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唐铸钱“永通泉货”品鉴

一、“永通泉货”大钱铸造的历史背景

      据史料载,交泰元年(显德五年),即公元958年,中宗李璟铸“永通泉货”大钱,以一当十。钱文书体有隶、篆二种,文字精良。隶书(八分书)者厚重,铸工精良,字迹轮廓规整,有阔缘、窄缘和粗字、细字之分。“国家博物馆藏“永通泉货”隶书之“永”字由二水组成,又称二水“永”,且泉字下部竖勾向右。篆书晚于隶书,形体薄小、重量又不及隶书。早期只有记载,但未见实样无图录。后虽有实物发现,但也十分难见,历来被列为历代古钱十珍。有人还说薄小的篆书钱是后期铸造的减重钱(见王锡编《泉货汇考》 12-18页,中国书店)。

       南唐国建都金陵(即现在的南京)。前后共有保大、中兴、交泰3个年号。自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连遭后周进攻,国力逐渐衰落,交泰元年(公元958年)去年号,对周称臣。

    “永通泉货”正是在南唐由强转弱之际铸造的,其铸期大约仅持续了半年。因战事频繁,其铸量很少,存世自然稀罕。     

二、“永通泉货”钱币的铸造材质

       近几年来,隶,篆二体之“永通泉货”不断有零星藏品见诸互联网端。各类钱币图谱书籍均载有隶,篆二体“永通泉货”的拓图。但对此钱的铸造材质是语嫣不详。     

      我查见华光谱《中国古钱大集》一书甲集第374页“永通泉货”一栏称 :

    “永通泉货”青铜质,尚见有白铜质地者”, “篆书钱有大小两式,大者直径约32.4毫米,小者约29毫米左右”。但并未说明是隶,篆二体哪一种“永通泉货”钱有白铜钱。该书还刊登入5枚隶书“永通泉货”,但仅对其中一枚特别注明系“铁质”钱外(估计有实物币),对其余3枚篆书“永通泉货”拓图,并未注明材质。说明华谱所载“永通泉货”均非白铜钱。

       我想,也许华先生自己也未藏有此宝之实物或供图者也未有此品,更未藏有银质钱币,所以,在钱谱中对此钱“尚见有白铜质地者”未明确说明;对是否有银质钱币更未提及。      

      而在丁福保编的《古钱大辞典》1572页(中华书局)中有 “南唐永通泉货、铜色纯白、字文精整、当世极不易得”的描述。由此看来丁先生也认同“永通泉货”钱材质不限于青铜,还有“铜色纯白”的钱币,但也未说明它是何种材质。

       我们知道,铜合金的配比是这样的:

       纯铜中掺入镍后被称作“镍白铜”,又被后人称作“藏银”;

       掺入锌的铜被称作“锌白铜”。但在公元955年,镍,锌元素在当年并未发现。锌的最早大规模的精炼在1100年到1500年;而镍元素直到18世纪才被发现。

       而锡与铜按配比合金为“青铜”,但如增加锡的比例会令铜色发白,称为“锡白铜”。

      所以,我认为,华先生和丁先生钱谱中所谓的“白铜”恐怕该是多掺锡后的“锡白铜”。

       另外,关于此钱不限于青铜质钱币外还有铁钱和银质钱的说法也有人论述。如杨立昌先生在他的文章《钱币漫谈 南京出土南唐“永通泉货”篆书当十钱 — 浅谈部分南唐钱币》中已经明确表述:

      “南唐到了嗣主李璟执政时,因流通需要,加之扩土政策对闽、楚、吴越等国用兵,南唐铸钱量增大种类多,币值繁、材质不限于铜质。另有铁、银质钱。但银钱限于宫赏钱或皇家寺、观供养钱。 ”

     由此说明,“永通泉货”钱的铸钱材质应有铜,铁,银三种。

三、存世的“永通泉货”钱通观

1.隶书体银质钱币

       近年来,隶书体银质钱币有藏家已发布在互联网上。如孔夫子旧书网载如下,银质折十直径46mm之赏赐大钱。


  2017年12月6日《360图书馆》中“国民一员”贴出《名珍奇品之永通泉货大字银质欣赏》一文,展示出一枚银钱。虽然根据币色和包浆,将其认作银钱有点牵强,因含锡量过大而至铜色发白,即更像旧谱所称的“白铜钱”。



2.篆书体钱币           

      关于篆书体钱币, 丁福保在他所编的《古钱大辞典》中述:

     “洪志所说篆文及龙凤形者今世俱未见之、 即八分书亦不能多得” (八分书指“永通泉货”隶书当十钱)。”说明篆书体“永通泉货”钱确实稀少。 但当下篆书体的“永通泉局”已有泉友发布多枚。

