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9岁男孩开杂货铺年赚367亿,刘强东都租他房子!

今天的故事主角是个成功逆袭,走向人生巅峰的福建民工。19岁高中辍学搬砖,20岁从一家杂货铺干起,到如今开出570家分店,年赚367亿,净资产39.7亿。

这是他在澳洲的别墅

19岁辍学,如今年赚367亿,买私人飞机,豪客850,价值1.23亿人民币。

私人飞机

买豪宅,澳大利亚海景别墅,价值1.62亿,并且租给了刘强东。

海景别墅

最后连刘强东都抢着要和他做生意,一口气,投了他43.1亿元。

张轩松和刘强东

他就是中国最火商超――永辉的老板,张轩松。

高中辍学,只因搬砖挣钱

张轩松1970年出生在福建农民家庭,家里人最大的希望就他好好读书,将来找份体面的工作。

10岁那年,改革开放,下海经商最火热的福建,各村各户都涌现了大批土豪。张轩松也受到了影响,心想反正是要出去挣钱的为什么要等到大学毕业呢?为了早点融入社会,出去闯荡,19岁他就自动辍学。

做过农民工,扛过包,搬过砖,后来在亲戚的介绍下开始在榕城做啤酒代理批发。

靠勤劳,攒到人生第一个100万

刚起步,张轩松没人没渠道,没钱没广告,一穷二白,毫无竞争力。怎么办?

张轩松找到了一条好路子,他发现当时人们的消费能力不行,零售业销量很低,小卖店主进货都是开着摩托车,或者蹬三轮去集市小批量买些回来囤积。

为了抢到更多的小卖店主,他打出“送货上门、服务到家”的旗号,零售店家一个电话,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刮风下雨,1个小时内立马赶到。【制造业电商微信内容不错,值得关註】

好在,他出生农家,从小起早贪黑的做家务干农活,不怕苦,送货上门的服务也就坚持了下来,经营了5年,终于挣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

1990年,有了点钱的张轩松想投资开杂货店,主要卖日常用品,那时零售业还在各自为战,小打小闹,赚点钱养家糊口。但张轩松敏锐的感觉到,超市业和杂货店不一样,它肯定能成为将来一流的业态。

而当时榕城华榕超市、恒丰超市日用商超,巨大的人流,也证实了他的想法。

为了快速的打开商超局面,张轩松把超市开在了人口流动密集的火车站,汽车站,市区中心,而且坚持“天天平价”,别人卖3块的毛巾,永辉超市卖2块,看得见的实惠,一下子让永辉在普通市民口中传开。

因决策错误,创业中途血本无归

虽然超市经营的很好,但这时张轩松不仅仍在坚持做啤酒代理,而且还要生产啤酒,既是厂商又是分销商。但当时的榕城啤酒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尤其是在福建两大啤酒厂家惠泉和雪津的夹击下,市场的份额日益萎缩。

后来张轩松回忆说:“本来想由销到产通吃,但由于很多东西没有考虑周全,结果投入的资金一下子就被套住,损失了好几百万,几乎是血本无归,要不是海外亲戚鼎力相助的话,那时已初具规模的永辉超市也要拱手让人。”

快速试错,快速调整。每走一步及时总结,分析利弊,这是张轩松这些年创业最大的心得。1998年底,张轩松决定退出啤酒行业,开始专心经营永辉商超。这时他的竞争对手是华榕超市。

永辉的生存法则

从2000年开始,商超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台湾零售业连锁巨头“好又多”及世界500强企业麦德龙、沃尔玛进入福建市场,中小超市死伤大片,张轩松知道如果不转型做大做强,只有关门倒闭。

在零售巨头面前,只有赢或死,再细小的利润也会被它们吞噬。

2001年3月,永辉开出第一家生鲜食品超市,以家庭主妇、上班族为主要客户群,放弃服装、日用品、家电一切主流业务,卖的是蔬菜、水果、肉禽、活鲜、冰鲜和干货,貌似成了一个新的农贸市场,像超市卖快消品一样卖生鲜,但价格却低于农贸市场的10%。

农副产品新鲜干净,价格便宜,永辉迅速打开局面,取得了市场认可,接着张轩松又开始建立生鲜商超壁垒,独门杀手锏了。

1、生鲜自营和直采

张轩松养了一支三百多人的采购团队,常年驻守分布在全国的二十余个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了采购新鲜的水产品,永辉的采购船可以直接开到海上与捕鱼船对接;在福建的一些永辉店铺,早晨五点半就开门迎客,只为将新鲜的食品第一时间提供给顾客。

2、专注聚焦,单品暴利

大多生鲜超市,电商容易死,因为毛利太低,基本为负,但永辉超市毛利可以逆天的达到16%,简直就是业界奇迹!为什么?

