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南充丝绸溯源——物华天宝 千载风华

四川南充丝绸历史辉煌。“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等脍炙人口的佳句,就是对南充丝绸的赞誉。史料记载,南方丝绸之路以南充为起点,以成都为中转站,经云南,入缅甸,抵印度。史载蚕神嫘祖故里在盐亭,古时盐亭属于古充国(今南充境内)所辖。在古代,南充有“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的美誉;唐宋时期,南充丝绸被誉为“胜苏杭品质之优,享天宝物华之誉”,闻名海内外。据《华阳国志》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初年,这里的丝绸品就成为王室贡品,其丝绸生产历久不衰,延绵至今。著名巴蜀文化专家谭继和等人认为,南充具有南方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三条丝路重要节点和重镇的特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南充是“丝路源点”并不为过。本文梳理了上古至明清时期南充丝绸业的历史与发展。

图片来源:《丝绸源点·南充茧丝绸发展简史》 四川民族出版社,2019年9月
 上古:
 
“伏羲化蚕,西陵氏始蚕。”蚕桑成为古巴蜀的重要文化元素。南充地,蚕桑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夏朝,禹王召集诸侯会盟,巴人持玉帛参会。帛者,丝织品也。在夏禹会盟的盛典之上,四方诸侯朝贡众多。作为诸侯国之的巴国,持精美丝绸朝见禹王,既是表达臣服之意,也是一次丝绸产品的宣传展示。古南充属巴国的领地,曾一度为巴国国都,其地盛产丝绸,周初之时,古南充地区所产的丝织物,已经成为了进奉周王朝的经常性贡品。《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柠、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又记:“巴西郡、属县七(指阆中、安汉、西充国县、南充国县等),土地山原多平,有牛马桑蚕。”明确记载了古南充种桑养蚕,取丝织绸的悠久历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

 
魏晋时期,古南充丝绸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秦汉时,各县县令劝课农桑百姓养蚕取茧,作坊缫丝织绸遍布城乡,成为当地赋税主要来源之一。岳池、广安等地,早在汉章帝时,即已实行了以市帛为租的田赋制度。其时,丝锦名邦声名尽显。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气象,与蜀汉丞相诸葛亮对蚕桑与丝织的重视颇有关系:“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作为出色的政治领袖,他正确分析了蜀国当时的经济现状大力推动蜀锦生产。他在过世后,所留给家人的主要产,即“有桑八百株”(《三国志·诸葛亮传》
 
 两晋时期,丝绸业在蜀中地区的发展态势亦未曾减弱。脍炙人口的《蜀都赋》中就有这样的描述“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从左思这篇宏词大赋中,足见全川丝织业之盛。
 
到了南北朝,古南充开始实行均田制度,除先前田土外。每人还另分20,以“永业田”方式作为桑田。在我国,养蚕织丝历来都是妇女的任务,这些细致的工艺活让女性的聪慧发挥到极致,纤手弄丝,织成了人间最美丽的锦绣“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早春二月,正是新叶初发的季节,采桑村姑的婀娜之态,柔美了川北的原野,成为农耕时代最妩媚的风景。
 
 唐宋时期:
 
宋代,南充蚕桑与丝绸生产也颇具规模。“谁言农家不人时,小姑画得城中眉。一双素手无人识,空村相唤看缫丝”。这一场景出自陆游的《岳池农家》,是其应邀赴汉中,经过南充时,对岳池一地缫丝盛况和淳朴习俗的生动描述。
 
“蚕月缫丝路,农时碌碡村。”到了唐代,南充的丝绸更加有名了。当时南充能产绫罗绸缎等品种,除纳贡外,官府还要征收,以供达官贵人享用。据《段氏蜀记》载:“果、阆二州出绢,长十五丈,重一斤,其色艳白。”《明史录》则称,唐朝之时,用阆丝织出的保宁水丝花素大绸,远近闻名。
 
唐宋两代是南充丝绸的鼎盛时期。全国两大蚕桑中心,一个是浙江的湖州,另外一个目是阆中。当时,南充十多种丝绸产品被定为贡品,顺庆大绸更是饮誉京华,畅销印度和西亚等地。其中最有名的是红绫,曾东渡扶桑远销日本,成为该国的皇室珍宝。
 
元代,虽然“国以农桑为本”,但其战乱不息,社会动荡,南充丝绸业,则基本处于停滞和衰败的状况。
 
 明清:
 
到了明代,为了鼓励蚕丝生产,统治者做出规定,耕地5亩以上者必植桑麻亩,违者,交绢一匹。在此政策的刺激下,南充的茧丝绸业开始复苏,阆中、苍溪所产水丝,皆已达到相当水平。南充红绫,更为苏杭产品所不及。20世纪50年代,阆中沙溪乡朱家山墓葬出土了明代所织的花绸衣及鞋帽等物,从中可以看到,其提花技术已非常成熟。
 
清代,官府对丝绸亦十分重视。自顺治起,每代皇帝都颁有劝课农桑的谕旨。为鼓励蚕桑生产,康熙皇帝还特地命人绘制了23幅耕织图,逐一题款。康煕之后,清朝除在北京设置内染织局外,还在江宁、苏州、杭州等地设有织造局。《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曾祖曹玺、祖父曹寅,即任当年的江宁织造。在官府的重视下,南充、阆中、蓬州等县,也纷纷鼓励发展农桑,西充等地还明令谷雨后差不下乡,停征停讼,以不误蚕时。“田中清水盈盈,陌上新桑扶疏。农夫挥鞭叱牛,村姑攀枝采桑。”风和日丽的川北大地,生机一片。
 
 郑文/《南充政协》2019年第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本土的桑蚕文化是如何出现又如何发展的
丝绸,编织美丽的发明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吴地的蚕桑业
(原创)为什么南阳话与汝州话十分相同?
衣被远近说蚕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