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4--肺炎二三事(下)白细胞

本系列因肺炎而起,前两篇免疫、炎症与激素吞噬细胞介绍了先天性免疫系统的起承转合。本篇介绍白细胞,主要讲三方面:历史、分类和分化。

在此之前,把先天免疫系统收收尾,战斗部队不止于吞噬细胞,还有补体系统和NK细胞。

补体系统是一系列蛋白质的统称,主要由肝脏产生,存在于血液或细胞外液体中,日常躺平,病原体入侵后才活跃起来。被激活的补体蛋白裂解生成各种活性小片段,功能多种多样:有的扩散开去,招募白细胞,促进炎症反应;有的糊在病原体身上,或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或增强B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有的直接动手,组装成膜攻击复合体,在病菌细胞膜打洞,消灭入侵者。

正常细胞利用各种膜分子,阻止补体在其表面搞破坏,其中最重要的是唾液酸。人体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和糖脂都包含唾液酸,病原体基本没有,相当于良民证。不过,还是有狡猾的病菌能钻空子,比如淋病奈瑟菌,浑身上下也涂满唾液酸,逃避补体攻击。

NK细胞全称是Natural Killer Cell,自然杀伤细胞。和粗鄙的吞噬细胞不同,这个杀手主要针对自身细胞,比如癌细胞或者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手段也更精巧,它们附在问题细胞的耳边,喃喃细语:“召仓跳下去了,唐塔也跳下去了,你也跳下去吧!再往前走一步,你就会融化在蓝天里。”专业些的描述是这样的:NK细胞触发靶细胞的死亡受体,启动细胞外凋亡通路,诱导细胞自杀。

NK细胞攻击癌细胞

顺便说一下,细胞凋亡有两种途径,除了上面的细胞外途径,还有细胞内途径,也就是前一篇提过的线粒体途径。

先天免疫系统还有很多策略。细胞会产生并分泌干扰素,防止病毒复制。树突状细胞吞噬病原体,不过它更重要的角色是快递员,“抗原呈递细胞”——把病原体的肽片段拿去刺激T细胞,调动获得性免疫系统参战。

树突状细胞

连结先天、获得性免疫系统

树突细胞和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同祖,NK细胞和T细胞同祖,它们都属于白细胞。所有白细胞都在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1白细胞被发现的历史

白细胞和红细胞都属于血细胞,红细胞很早被发现,1658年,荷兰科学家斯瓦默丹就观察到血液中的红细胞,当时甚至还没有细胞的说法,细胞这一概念由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于1665年提出。后来,著名的安东尼·范·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更加仔细地观察了红细胞,并画下草图,将其命名为红细胞。

列文虎克于1695年绘制的红细胞

150年后,英法科学家才发现白细胞(1843年)。白细胞很难被观察,原因之一是白细胞在血液中含量太少,按体积算仅占1%。下图是血液离心分离后,得到的成份示意图,中间薄薄的一层白色物质就是白细胞和血小板,这也是“白”细胞名称的由来。

离心分离后的血液

实际上,白细胞颜色很浅谈,几近透明,这是它迟迟未被发现的另一原因。为了观察细节,需要对其染色。中性粒细胞全称是嗜中性粒细胞,相应的还有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我本以为“嗜中、嗜酸、嗜碱”是指它们更偏好的环境酸碱度,其实不然,“嗜中、嗜酸、嗜碱”是指何种染料更容易使其颗粒显形。

既然谈到了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接下来就介绍白细胞的种类。

2、白细胞的种类

血液中的细胞只有红细胞白细胞两类,血小板是巨核细胞的碎片,不算真正意义的细胞。红细胞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对抗感染,回收体内老弱病残。血小板修补血管破损,促进血液凝固。

所有红细胞遵循相同的发育轨迹,功能和形态都一样;血小板也如此。白细胞就复杂了,形态功能各异,算得上三教九流,五花八门。根据它们在显微镜下的外观,分为三大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全家福

白细胞中数量最多的是粒细胞,“粒”是指其细胞质中有大量小颗粒(溶酶体和分泌囊泡)。根据颗粒的形态、功能和染色性,粒细胞又分为三类,数量最多、最常见的是中性粒细胞,其细胞核分裂为若干部分(核叶),又名多形核白细胞。它们吞噬微生物,尤其是细菌,在吞噬细胞中介绍颇多,这里不做累述。

