估计他可能就是当年的角抵比赛运动员。此次发掘还出土了一件青铜球形器。整体看起来像多半个球体,最大直径21厘米,中空,壁厚9毫米,底部平面圆形略凹陷,直径19厘米,底部中间有一个边长约7厘米的方形开口。文物保护人员对这件青铜半球进行了X光拍照、原始金属材料成分分析并绘制了病变图。但是这件器物的用途到底是什么,目前还不得而知。

K9901的发掘已经完成,修复工作正在进行。相信陶俑全部修复后,会对他们的动作姿态、象征内容与性质做出进一步判断,这座陪葬坑的内涵会得到更进一步确认。这里可能还会有更多的惊喜和意外带给我们,请大家拭目以待!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铜车马展厅,这组铜车马是1980年12月在秦始皇帝陵现存封土西侧20米处,7.8米深的地下出土。2200年前这两乘车一前一后放置在木椁里,木椁就像一个大木箱子,因为年代久远,木椁腐朽,封土塌陷,两乘车出土时破碎为3000多块碎片。这张照片就是出土时在原址上俯拍的,我们看,薄壁铸件全部压坏,马腿也压断了,幸运的是铜车马坑在历史上没有被盗掘过,所有的部件都在原地,后来经过专家们近8年的修复,恢复了它们的原貌,再现了2200年前秦始皇帝銮驾的风采。我们到里面去看实物。

这两乘车按照真人真马真车的1/2比例制作而成,前面的车叫高车,后面的车叫安车,是秦始皇帝的灵魂在地下世界出游时的交通工具。它的主要材料是青铜,所以叫铜车马,实际上,车上还有大量的黄金白银构件,两乘车上黄金白银构件的重量达14公斤,物质价值可观,历史价值更不容小觑,它们是秦代典型的单辕双轮车。铜车马出土前,研究车马的专家们对单辕车依旧不甚清楚,铜车马的出土补充了史料记载,纠正了一些过去的错误认识,同时也证实了史料记载的准确性。它的出土为研究单辕车提供了具体而翔实的资料。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单辕车的挽驾关系,具体说就是四匹马之间如何协调关系,马怎么拉车及御手又如何控马。

我们先看马之间如何协调关系。中间两匹用来驾辕的马叫服马;两边两匹拉车的马叫骖马。两服马因为驾辕,距离相对固定,骖马则比较自由,为了保证四匹马各处其位,不会相互拥挤,在两匹服马胸部外侧,各装有一个胁驱。如果骖马过分靠近服马,胁驱尾部的尖锥就会刺痛骖马,使它远离;但同时为了不使骖马离开太远,在骖马和服马之间还系有一根缰绳,这样一来,缰绳就会牵住骖马,防止它过分远离,从而使四匹马相互间保持一定距离合力拉车。

我们再来看四匹马是如何拉车的。骖马和服马各有一条靷绳,四匹马通过靷绳牵引车子前进。两匹服马的靷绳前段系于轭脚,然后顺辕而下,在车辕和舆底交合处合为一股,再向后延伸系在车轴上。两骖马的靷绳前端为环套状,套在骖马的胸部,后端穿过固定在舆底前部的铜环,然后与车舆底部平行向后延伸,系结于舆底后部的车桄上。两服马的动力绳系在车轴中部,两骖马的动力绳分别系在车舆底部,受力点与两边车轮的距离相等,各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均被牵引,且三个受力点形成等腰三角形,两轮及车舆受力均衡。

