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麻黄汤方:麻黄3两(去节),桂枝2两(去皮),甘草1两(炙),杏仁70个(去皮尖)。上4味,以水9升,先煮麻黄,减2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2.5升,去滓,温服8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
伤寒八症:又称“麻黄八症”,即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这8个症状是综合上面几条原文而来的。恶风:伤寒言“恶风”,可见恶风与恶寒并无本质区别。麻黄汤证可以出现便秘。原文第36条为太阳与阳明合病。从合病而言,当具备太阳、阳明两经的症候。从宜麻黄汤治疗来看,当以太阳的表现为主,而阳明的表现可以有“不大便”,因为强调了“不可下”。如果没有“不大便”,医生是不会想到用下法的。“不大便”源于寒邪束表,肺气郁闭,由于肺气郁闭而导致的腑气不通,肺与大肠相表里故也。这就提示我们,并不是所有的“不大便”都应用下法,一定要仔细分析病机,除本条外,还有56、230条等,均有“不大便”,也都是“不可下”的例子。麻黄汤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能,是解表的主方。凡属寒邪束表、寒邪袭肺、寒凝不通之证,皆可运用。不仅应用范围广泛,而且只要运用准确,效如桴鼓。然而,许多医生囿于麻黄汤发汗太猛、外感病热多寒少等观念,临证每遇伤寒表实证均不敢用麻黄汤,严重影响疗效,误治时时发生。解表 用于伤寒表实证,表现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其特征是发热、恶寒、无汗。《内经》有“体若燔炭,汗出乃散”。如感冒、流感等辨证为寒邪束表者用之,其效如神。平喘 用于寒邪束肺证,表现有咳嗽、气喘、胸满或闷、痰白而稀,或流清鼻涕,或流泪,或呕,舌淡,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是平喘的要药。若兼有寒饮犯肺、咳喘而痰多清稀,则配温肺化饮之品,如生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等,小青龙汤是其例;若是肺热壅盛致喘,而见高热汗出、喘促鼻翕等,则配辛寒清热之石膏,麻杏石甘汤是其例。利水 用于表证水肿,其病机为寒邪束表、肺失宣降、津液不得宣发于肌表而为汗,又不得通调水道而为尿,溢于肌肤而为肿。表证水肿的特征 水肿兼表证,头面肿为主或头面肿为先。常见疾病 急性肾炎水肿、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的水肿等。若寒邪化热或兼里热,而见口干、舌红、咽痛等,则用麻杏石甘汤合五皮饮;若兼湿热,而见皮肤疮毒,则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益母草、车前草、白花蛇舌草、白茅根等。总之,治疗表证水肿麻黄是主药,麻黄汤治疗水肿既可叫作解表利水,又可叫作宣肺利水,《内经》中称为“开鬼门”,也有人将此形象地称为“提壶揭盖”。用麻黄以后,患者可出汗,也可不出汗,但尿量肯定增加,随之水肿消退。麻黄常规用量一般不会有不良反应,只是对于本身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应注意,因为麻黄可加快心律,这时可将麻黄换成浮萍,浮萍用量是30 g。止利 用于伤寒表实兼有下利者。《伤寒论》32条便是其例,“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其病机是寒邪束肺,腠理闭塞,肺气不得宣发津液于肌表而为汗,又不得下输膀胱而为尿,故下注大肠则为下利。发汗止利法其实质在于调整人体津液的输布状态,与利小便以实大便机理相同。排毒 主要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时,通过发汗促进尿毒症毒素从汗腺排泄。比较稳妥的方法是用麻黄汤做药浴等。治寒邪凝滞之证 凡是具有寒邪凝滞病机的病证,都可考虑使用麻黄汤。如曾有用麻黄汤治疗难产、呃逆、痛经、寒痹等证的验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点击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