粒细胞

被激活的嗜碱性粒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物活性胺,特别是组胺,促使血管扩张渗漏,帮助白细胞、抗体和补体成分进入感染部位。如果被错误激活,这些胺将导致各种过敏症:花粉热、哮喘、荨麻疹等等。组织中的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密切相关,功能类似。肥大细胞还会分泌因子吸引并激活第三种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对付体型较大的病原体,比如寄生虫。当吞噬细胞不能吞噬这些庞然大物时,嗜酸性粒细胞就会伙同其他白细胞,聚集包围入侵者,分泌防御素和其他有害物质,通过呼吸爆发产生大量过氧化物毒素,狂轰滥炸,摧毁病原体。

嗜酸性粒细胞攻击血吸虫幼虫

粒细胞总结

单核细胞在先天免疫系统也扮演重要角色。离开血液,进入组织后,发育为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类似,巨噬细胞有专门的溶酶体,与吞噬体融合,各种水解酶、超氧化物、次氯酸盐组成“要你命3000”,一股脑往病原体身上招呼。和中性粒细胞不同的是,巨噬细胞更大,寿命更长,可以不断吞噬。它们还清除组织中的老弱病残细胞,摄取大型微生物,如原生动物。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好看到一则新闻。浙大团队发现巨噬细胞会穿透肾小管的上皮细胞,采样尿液中的结晶粒,必要的话,会透过上皮细胞的身体(不是间隙!),进入肾小管,吞噬并带走结晶粒,预防肾结石的发生。大家搜“巨噬细胞竟会穿透肾小管上皮细胞”应该能找到相应文章,这里借两张图,具体就不多说了。

文章发表于《免疫》

巨噬细胞穿透上皮细胞

吞噬并带走结晶粒

树突细胞也由单核细胞转化而成,不过它的胃口没巨噬细胞那么好,吞噬是为了获取敌人的特征(肽片段),借此激发T细胞,修炼克敌神功(产生TCR)。就像郭嵩阳,用自己的身体将荆无命的剑招呈现给李寻欢,帮他找到敌人的破绽。树突细胞就是唤醒睡狮的侠士,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单核细胞总结

淋巴细胞就是待唤醒的睡狮。

淋巴细胞是获得性免疫系统的主角: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T淋巴细胞产生TCR,诱导病毒感染的细胞自杀,调节其他白细胞的活动。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也是淋巴细胞,和T细胞共祖,杀伤病毒感染细胞的方式也很类似,只是二者辨别细胞是否被感染的方式不同,也正是如此,某些逃避T细胞的病毒逃不过NK细胞的法眼。

T细胞和NK细胞盘查病毒的方式很有趣。虽然繁琐,很容易让读者跳出,但是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病毒和免疫系统之间的斗智斗勇(内卷),有必要详细展开一下。

T细胞和NK细胞识别细胞表面的MHC蛋白,确定细胞是否被病毒感染。病毒入侵宿主细胞后,利用细胞合成蛋白质,某些蛋白肽片段会穿过宿主细胞膜,与膜表面的MHC结合,形成MHC-抗原复合体。T细胞识别这些被MHC捕获的病毒肽片段,一经发现,就诱导细胞自杀,“再往前走一步,你就会溶化在蓝天里……”

不少病毒找到对策,抑制宿主细胞在细胞膜上表达MHC蛋白, MHC变少,被捕获的病毒肽片段自然也变少,借此逃避T细胞的捕杀。NK细胞专门捕杀这些狡猾的狐狸,它检测细胞表面MHC蛋白的数量,如果太少,就判定为有奸人作乱,那就没啥好说的了,开始“融化在蓝天里”的叨叨。

MHC对T细胞介导的获得性免疫反应至关重要。树突细胞也利用MHC蛋白绑定病毒肽片段,呈现并激活T细胞,T细胞产生与该肽片段匹配的T细胞受体(TCR,T Cell Receptor),原则上,TCR和抗体一样,其变化域可塑性极强,不同肽片段介导产生不同TCR。被激活的T细胞前往感染部位,利用TCR去盘查细胞表面的MHC绑定的肽片段……现在再来看看之前的树突细胞图,理解应该更深一些。

