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论|清代宫廷服色体系概要

      中国色彩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当代国内艺术、设计、色彩等领域深受强调色彩科学认知的西方色彩学说、方法等的影响,而对于注重于色彩精神作用的中华色彩文化的观念、成果等知之甚少。中国色彩事业若想在世界色彩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不断地研究、推介、传承和运用本民族的优秀传统色彩文化,就成为是中国色彩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作为国内有影响力的色彩学术研究机构,北京服装学院色彩中心官方公众号(BIFTcolor)将一如既往地对此领域的最新学术研究、应用成果、专业活动等予以及时报道,推动国内传统色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近年来,伴随着清宫剧的热播,致使清宫服装及其色彩也得到了各界关注。本文作者为故宫宫廷部服装服饰研究员章新先生,他长期从事于清宫服色制度及其色彩特点等的研究,因此该文势必对于社会层面全面而真实地了解清代宫廷服饰色彩的制度与特点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正文 | Article 
        

       清王朝的服色体系建设自努尔哈赤时期就已受到重视,但限于政治经济条件还属于草创阶段。努尔哈赤率军讨伐敌人时张起黄盖以壮声势 ,又用黄盖传谕以树立威信。皇太极在天聪六年时即发上谕:“国家服式之制,所以辨等威,定民志。朝野各有遵守。我国风俗素敦淳朴,近者奢靡僭越之风往往而有,不可不定为法制,昭示国中。”  做为制式服装的色彩是建立在社会经济生活水平基础上的,努尔哈赤时期,战争中很主要的战利品就是剥夺敌人的衣服,如此经济水平下不可能对服制有更多更齐整的要求。而到皇太极时期,随着国势扩张,经济发展,满族八旗中已出现奢靡之风,对服色的要求便也提上日程。同时,服色制度也生动地反映着当时政治体制完善的要求,皇太极继位后在集中汗权,强化专制的趋势下,大大强调服色体系的建设。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到乾隆时代,冠服制度完备、定型,为清代后世所遵守。


黄色 

       按汉族文化传统中五行、五方、五色的对应体系,黄色被定为中央之色,成为至尊之彩。帝王所用的黄色明亮温暖,是高可见度的色彩,显赫辉煌。黄色作为皇家服色写入制度始于明代,皇帝的常服袍与皇后的大衫都用黄色,而帝后之下,即使太子、诸王与诸妃则袍衫再不许用黄。

       早自东北后金建国时期,沿袭明制,就将黄色作为帝王的专有。黄色做为帝王隆兴的背景色被史官涂抹在历史传说中 。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政权,即以黄盖、黄幄象征皇帝亲临。天聪六年,皇太极开始独主政务,突出汗位独尊,进一步强调服制等级,禁止臣属袍服擅黄及杏黄色,除非上赐特许 。从皇太极到福临两朝皇帝在位时,亲王以下官民人等,俱不许用黄色,非但黄色,包括黄色系中的秋香色、米色、鹅黄、柳黄等色,一并在禁用之例,这说明清初,黄色虽然确立了尊贵的地位,但色调、色名都还不很确切。

清顺治朝的明黄色男褂(左)

康熙朝的香黄色男袍(右)

【明黄】

      明黄之色名,在清代史料记载中最早出现在康熙朝 ,至雍正朝写入冠服制度中 。雍正五年秋七月,皇帝胤禛谕礼部:“昭西陵(孝庄文皇后陵寝)帷幄用金黄色,孝东陵(孝惠章皇后,孝庄太后的侄孙女)帷幄用明黄色”。“理应同色”,“遇应更换之时,著俱用明黄色。” 孝惠章皇后的孝东陵是清康熙朝建的第一座皇后陵,可见当时已明确皇后用明黄色。她的姑奶奶孝庄太后则最初只是皇太极的侧福晋,永福宫庄妃,后因母以子贵而成为太后的。所以雍正初年昭西陵建成后,礼部按制度给这位老太后仍用金黄色。这说明满清最尊贵的明黄服色制度到康雍时期已经成熟。

        乾隆朝中期,明黄色名在修订会典时进一步确立在服色体系中的地位和应用范围,正式作为标准色名用于帝后服色上。帝王如日,明黄色正是升上中天的太阳色。皇帝、皇后以及皇太后是明黄色的主人。特别是在重大典礼和节庆时,皇宫或坛庙中央,身着显赫礼服的主人们就会沐浴在明黄的光芒中。

