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用手稿来演绎“格物致知”

用手稿来演绎“格物致知”

2016-12-05 民族服饰博物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

用手稿来演绎“格物致知”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古人充分肯定了“格物”对于了解事物获得真理的重要性。针对民族服饰博物馆的服饰藏品进行深入的研究是我们的“格物”。而手稿是一个研究者在观察和研究实物过程中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而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将藏品的尺寸、工艺、细节、颜色等用手稿的形式呈现在纸上。不仅为博物馆藏品的数据入库提供第一手资料。另外,由于研究者所属的研究立场和背景的不一样,手稿呈现了不同的样貌,这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心路历程的展现,在思想的碰撞中有所得,有所知。这样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便很好地体现了“格物致知”的道理。


(手稿绘制:刘柳)

刘柳/ 服装设计与创新方向研一

每件古老的衣服都承载着它的穿着者的故事。

因为平时课程的不同,我去测量的时间段有时会和其他同学岔开,常会出现自己一个人和藏品单独相处的机会。每当这个时候,随着测量的深入,对照着污损或磨损的部位,仿佛会感觉到它曾经的穿着者的习惯,总是会感觉这件和我“独处”的藏品像一个老者,在向我娓娓道来它所经历的故事。它的纹样的意义,它的每一个部位的颜色组合赋予它的风格,它的尺寸所描述它曾经的主人的身型,和那个时代、那个民族的审美。

这种和藏品独处的机会对我们来说实属难得,学知识的过程是自然而然的,体会更加深刻,记忆也会更加牢固。


(手稿绘制:马浩崴)

马浩崴/服装设计与创新方向研一

一件衣裳的长短厚薄一眼望去可能会有一个大概笼统的印象,但如果只是这样浅尝辄止地观望,这种浅薄的印象在脑子里面就成过眼云烟了。做研究搞学问该是一个细致且深入的过程,一件件妙趣横生的衣服拿到手上,如果不去感受它的每一寸长短,不去体会它的每一种颜色,它的有趣怎能让你发现呢?测量博物馆的藏品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测量尺寸的长短,让我能对衣衫的造型比例有更为考究的判断,感受这种看似随意的美感是如何在方圆规定的数据中产生的;衣衫颜色的测量看上去琐碎毫无规则可言,但是在测完之后将颜色用色块的形式一字排开,会发现一件衣服色彩虽多但大致是在一个色调里面的,一些小块面的颜色的选用如何与主色调相衬,是在测量了一件又一件藏品之后,这种如何让各种颜色在一个载体中产生和谐氛围的色彩感觉,不自然的就被培养出来了。还有对纹样结构的深入研究,在画纹样图案的矢量图时就会很深刻地体会到一些有力量的纹样都是处在一个结构上的,在某一个结构框架上无论怎么变幻怎么发展,这个图案也不会变得散乱,想象如果在设计的过程中借鉴这样的图案纹样,或许会让自己的设计整体性强一些,不会给人一种东拼西凑的零碎感。再加上面料的微距测量,刺绣工艺的研究,这样的过程下来一件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的信息量就真的太庞大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之后在实践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再带给自己可供累积的信息量,该是快乐的。



 (手稿绘制:夏烨)

夏烨/少数民族艺术方向研一

第一次看到藏品,我感到很兴奋,我们有机会能够亲身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服装样貌,在我看来好像在经历一次穿越一般。博物馆的测量工作把我拉到了现实,面对一件过去的物件,系统的测量工作是一件再基础不过的工作了,包括它的尺寸、结构、色彩、织纹等一样都不能马虎。如果有一个机器,能够自动测算服装的各部位尺寸,或者是给我们每件衣服的扫描图片,我们便可以快速地记录各部位的尺寸。但老师却让我们自己绘制图片,这其中肯定有它的意义所在。在绘制手稿的过程中,我发现要将它的外部轮廓和内部结构表达准确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并且要带着发现问题的眼睛才能很好地找到自己研究的兴趣点,我想这对于研究和设计都是一种原发性地动力所在,能触发我们敏感的神经。在我测量的这件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木央镇普阳二冲彝族男子服装的时候,惊奇的发现这件看似平淡的衣服为双层衣,是由一件蜡染对襟上衣和蜡染对襟背心双层叠穿,本以为这只是一种简单的套穿,但得知这是当地男子特有的服装样式,并且里面的上衣也有细致的蜡染图案,丝毫不马虎。这可谓“贫穷中的高贵”,这一点让我很感动。服装结构看似简单,但是穿上身,双层衣便呈现了立体的造型,这种外轮廓,完全区分于女子的服装轮廓,强化了男性特质。先人的智慧便体现于此了。