重贴

B细胞产生抗体,T细胞产生TCR,抗体和TCR都是利用极其多变的变化域去识别病原体特征(抗原)。抗体直接攻击或标记病原体,TCR则引发被感染细胞自杀。这就是获得性免疫系统的基本战斗方式。为什么要搞两套类似的战斗方式呢?因为二者互补,抗体和TCR识别的病原体特征不同,杀敌途径不同。

抗体识别病原体表面的抗原特征和可溶性折叠蛋白质,主要攻击细胞外的病原体,或阻断生物毒素和宿主细胞的结合(很多蛇毒解药其实就是针对该毒素的抗体)。TCR识别细胞内病原体释放的蛋白质水解片段(肽片段),主要攻击细胞内的病原体。

再换个角度来解释,B细胞产生的抗体属于免疫球蛋白(Ig,Immune globulin),无法进入细胞内部,病原体只要钻入细胞,B细胞和抗体就束手无策了。于是进化大神又创造了T细胞和TCR,让被感染细胞自我了断,从而消灭进入细胞内部的病毒。BT联手,内外兼修皆休。

T细胞补B细胞的缺口,NK细胞补T细胞的漏洞……免疫系统层层罗网,叠床架屋,只因病原体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天地不仁,不会偏袒任一方,就像裁判,漠然地看着各个竞争者。努力才可能被选择,在进化长河中,除了卷,别无他路。

一不小心还是跳进获得性免疫系统的坑了,就此打住,接着说白细胞的分化。

淋巴细胞总结

3、白细胞的分化

传统分类着眼于血细胞的外在形态和功能,如果换个角度,情况会有所不同。从分化谱系来看,所有血细胞可分为髓系淋巴系:红细胞和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是一家人,属于髓系细胞;淋巴细胞是另一系,淋巴系细胞。所有血细胞都由同一种干细胞分化而来,即造血干细胞

造血系统是哺乳动物体内最复杂的干细胞系统,可以由一个造血干细胞建立。人们常听到的“骨髓捐献”、“脐带血保存”,都是为了获得或保存健康的造血干细胞。当机体因疾病或意外(比如辐射)导致造血机能障碍,只要获得健康的、免疫兼容的造血干细胞,哪怕数量稀少,也足以重建整个造血系统,生成完整的血细胞类型。

干细胞挽救受辐射小鼠

干细胞是指未分化的、可以无限分裂的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或分化定型,或保持干细胞状态,继续分裂,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干细胞

在一般的细胞分裂中,细胞一变二、二变四……N轮分裂后,得到2N个完全一样细胞,指数增长,细菌就是这样爆发式繁殖。干细胞则不同,N轮分裂后,得到1个依旧可以无限分裂的干细胞,还有N个分化的定型细胞。

如果定型细胞完全没有分裂能力,那N次分裂后就只有N+1个细胞,线性增殖,还是斜率为1的那种,速度太慢。造血干细胞数量很少,分裂缓慢,线性增殖难以满足需求。实际上,造血干细胞产生的定型细胞有一定的分裂能力(分裂次数有限),称为定型祖细胞。因此,造血系统保持一定的指数增殖能力,一个中心粒祖细胞可以生成数千个中心粒细胞。

定型祖细胞

血细胞的定型不是一蹴而就的,造血干细胞不会直接分裂生成中性粒祖细胞,而是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多功能祖细胞;继而是髓系祖细胞(髓系前体),或淋巴系祖细胞(淋巴系前体);髓系祖细胞再分裂为粒细胞/巨噬细胞祖细胞,或巨核细胞/红细胞祖细胞……层层递进,产生的细胞逐渐专门化,最终形成复杂的、分层的血细胞家族树(family tree)。

血细胞家族树

除了B细胞、T细胞和巨噬细胞,绝大多数终末分化细胞都没有分裂能力。它们是高度分化,为完成任务无所不用其极的专业细胞。中性粒细胞为了钻出血管,把细胞核分裂为若干核叶;为了保证足量的过氧化物,舍弃了有氧呼吸。它还不是最狠的,红细胞在特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成熟的人类红细胞内部充满了血红蛋白,细胞核、内质网、线粒体和核糖体这些统统不存在,几乎不能新陈代谢。极大化输氧能力且自身不耗氧,真正做到“既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跑得好”。无核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像个实心的甜甜圈,很适合穿过微小的毛细血管。缺点是寿命不长,大约120天左右。相比之下,心肌细胞和大部分神经细胞可以终生存活。