【杏黄】

       杏黄以杏实名色,即微微发红的黄色,在清代服色等级中仅次于明黄。乾隆朝《皇朝礼器图式》中定皇太子及其妃袍色用杏黄。事实上,清康熙朝之后很少设立皇太子。因杏黄色在典制中的特殊地位,在清末,杏黄色舆服往往用于恩赏重臣,笼络亲近,如咸丰时为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加恩赏穿杏黄色端罩。光绪朝特赏载湉的亲生父母醇亲王及福晋乘坐杏黄轿。 

       杏黄色在清代典制中的另一主要功用是公侯国戚,以及高官大员的仪仗中用杏黄伞,但是“止许京城外用,京城内不许排列。”  这样,作为低于明黄的色彩,清代统治阶层的高官贵戚在京外地方范围内可用杏黄伞来彰显权威。

乾隆朝绘制的皇朝礼器图册

皇太子朝服的杏黄色与贵妃朝袍的金黄色

【金黄】

       清代所谓金黄色,即黄色中混合了红色,比杏黄更红,有时近于橘红色。清代宫廷中贵妃袍色用金黄,皇子冠服也用金黄色,但一旦皇子封王分府,则亲王郡王袍服一般就不能再用金黄色,除非“曾赐金黄者,亦得用之。”可见金黄也是皇家重要的标志色,因为是黄红色,比杏黄更明显地区别于明黄,所以金黄色处于帝后明黄色外围仅低一级的地方。

        顺治朝实录记当时“摄政王坐于金黄帐内” ,这里的金黄色彰显着多尔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贵地位。八旗之中镶黄、正黄是皇帝的亲军,而乾隆帝曾明谕:“鑲黄、正黄旗色、褂用金黄色。” 

       实际上,清代历朝染制出的金黄色其色差颇大,有的近似杏黄,有的则几乎是橘红,红色调非常浓重。这表明权力体系中的色彩使用,重点是色名的准确,而非色调。色调固然有人工染色的技术原因,有时也有色彩褪色的问题,但使用者的拣选和操作是更现实更主要的原因。尊贵的黄色系在现实使用中,杏黄色缺位,金黄色有时会补位,而当有时金黄被统治者特赐以示恩宠时,实际给出的色彩则可能更红一些。

清乾隆朝金黄色团龙女棉袍

光绪朝金黄色荷喜纹线绸

【香色】

       香色是向黄中添加了绿色。是一种很雅致的黄绿色,类似者包括香黄色、秋香色、沉香色,绿色调依次由浅入深。香色在清早期就为统治者所喜爱,故臣下亦不得擅用,至清代中期以后,随服色制度和标准的完善,成为嫔一级的礼吉服色,皇子福晋亦同。香色在权力体系中的地位虽然下降了,但其优雅的色调因为降低了黄色刺眼的明度,给人视觉感受的舒适,依然在宫廷服饰中流行,也依然是一般官民慎用的禁色。

       故宮博物院藏清代早期袍服中有很多龙袍,都是精致的香黄色,这是值得我们再探索求解的,是源于一个历史时期的染色手法?还是明末清初的流行色?还是地区贸易中满族贵族的喜好?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乾隆朝的两件香色女袍

红色

       到过紫禁城的人怎能忘记那远近层层的红墙、红柱与红门。朱红与金、碧交相辉映,处身这红彤彤的空间中,人也会被映衬得格外精神。明代桐城的博学大家方以智解说红色有诸多色名:朱,以赐曰绯,以艳曰红,正红曰赤,大赤曰绛。 

       在明代,红色就是权贵的色彩。朱红是皇家专有色彩,官民不得任意僭用。宫内皇后、皇妃的华服中都少不了红色,皇太子及诸王的常服袍为赤色,而高级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的公服用绯色,状元的朝服也是绯色。

然而“满族旧俗贱红贵白,春联用白,丧事用红” 《大清会典》记载大丧仪礼:皇帝驾崩后,寿终正寝,奉梓宫于乾清宫中,设几筵,宫门外东面竖起“丹旐”(龙纹红色长幡),就反映了满族古老的习俗。

       然而满族在发展壮大中积极学习和吸收中原汉族文化的色彩体系。努尔哈赤始创四旗中就设立了红旗,之后清代统治者更用红色作为皇族或权贵重要的等级标志。皇帝的批示都用红墨,称御笔朱批。皇帝常服冠及便服帽头上则为红绒结顶,这种代表皇权血统的红顶子一般只有皇子皇孙与皇帝亲随侍卫能用,亲王和诸臣只有得到君王恩赐后才能佩戴,平民若戴红绒帽顶则会被从重治罪。顺治时曾有明谕:“旧制,黄、红色带,原以分别宗室觉罗”  所以除钦赐以外,黄、红色腰带异姓、外藩是不能随便穿戴的。在封建等级体系中,红色,在黄色外围区分着皇权的内外。

道光帝与光绪帝画像中的红色

       至雍正帝在位时,大祀圜丘、祈榖、方泽、朝日、夕月诸坛,皇帝祭祀服色分别为天青、明黄、大红、月白四色。这一配色思路来自乐舞生的祭祀服色。雍正帝这一设计更加凸显帝王对重大祭祀的诚敬态度。清代皇帝在春分时朝日坛行礼的祭服是大红色。红色祭服配以珊瑚朝珠,可以想象,春日冉冉升起时,红霞的映照中,皇帝的红色祭服是怎样一派赫赫的景色! 