这件双层衣的内外层都有一种独特的图案出现,在服装的衣缘和大身大面积出现。它让我联想到一种古老的动物——蛇。云南文山地区的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多样,蛇是一种很常见的动物,并且有一定的攻击性和毒性。我想当地人肯定很敬畏这样一种动物。女人们将这种图案创造出来并且绘制到衣服上,也是起到一种庇佑和警示的作用。

通过细致地绘制手稿,它提升了我的观察能力,锻炼了我手绘的准确性,它是另一种对于实物的有效的解读方法,并且很适用于研究生在实践中学习的习惯的养成。希望今后自己能坚持用手稿来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发现,我想它将是受用终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手稿绘制:胡诵惟)

胡诵惟/少数民族艺术方向研一

用不同的“线”组合在一起,来表达一件藏品的外形轮廓和工艺细节,这的确是件很奇妙的事情。我测量过的藏品不多,但对每一件都印象深刻,我想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它们(这些手稿)所赐。一开始拿到要测量的藏品,我会被它们独特的造型、富有历史感的色彩、充满寓意的图案所吸引。而当我拿起纸笔,我对它们的认识和关注才算真正开始。例如一件清代的马面裙,大到裙身裁片的形状,小到仅有几毫米宽的绲边、嵌边或是挖云等等,都是我们在画手稿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基于中国传统审美是建立在对称和重复之上的,我们所测量的藏品也不例外,因此,手绘线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遵循对称逻辑和重复规律的过程。但为了追求高效的测量,我会在必要时对一些部位的线型做简化(例如,一件马面裙的两个马面,我会着重画其中的一个,以方便标示测量数据,而对另一个简化。)最后,不得不说,认真、严谨、负责任的态度,在任何时候都十分必要,坚持可贵!





(手稿绘制:李敏)

李敏/少数民族艺术方向研一

手稿是记录灵感最好的方式,长期的手稿记录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手绘表达能力,还能记录忽然闪现的灵感。在博物馆藏品测量的过程中,手稿是记录藏品测量的最好途径。一方面由于测量的数据复杂多样,仅靠文字记载无法清晰表达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易使记录对象之间发生误差。另一方面由于藏品的结构复杂、图案多样,记录本就困难,手稿的绘制能够更加直观地表达出绘制对象的尺寸、样式。除此之外,手稿的绘制应更加细心一些,不能因其具有随意性,而随手涂鸦,导致回头翻看出现识别困难的情况,从而影响后期藏品信息的导入。经过四件藏品手稿的绘制,我从中也习得了一些经验:款式图的绘制应有合适的尺寸,才能将尺寸信息填入其中;图形绘制应生动形象,才能表达出藏品的特点;在绘制的同时应进行特殊标注,方便后面的信息的导入。手稿的绘制不仅能在日积月累中提高我们的绘画能力与笔记标注能力,还能形成自成一派的个人绘图风格,是一种于自身有益的良好习惯。


(手稿绘制:张甜)