毛细血管与红细胞

红细胞并非生来如此,刚诞生的成红细胞(红细胞母细胞)五脏俱全,在发育过程中将细胞核“挤出”体外,成为网织红细胞(未成熟红细胞)。然后离开骨髓,进入血液。在一两天内,网织红细胞再失去线粒体和核糖体,发育为成熟红细胞,从此全心全意,为生存服务。

红细胞的发育过程

被挤出的细胞核被骨髓内的巨噬细胞吞噬,衰老的红细胞被肝脏和脾脏的巨噬细胞吞噬。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在吞噬溶酶体中的红细胞被分解为小分子状态,进入细胞生命的下一个循环。

每天,我们体内有千亿计(1011)的红细胞死去,同等数量的红细胞诞生。数量稀少的造血干细胞缓慢分裂,依靠定型祖细胞较快的分裂能力,维持较高的血细胞生成率。生命之所以采取这样的策略,是为了降低干细胞基因突变的风险。

除去诸如辐射等外界影响,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期间,母细胞的染色体必须复制成两份,才能分给两个子细胞,这是发生突变的主要环节。尽管细胞进化出各种纠错机制,但总有出错的概率,分裂次数越多,突变风险越大。造血干细胞尽量减少分裂次数,将突变风险转移给祖细胞。爹怂怂一个,妈怂怂一窝,作为所有血细胞的母版,造血干细胞尽量保持自己基因的稳定性。

突变是指基因在存储或复制时,发生了随机性事故,信息发生改变,从分子层面来说,DNA的核苷酸序列发生了变化。大多数突变无伤大雅,少数突变会影响生命进程,基本都意味着畸形、疾病甚至死亡。只有极少极少数的突变意味着一种变好的可能,变得更快、更高、更强的可能。

突变就像潘多拉魔盒,在各种灾难的深处,藏着一份希望。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基石之一,另一个基石是自然选择,从各种灾难中找到了那份希望。《西部世界》里的福特说,人类是亿万个错误(突变)的产物,大体就是这个意思。一将功成万骨枯,生命的演化建立在无数个失败的试错之上。

生命对突变的态度很纠结。如果突变太慢,跟不上变化的世界,基本是死路一条;如果突变太快,有益的基因会迅速流失,还是死路一条。在快慢之间,生命必须寻觅一个合适的折中点。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细菌还是人类细胞,突变率(DNA序列发生变化的速率)都在同一数量级:在每次细胞分裂中,每复制1010个核苷酸,会出1次错误。细胞使用多种纠错机制,才实现这个了不起的成就。目前流传的十几种石头记手抄本,没一本相同,这才不到一百万(106)字。人类细胞内有3.2x109个核苷酸,每次分裂,基因都不变或仅有几个核苷酸改变,这些变化基本都被大量内含子和重复的三联体密码子消化了,基本无害。long live and prosper,是由大量看不见的机制维护才实现的。

尽管如此,造血干细胞依然不肯冒险,它已经拿到一手好牌,犯不着去蹚浑水,况且就算找到一张新的好牌,也无法传给下一代,它并不是生殖细胞。保守的造血干细胞尽量降低分裂次数,安安稳稳地度过一生就好。相反的,病菌病原体面临的是hard模式,吞噬补体干扰素,抗体TCR抗生素,要对付的太多,不变不行。

病毒病菌繁殖速度极快,在扩大种群数量的同时,产生大量突变,再去遭受现实的毒打,扛住了就是成功。各种变异体、抗药性,就是这么来的。

关于抗生素和抗药性的内容,下篇再写。这个系列最初想写上下,然后变成上中下,现在得上中下补了。因为每篇都会涉及大题目(大坑),内膜运输、细胞骨架、干细胞、细胞死亡……所以写着写着就成了瓜蔓抄。看别人写东西总觉得简单,自己下笔才知道千头万绪,取舍组织颇为不易。略微感慨一下,就此收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流式常用的免疫细胞标记物汇总!
白细胞和粒细胞、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是什么关系显示全部 ​
你的血液里究竟有什么?
【引用】血液里都有些啥?
医学思维导图下载:免疫系统细胞起源
免疫学基础——人类免疫细胞及其marker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