如:

      a. 网易号“吾之声”先生2021-11-09在“网易”发布的直径约为35.18毫米,重约19.53克的篆书“永通泉货”厚重“以一当十”的钱币。



b.《古今钱币网》2021-08-31发布的“永通泉货”篆书大样评级币。评分美82 直径33.3mm厚2.3mm-重7.4g。生坑美锈,正面锈有清理,背原坑未动。



c.“书楼寻踪馆”2021.11.22在《360图书馆》发布的篆书粗字体钱币。



d. 2014-12-24 杨立昌先生在他的文章《钱币漫谈 南京出土南唐“永通泉货”篆书当十钱 — 浅谈部分南唐钱币》中展示他在朝天宫市场买下的1枚刚出土的南唐“永通泉货”篆书当十铜钱。


  据他描述:“此钱系从南唐都城南京之南郊牛首山附近某建筑工地渣土中捡到的。钱径33mm、穿8.2mm、厚1.9毫米,生坑品。因土壤湿润,此钱长期在湿润的土中,出土时钱身薄肉多处腐烂,大部分残损。但此钱为中国历代古钱之罕见品,对研究南唐货币是不可多得的标本。”

四、 关于篆书体“永通泉货”大钱银质币的藏品鉴定和推理计算

       但除此而外,在互联网上并查见有银质篆书体“永通泉货”大钱的信息。是不是就没有这种材质的篆书体“永通泉货”大钱?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老夫本身就深藏一品!



  此钱周身被银质金属特有的黑古漆包裹。直径30mm厚1.4mm字高0.5mm穿口7.0mm边缘款1.5mm.币重7.79克。篆书体规范,书写形体与前述篆书体钱币相同。币文拔高0.5mm,币文“永通泉货”四字笔画线条均匀,立面和笔画线条如刀刻出,四字接缘,表面光滑平整,无传统模范溶铸的痕迹。





  无币文的空白处的地章似用特殊工具尽量铲平,但留有凹凸不平的痕迹。边缘宽度一致。穿口方正,穿壁有修但非精修。外缘边轮圆弧规矩,应了钱币“内方外圆之矩”。钱币后背素,内穿廓2.0mm,背面地章处理得平整,光洁润滑,手感舒服。





  根据这些特征,推测此钱应是一枚手雕样钱或如杨立昌先生所述是特制的“宫廷赏钱或皇家寺、观供养钱。






  因老夫手中无金相测试分析仪,为了验证此币的铸造材质确实是银。我用金属体积,比重公式,设定铸钱材质为银(比重10.5g/cm3)做了一个钱币理论重量的计算。

     1.藏币的内穿空间重量。这是计算钱币圆柱体重量后要减去的部分。

        0.7 *0.7*.15*10.5g/cm3=0.77g

     2.藏品圆柱体的重量。

     a.计算前先确定一下钱币的实际厚度。大约等于:

(总厚)1.5mm-(币文高)0.3mm=1.2.mm

     b.藏品圆柱体的重量:

3.14*(3/2)*(3/2)*0.12*10.5g/cm3=8.9g

     用8.9-0.77=8.13 g。此结果与藏品的实际秤重7.79克非常接近。如再考虑钱币币文与此文之间的地章凹陷部分的重量,用8.13克减去后,计算重量与实际重量更为接近。

      倘若把金属铜的比重8.9g/cm3置换银比重10.5g/cm3计算。 则计算重量仅有7.54g。若再减去穿口重0.77g,则仅有6.77克。与藏品实际秤重不一样。因此,确定此藏品为银质样钱。

      如本人推理,计算和对藏品整体状态的辩识与断代可行,该钱币则为“永通泉货”篆书银质大钱的铸造和存世提供客观证据。

      目前,存世的“永通泉货”无论是棣书或篆书体均是稀罕少有的。这一品银质篆书体“永通泉货”大钱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令人稀罕。

      我自从三年前从东北老一代的钱币收藏家手上得此宝续缘以来,经深入研究后不免喜在眉捎,洋洋自得。哪怕它不是银质篆书体钱币,也是一枚手雕样钱,是值得珍罕之品。

             2022年10月23日撰稿于成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钱币五十珍之第二十四珍——永通泉货
铸造时间仅半年的永通泉货
古钱币知识分享(52)
通过这八种钱币,看看宋徽宗赵佶的审美,看看什么叫一币难求
「30秒懂币」盘点靖康元宝和靖康通宝的主要版别!
金不换的钱币—丰货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