秘密都在单品控制上。

永辉超市对“香蕉”单品的运营很逆天。从源头开始,采购员到农田大规模采摘未成熟的香蕉,价格便宜,保鲜期也长。通过冷库运输到仓库,经过简单的制作工艺催熟香蕉,再统一配送到各门店进行销售,不论是价格还是品质在市场上都占绝对优势,利润也很丰厚。

3、全员持股,极致防损

超市一线员工干着最脏、最累的活,却拿着最低微的薪水,每天上班事实上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干劲,码放果蔬的时候经常“往那一丢”、“往那一砸”,反正卖多少都和他没关系、超市损失多少果蔬更和他没有关系。

为了提升员工激情,张轩松花了一个大饼:一线员工全员持股,工资绩效和利润岗位销售额和利润挂钩。鼓励他们专注细节,防损是在为自己省钱。

2004年,张轩松在解决好永辉核心盈利模式和员工激励计划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拓张,一年的时间在重庆,成都开出了5家门店,年营收20亿。

2008年永辉扩张到安徽省、贵阳市,2009年,天津、南京、郑州店和石家庄店先后开业,全国已经有140多家分店。2010年,张轩松带领永辉成功上市,被誉为“生鲜第一股”,按当时股价计算,张轩松身价百亿。

到目前为止,张轩松的杂货店已经发展成有580家连锁超市,经营面积超过500万平方米的超级零售巨头,张轩松名正言顺的成为了超级富豪,身价百亿。

但他一直都说自己是这个时代幸运的农民,能有今天,8个字可以总结。勤劳,创新,总结,沟通,这就是我成功的全部秘诀。

【推荐文章】张轩松:怎样打造的零售帝国!

阿里、京东和苏宁,是国内最大的三家B2C企业,昨日阿里宣布与苏宁合作,被业界认为剑指在今年来也在加速完善O2O的京东。而关注京东近日的动向,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其8月7日宣布入股永辉超市。今日岛君旧文重享,带你了解永辉超市创始人张轩松如何用创业“八字经”打造零售帝国,获京东43亿元巨额投资!本文原标题为《张轩松:用创业“八字经”打造零售帝国》,于2011年发表在《致富时代》杂志。

1971年10月,张轩松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10岁的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他周围的成年人纷纷下海或外出闯荡。他亲眼目睹或听说了他认识的那些人创业成功的传奇。还在校园里的张轩松感到自己的每一根神经都受到了刺激,他那颗火热的心开始蠢蠢欲动。

于是,在课堂的一个角落里,个头不高,长得眉清目秀的张轩松思想开始开小差。他反复思量:按照父母的意愿,读高中念大学,大学毕业后去找一份体面的工作真的那么重要吗?这是我要走的人生路吗?为什么不尝试着走出课堂早点融入社会呢?

1990年,没等到高中毕业,张轩松下海创业了。

他做的第一个生意是啤酒代理批发。他本钱少,生意规模小,价格做不到最低,又没钱进行宣传,想跟别家竞争太难。怎么办?

经过一番思考后,张轩松率先提出了“送货上门、服务到家”的口号。“送货上门”,在现在看来是非常普通的一种服务,但在当时是极其罕见的。特别是在整个福州的啤酒批发行业,张轩松是第一个送货上门的,绝对算得上一种创新。送货上门的服务一推出,张轩松的啤酒批发点果然生意兴隆。但问题是,送货上门是非常辛苦的。张轩松资金少,雇不起太多人,很多时候,他都要亲自承担起送货上门的任务,搬着重重的啤酒上上下下,进进出出,那种辛苦是可以想象的。【制造业电商微信内容不错,值得关註】

好在,出生农民家庭的张轩松自小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他不怕苦,送货上门的服务也就坚持了下来,而他也在啤酒批发市场中站稳了脚跟。经过五年勤劳经营,张轩松的啤酒批发业务越做越大,他也就此积累了一定的资本。

张轩松后来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成功的前提是勤奋,对于任何一个创业者来说,勤劳都是最根本的一条。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没有勤劳,是不可能白手起家创业成功的!”