最后看驭手如何控马。驭手手里握着的绳子叫辔绳,辔绳就是用来控制马匹的绳子。《诗经·秦风·小戎》记载“四牡孔阜,六辔在手”,就是说4匹马拉车,御手手中握有6根辔绳。4匹马应该有8条辔绳,为什么驭手手中只有6根辔绳?史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直到铜车马的出土,才清晰、准确地向人们展示了古代车马辔绳的挽系关系。由于中间两服马驾辕,辕将两匹马连为一体,它们的内辔功能可忽略,所以系结在车轼前面的觼[插图]上。其余的6根辔绳则分别握于御手手中,马体右侧的辔绳握在右手中,马体左侧的握在左手中,右转弯牵动右手的辔绳,左转弯牵动左手的辔绳,控驭简单。辔绳的另一端系结在马口两侧的衔环上,贯插于衔环孔中的弧形条状物叫镳,当御手牵动辔绳时,镳会外扬,我们熟悉的“分道扬镳”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秦始皇帝当年乘坐的车子,其主要材料为木质,而这两辆车的主要材料是青铜。它们采用铸造、焊接、铆接、活铰连接等多种工艺,两乘车共由7500个零部件组装而成,制作难度可想而知。下面我们就从安车上的车篷盖来了解它的制作工艺。

我们知道,实用马车篷盖用丝绸制作而成,而秦陵铜车的篷盖用青铜制成,但工匠们竭力表现出丝绸的厚度、质感和花纹。篷盖薄而平滑,正反两面都绘着精美的图案。用青铜模拟织物制作篷盖难度极大:安车上椭圆形的篷盖面积达2.3平方米,厚度仅有1至4毫米。制作如此大而薄的拱形铸件,首先要求有娴熟的合金配比技术,铜液既要流动性强还要有良好的成型能力。其次要求工匠有高超的铸造技术,能有效地控制整个铸造过程,保证铸件的完整性。另外还要求有高水平的模具制作技术。无论哪个环节出现偏差,都可能导致铜液流动不畅或者模具爆裂,难以做成面积巨大而完整的铜片。我们在复制原大铜车马时,曾邀请多家铸造企业模拟秦代的铸造工艺进行篷盖制作试验,至今还没有成功的案例,仍无法解决秦代工匠早在2000多年前已经攻克的技术难题。秦陵铜车上的篷盖只是众多部件中的一个,它的制作技术也只是制作工艺的一部分,但我们窥一斑也可知全豹。这两部车是我们目前发现的体积最大,结构最复杂,挽具最齐全,制作工艺最精湛的大型彩绘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铜车马不仅是高科技的,也是高艺术的。我们试举一例,两乘车上的铜马比例准确、造型生动、神态各异。两服马举颈昂首正视前方,两骖马头略向外偏,似乎在用力拉车。《相马经》描述骏马的特征是:头方、目明、背平、胸厚、腿长。这8匹铜马无一不符合这些条件,它们个个耳若削竹、目似悬铃、头方肚圆、脊干平整,胸部的肌肉隆起,腿部筋腱隐隐可见。秦代艺术家们寓动于静,赋予冰冷的青铜无限生命力。

秦始皇帝陵文物陈列厅是1999年10月1日落成开放的,那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发现的快乐”,博物馆特别将一号车上的伞座和伞柄复制品陈列在这里,让观众通过自己动手发现秦人的智慧。我们看,车伞可以随意装卸,伞座的上下两端各设计了一个固定伞柄的装置。上端的装置类似我们今天的门锁,由一个一端固定可活动的半环和1个竖销组成,半环和竖销接触的一端均设计为45度斜坡。当半环环住伞柄,只需轻轻一推,半环一端的斜坡就会插入暗槽,同时顶起竖销,之后,在重力的作用下,竖销会自然落入半环上预留的锁槽内,伞柄便被牢牢固定在半环内,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竖销决然不会跳出锁槽。下端在又大又重的十字形底座上设计了一个横向暗锁,锁闩将伞柄末端的活动装置紧紧卡住。在这两个装置的控制下,无论路途多么颠簸,伞柄都不会从伞座上拔脱或倾倒。大家可以自己试着操作一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解说词
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博物院之二
秦兵马俑博物馆一瞥
埃克苏博物馆照明项目 | 秦始皇帝陵铜车马博物馆:青铜之冠,始皇銮驾的非凡风采(下篇)
秦陵铜车马——千里之行
长眠于地下的中国第一个封建帝国军团------秦始皇帝兵马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