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

本文转自“阅读”微信公众号(ID:pkupenwin)

这是《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一书的后记:

说起郭沫若,我们可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地方在于郭沫若是著名作家,也是一个公众人物,而且关于他的说法也是众说纷纭,大家多少都知道一点,说不定还能随口批判几句;至于说陌生,则是郭沫若的人生经历到底如何,他那么多作品到底写了什么,问津者不多。

现在青年接触郭沫若的作品,主要来源还是课本所收录的他早期的诗作,如《天上的街市》《静夜》,传播较广的则有诗集《女神》和话剧《屈原》等,给人的印象多是抒情的、浪漫的,之后如有机会进一步了解文学史,郭沫若的浪漫形象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并被诠释为“五四”个性解放潮流的表征。郭沫若的人生经历也带有浪漫色彩,他学医时贸然闯入文坛,居然赢得大名,后来还一度弃文从戎,有一枚“戎马书生”印,很是珍惜。

郭沫若的作品看起来似乎很简单。浪漫谁不知道呢?而且谁年轻的时候不是浪漫者呢?在很多人看来,浪漫就是情感冲动的代名词。郭沫若在从军之后,曾“自作主张”扣押贪墨的官员,便被人批评为情感家。读者对浪漫的标签化认知,郭沫若自己也有生动的描摹,在《创造十年续编》中他就说:“Romanticism被音译成‘浪漫’,这东西似乎也就成为了一种‘吊尔郎当’。阿拉是写实派,侬是浪漫派,或则那家伙是浪漫派,接着是嗤之以鼻,哼了。”模拟的上海市井口吻,让人不难感受创造社同仁当时的文化处境。

具体到郭沫若的诗歌、话剧等作品,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现代主义”文学逐渐占据文学价值高位以来,郭沫若的作品相对来说似乎也变得简单了。且不说《百花齐放》这类关注者本来就不多的作品,即便是《女神》《屈原》这些曾引起文坛轰动并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无法回避的重头戏,也似乎缺乏可读性,即缺乏类似现代主义作品的形式复杂性。郭沫若的作品,形式无拘束,多直陈其情,说到底还是浪漫主义的底子,看起来气势汹汹,细看却如清澈江水,让人一望见底,缺乏余韵。这在研究注重可写性文本的时代,不免要遇冷。

至于郭沫若其人,似乎就更简单。他早年弃医从文,后投笔从戎,大革命失败后转入学术,抗战军兴,再度投笔……看起来曲折,但无论从哪种身份而言似乎又都不够复杂。即便在文学领域,也因与鲁迅经历的相似,以及二人之间的恩怨,便常有以鲁律郭的现象。1949年之后,郭沫若的诸多政治表态,尤其是“文革”时期的自我否定,在新时期也成为他的一大污点。因而,现在谈论郭沫若其人,最简单又最保险的方式就是质疑与批评。

文学史叙述的标签化、其作品在现代文学视域下的均质化,以及大众谈论郭沫若时不自觉流露出的道德姿态,构成郭沫若在当代的基本处境之一。当然,这种待遇不独郭沫若为然,像20世纪90年代中期王一川推出的“重排大师座次”事件,不仅郭沫若的座次大大后移,茅盾甚至被排除在外,当时让不少人大跌眼镜。实际上这个现象不难理解,不同的文学史叙述是由不同的史观所决定,政治以及何种政治、美学及何种审美标准,其结果可能相差很大,而王一川本来就明确声明了他的标准是纯文学的,那么郭沫若、茅盾等经典革命作家的文学史位置被移后,也不必过于惊奇。说到底,郭沫若、茅盾等革命作家在90年代的冷遇,甚至是负面评价,很大程度上正是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政治正确,也就是说,在那个去革命化的时代,对革命作家的检讨和批评,是为正在进行的改革提供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准备。

  • 上一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考​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单选题
100部人类史诗级书籍,人类智慧的巅峰之作(下)
中外文学知识
[名家] 刘玉凯 || 人生难得这一回——左联诗人雷石榆先生的坎坷历程(上)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作业参考答案
木心和他的《文学回忆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