1995年,24岁的张轩松已不甘心只做一名啤酒批发商,他把目光瞄向了零售业,契机源于当时在福州刚刚兴起的超市业态。他认为,与传统的小商店相比,超市理念先进,经营的品种也多,肯定将成主流。为了判断这一想法是否正确,他专门考察了福州风头正劲的几家日用品超市,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

当年12月,张轩松在福州市古乐路开起了面积仅有100平方米的“古乐微利超市”,主要经营日用品。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方便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所以,他坚持以平价销售赢得市场的经营策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别人卖3块钱的一条毛巾,他只卖2.3~2.5元,他称之为“看得见的实惠”。“天天平价”,成了张轩松经营超市的样板口号。

▌总结,是纠正错误不断提升的根本方法

开超市告捷,使张轩松信心爆棚,他决定加快扩张和发展的步伐。他觉得,自己是成功的啤酒开发商,现在又有了超市,那就介入啤酒的生产,由产到销通吃。想法是好的,但冒进和急于求成却让张轩松几乎血本无归,体验到了刻骨铭心的失利。

1996年,张轩松入股榕城啤酒有限公司,并担任公司副总经理。他还与人合伙创办了福州榕泉啤酒有限公司。而在超市零售方面,张轩松更是加快了推进步伐:1997年3月,福州市鼓楼区榕达自选商店开业;1998年8月,福州市火车站地区永辉超市开业,这是张轩松首个以“永辉”命名的超市。

但就在张轩松的步子越来越快时,亚洲金融危机来了。张轩松的啤酒公司受到了影响,开始走下坡路,市场份额日益萎缩。“本来想由产到销通吃,但由于很多东西没有考虑周全,结果投入的资金一下子就被套住,损失了好几百万,几乎是血本无归。要不是海外亲戚鼎力相助的话,那时已粗具规模的永辉超市也要拱手让人了。”张轩松在回忆那段经历时如是说。

投资啤酒生产是一次惨痛失利,痛定思痛,张轩松进行了深入总结。这次极其深刻的教训,让后来的张轩松变得沉稳和理智。“分析得失,认真总结”,成了张轩松创业过程的坚守之道,也是他最大的心得。张轩松在接受采访时说:“对我这种没受过专门商业教育的草根创业者来说,商场奋斗,每走一步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一招出错有可能全盘皆输。因此,在创业的过程中,对于好坏、得失应该不断地总结,并改正错误,否则只有被淘汰的份。”

1998年底,张轩松退出啤酒行业,开始一心一意经营超市。这时他有了新的目标,就是打造一个零售王国。但就在张轩松重新振作起来,准备大干一场时,市场形势却发生了巨变,更大的“不利状况”出现了。1999年,福建省首家大卖场——新华都购物广场亮相,福州整个零售业格局也因此拉开了剧变的序幕。紧接着,台湾零售业连锁巨头好又多和世界500强企业麦德龙、沃尔玛相继进入福州,大卖场成了福州零售业的主流业态。而这一业态在福州布点之快,创下了福州商业记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福州大卖场就突破了10家。这种情况下,张轩松的几家超市显得势单力薄,甚至可以说是夹缝中求生存,步步维艰。

▌创新,是跨越发展做大做强的不二法门

2001年,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大力治理餐桌污染,号召民众“杜绝餐桌污染,建设放心市场”。目光敏锐的张轩松认为这就是走出困境的一根稻草,更是让自己的超市走向强大的一个机会。如果说此前他批发啤酒时提出的“送货上门,服务到家”的经营策略是一种创新的话,这次他更要喝头啖汤,要做吃螃蟹的第一人,他要再次创新!经过一番市场调查,张轩松确定以“把生鲜农产品搬进现代超市”作为永辉超市的主营方向,率先将“生鲜区”的经营面积扩大到整个超市的50%—70%,并投入资金营造干净、有序、舒适的购物环境,再配备果蔬农药残留检测设备,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告别传统农贸市场的脏、乱、差……这种模式被称为“农改超”。

简单说,就是张轩松创造性地摒弃了一般超市主营服装、日用品、家电的模式,实施“农改超”,建立起了以经营海鲜、农副产品、餐桌食品为特色的超市和连锁店。这种超市的目标客户定位是家庭主妇、上班族,其地址也不像一般超市那样选择在闹市区、商业中心,而是选址在居民区、次干道及城乡接合部。

张轩松的这次创新可以说是被逼的,其目的是为了避免与实力雄厚的洋巨头正面交锋。但这次困境中的创新,却开拓出了一块潜力无限的大市场。沃尔玛、麦德龙等洋超市不可能介入生鲜超市这一领域,也就不可能对张轩松形成威胁。自此,永辉超市走上了持续而快速发展的康庄大道。而这也就是“永辉”后来能够迅速崛起的真正原因。