       王公至一、二品大臣的顶戴均用红宝石或珊瑚,雨服也均用红色,红色也是权贵们的主色调。皇帝御前抬轿执事校尉身穿红缎驾衣,腰系绿绸带。这样,帝王的黄色被红色调围绕簇拥,红色即成为皇权的拱卫与围随。

       清代满族统治者对红色的喜爱实际已高度趋同于中原传统文化。清代乾隆帝弘历就颇喜红色,他画竹用朱彩,以别于一般文人的墨竹。乾隆朝的穿戴档记录弘历常年爱穿石青透红的红青褂 。乾隆朝还流行棕色加红的酱色袍服,视之为“福色”。此类绛红色袍大量为清乾隆朝遗存,突显着乾隆帝在服色上的偏好与当时上行下效的服色流行风潮。

青色

      荀子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此蓝指蓝草及其制成的靛染料。满洲人不仅喜爱蓝色,而且衣饰离不开更深沉、肃重、大气的各种深青色。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五色系统中,青对应着东方,古人又用以为昊天穹宇之色。“青”字历代语义多变,有时指绿色,有时代黑色,有时近蓝色。清代服色中则指经多重靛染后,比蓝色更浓重深沉的石青、元青、红青色等。

我们之所以将青色与蓝色分开来看,一时因青色在清代袍服中使用之普遍超出其他色彩。二是其使用的场合与礼制内涵与蓝色有别。嘉庆七年,正月太庙重要祭祀的斋戒日,正逢先帝的忌辰,颙琰遂改蓝袍为青袍,以示孝思。  由此可见,袍服中的青色比蓝色更有庄敬肃穆的意味。

石青

       石青,即深沉、庄重、纯粹,有金石般坚硬质感的青色,清代袍褂中大量使用石青色。《大清会典》中规定:“皇帝衮服,色用石青”;“皇后朝褂之制三,皆石青色”;王公大臣文武百官最隆重的朝袍、补服也都是石青色。且即使是黄、红、蓝、绛等诸色袍服,大多要镶饰石青地片金纹的边缘,综袖也大多用石青色。所以总体看来,石青色倒像是清代满洲服饰审美的核心色彩。清康熙 石青色四团彩云金龙纹妆花缎夹衮服,系黄签:“圣祖织石青缎四团金龙面夹褂一件”。康熙帝此件石青衮服用在石青色暗花缎上再妆花江山彩云纹,并以圆金、平金妆织金龙纹,在石青色地衬托中,神采熠熠。

康熙帝石青衮服

元青

       清代的元青即指浓重的黑色。为避康熙皇帝玄烨之讳,清人将“玄”称“元”,玄和青在古文中都曾用以指代黑色。清代元青色虽在清代典制中不算什么大角色,但在平日生活服饰中却是常用的。官民之家中也多有穿用元青者,相当于我们现在穿着的黑色衣服。咸丰年间,有觉罗锡光做外帘监考官时身穿元青色绵袄,且精神萎顿,被御史参奏 。可见元青色常用家常便服,但不适宜正式的公务与礼节场合。

       宫廷在向江南三织造派织的绸缎中,元青也是必不可少的色彩品种。清晚期女性服饰流行边缘镶饰多层花绦,元青色绦也是很常见的,其色沉着庄重,更能托显纹饰的金彩。

红青

       红青色与石青色非常相似,或者说是隐隐透出暗红的石青色,据说是品质非常好的靛料才能染出。红青本不载于会典制度中,而在清代色谱中有明确的色名 ,所谓红青,相当于中国古代的绀色。乾隆年间宫廷发交三处织造织解缎匹颜色单中即有石青、元青、红青等名目 。查已发表的乾隆二十一年穿戴档几乎随处可见,弘历一年四季所穿绸、缎、纱等材质褂多用红青色,说明了皇帝个人的颜色喜好。下图为清乾隆 红青色缎绣四团彩云金龙纹夹衮服。石青色中透出紫红色,配以金碧交辉的团龙纹,体现了乾隆朝皇帝服饰的风采。