张甜/少数民族艺术方向研一

我画的这张手稿上的衣服是广西省河池市南丹县中堡乡中堡社区中堡苗族妇女的内穿盛装,与之搭配的是外套盛装,但外套盛装的袖子是缝合的,只搭在身上。这件内穿盛装的形制非常简单,像贯头衣,平面裁剪,衣身用大致相同的三块布料缝合而成,在套头处开口,前短后长,袖子也是简单的两块布拼合在衣身上,但这件看似简单的衣服一点都不简单,要不怎么会是盛装呢。不简单的地方我觉得体现在三点,一是这件内穿盛装的色彩搭配大胆,红黄绿这几个跳脱的颜色在黑白蓝的衬托下不会显得艳俗,反而很有地方特色,而且衣服上同一种颜色的不同的部位也有细微的差别,使得整体服装颜色更加和谐;二是精美的刺绣,主要是十字挑花绣,绣出的图案主要是几何纹样,在袖子上也有一些小人和小动物的形象。而且袖子上的刺绣好像是没绣完的样子,但贺老师告诉我们有一种说法叫“留一手”,意思是刺绣不绣完,如果有来世的话,刺绣的人就知道绣的过程,母亲也会告诉女儿如果绣完眼睛就会瞎等等,很有意思。还有在测量中我发现,刺绣有些地方的颜色衔接是不一样的,例如后背下面的黄色刺绣中夹杂着一些浅蓝色刺绣,这可能是当时刺绣的人在绣的时候没线了就用了一点手头上有的线接上,有线后再换回来,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很真实很好的生活状态,认真但不强求;三是衣身上的蓝色纹样是使用粘膏染这种工艺染出来的,这是一种民间的印染工艺,具体细节我还不太清楚,接下来我会继续研究挖掘这件衣服的材质工艺等等。虽然这只是一件衣服,但我却有种在挖宝藏的感觉,所有的细节都是值得我们品味学习的。



(手稿绘制:何巧梅)

何巧梅/少数民族艺术方向研一

虽没接受过专业的绘画学习,但偏爱手绘多于其它方式,就我而言,我会很宝贝珍惜自己动笔写下的每一页日记以及涂鸦的每一幅,即使被别人评价为“蛇精病”的画。手绘对于我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学习绘画上,而且一定程度上让自己的内心承受力更强,因为要接受善意但直接的各种批评。有人曾这样评价过读书:“读书是不能让你怎样,但至少可以提升你的气质。”手绘也是这样。只有用心做的事情才会对自身产生影响。喜欢服装所以学习它,但仅看一些网络上的图片、书本上的内容、他人的介绍真的能学到什么吗,我很怀疑。恰好有机会进到博物馆测量衣服,触摸实物,用同学的话来说“触摸衣服也是在触摸历史”,用手稿记录下衣服上的每一个细节:每一条缝线、每一个纹样、每一种工艺、每一抹颜色……,甚至想象着发生在这件衣服背后的每一个故事。而这些可以在手绘的过程中体会,从纸上、笔间、手里传到心头。(这么说不免矫情,但人对于喜欢的人事物哪有毫不矫情的。直至若干年后,会在手稿里看到自己的故事。



(手稿绘制:邓丽娜)

 邓丽娜/服装设计与创新方向在职研究生

此款衣服非常注重视觉线条美,腰臀部位的吸腰夸臀,将臀腰差增大,以突出小X造型;同时,服装在视觉上提升腰线高度,有利于塑造穿着后的高挑形象,拉伸下半身长度。这种造型也会让人想到苗族人下半身多穿多褶大摆裙,所以腰下部要增加更多的空间容纳褶量;袖子的设计也比较考究,在原本稍肥的袖子上加入弧线分割,视觉上削瘦了袖子肥度,从而和衣身的造型更匹配。此外,还有袖子的竖向分割,既可以理解为有律动的图案形式,丰富服装内容,也可理解为人们惜物,把零碎的各种颜色的布头拼起来,充分利用,一举两得;新腰围处做了开衩,既是便于活动,加入裙褶量,也可以从侧面视觉提升腰线,拉伸下身长。



(手稿绘制:杨岳)

杨岳/服装设计与创新方向研一

民国服饰美感本身是无形的、抽象的概念,以前去过的博物馆,隔着透明的玻璃粗略地看一件件陈设在那里的衣服,而对它们只有一些粗浅的概念:年代、样式、图案、结构,等等。

而如今来到博物馆,近距离接触博物馆的藏品,亲自测量,细细研究一件服饰,通过测量转化成的具体形态,才有了对历史服饰的感知。第一次亲自实践测量的是一条马面裙,裙的底部有一点残破,细细的观察,感受到历史的痕迹,残缺的美感。侧面打裥,褶大而疏,缀于异色的裙腰上,裙腰左右两端缝缀系带,裙摆宽大,其上或织或绣缀底襕。裙襕的纹饰多样,且寓意丰富。这件马面裙有云纹图案,高洁典雅。