当然,“农改超”经营模式仅仅是张轩松计划的第一步,要将“永辉”做大还需要真功夫。经过集思广益后,张轩松高调提出了“家门口的永辉超市”这一口号。这句口号的第一层涵义,是说永辉超市的定位,是“开在每个人家门口”的;另一层涵义,则是指其扩张目标,要“开到每一个人的家门口”。

如果说,“农改超”是经营模式的一种创新,那在接下来的经营细节中,张轩松更是创新不断。如在采购环节上,为了保证采购到的产品既新鲜又低价,张轩松组建了庞大的采购团队。海产品方面,张轩松委派同事与渔民一起打鱼,现场挑货,这一做法减少了产品中间流通的成本,又保证了产品的生鲜度,自然深得顾客赞许。农产品方面,张轩松则采用了直接向农场下订单、与农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模式。这种“包销到户”的做法既能够获得稳定的货源,还可以打消农民担心产品卖不出的顾虑,提高其生产积极性。值得一提的是,“永辉超市”还设立了500万元专项资金,预先垫付肥料、种子、新型农具等给农民,生产出的全部农产品由永辉实行不低于市场价的保底价收购。这一系列创新,使“永辉”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运作机制,外资超市在短时间内无法复制这种模式,也就无法和“永辉”竞争,“永辉”能够做大做强自然就理所当然。

▌八字经,是张轩松成功的全部秘诀

在明确的目标和一系列的创新之下,短短3年时间内,永辉超市在福州的连锁店已达近30家。从这时起,张轩松开始被称为“福州超市之王”。

在老家坐稳了位置,张轩松又思考着如何“走出福州”。2004年10月,重庆第一家永辉超市开业并一炮走红。这年年底,永辉集团营业额达到20亿元,首次进入全国超市零售业百强之列。【制造业电商微信内容不错,值得关註】

2007年,另一个契机来临,张轩松获得了汇丰控股私募股权部门的4000万美元投资;2008年,他再度取得汇丰控股私募股权部门的3500万美元注资。他的“永辉超市”也由此成为获得境外私募基金投资最多的国内超市。

2009年1月,北京首家永辉超市(六里桥店)开业;8月,永辉超市正式入驻合肥市滨湖世纪城。截至2009年7月,永辉集团已拥有大、中型连锁超市150个(不含便利店),连锁经营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

更让张轩松兴奋的是,永辉集团“农改超”模式的成功,获得了中央部委和省市各级政府的认可,成为中国超市零售行业的典范,被国家七部委誉为中国“农改超”开创者,向全国推广。

永辉接下来的上市,变得顺理成章。2010年,“永辉超市”上市,被誉为“生鲜第一股”。按当时股价计算,张轩松兄弟的身家已超百亿元,张轩松立意打造的零售帝国赫然成型。

实际上,当福建省政府提出“杜绝餐桌污染”时,看好做生鲜产品模式的并不止张轩松一个,且在他推出“农改超”经营模式不久,全国各地都兴起一股“农改超”热潮。但是,唯独张轩松顶住压力,带领永辉超市突破发展瓶颈,将生鲜农产品经营做到了价格低、损耗低、保鲜高、质量高,赢得消费者青睐,将“永辉超市”发展成为了上市公司。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传奇。因此,探究张轩松的成功之道和人生哲学便成为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但2012年8月,张轩松在接受采访时,却低调地把成功归结为幸运:“永辉能有今天的发展,只因为我是一位幸运儿。”被记者逼得没办法了,他才道出了自己成功的八字经:“勤劳,创新,总结,沟通,这就是我成功的全部秘诀。”

在创业“八字经”的指引下,我们有理由相信,张轩松和他的永辉超市必会创造出更大的辉煌……

来源:互联网,由e-made制造业电商重新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制造业电商,权威制造企业转型平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频密布局供应链:永辉正变得像宜家?
19岁辍学去搬砖,27岁开店赔光200万,拼搏20年成市值1145亿巨头
他19岁辍学开杂货铺年赚367亿 ,如今是刘强东的房东!
他19岁开始创业,如今获京东43亿元巨额投资!他的秘诀就八个字。
从搬砖到身家180亿,他说:只有改变才能生存
UC头条:他19岁开杂货铺, 年赚367亿, 刘强东都租他的房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