清乾隆红青色缎夹衮服。

蓝色

       蓝色是满族最喜爱的颜色之一。早期,满族人民在生活中就大量使用毛青布做衣服。后其蓝靛染色技术也渐成熟发达,满洲人民也能大批量染蓝,并调配出自己喜爱的各种蓝色。原来满洲四旗为黄、红、白、黑,后在增四镶旗时便易黑为蓝,说明古代的战争中需要显赫的战旗与军服。

       北京西北部有地名为蓝靛厂,即为明清京师蓝靛生产基地。清代织染局额设靛户一百名,在京师西郊各给官地,每年征靛,用于内织染局染青蓝用。 

宝蓝

       天坛祭天,是王朝祭祀中最重大的典礼。清代皇帝圜丘大祀要穿天蓝色祭服,天子的祭服与天同色。

       康熙朝《大清会典》就将蓝色定为大祭大典中礼服必备之色。到雍正帝即位,定四色祭服,祭天用“天青色”。满语词典释天青为青蓝色,《清文总汇》说天青色是“比红青色略蓝些者” 。到乾隆朝会典修订,明确规定了皇帝祭服南郊、祈榖、常雩用蓝。皇帝朝服的蓝自然不同凡彩,那是一种幽澈纯净,微微发出光芒的蓝,称为“宝蓝”。

       除了皇帝的祭服、吉服、常服等,蓝色更是是清代官服、常服中的常用色。有学者认为这种根源性的审美习俗与毛青布在最初满民族生活衣着中的重要地位有关。 

       清代亲王以下至文武官的吉服大多就是蓝及石青色。清代品级顶戴,比显赫的红顶子次一级的就是蓝顶子,用蓝宝石、蓝色涅玻璃或青金石。而青金石也是清宫中最常见的雕饰用料,遍见于宗教造像及法器、文房清供、室内陈设及各种器具、佩饰,特别是在清中期诸回部对中央朝贡关系稳定后,更有青金石大料贡入宫廷,可供乾隆爷打造“立体山水画”山子,可见满族统治者对于蓝色的喜爱。

       蓝色也曾是八旗文武官员以及护军校的甲面颜色 。护军是八旗中的精锐,担任皇帝的扈从,故而军中地位较高,穿用蓝色军服正是彰显其高贵身份。道光十四年九月,皇帝观八旗护军步射,“见其一体穿用蓝色袍服”,遂批评其“竞尚虚文”,警示官兵不要只顾穿着漂亮而不重骑射本领。

清代人们是如此喜欢蓝色,有时还会将身上最重要的纹饰也“刷蓝”。清代龙袍(王公大臣穿的自然是蟒袍)上最常见的龙纹装饰有两种:显赫的金龙和谨抑的蓝龙。

       除了将袍服主体龙纹修饰成蓝色,满洲人还有一种特别的服色“三蓝”,即衣料上的主要纹饰如云蝠等,甚至是缘饰外的所有纹饰和地子都以蓝色为主,这是非常有清代特色的一种装饰风格,即纹饰概以深浅蓝彩做晕色。宗彝在《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提到此种蟒袍,并注:此最素,不宜用。可见三蓝纹样去红减彩,是特定情景下较素的一种服饰风格。

乾隆的三件蓝服:祭服、朝服与三蓝龙袍

月白色

       月白,即月下白色,是月夜中反光的淡蓝色。这是自明代就流行的色彩。《通雅》中说“月白曰缥”,就是青白色,也称玉色,即温润明亮的浅蓝色。清初,祭月坛时只舞生穿月白色服,后经雍正、乾隆父子两代皇帝确立典制:皇帝在秋分月坛祭祀时特地穿月白色朝服。然而,月白色远不止应用在祭月的朝服上,清代皇帝常服便服,以及后妃服饰也多喜用月白色。朝袍、行裳、马褂、坎肩、氅衣、衬衣、袄、裤等,尤其是袍服里子多用月白色绸,可谓内外皆宜。

乾隆朝的月白色缂丝男祭服(上)

后妃穿着的月白色衬衣(下)

文章 | Article Source  | 来源

作者提供

推荐 | Recommend Article  | 文章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文章

Top01|传统色彩年会|Report

Top02|传统色彩研讨会|Report

Top03|雕漆色彩之美|Report

Top04|彩画大师指导彩画色彩|Report

Top05|北京传统色彩研究开题会|Meetin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天,紫禁城要给你点“颜色”看看
清朝朝服到底是什么颜色?
从《舆服志》看宋代服饰色彩
宫中的那些衣服,终于弄清了
《周易解红楼》第七回导读之二:关于“贾宝玉穿的秋香色立蟒是清朝皇帝龙袍”的辩论_
清代朝服的热闹与门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