实践的真知,不仅是它的结果,在整个过程学习的更多,通过测量,不仅是对这一件服饰画稿,同时也要翻阅资料了解它的历史,工艺做法,色彩,图案以及它代表的服饰地位,审美理念。以纯真、质朴、平淡的符号化视觉语言和审美视点来高度的概括反映古代服饰的本质特征,是了解它的所有,这样才会体会到这些历史服饰的审美意象和本身的构筑与传达。现如今,人类求新,求异,求美,但是通过测量发现,古代服饰也会给与我们很多现代借鉴意义,设计构思的巧妙,设计方法的严谨,色彩的平衡,整体样式的丰富性,如果回头回顾历史,也会发现艺术的财富。

所谓绝知此事要躬行,是积累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浅尝辄止,需要我们深入透彻的了解事物,事实证明积极深入实践是很有必要的。 



(手稿绘制:秦嘉伟)

秦嘉伟/服装设计与创新方向研一

听说过一段话大概意思说:世上所有科技的进步都来源人类的懒惰。对于画画这件事来说,因为电脑画图的相对更容易也更方便,电脑制图已经从各个方面取代了手绘,人们对于工具的依赖超越了本身对于事物的感受。我对此一直都不是感触很深,直到我第一次亲身的参与了藏品的测量和手绘记录了藏品的信息。才明白了动手的乐趣与魅力。

这件红缎刺绣贺岁马面裙是我成为博物馆的一员以后第一次亲身体验藏品的实物,这和我任何一次在无数博物馆的玻璃窗前看到的都不一样。通过对于这件裙子的测量,我摸到了它的面料,仔细观察了它的刺绣,用显微镜查看了它的织物微距,对于一些不解的地方,通过老师的解惑和自己查阅的相关知识,学习了无数的知识。比如这件服装里吉祥纹样的仙鹤和麦穗在一起的时候往往是谐音贺岁,裙子选择红色是喜庆的含义,这样的裙子适合穿着的时间是新年等。这些都实打实地成为了我脑海里的一部分。我在面对藏品亲手把它画在纸上的时候,真正理解到了为什么画家都喜欢写生而不喜欢默写和画照片,因为你能真正的感受到你面前这件东西所拥有的特质,那些光影使它显得更美,那些时间在它身上打下的烙印。而手里的那张我手绘的图片也仿佛变的更重了起来,因为这不仅是这件服装现在的状态,也包含了我自己对于这件服装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对于藏品的实地测量和手绘记录,使我觉得感觉到,就像所有的感受只有写成书谱成曲、唱成歌、拍成电影、画成画才最直观一样,我觉得对于服装和传统文化的喜爱,也应该通过自己的测量感受以及亲自动手把它记录下来才最能表现自己的态度。




走进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1988年开始筹办,2000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旨在服务社会,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的基因库。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厚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台。


民族服饰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七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还收藏有近千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


博物馆积极开展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从服饰文化研究,服饰设计研究,服饰技艺传习等方面,探索博物馆研究与教学实践、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博物馆设有民族服饰文化方向硕士点,也是学院博士项目的科研、实践基地。


民族服饰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的称号。为传承、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东路甲2号北京服装学院综合楼A座3层

电 话:010-64288067/010-64288261

网    址:http://www.biftmuseum.com/

邮 件:bwg@bift.edu.cn

邮 编:100029

传 真:010-84250852

微信号:biftbwg

开放时间:

每周二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四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六 下午 : 13:30-16:30

(注:闭馆前30分钟停止入馆,国家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闭馆)



微信版权归属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服饰文化】百家衣
刺绣的服饰,到底有多美?!
刺绣服饰:最受欢迎且最古老的时尚元素
手稿丨绚烂服饰设计欣赏~
这个130岁的仙女教母,让林青霞追了20年
「拼布刺绣」令人惊叹的BORO风格牛仔布服装配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