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明节的由来和演变,~专家深度谈清明

清明·寒食·上巳

——清明节的由来与演变

张崇琛

作者简介:

张崇琛,1943年生于山东诸城,196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师从著名国学大师姜亮夫先生。兰州大学教授、古代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兼任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甘肃省古代文学学会荣誉会长、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及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为中国古代文化及楚辞学、《聊斋》学、诸葛亮研究专家。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文化史》《古代文化论丛》《古代文化探微》《楚辞文化研究》《聊斋丛考》《诸葛亮之人生与人格》《中华家教宝库》(主编)《名赋百篇评注》等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今天人们所过的清明节,实际是将古代的清明节、寒食节与上巳节融合为一的节日。在中国的民俗节日中,这种“三合一”的现象,大概只有清明节了。

最早的清明只是节气,尚未形成节日。而作为节气的“清明”一词,在《逸周书》中即已经出现了。《逸周书·时训解》记:“清明之日,萍始生。”最早记载二十四节气全部名称的《淮南子》一书中更明确提到,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指乙的方位,“则清明风至”(《天文训》)。

古人之所以将春分后十五日的这一节气命名为“清明”,盖取此时物生清净洁明之义。正如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三统历》所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时至清明,已是深春,不但天朗气清,春光明媚,而且草长莺飞,万物皆欣欣向荣。故古人每至此时,于春耕春种、植树造林、点瓜种豆之暇,也常会外出春游,去享受大好春光,从而将自身与自然融为一体。据有关文献记载,最早到郊外春游者便是殷人的女祖先简狄及周人的女祖先姜嫄(分别见《史记·殷本纪》及《诗经·大雅·生民》)。此时的清明虽然只是作为时序的标志,尚未成为节日,但已为此后清明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图片

最初的清明节是被附丽于寒食节的民俗之中的。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为寒食节,恰在清明之前的一两天。寒食节的主要习俗是禁火与冷食,一般认为与春秋时的介子推有关。当年,介子推跟随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饥寒交迫,艰苦备尝。据说在最困难的时候,介子推曾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烤熟了给重耳吃,才救了重耳一命。但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返国后赏赐诸臣却未能及他。“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随后,介子推乃与母亲隐于绵山(今山西境内)之中。不久,文公惊悟,下令燔山求之,介子推则宁肯抱树烧死亦不愿复出。于是晋文公便将放火烧山之日定为寒食节,并禁民间用火,寒食一天。这便是民间传说的寒食节的由来。

其实,寒食节的禁火、寒食习俗,最早与介子推并不相干。《周礼·秋官》云司烜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论语·阳货》也有“鉆燧改火”的记载。古人认为,火种久传,会产生毒气。故每年须改换一次新火,即所谓“鉆燧易火”。如《管子·禁藏》记:“当春三月……,鉆燧易火,杼井易水,所以去兹(滋)毒也。”而在新火到来之前,则须禁火。可以想见,这一习俗实为原始时代“钻木取火”之遗风。再后,原本的禁火习俗中又被加入了演绎后的介子推故事,最后,禁火、改火之制消失了,而寒食节中的介子推故事却永远的流传下来。虽然中国人的祭墓之风早在战国时期即已盛行(见《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章),但由于晋文公曾在寒食日祭介子推,所以后世的寒食扫墓也相沿成俗了。

古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原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只是因为改新火在清明日(苏轼诗有“三月清明改新火”之句,见《徐使君改新火》),而寒食节祭墓又常常下延至清明节,故人们在习惯上便将两节合在一起了。到了唐代,唐玄宗鉴于“寒食上墓,礼经无文”,但“近世相传,浸以成俗”, 所以便于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下诏,“宜许上墓,用拜埽礼”,并将此礼“编入礼典,永为例程”。到了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朝廷更敕令:“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皆参见《唐会要》卷二三)这样一来,不仅寒食节上墓被从礼制上固定下来,而清明、寒食两节也被捆绑在一起了。此后,唐代朝廷的放假便将寒食与清明连在一起计算(开始是五天,后增至七天)。

宋元以后,禁火、冷食之俗渐被淡漠,而清明节也从寒食节的附属节日而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以致很多人都只知有清明而不知有寒食了。此时的清明节,除了保留其原先的祭祖扫墓及郊游等活动外,上巳节的踏青、修禊及男女欢会等内容又被融入了节俗之中。

上巳节也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它最早源自先秦的“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周礼·地官·媒氏》),即官方命令未成家的青年男女在仲春之月相会。这一方面体现了原始时代男女恋爱自由的遗风,同时也有加快人口繁殖方面的考虑。《诗经·郑风·溱洧》曾描写过当时青年男女在河边游观的情景: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在那桃花盛开、春水涣涣的溱河和洧河岸边,一群群的青年男女正手执香花芳草,边互相调笑,边沿河游观。其场面之壮观,实不亚于后世青年男女之清明郊游。

图片

到了汉代,随着礼教的加强,“会男女”的郊游之俗已由周代的“仲春之月”而缩减为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即所谓“上巳节”。其男女欢会的内容,也变为以“袚禊”(水边洗濯以除不祥)为主的习俗了。自魏以后,郊游的日子又被固定在每年的三月三日(见《宋书·礼志》二),其时间与清明节大体一致。而郊游的内容则变为以文人的雅集为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所记载的便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山阴兰亭的一次文人雅会。宋元以降,上巳节已逐渐被融入清明节之中,其踏青、郊游、水边休闲,乃至青年男女结伴出行等活动,都已成为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了。

合言之,清明节从一个节气而变为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除了它在时间上的优势即春暖花开、春光明媚之际外,更与他对寒食节和上巳节的融汇与整合有关。清明节先是保留了寒食节的祭祖扫墓并摒弃了其禁火、冷食的习俗,又吸纳了上巳节的郊游、踏青及有关的游艺活动,从而使祭墓、踏青、游艺(如放风筝、荡秋千等)成为其节俗的三大主题。祭墓是慎终追远,踏青是亲近自然,游艺是放松自我。正因为清明节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核心精神,所以它因此 又进入了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列。至2007年12月,清明节已被国务院正式定为法定节假日。

邹梦禅书法作品《望江南·超然台作》,张崇琛收藏

邹梦禅(1905~1986),原名敬栻,一作敬式,字悼堪,号今适,又号大斋、缾庐,别署迟翁。浙江瑞安人,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在《辞海》编辑部工作期间,邹梦禅采用双钩法,集书汉隶《石门颂》“辞海”二字作为封面题字,书脊集字采自《桐柏庙碑》,备受赞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寻根清明:肃穆与诗境如何水乳交融 郭超豪
清明:春雨滋润的文化
二十四节气中为何只有清明成为节日
清明节习俗: 女人为何不能参加祭祖? 原因你可能不信
不止扫墓与祭祖,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你真的知道吗?
寒食节是什么节?小SHUI科普时间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